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1. 第二十四章

宗氣與血結聚心下,陽氣之促迫上奔者,既不能上通,又不能四達,因退下而熱歸陰股。不行於陽,只動於陰,是血並於上,氣並於下,上實下虛,心迷無知,而身不仁矣。扁鵲之治虢太子,即其事也。原注曰:刺期門者,以通心下結血;刺巨闕者,以行胸中宗氣。

首節言氣虛血實,厥之本也;次二節血實氣壅,由寒化熱,厥之機也;此二節氣窒氣亂,厥之成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者,陽氣衰;尺為陰,緊者,陰氣盛。是其人內之真陽虛損,而外之衛陽又不能自固,而多汗以泄之。有陰無陽,故其脈如此。

凡人陰陽血氣有偏實者,固必有偏虛。厥之為病,究不成於偏虛而成於偏實。偏實者,非陰氣也,陽氣積於一偏而無所泄,乃逼迫妄行而卒倒。此尺緊多汗,只是陽虛陰實,且汗多氣泄,亦為虛損,不為厥也。故竊疑與前後論厥諸文不續也。意者,言陰實而陽有所泄,即至妄泄成損,亦不成厥,以反證厥之成於偏實耶。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諸,賅詞,皆也,但也。言三部九候,皆但見此,不雜和他脈也。微者,來去不盛也,故為亡陽;濡者,浮而應指無力也,按之即芤,故為亡血;弱者,緩之甚也,形體縱弛而無所斂,是陰虛也,故發熱;緊者,斂之甚也,陰盛而不得陽以和之,故為寒。諸,賅微濡弱而言也。

寒,即緊也。言其人平日脈見微濡弱,是為內虛而亡陽亡血,發熱,氣血有妄行之勢矣。忽乘之以寒,而脈見緊,是遏其氣血之妄行者,使積於一偏而鬱而不宣也,故遂厥而鬱冒不仁矣。所以然者,由於胃無穀氣,津液不充,脾澀不通,氣機不利,故外寒乘之,即陽結於內,陰肆於外,而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此節蓋總束前文,以明厥之起於內虛,成於內實。

其所以由虛變實,由於中焦不能健運也。然則厥病並非內寒,治厥者,但宣上焦之陽,開中焦之郁,鎮下焦之逆而可矣。

《靈樞·脹論》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素問·調經論》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並故為實焉。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血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矣。是脹與厥皆氣之實而逆也,非虛而脫也。自臟腑而逆向外則為脹,自經絡而逆向內則為厥。逆者,脈氣並至也。曰逆、曰並、曰搏、曰爭、曰菀、曰薄、曰煎,曰張、曰亂,皆厥之情也。

白話文:

第二十四章

宗氣和血在心下部位結聚,陽氣被壓迫而向上衝,既不能向上通達,也不能向四周散開,因此向下退而使熱聚集在陰股部位。陽氣不能在陽經運行,只能在陰經活動,這是因為血都積聚在上部,氣都聚集在下部,導致上部實,下部虛,心神迷亂而沒有知覺,身體也失去感覺了。扁鵲治療虢太子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原註說:針刺期門穴,是為了疏通心下結聚的血;針刺巨闕穴,是為了運行胸中的宗氣。

第一段說的是氣虛而血實,這是厥證的根本原因;第二、三段說的是血實而氣壅塞,是由寒邪轉化為熱邪,這是厥證發生的機制;這兩段說明的是氣機阻塞紊亂,這是厥證形成的過程。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繃,這樣的人體內虛弱耗損,多汗。這表示陰氣常常存在,完全看不到陽氣的表現。

寸口脈屬於陽,微弱表示陽氣衰退;尺脈屬於陰,緊繃表示陰氣旺盛。這表示這個人體內的真陽虛弱耗損,而體外的衛陽又不能自我固守,所以多汗外泄。由於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所以脈象會是這樣。

凡是人體的陰陽血氣有偏盛的,一定會有偏衰的情況。厥這種病,最終不是由於偏衰而形成,而是由於偏盛而形成。所謂的偏盛,並不是陰氣偏盛,而是陽氣積聚在一個部位而無法疏泄,於是被逼迫妄行,突然昏倒。這種尺脈緊繃多汗的情況,只是陽虛陰盛的表現,而且多汗耗氣,也屬於虛損,並不是厥證。所以我懷疑它和之前討論厥證的文章不一致。我的意思是說,如果陰氣偏盛而陽氣有所外泄,即使泄到耗損的程度,也不會形成厥證,這可以反證厥證的形成是由於偏盛。

寸口脈微弱,是陽氣虛脫;脈浮而無力是血虛;脈弱是發熱;脈緊是寒。如果因為寒邪侵襲,就會形成厥證,出現昏迷不醒、身體麻木的狀況,這是由於胃氣虛弱,脾氣壅滯不通,口不能言語,身體戰慄。

這裡的「諸」,是概括性的詞,表示「所有」、「各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但是」。這裡指的是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只出現這些情況,沒有其他脈象的夾雜。脈微弱,表示脈搏來去不強盛,所以是陽氣虛脫;脈浮而無力,按下去就空虛,所以是血虛;脈弱,表示脈象緩慢到極點,身體鬆弛而沒有收斂,這是陰虛,所以發熱;脈緊,表示脈象收斂到極點,陰氣旺盛而得不到陽氣的調和,所以表現為寒。這裡的「諸」,是概括了脈微弱、脈浮無力、脈弱的情況。

寒,就是指脈象緊繃。這是在說如果這個人平時脈象虛弱、無力,表示體內虛弱,陽氣、血氣虛損,容易發熱,氣血有妄行的趨勢。如果突然受到寒邪侵襲,脈象出現緊繃,表示寒邪遏制了氣血的妄行,使氣血積聚在一個部位,鬱結而不能疏散,所以會出現厥證,導致昏迷麻木。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胃氣虛弱,津液不足,脾氣壅滯不通,氣機運行不利,所以當受到外寒侵襲時,陽氣會被困在體內,陰氣反而肆虐於外,以致口不能言,身體戰慄。這一段話總結了前面說的內容,說明厥證是從內虛開始,最後因內實而形成的。

之所以會從虛轉為實,是由於中焦的運化功能不足。由此看來,厥證並不是因為體內寒冷,治療厥證,只需要宣通上焦的陽氣,疏通中焦的鬱滯,鎮壓下焦的氣逆就可以痊癒。

《靈樞·脹論》說:衛氣在身體裡,總是和脈搏一起運行,在肌肉之間分布,運行有順有逆,陰陽相互協調,才能保持和諧,五臟的功能才能夠更新,四時的變化才能夠循序進行,五穀才能被消化。如果厥氣在下,營衛之氣停滯,寒氣反而向上逆行,真氣和邪氣互相攻伐,兩股氣相搏鬥,就會形成脹滿。 《素問·調經論》說:氣血相互並行,陰陽相互傾斜,衛氣運行紊亂,經脈中的血逆行,導致血氣分離,出現一實一虛的狀況。

血氣失和就會出現虛證,血和氣並行就會出現實證。氣並合的地方會導致血虛,血並合的地方會導致氣虛,血氣如果都向上逆行,就會發生大厥,發生厥證會突然死亡,如果氣能返回就活過來,如果氣不能返回就死了。所以脹和厥都是由於氣實而逆行所導致的,不是虛脫。如果從臟腑逆向外運行就會形成脹,如果從經絡逆向內運行就會形成厥。所謂的逆,就是脈氣一起湧來。文中提到的逆、並、搏、爭、菀、薄、煎、張、亂,都是厥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