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1. 第十四章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此淺病暫得而即愈者;然通於得陰得陽之義,則百病可由此而推矣。得陰得陽者,非坐而待也,其用藥氣味合和,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法,從可會矣。此旨甚微,非熟於陰陽大論者不能知,非精於本草氣味者不能用也。須是識得化氣,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之類。

白話文:

有人問道:凡是生病,想要知道什麼時候會得到病,什麼時候可以痊癒呢?回答是:假如在半夜生病,那麼到了第二天中午就會好;如果是在中午生病,那麼到半夜就會康復。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中午生病,到半夜康復的原因,是因為陽氣遇到陰氣就會解除病狀;同樣地,在半夜生病,到第二天中午康復的原因,是因為陰氣遇到陽氣也會解除病狀。

這裡所說的是短暫得到的病況,隨後就康復的情況;然而,掌握了陰陽相互作用的原則,那麼各種疾病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和推測了。這裡的陰陽作用,並不是坐等自然發生的,而是通過使用藥物的性質和味道來達到調和,從陰引出陽,或者從陽引出陰的療法,從中可以悟出其中的道理。這個道理非常微妙,如果不是熟悉陰陽理論的人是無法理解的,如果不是精通藥材性質和味道的人是無法應用的。必須要懂得轉化氣息,比如酸和甘能轉化為陰,辛和甘能轉化為陽等等。

2. 第十五章

趺陽浮澀主下利,少陰滑數主屎膿,即泄與痢之辨也。泄屬脾,利屬腎。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此與下章俱合寸口趺陽以測病也。「浮為在表」四句是發凡之詞,「假令脈遲」二句是本節正義,以起下文也。臟腑以陰陽言,非正在腑在臟也。表裡各有陰陽,陰陽又各有表裡。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遲,為在臟矣,果在何臟也,當以趺陽少陰參之。趺陽浮澀,少陰如經,病不在腎而在脾,法當下利。所以知其下利者,凡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見趺陽浮澀,趺陽,胃脈也,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是下利傷脾中津液也。然少陰病有下利證,此不在少陰者,今少陰脈才見弦浮,才見,略見也,是為調脈,故稱如經,是邪氣動脾而未動腎也。

若下利而少陰脈反滑而數者,是邪熱內鬱而下陷,水竭火燔,其後必當屎膿,即便血之類也。凡血中有津,始能淖澤流通,下利傷津,血已燥矣,又為邪熱逼動,故必屎膿。腸中本有滑涎,血雜涎下,似膿也。觀此是下利傷陰,有成內寒,有成內熱,與第九章所論亡血事同。

少陰弦浮為調脈,未曉,或浮是滑也。

上言遲為在臟,此復言少陰滑數者,是由遲變來也。須知是時寸口趺陽,必俱變數。

白話文:

[第十五章]

內容如下:

如果趺陽脈呈現浮澀的特徵,這通常預示著下痢的問題;而少陰脈現出滑數的狀態,則可能表示有便血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區分腹瀉和痢疾的方式。腹瀉一般與脾臟相關,而下痢則多與腎臟有關。

寸口脈的診斷中,脈象浮代表病在體表,脈象沉表示病在體內,脈象數反映病在腑,脈象遲表明病在臟。比如脈象遲緩,這就意味著病症在臟。

此段與下一章都是結合寸口和趺陽脈象來判斷疾病。"脈象浮代表病在體表"這四句是一般的規則,"例如脈象遲緩"這兩句則是此節的核心內容,用以引出後續的討論。臟腑以陰陽來描述,但並不是說病一定在腑或臟。體表和體內都有陰陽之分,而陰陽又各自有表裡之別。

如果趺陽脈出現浮而澀的脈象,同時少陰脈呈現正常狀態,那麼可以推斷病因在於脾臟,按理會有下痢的症狀。這是怎麼知道的呢?脈象浮大通常是氣血旺盛,血液相對不足。然而,現在趺陽脈卻浮而澀,因此可以推斷脾氣不夠,胃氣虛弱。因為少陰脈象雖帶有弦象,但浮象只是稍微顯現,這種脈象屬於正常的範疇,因此稱其為如經。但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滑而數,那麼就能推斷出將會有便血的症狀。

