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1. 第五章

此二章申明陰陽不足,此盡其變而推其極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者,應指寬泛,渾渾不清,而又來去怠緩,有似從容不迫也;如車蓋者,寬泛而中央略堅,按之即芤也。此陽氣上浮,結於胸中,不能下交於陰,故其脈即名陽結。《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又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皆此類也。所以異於革脈者,革脈浮大而強,為陰僭於上;此浮大而軟,渾渾不清,為陽壅於上,清肅之令不行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緊實之意;如循長竿,形斂而勁也。此陰寒大盛,結於胸中,而不得陽氣以調暢之,故其脈即名陰結。此陰結陽結皆屬氣分,與次章有形之病迥別。然寒痰凝聚,寒食停滯,亦往往見此脈,則陰結又不必專屬氣分耳。

按:二十八脈中,結脈取義,其形體當以此陰結累累如循長竿為正脈。若寬泛薄弱,脈不緊實,而緩來一止,是真氣不續,為散而不為結矣。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瞥瞥,《脈經》作潎潎,拍拍浮泛,薄散之極也;微者,幾於無也。凡脈浮者為陰虛,此浮薄之極,而曰陽氣微者,言不但陰虛,陽亦不能獨存也。前謂脈浮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即此義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陽氣,宋以前引者多作陰氣,故知是誤寫。

陽氣,《脈經》作陰氣,是也。陰氣,即榮氣也;縈縈,指下旋繞,略有蠕動也;蛛絲,細極也。榮行脈中,榮盛則脈充,榮衰故細極也。上為脫氣,此為脫血。凡暴大失血,見此脈者,恢復極難,為其焰已熄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軟弱而怠緩不欲進之意也。徘徊指下,久而不去,而其去忽又瞥然如絕也,故曰如瀉漆之絕。《內經》曰: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弊弊綽綽,濡滯難進,即綿綿也。綽綽本作綿綿。此元陽將脫之象,而僅曰亡血者,推其因也。凡久病失血,滑精,及婦人半產,漏下,臨死多有此脈。

蓋人有陽脫於上而絕者,羹上肥也;有陰脫於下而絕者,蜘蛛絲也。此則陰先脫於下,離根之微陽上下無所依,不與陰並脫於下,而將越於上,故泛泛於指,不能回返,陰陽分絕,至數無常,所謂蝦游怪脈者是矣。原注未暢。

白話文:

在這一章中,詳細解釋了陰陽兩種能量的不足,以及它們變化到極端的情況。

脈象像車蓋一樣厚實寬廣的,我們稱之為「陽結」。這種脈象寬泛且觸感混濛,脈搏的來去緩慢,就像從容不迫一樣。它寬泛,中心部位略顯堅硬,但輕按就感覺空虛。這代表陽氣上浮,在胸中凝結,無法與陰氣交匯,因此這種脈象被命名為「陽結」。《內經》提到,脈象粗大的情況,是陰氣不足而陽氣過剩,會導致體內熱度升高。又說,如果脈象混濛且強硬,就像湧泉一般,則病情正在惡化,進入危險狀態。這些都屬於「陽結」的情況。它和「革脈」的區別在於,「革脈」雖然也是浮大,但脈力強烈,是因為陰氣在上部過剩;而「陽結」雖浮大,但脈力較弱,混濛不清,代表陽氣在上部堆積,使得清肅之令無法執行。

脈象像沿著長竿一樣緊實連綿的,我們稱之為「陰結」。「陰結」表示陰寒過盛,在胸中凝結,無法得到陽氣的調節,所以這種脈象被命名為「陰結」。這種陰結和陽結都屬於氣的問題,和下一章描述的具體疾病完全不同。然而,寒痰凝聚或寒食滯留,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所以「陰結」不一定專屬於氣的問題。

在二十八種脈象中,「結脈」的定義,其脈象形態應以「陰結」那種緊實連綿的脈象為準。如果脈象寬泛虛弱,脈搏不緊實,且緩慢間歇,這是真氣斷續的徵兆,不是「結脈」,而是「散脈」。

脈象像湯上的油脂一樣薄而浮泛的,表示陽氣微弱。「瞥瞥」在《脈經》中寫作「潎潎」,脈象浮泛且極度散薄,代表陽氣幾乎消失。一般來說,脈象浮起表示陰虛,但這種極度浮薄的脈象,不僅表示陰虛,也顯示陽氣無法獨立存在。前面提到,脈象浮起且出汗如流珠,是衛氣衰弱的表現,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

