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4)

1. 第十四章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白話文:

問:任何病症,如何得知發病時間和何時會好?

答:假設在半夜發病,那麼明天中午就會好;中午發病,則會在半夜好。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午發病在半夜就會好,是因為陽氣得到陰氣就消解了;半夜發病在明天中午就會好,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就消解了。

此淺病暫得而即愈者;然通於得陰得陽之義,則百病可由此而推矣。得陰得陽者,非坐而待也,其用藥氣味合和,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法,從可會矣。此旨甚微,非熟於陰陽大論者不能知,非精於本草氣味者不能用也。須是識得化氣,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之類。

白話文:

這些小毛病暫時發作又很快就能痊癒;但是,如果通曉得到陰氣和陽氣的道理,那麼其他疾病也可以由此推導出來。得到陰氣和陽氣並不是坐著等待,而是運用藥物的氣味調和,從陰性引導陽性,從陽性引導陰性的方法,從中就可以領會。這個道理非常微妙,如果不是熟知陰陽大論的人不能明白,如果不是精通本草氣味的人不能運用。必須認識化氣,比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之類。

2. 第十五章

趺陽浮澀主下利,少陰滑數主屎膿,即泄與痢之辨也。泄屬脾,利屬腎。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表示下痢,少陰脈滑而數表示痢疾有膿血,這就是腹瀉與痢疾的區別。腹瀉屬於脾的問題,下痢則屬於腎的問題。

寸口脈浮表示病在表,沉表示病在裡,數表示病在腑,遲表示病在臟。假如脈象遲緩,這就表示病在臟。

此與下章俱合寸口趺陽以測病也。「浮為在表」四句是發凡之詞,「假令脈遲」二句是本節正義,以起下文也。臟腑以陰陽言,非正在腑在臟也。表裡各有陰陽,陰陽又各有表裡。

白話文:

此段文字與下段同是結合寸口脈和趺陽脈來測定疾病。「浮為在表」等四句是總的介紹,「假令脈遲」等兩句是本段的正文,也為下文做鋪墊。臟腑按陰陽來分,並非一定在腑或在臟。表裡各自分陰陽,陰陽又各自分表裡。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白話文:

趺陽脈(足陽明胃經)浮而澀(指脈象浮浮沉沉,且滑而不順),少陰脈(足少陰腎經)像是經絡(指脈象沉穩,像經絡一樣),這種情況下的病症在脾胃,治療方法應該是瀉下通便。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脈象浮大,說明氣實血虛。而現在趺陽脈浮而澀,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而少陰脈是弦脈,又略微浮出,這是調脈,所以說像是經絡一樣。如果(少陰脈)脈象反而是滑脈、數脈(脈搏快速有力),那說明應該有膿液。

寸口脈遲,為在臟矣,果在何臟也,當以趺陽少陰參之。趺陽浮澀,少陰如經,病不在腎而在脾,法當下利。所以知其下利者,凡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見趺陽浮澀,趺陽,胃脈也,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是下利傷脾中津液也。然少陰病有下利證,此不在少陰者,今少陰脈才見弦浮,才見,略見也,是為調脈,故稱如經,是邪氣動脾而未動腎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遲緩,說明病症在臟腑內部。如果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需要參照趺陽脈和少陰脈的情況來判斷。

如果趺陽脈浮起澀滯,而少陰脈像正常的經脈脈象,那麼病症不在腎臟,而在脾臟,應該使用瀉下治療。

之所以知道需要瀉下,是因為凡是脈搏浮大,都表示氣血旺盛、血氣虛弱。現在看到趺陽脈浮澀,趺陽脈是胃脈,所以知道是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因此瀉下會傷及脾臟中的津液。

但是少陰脈也有下利證,但這種情況不是少陰脈的問題。現在少陰脈的脈象略微弦浮,略微,就是說不是很明顯,這是調整的脈象,所以才說像是正常脈象,表示邪氣影響了脾臟,但還沒有影響到腎臟。

若下利而少陰脈反滑而數者,是邪熱內鬱而下陷,水竭火燔,其後必當屎膿,即便血之類也。凡血中有津,始能淖澤流通,下利傷津,血已燥矣,又為邪熱逼動,故必屎膿。腸中本有滑涎,血雜涎下,似膿也。觀此是下利傷陰,有成內寒,有成內熱,與第九章所論亡血事同。

白話文:

如果腹瀉同時少陰脈變得很滑而且跳動得很快,這是因為邪熱在內部鬱積並且下陷,津液耗盡後,邪熱灼燒,最終一定會排泄出膿液,甚至可能是血液之類的東西。凡是血液中含有津液,才能滋養潤澤,暢通無阻。腹瀉會損傷津液,血液已經乾燥了,又因為邪熱逼迫流動,所以必定會排泄出膿液。腸道中本來就有潤滑的粘液,血液和粘液混合排出,看起來就像膿液。由此可見,這種腹瀉損傷陰氣,會形成內寒或內熱,與第九章討論的失血問題類似。

少陰弦浮為調脈,未曉,或浮是滑也。

上言遲為在臟,此復言少陰滑數者,是由遲變來也。須知是時寸口趺陽,必俱變數。

白話文:

少陰出現弦浮的脈象是正常的,如果不清楚,有時候浮脈也可能是滑脈。

上面說的遲脈表示病在臟器,這裡再說少陰出現滑數的脈象,這是從遲脈變過來的。必須知道這時候寸口和趺陽的脈象,一定都會變為數脈。

3. 第十六章

前章病在臟而自下,此章病在表而妄下。治之俱當從中樞著意,前堅陰以舉陽,此養陰以安陽。脈因前後度數如法,即一日一夜漏水百刻,榮衛五十度周於身是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白話文:

前面一章討論的是臟腑有病而導致腹瀉,這一章討論的是身體表面有病而引發的腹瀉。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把重點放在中樞調節上。前面一章通過固護陰氣來提升陽氣,這一章則通過滋養陰氣來安撫陽氣。脈象的測定和前一章一樣,按照規定的度數進行,也就是說,一天一夜的脈搏跳動次數為 100 次,榮衛之氣 50 次循環全身。

脈浮而緊,榮衛俱傷。衛為葉在表,榮為根在裡。衛氣者,人身之熱氣也;榮氣者,人身之濕氣也。風之為邪,善行而數變,得熱則變熱,得寒則變寒。若但風傷衛,是風得熱而氣不內斂,故身熱而自汗。今寒復傷榮,則風亦化寒。衛氣內郁,於是熱氣不得達於腠理,而竄於骨節則煩;榮氣不得暢於經絡,亦內凝於骨節,與熱氣相激而疼也。此邪盛而正亦實,兩相格拒。

白話文:

脈象浮而緊,表明表裡虛損。衛氣猶如葉子在體表,營氣猶如根紮在體內。衛氣是人體的熱氣;營氣是人體的濕氣。風邪的特點是流動性強且變化多端,遇熱則化熱,遇冷則化寒。如果只是風邪傷衛,則風邪遇熱,熱氣無法內斂,所以會發熱自汗。如今風寒又傷營,則風邪化為寒邪。衛氣鬱結在體內,導致熱氣無法到達皮毛,竄入骨節,於是會出現煩躁;營氣不能暢通經絡,也會凝滯在骨節,與熱氣相激,導致疼痛。這是因為邪氣盛,正氣也實,兩者相互對抗所致。

治之當鼓動熱氣,使之外撐,逐邪四出也,此麻黃湯證也。榮病治衛,衛病治榮。

白話文:

治療時應該鼓動體內熱氣,讓它向外擴張,驅逐邪氣離開身體,這就是麻黃湯的證型。榮氣的病症用衛氣來治療,衛氣的病症用榮氣來治療。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

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白話文:

趺陽脈搏跳動緩慢,表明胃氣充足。趺陽脈搏浮起且快速,浮起則傷胃,快速則動脾,這不是原始病症,而是醫生過度治療的結果。榮衛之氣內陷,脈搏先微弱,但脈象卻反而浮起,這個人一定有大便硬結,打嗝後會好轉。為什麼這樣說?原本的快速脈搏動脾,現在脈搏先微弱,所以知道脾氣不調,大便硬結,打嗝後會好轉。現在脈象反而浮起,脈搏也由微弱轉為快速,邪氣獨自殘留,心中會飢餓,邪熱不會消化食物,潮熱發渴,脈搏應該要緩慢。

汗出病愈,邪不內陷,則胃氣如經矣。遲者,從容不迫也;緩者,形體柔和也。若寸口浮緊,而趺陽更浮而數,趺陽,胃脈也,胃氣以降為順,浮則上逆,是傷胃也。胃與脾表裡,脾,太陰也,津液之宗。數則為燥,是陰虛而動脾也。此非風寒本病,乃當發汗而妄下,以致此也。

白話文:

出汗後病情好轉,邪氣沒有內陷,表示胃氣運行正常。遲緩是形容不急不迫;柔軟是形容身體柔和。如果寸口脈浮緊,而趺陽脈更浮動且跳動頻繁,趺陽脈是胃脈,胃氣順利向下運行才正常,如果浮動就是上逆,是傷了胃氣。胃和脾是表裡關係,脾是太陰脈,是津液的根本。脈搏跳動頻繁表示乾燥,是陰虛而動脾。這不是風寒的本病,而是應該發汗卻誤用了瀉下藥,導致這種情況。