如果寸口脈象遲緩,表明病症在臟。但具體在哪個臟器,要通過趺陽和少陰脈象來進一步確認。如果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常,那麼病症就不在腎臟,而在脾臟,理應會有下痢的症狀。之所以能知道有下痢,是因為脈象浮大通常表示氣血充盈,血液相對不足。而現在趺陽脈浮而澀,趺陽脈是胃的脈象,由此可知脾氣不足,胃氣虛弱,這就是下痢損耗脾臟中的津液的原因。然而,少陰病也有下痢的症狀,但這個情況並不適用於少陰病,因為現在少陰脈僅僅稍微顯現出弦浮,這屬於正常的脈象,所以稱為如經,這說明邪氣影響脾臟但尚未影響到腎臟。

如果下痢同時少陰脈反而變得滑而數,這意味著邪熱內鬱,導致津液枯竭,後續必定會有便血,甚至有血便的情況。血液中必須含有足夠的津液才能保持濕潤和流動,下痢損失津液,血液已經乾燥,再受到邪熱的刺激,必然會導致便血。腸道本身就有滑液,血液混合滑液排出,看起來像膿一樣。從這可以看出,下痢損傷陰液,有可能導致內寒,也可能導致內熱,這與第九章討論的失血情況相同。

少陰脈弦浮被認為是正常的脈象,但這裡尚不清楚,或者浮象實際上是滑象。

前面提到脈象遲緩表示病症在臟,這裡再次提到少陰脈滑數的情況,這是從遲緩的脈象轉變而來的。必須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寸口和趺陽脈象必然都會變為數脈。

3. 第十六章

前章病在臟而自下,此章病在表而妄下。治之俱當從中樞著意,前堅陰以舉陽,此養陰以安陽。脈因前後度數如法,即一日一夜漏水百刻,榮衛五十度周於身是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脈浮而緊,榮衛俱傷。衛為葉在表,榮為根在裡。衛氣者,人身之熱氣也;榮氣者,人身之濕氣也。風之為邪,善行而數變,得熱則變熱,得寒則變寒。若但風傷衛,是風得熱而氣不內斂,故身熱而自汗。今寒復傷榮,則風亦化寒。衛氣內郁,於是熱氣不得達於腠理,而竄於骨節則煩;榮氣不得暢於經絡,亦內凝於骨節,與熱氣相激而疼也。此邪盛而正亦實,兩相格拒。

治之當鼓動熱氣,使之外撐,逐邪四出也,此麻黃湯證也。榮病治衛,衛病治榮。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

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汗出病愈,邪不內陷,則胃氣如經矣。遲者,從容不迫也;緩者,形體柔和也。若寸口浮緊,而趺陽更浮而數,趺陽,胃脈也,胃氣以降為順,浮則上逆,是傷胃也。胃與脾表裡,脾,太陰也,津液之宗。數則為燥,是陰虛而動脾也。此非風寒本病,乃當發汗而妄下,以致此也。

妄下則邪氣之在榮衛者內陷,內陷而陽氣不振,其數脈當先見微,微脈卻仍但浮,是津液大傷,虛陽上越也。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是結胸、痞氣之類也。所以然者,趺陽脈數本為動脾,今數更先由微變,故知脾元大傷,中焦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也。夫脈因妄下,由浮微而改浮數,是徒傷內之津液,而表之邪氣獨留。

津液傷則虛熱生,邪氣與虛熱相合,其內證則心中如飢,而又不殺穀不能食也,其外證則潮熱發渴也。治之必使數脈復見遲緩,則真陽復生,胃氣如經。寸口趺陽俱合常度,病者真飢能食,而病可愈矣。「數脈不時」二句,別是一事,是帶敘。

