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1. 第八章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白話文:

陽脈和陰脈都浮大而濡,且陰脈和陽脈情況相同,這叫做緩脈。

緩脈只是長而濡,條暢而柔和也。今言陰陽同等長,意自在其中。浮,言其氣之揚也;大,言其勢之盛,起伏高下有力也;濡,言其形體之和也。陰陽同等,徹上徹下,無有不調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緩慢,只是因為脈象長而濡潤,條達而柔和。現在所說的陰陽均衡,其中的意思是脈象通暢而有彈性。浮是指脈氣浮揚,大是指脈勢旺盛,起伏有力。濡是指脈體柔軟濕潤。陰陽均衡,貫通上下,沒有不調和的。

又按:上陰脈陽脈指尺寸言,下陰脈陽脈指浮沉言。易思蘭曰:來去如一,是為無病,亦同等之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白話文:

再來說一下,上面提到的陰脈和陽脈是指寸口脈的位置而言,下面說的陰脈和陽脈則是指脈象的浮沉情況。易思蘭說過,如果脈搏來去均勻一致,就是沒有疾病的表現,也代表平衡的意思。

脈象浮而且緊的,稱作弦脈。弦脈的特點就像拉緊的弓弦,按下去位置不變。緊脈則像是繩索纏繞,沒有固定形態。

緩脈必長,弦脈亦長,其分別處,全在一濡一緊。浮而緊者,浮候其形,牽引甚急也,按之挺亙指下,故曰不移。「脈緊者」二句,形容極妙。諸緊為寒,寒束於外,熱鬱於內,故來勢盛而能振撼。若內外皆寒,則細緊而不能振撼矣。如轉索無常者,非但如其索之急也,如轉索時,其索之撼而左右彈也。首句借「緊」以形弦,下乃「弦緊」分寫,蓋惡其混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的人必定長壽,脈搏弦緊的人也長壽。它們的區別全在於「濡」和「緊」。浮脈而緊繃的人,浮脈的形狀是很明顯的,但牽引很急促,按壓時會感覺到脈搏在手指下堅持不移。因此說「脈緊的人」這兩句話形容得極為生動。

所有脈緊的人都是因為受寒,寒氣束縛在體表,熱氣鬱結在體內,所以來勢猛烈,能夠震動。如果體表和體內都受寒,那脈象就會細小緊繃,不能震動了。

「如轉索無常」的意思,不只是形容像繩索一樣緊繃,還形容像轉動繩索時,繩索的震動和左右彈動。第一句話用「緊」來形容弦脈,後面才把「弦緊」分開來寫,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把它們混淆。

2. 第九章

前二章言短脈之類,此二章言長脈之類。自次章至此,皆論內傷之病,脈之吉凶也。

白話文:

前面兩章講的是短脈的種類,這兩章講的是長脈的種類。從下一章到這裡,都是在討論內傷疾病的脈象吉凶。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脈搏細長有力,細長表示氣血不足,有力表示虛弱;氣血不足表示寒證,虛弱表示虛證;寒證和虛證相互作用,叫做「革脈」。婦女出現革脈容易流產或漏血,男子容易失血或遺精。

此則弦之變脈也。弦,即如弓弦不移也;大者,形體寬大也;不移,則來去不遠,是陽氣衰損而為減。寬大則下空而為芤,減即陰僭於上而為寒,芤即血脫於內而為虛。上益寒則益勁,內益虛則益空,寒虛相搏,脈如鼓革,無論男女,皆主脫血之類也。夫人之體氣,各有不同,其病因亦各有不同。

白話文:

這是脈搏如琴絃變化的一種脈象。弦,就像弓弦一樣緊而不動;大,指脈形寬大;不動,表示脈來去不遠,是陽氣衰弱的徵兆。寬大則下部空虛而鬆弛,衰弱則陰氣在上部增長而導致寒冷,鬆弛則血氣在內部脫離而虛弱。上部的寒氣加重就會加劇堅緊,內部的虛弱加重就會更加空虛,寒氣和虛弱相互作用,脈象就像敲擊鼓革一樣,無論男女,都可能是血氣脫離的身體狀況。不同的人身體氣質各不相同,其病因也各有不同。

有血虛而成燥熱者,有血虛而成內寒者。亡血有因陽氣躁擾而然者,則陰去陽留而成燥熱;有因陽氣衰弱不能流通收攝而然者,則氣虛血脫而成內寒。故半產,漏下,亡血,失精,頗有熱者,所謂陰虛生內熱也,脈必浮數而散。其新病津液乍虛而血熱者,更或有洪弦滑實之象,此血熱氣悍所致,不可誤以為內實而攻之也。

白話文:

有的人因為血虛而感到燥熱,有的人因為血虛而感到內部寒冷。失血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陽氣過度活躍而造成的,這樣陰血就會流失而陽氣就會留存,就會產生燥熱;有的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順暢運行和收斂而造成的,這樣氣虛血脫就會出現內部寒冷。所以不管是流產、漏下、失血、失精,有些人會有發熱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陰虛生內熱」,脈象必定浮數而散亂。而那些剛得病的人,津液突然耗損而導致血熱,脈象可能會出現洪大、弦緊、滑實的現象,這是由血熱氣盛造成的,不能誤以為是內部實證而進行攻伐。

3. 第十章

自此至末,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凶也。

白話文:

從這裡到結束,都是在討論外感疾病的脈象及其吉凶。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固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問:為什麼有些人會在打戰時出汗,而且出汗之後就會好?

