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1. 第七章
此二章論陰陽俱盛而不和,一為至之不續,一為形之不續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陰陽以二氣言,二氣俱盛而不和,則爭而相激矣,故脈為之動也。凡陰陽不足而相乘者,陰氣上入陽中,則陽不勝而惡寒,陽氣下陷陰中,則陰不勝而發熱,其脈始終微弱,不能堅博而動。今兩強相搏,陰侵於陽,則陽氣起而拒之,於是陽脈動而汗出矣。汗,陰液也,陽氣迫而外泄也。
陽侵於陰,則陰氣起而拒之,於是陰脈動而發熱矣。熱,陽氣也,陰氣逼而外越也。陰脈陽脈,尺寸浮沉皆是也。其汗出發熱,必先形冷惡寒者,何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三元之氣所由上下出入之道也。傷者,抑遏其道,氣行不暢,失厥常度,此所以形冷惡寒,而陰陽之所以相搏者也。
初作此注,文甚衍長,已錄入《脈簡》矣。今撮其意為此,而原文遂不復錄云。
經中凡言相搏者,有相爭、相逆、相激、相迫之意,又有相合、相助之意。一作薄。薄,迫也。兩者異氣,即為相爭、相迫;兩者同氣,即為相合、相助。如陰陽相搏,是陽侵入陰,陰侵入陽,彼此互相制勝,是相爭也;寒虛相搏,是虛欲外越,寒欲內斂,兩邊逼向中間,是相迫也。皆以其異氣也。
剛柔相搏、高章相搏等文,則皆同氣,謂彼既如此,而此又增之,是相合、相助也。而要之,皆不相和也。相和則合同無間,而無彼此之跡,無所見其相搏矣。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若,假令也;關上,部中也;厥厥,堅搏也。動脈者,數而堅搏如豆,但見本關之上,上下不相通直。如寸動,則豆見於寸;關動,則豆見於關;尺動,則豆見於尺;三部俱動,則各有如豆,而不相貫,故曰無頭尾。上節言動脈之因與證,此節言動脈之形象也。舊解謂但見關部者,非。
按:凡著書,不可有欺人之談,其筆於書者,必其所施用,所親驗者也。後人昧於關上之文,謂動脈只見關部。龐安常曲為之說,謂動於關前三分為陽,動於關後三分為陰。戴同甫極稱其得《難經》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旨。吾不知此兩人者,一生臨診,曾幾見僅動關前三分,僅動關後三分之脈耶?張石頑變通其說,曰:陽動為左人迎,陰動為右氣口。又曰:每見陽虛自汗之脈,多動於寸口;陰虛發熱之脈,多動於尺中。
是已心知舊說之非,而又未知其所以然,故屢更其說,冀有一合耳。凡脈有時見於寸,時見於關,時見於尺,時通見於三關,未有僅見於尺寸,而不得見於關,長短不診關之說,李士材已辨之矣。亦未有僅見於關,而不得見於尺寸者也。動脈如豆,圓堅而滑,獨擅部中,上下無倚。
白話文:
在這一章中,我們探討的是陰陽兩氣同時旺盛,但卻不能和諧共存的情況,一種是氣的到達無法持續,另一種是身體機能無法持續。
陰陽相互作用被稱為動,陽動會導致出汗,陰動則會引起發燒。如果一個人感到寒冷並且畏寒,這可能是三焦受損的徵兆。
陰陽是以兩種氣來描述的,當兩種氣都旺盛但卻不和諧時,就會產生衝突並相互刺激,因此脈象會發生變化。通常,當陰陽氣不足且相互剋制時,陰氣進入陽氣區域,陽氣就會受到抑制而感到寒冷;反之,陽氣進入陰氣區域,陰氣就會受到抑制而發燒。在這種情況下,脈象始終微弱,無法強勁有力地跳動。然而,當兩股強大的力量相互碰撞時,如果陰氣侵入陽氣區域,陽氣就會起而反抗,這時陽脈會跳動而出汗。汗是陰液的產物,是由於陽氣迫使它們外洩。
如果陽氣侵入陰氣區域,陰氣也會起而反抗,這時陰脈會跳動而發燒。熱是陽氣的表現,是由於陰氣受到壓力而外溢。無論是陰脈還是陽脈,都可以通過寸、關、尺的浮沉脈象來判斷。為什麼在出汗和發燒之前,人體會先感到寒冷和畏寒呢?這是因為三焦是原氣的運輸通道,是三元之氣上下出入的通道。當三焦受損時,其運輸通道受到抑制,氣血流通不暢,失去正常運作,這就是為什麼人體會感到寒冷和畏寒,也是陰陽相互作用的原因。