白話文:

[第十六章],內容如下:

在上一章我們談到疾病源於內臟而通過下方表現出來,而這一章我們將探討疾病源自外表皮層而被誤導至下方的情況。在治療上,我們應從身體的核心部位著手。在上一章我們強調了滋養陰性來提昇陽性的理論,在這一章我們將講述如何滋養陰性以安定陽性。脈搏的頻率遵循一定的規律,即使一天一夜的時間按照百刻的漏水計算,營血和衛氣也會在身體中運行五十週。

如果寸口脈搏呈現出浮而緊的特徵,浮象表示有風邪存在,緊象則表示寒邪。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則會傷害營血,這兩種氣血同時受到侵害,病人會感到骨節疼痛,需要發汗治療。

脈搏浮而緊,顯示營血和衛氣都受到傷害。衛氣像是樹葉一樣在外表,營血則像樹根一樣在內裡。衛氣是身體的熱氣,營血則是身體的濕氣。風邪作為病原,容易傳播且變化多端,遇到熱會轉為熱邪,遇到寒則轉為寒邪。如果只是風邪傷害了衛氣,那麼風邪得到熱氣後不會向內收縮,因此身體會感到熱並自發出汗。然而,如果寒邪同時傷害了營血,那麼風邪也會轉化為寒邪。衛氣在內部鬱積,使得熱氣無法達到肌膚表面,反而滲入骨節,引起煩躁;營血無法在經絡中順利流動,也在骨節處凝聚,與熱氣相互作用導致疼痛。這是邪氣旺盛而正氣仍然充盈的情況,兩者相互抵觸。

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激發熱氣使其向外擴散,驅逐邪氣四散,這就是麻黃湯的功效。營血受病時應調理衛氣,衛氣受病時應調理營血。

如果趺陽脈搏遲緩,這表明胃氣正常。然而,如果趺陽脈搏浮而數,浮象會傷害胃部,數象則會影響脾臟,這些症狀並不是原始疾病的表現,而是醫生誤用下法所導致的結果。營血和衛氣陷入內部,數象會首先變得微弱,脈搏只呈現出浮象,這時病人一定會有大便乾硬的情況,並且會出現打嗝的症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原本數象影響了脾臟,數象首先變得微弱,因此可以推斷脾氣受到損傷,導致大便乾硬和打嗝的症狀。現在脈搏反而呈現出浮象,數象變得更加微弱,邪氣單獨留在體內,病人會感到飢餓,邪熱不會消耗食物,引發潮熱和口渴,數象應該變為遲緩。

脈搏的頻率遵循一定的規律,如果病人感到飢餓,那麼數象脈搏會恢復正常。如果數象脈搏的頻率不正常,可能會導致惡性腫瘤的產生。

當汗出後病情好轉,邪氣不再侵入內部,胃氣就能恢復正常。遲緩的脈象表示放鬆和平靜,緩慢的脈象表示身體柔軟。如果寸口脈搏浮緊,而趺陽脈搏也呈現出浮而數的特徵,趺陽脈搏是胃部的脈象,胃氣順行是正常的,但如果呈現出浮象,則表示胃氣上逆,這對胃部造成傷害。胃和脾臟互為表裡,脾臟是水液的總管。如果趺陽脈搏數象,表示陰虛影響到了脾臟。這並非風寒的原發疾病,而是應當發汗卻被誤導至下方所導致的結果。

被誤導至下方,會導致邪氣在營血和衛氣中的內陷,內陷後陽氣無法振作,數象脈搏應該先出現微弱的現象,然而微弱的脈象卻仍然只呈現出浮象,這表示津液受到嚴重損傷,虛陽上升。病人一定會有大便乾硬,並且會出現打嗝的症狀,這可能是結胸或痞氣等病症。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趺陽脈搏數象原本是影響脾臟,現在數象由微弱變為更強烈,因此可以推斷脾臟受到了重大損傷,中焦功能失調,導致大便乾硬和打嗝的症狀。脈搏因為被誤導至下方,由浮微變為浮數,這只是傷害了內部的津液,而表面的邪氣仍然存在。