答:脈象浮而緊,按壓後會快速彈起,這代表身體虛弱。因此,在打戰時出汗,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脈象浮,出汗後可以緩解虛弱的狀態。

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外寒甚,而內之真陽虛也。凡外為寒束,脈必緊數而實,此反芤,故為真陽虛不能蒸動津液以為汗也。服扶陽生津之劑,氣從內動撐邪外出,故外寒甚而戰,戰則寒退而汗出,汗出則真陽透出重陰,陰邪無所容而病解矣。觀「當戰」字,必待善治之,意自在言外,非尋常發汗法所能解也。

白話文:

脈搏浮出而緊實,按壓後彈回很強,而且外部寒邪嚴重,是因為體內真陽虛弱。一般來說,外部受到寒氣束縛,脈搏會又緊又快而且有力,但這種情況下脈搏反彈很強,說明真陽虛弱,無法蒸化津液形成汗液。

此時應服用扶助陽氣、生津的藥物,讓氣血從內部運作,將邪氣逼出體外。所以外部寒氣很嚴重,會導致戰慄,戰慄時寒氣就會散退,汗液就會排出,汗液排出後,真陽就能穿透重重的陰邪,陰邪無處容身,疾病也就解除了。

從「當戰」二字可以看出,必須由高明的醫生來治療,其中之意並非尋常發汗法所能理解的。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不芤,正外為寒束,真陽內郁之象。觀「但汗出耳」句,是治之但用發散,以出其汗可矣,無餘法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而且快,按下去卻不空虛,這個人本身並不是虛弱的。如果要自行康復,只要出汗就可以了,不會有發冷戰的現象。

脉象浮快而不空虚,正是外部被寒氣束縛,體內真陽被抑制的表現。看「只要出汗就可以了」這句話,治療時只需使用發汗的方法,讓患者出汗就好了,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

4. 第十一章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汗前脈大,本不虛也。汗後脈微,邪已去也。

此即上章次節之義,大者如實狀,言來去遠而有力,非大則為芤,又非大則病進也。

白話文:

詢問:有些疾病不進行治療就能出汗解熱而康復,這是什麼原因?

回答:脈搏強而有力且浮起而快速,所以知道即使不治療也會出汗而康復。出汗前脈搏強勁,說明身體本質並不虛弱。出汗後脈搏微弱,說明邪氣已排出。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問:有人生病不發燒、不流汗就痊癒,這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他的脈象很微弱。這是因為他之前發過汗,或者吐、瀉、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這種情況下,陰陽自動平衡,自然會痊癒,所以不發燒、不流汗就能痊癒。

此節以明寒邪在身,未有不汗出而解者也。所以不戰不汗出而解者,非真不汗出也。其脈自微,微者,來去不盛,懦弱之類,緊之反,大之變也,必其人先日曾經發汗、或吐、或下、或亡血,外邪既去,津液內虛,正氣未復,微覺寒熱,似仍未解。越日或靜臥以養其陰,或得食以充其胃氣,陰陽自和,神清氣爽而愈矣。

故遂以為不戰不汗出而解也,其實前發汗、若吐下、亡血時,邪已解耳。亡血,謂鼻衄,俗名紅汗。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明瞭寒邪在體內的表現。真正的寒邪在身,沒有不發汗而痊癒的。所以不發汗就痊癒的,並不是真的沒有發汗。脈象會微弱,微弱是指脈搏來去不盛,類似虛弱的脈象,是「緊」脈的反面,是「大」脈的變化。這必定是因為患者之前曾經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過多,外邪已經去除,但體內津液不足,正氣還沒有恢復,所以會微微感到寒熱,好像仍然沒有痊癒。經過一天的休息或靜養,或者進食補充胃氣,陰陽調和,神清氣爽,病情就會痊癒。

5. 第十二章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者?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病患發病三天,脈象浮滑、跳動頻繁且微弱,身體涼爽,這是什麼情況?