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纖細的,表示陽氣衰退。在宋代之前的資料中,「陽氣」多被誤寫為「陰氣」。這裡的「陽氣」,《脈經》中寫作「陰氣」,這是正確的。「陰氣」即是營氣。脈象纖細,就像在手指下纏繞,有微微的蠕動,就像蜘蛛絲一樣細微。營氣在脈中運行,營氣旺盛則脈象充盈,營氣衰退則脈象極細。前者代表脫氣,後者代表脫血。任何大量失血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脈象,恢復將極其困難,因為生命之火已經熄滅。

脈象像瀝青滴落一樣軟弱遲緩的,表示血液流失。「綿綿」表示脈象軟弱,且遲緩不前。脈象在手指下徘徊不去,但突然之間又像瀝青斷裂一樣,因此我們稱之為「瀉漆之絕」。《內經》提到,如果脈象遲滯難進,就像弓弦斷裂一樣,那是死亡的徵兆。「弊弊綽綽」表示脈象濡滯難進,即「綿綿」。這是元陽即將脫離的徵象,但我們只說「血液流失」,是為了推導原因。長期失血、精液滑泄,以及婦女的流產或漏血,在臨死前常會出現這種脈象。

總的來說,有人是因為陽氣在上方脫離而死亡,脈象像湯上的油脂一樣;有人是因為陰氣在下方脫離而死亡,脈象像蜘蛛絲一樣。這種情況則是陰氣先在下方脫離,微弱的陽氣在上下都失去依附,不會跟隨陰氣一起在下方脫離,反而將向上飄散,所以脈象在手指下泛泛不定,無法回歸,陰陽兩氣分離,脈搏頻率無常,這就是所謂的「蝦遊怪脈」。原有註釋未能充分解釋。

2. 第六章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緩對數言,即遲也,時偶也。復來,謂氣仍續來,並於後至,未嘗少一至也。代則不能自還,直少一至矣。結者,遲滯之謂也。促者,並迫之謂也。陽主噓,陰主吸,故脈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原注云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吸入之後,少一呼而因以少一吸也,陽氣之鼓動者微也。

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呼出之後,少一吸而因以少一呼也,陰氣之接引者微也。少一呼者,氣結於內而不出;少一吸者,氣迫於外而不入。揆斯二者,促之危於結也多矣,詎得曰陰盛為不足,陽盛為有餘,而忽之耶?

白話文:

[第六章],內容如下:

脈搏來得緩慢,偶爾會停頓一次,然後又繼續跳動的,這種脈象被稱為「結脈」。脈搏跳動頻繁,同樣地,偶爾會停頓一次,然後再恢復跳動的,這種脈象被稱為「促脈」。陽氣過盛會導致「促脈」,陰氣過盛會導致「結脈」,這些都是疾病的脈象。

「緩」相對於「數」來說,就是脈搏跳動的慢。偶爾停頓是指脈搏不是一直規律地跳動。當脈搏再次跳動,表示氣息仍然持續,只是稍微延遲了一下。如果脈搏無法自己恢復正常的節奏,那就是「代脈」,這種情況下,脈搏會少跳一次。所謂的「結脈」,就是指脈搏跳動的緩慢且不流暢。「促脈」,則是指脈搏跳動的急促且緊迫。陽氣主導呼吸,陰氣主導吸氣,所以脈搏來的時候屬於陽,離開的時候屬於陰。

根據原註釋,當陰氣過盛,陽氣不能順利接續,脈搏就會顯得緩慢,偶爾會停頓,這種停頓發生在吸氣之後,因為缺少了一次呼氣,同時也就少了相應的一次吸氣,這顯示陽氣的鼓動作用減弱了。

當陽氣過盛,陰氣不能順利接續,脈搏就會頻繁跳動,偶爾會停頓,這種停頓發生在呼氣之後,因為缺少了一次吸氣,同時也就多了相應的一次呼氣,這顯示陰氣的接引作用減弱了。缺少一次呼氣,表示氣息在體內凝結,無法正常排出;缺少一次吸氣,表示氣息在體外受阻,無法正常進入。由此可見,「促脈」比「結脈」更危險。我們怎能簡單地認為陰氣過盛表示身體不足,陽氣過盛表示身體有餘,而忽視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