津液受損會導致虛熱的產生,邪氣與虛熱相結合,病人會感到飢餓,但又無法消化食物,無法進食,並且會出現潮熱和口渴的症狀。治療這種情況,必須讓數象脈搏恢復遲緩,這樣真正的陽氣才能復甦,胃氣才能恢復正常。如果寸口和趺陽的脈搏都符合常規,病人真正感到飢餓並且能夠進食,那麼疾病就可以痊癒。"數象脈搏不正常"這兩個句子描述的是另一個問題,是附帶敘述的。

4. 第十七章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此因上章妄下而接敘妄汗、妄下變證之奇也。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二者迭更,各極其偏,不得和諧。上章榮衛內陷,脈反浮數,即此事也,此特甚焉。夏月天氣熱,地氣冷;冬月天氣冷,地氣熱。在人則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今其人身之寒熱,止隨地氣,是肺氣敗而無權,不能與天氣相應也。

所以然者,脾之中樞積而不轉也。欲著欲裸,是據其情而言之,非真然也。

按:此奇病也。《素問》曾論及之,後來諸家醫案中未見有夏寒冬熱之迭見者。若但見其一者,則有之矣。竊意此必妄汗妄下後,又復妄加補膩,以致中樞鬱結,腎氣不升,肺氣不降如此也,證屬罕見,不敢強解。

白話文:

[第十七章],內容如下:

老師說:如果病人的脈象微弱且滯澀,這通常是因為醫生的治療方法出了問題。比如過度使用發汗的療法,或者頻繁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導致病人體內血液大量流失。在這樣的狀態下,病人會先感覺到極度的寒冷,然後再出現高燒,這種冷熱交錯的情況會持續不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可能也會想穿多層衣服來保暖;而在嚴寒的冬天,他卻可能想脫掉所有衣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會讓人感到寒冷,而陰氣衰弱則會引發高燒。

這是因為醫生讓他過度發汗,導致他的陽氣衰弱;同時,又過度使用瀉下藥物,讓他的陰氣也變得脆弱。在五月的時候,陽氣應該在體表,但他的胃部卻冰冷,這是因為他體內的陽氣太弱,無法抵擋寒冷,因此他想穿多層衣物來保暖。

在十一月的時候,陽氣應該在體內,但他的胃部卻煩熱,這是因為他體內的陰氣太弱,無法抵擋熱量,因此他想脫掉所有衣物來散熱。此外,他的陰脈運行緩慢且滯澀,由此可知他已經大量失血。

這是接續上一章的錯誤治療後,進一步描述了錯誤發汗和瀉下的嚴重後果。陽氣不足會感到寒冷,陰氣衰弱會發燒,兩種情況交替出現,各達到極端,無法調和。上一章提到的營衛功能受損,脈象反而浮動快速,就是同樣的情況,只是這一章描述的情況更為嚴重。在夏天,天氣炎熱,地氣寒冷;冬天,天氣寒冷,地氣溫暖。對人體來說,肺部控制天氣,脾臟控制地氣。現在,他的身體只跟隨地氣的變化,顯示肺部功能已經衰竭,無法與天氣相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脾臟的運作中心被阻塞,無法正常運轉。他想穿多層衣物或脫光衣物,這是根據他的感受來描述的,並不是真的如此。

根據研究: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素問》曾經討論過這種情況,但在後世的醫學案例中,並未見到夏天寒冷、冬天燥熱交替出現的病例。如果只看到其中一種症狀,則是有相關病例的。我猜測,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錯誤的發汗和瀉下治療後,又誤用滋補類藥物,導致體內氣機鬱結,腎氣無法上升,肺氣無法下降,從而產生這種情況。由於這種症狀非常罕見,我不敢輕易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