回答:這是病快要好的徵兆,通常會在半夜解除。脈象浮而解除,表示會突然出汗;脈象數而解除,表示會能夠進食;脈象微而解除,表示會大量出汗。

此承上章而廣其義也。浮數而微,三脈並見,言浮數而按之形體柔軟也,此邪氣不內侵而陽盛又欲生陰也。夜半者,陰陽交濟,除舊布新,此其時矣。且必當靜臥以養其陰,可知也。然三脈亦有得一而解者,其解之由,各有不同。脈浮而解者,浮為邪淺在表,故當濈濈然微發其汗,始能盡解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對上一段的延伸和擴展。

浮數而脈搏較弱,三條脈同時出現,表示浮脈數脈,但按壓時脈象柔軟,說明邪氣沒有深入身體而陽氣旺盛,想要生出陰氣。

夜半時分,陰陽交替,新陳代謝,這是關鍵時刻。一定要靜靜地躺著滋養陰氣,這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三條脈象也有隻出現一條脈就能解除病症的,解除原因各有不同。

脈象浮起而解除的,是因為浮脈代表邪氣淺在於體表,所以要微微出汗,才能徹底解除病症。

脈數本為邪盛,不當解而竟解者,必其人病中胃強能食。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脈數也。脈數固由能食,而病解仍由汗出,病中能食,故脈不為汗衰也。脈微者,必其人曾經大汗,如上章之義也。兩「必」字是追溯之詞,舊注於脈數不補明汗出,於脈微謂仍當大汗,皆失之。

白話文:

脈搏跳動頻繁原本是邪氣盛行的徵兆,不應該緩解卻反而緩解了,必定是病人病中胃氣強健可以進食。食物進入陰分,有助於陽氣增長,所以脈搏才會跳動頻繁。脈搏跳動頻繁固然是因為能夠進食,但是病情緩解依舊是因為出汗,病中能夠進食,所以脈搏不會因為出汗而減弱。脈搏微弱的人,必定是曾經出過大量汗液,就像上文所說的道理。文中兩個「必定」是追溯的用詞,舊注中,脈搏跳動頻繁未說明出汗,脈搏微弱謂仍應當大量出汗,都失之偏頗。

6. 第十三章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白話文:

**問題:**怎樣判斷脈象是否好轉?

回答: 寸口、關上、尺中的三處脈象大小、浮沉、遲數都相同,即使有寒熱不調的情況,這種脈象也表明陰陽平衡,預後良好。

三處同等者,病在氣分,經絡無所阻滯,上下無所隔塞,寒熱虛實無所夾雜,是正氣未傷而邪有去路也,故外證雖劇而易治。《內經》謂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又曰: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則又邪氣之混一也。蓋彼見弦強,此主緩弱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氣色、體質三方面都相同,表明疾病只在體表,經絡沒有阻滯,身體上下氣血運行通暢,寒熱虛實等症狀沒有混雜,說明正氣沒有受到損傷,邪氣又有外泄的途徑,因此即使外在症狀很嚴重,也容易治療。《內經》中說,如果脈象浮沉以及人迎穴和寸口穴的氣息強弱都相同,表明疾病難以痊癒。又說:如果陰陽脈象完全相同,表明疾病難以治療。這是因為邪氣混雜不清。如果醫生看到脈搏弦緊有力,說明邪氣強盛;但患者實際上脈搏緩慢無力,說明正氣虛弱。

又按:同等云者,非俱大俱小,俱浮俱沉,俱遲俱數也,正謂不甚大不甚小,不甚浮不甚沉,不甚遲不甚數也,故曰陰陽和平。謂三處俱與平人同等,即人病脈不病之義也。

白話文:

另外根據:所謂同等,並不是指三處都大或小,都浮或沉,都慢或快,而是指不特別大也不特別小,不特別浮也不特別沉,不特別慢也不特別快,所以稱為陰陽平和。意思就是三處脈象都與健康人相同,也就是病人脈象不異常的意思。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白話文:

到了立夏,脈象洪大,這是正常脈象。如果這個時候病人身體疼痛難忍,就必須發汗。如果第二天,身體不痛也不沉重,就不需要發汗了。如果汗液自然流出,第二天就會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立夏是洪大脈的時節,所以脈象才會如此。其他時節也以此類推。

此補上節之義,言三處同等,仍須得四時之順也。病而身體疼重,是風邪夾濕證也。脈洪大,是濕僅在表,內無寒氣與濕合邪,故病淺而易愈也。《傷寒論》曰:濕家發汗,不可令大汗如水淋漓,須濈濈微似汗為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補充了之前提到的內容,強調三者之間是同等的,都需要依照四時順序變化。如果生病時身體感到痠痛沉重,這是風邪夾雜濕氣導致的症狀。脈搏洪大表示濕氣只停留在體表,體內沒有寒氣與濕氣結合作祟,因此病情較輕易於痊癒。《傷寒論》中提到:如果濕氣導致發汗,不可讓汗水淋漓傾下,應該微微出汗即可。

又按:人既病矣,脈必不能三處同等,亦必不能全順四時,此處須有會心。《脈如》曰:如秋脈洪數,固為逆時矣。然其人病熱,則正脈與病合,豈可斷為必死?此類宜詳思之。

白話文:

另外要注意的是,人一旦生病,脈象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一樣,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四季的變化。這一點需要用心揣摩。《脈經》說:比如秋天的脈象洪大而數,這本來是逆於時令的。但是,如果這個人生病發熱,那麼真正的脈象就會和病情相合,難道能直接斷定這個人必死無疑嗎?像這樣的案例,需要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