妄下則邪氣之在榮衛者內陷,內陷而陽氣不振,其數脈當先見微,微脈卻仍但浮,是津液大傷,虛陽上越也。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是結胸、痞氣之類也。所以然者,趺陽脈數本為動脾,今數更先由微變,故知脾元大傷,中焦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也。夫脈因妄下,由浮微而改浮數,是徒傷內之津液,而表之邪氣獨留。

白話文:

誤用瀉藥的話,會導致位於人體氣血運行中的邪氣向內侵入。邪氣內侵,陽氣便會衰弱。觀察脈象,應該首先發現脈搏微弱,但微弱的脈象卻變成浮脈,這是津液受到嚴重損傷,虛弱的陽氣向上升浮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有大便乾燥的症狀,並且伴有打嗝、噯氣等現象,這是胸中氣結、脘腹痞滿等病症的表現。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趺陽脈本屬動脾之脈,現在脈搏數量變化,先由微弱轉變,所以知道脾臟嚴重受傷,中焦機能失調,導致大便乾燥、打嗝、噯氣等症狀。脈象因為誤用瀉藥而改變,由浮微變成浮數,這說明僅僅損傷了體內的津液,而表面的邪氣卻沒有去除。

津液傷則虛熱生,邪氣與虛熱相合,其內證則心中如飢,而又不殺穀不能食也,其外證則潮熱發渴也。治之必使數脈復見遲緩,則真陽復生,胃氣如經。寸口趺陽俱合常度,病者真飢能食,而病可愈矣。「數脈不時」二句,別是一事,是帶敘。

白話文:

當津液受損時,就會產生虛熱。虛熱和邪氣相互作用,內證表現為心中如飢,但吃不下東西;外證表現為潮熱、口渴。治療時,必須讓脈搏恢復舒緩,那麼正氣就會恢復,胃氣也會恢復正常。寸口脈和趺陽脈都恢復常態,患者就會真的感到飢餓能吃東西,這樣病就能痊癒了。至於「數脈不時」這兩句是另一回事,是順帶敘述的。

4. 第十七章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白話文:

老師說:病人脈搏細微而緊澀,這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醫生過度發汗,又多次大瀉,導致病人喪失氣血,應該出現惡寒的症狀,但後來卻發熱,且持續不斷,在炎熱的夏季,病人想穿厚衣服,在寒冷的冬季,病人想脫光衣服。這是因為陽氣虛微,所以惡寒;陰氣虛弱,所以發熱。醫生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微,又過度大瀉,導致陰氣虛弱。在五月份,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由於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病人想穿厚衣服。

此因上章妄下而接敘妄汗、妄下變證之奇也。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二者迭更,各極其偏,不得和諧。上章榮衛內陷,脈反浮數,即此事也,此特甚焉。夏月天氣熱,地氣冷;冬月天氣冷,地氣熱。在人則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今其人身之寒熱,止隨地氣,是肺氣敗而無權,不能與天氣相應也。

所以然者,脾之中樞積而不轉也。欲著欲裸,是據其情而言之,非真然也。

白話文:

上一次講到病邪從上焦妄下,這裡接著講妄汗、妄下的奇異轉化。陽氣微弱就會怕冷,陰氣衰弱就會發熱,這兩種情況交替出現,各自走極端,不能調和。上一次講榮衛內陷,脈象浮數,就是這個問題,只是這次情況更加嚴重。

在夏天,天氣炎熱,地氣寒冷;在冬天,天氣寒冷,地氣溫暖。在人體內,肺主天氣,脾主地氣。現在這個病人身體感受到的冷熱,只隨著地氣變化,說明肺氣衰敗,沒有控制權,無法與天氣相應運作。

按:此奇病也。《素問》曾論及之,後來諸家醫案中未見有夏寒冬熱之迭見者。若但見其一者,則有之矣。竊意此必妄汗妄下後,又復妄加補膩,以致中樞鬱結,腎氣不升,肺氣不降如此也,證屬罕見,不敢強解。

白話文:

注意:以下為關於罕見疾病的記載。

《素問》中曾經提到過這種奇怪的疾病,但後世的醫案中都沒有記錄過既有「夏寒」又有「冬熱」交替出現的情況。如果只出現一種症狀,倒是時有耳聞。

我暗自揣測,這種情況一定是因為妄自出汗、妄自瀉下,又妄自服用補膩的藥物,導致體內中樞氣機鬱滯,腎氣不能上行,肺氣不能下行,才會有如此症狀。由於這種證型十分罕見,我不敢妄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