當初寫這篇註釋時,文章非常冗長,已經收錄在《脈簡》中了。現在,我將其精華部分整理出來,而原文就不再重複了。
經典中提到的“相搏”,不僅有衝突、逆反、激發、強迫的意思,還有合作、輔助的意思。一個詞叫做“薄”,意思是強迫。當兩種不同的氣相遇時,就會產生衝突和強迫;當兩種相同的氣相遇時,就會產生合作和輔助。例如,陰陽相搏是指陽氣侵入陰氣區域或陰氣侵入陽氣區域,雙方互相制約,這是衝突;寒虛相搏是指虛氣想要外洩,寒氣想要內斂,兩方互相逼迫向中間,這是強迫。這些都是由於兩種氣質的不同。
像剛柔相搏、高章相搏等描述,則是相同氣質的情況,表示一方已經這樣,而另一方又增加了,這是合作和輔助。然而,總的來說,這些都不表示和諧。和諧的狀態下,雙方完全融合,沒有彼此的界限,也就無法看到相搏的現象。
如果在關脈部位出現脈象,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堅韌地搏動,這就被稱為動脈。
“若”表示假設;“關上”是指脈象部位;“厥厥”表示堅韌搏動。動脈的特點是頻率快且堅韌搏動如豆,只在關脈部位出現,上下不連接。例如,如果寸脈動,那麼豆子般的脈象會出現在寸脈;如果關脈動,那麼豆子般的脈象會出現在關脈;如果尺脈動,那麼豆子般的脈象會出現在尺脈;如果三部脈都動,那麼每一部位都會出現豆子般的脈象,但不會相互貫穿,因此稱為“無頭尾”。前面一段講述了動脈的成因和症狀,這一段講述了動脈的外觀特徵。
根據我的經驗,寫書時不可有欺騙他人的言論,書中所寫的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和驗證過的。後人對“關上”的描述存在誤解,認為動脈只出現在關脈部位。龐安常試圖為此做出解釋,認為在關脈前三分之一為陽,在關脈後三分之一為陰。戴同甫極力贊賞他理解了《難經》中關脈前為陽、關脈後為陰的意義。但我不知道這兩個人一生中臨牀診療時,是否曾經見過只在關脈前三分之一或只在關脈後三分之一出現脈象的情況。張石頑改變了這種說法,認為陽動在左人迎,陰動在右氣口。他又說:在診斷陽虛自汗的脈象時,多出現在寸脈;在診斷陰虛發熱的脈象時,多出現在尺脈。
這表明他已經意識到舊說法的錯誤,但他還不知道原因,因此不斷更改說法,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事實上,脈象有時出現在寸脈,有時出現在關脈,有時出現在尺脈,有時通見於三脈,並不存在只出現在寸脈或尺脈而不在關脈的情況。李士材已經闡明瞭這一點。同樣地,也不存在只出現在關脈而不在寸脈或尺脈的情況。動脈如豆般圓潤堅韌且光滑,獨佔脈象部位,上下無依附。
《脈訣》中描述道:“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又說:“三關指下礙沉沉。”這些描述非常恰當!然而,戴氏卻反對並修改了這些描述,這是為什麼呢?《脈經》中指出:“左手寸口脈偏動,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高鼓峯說:“動脈者,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這些描述是正確的!此外,龐氏指出:“如果陽氣連接寸脈動而陰氣靜止,按照法則應該出汗;如果陰氣連接尺脈動而陽氣靜止,按照法則應該發燒。”
由此可見,龐氏並未將陰陽分別歸屬於寸脈和尺脈。然而,我不採納他的說法,因為他將關脈作為界限,最終還是拘泥於“關上”的概念。況且,“連寸連尺”明顯違背了“上下無頭尾”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