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5)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5)
1. 第七章
《脈訣》曰: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又曰:三關指下礙沉沉。可謂形容盡致矣!戴氏轉從而斥之改之,何也?《脈經》曰:左手寸口脈偏動,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高鼓峰曰:動脈者,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此言是矣!且龐氏曰:若當陽連寸動而陰靜,法當有汗;當陰連尺動而陽靜,法當發熱。
是龐氏未嘗不以陰陽屬尺寸。然吾不取其說者,彼以關為界,終是泥於關上,況連寸連尺,顯於上下無頭尾之義悖耶!
白話文:
《脈訣》說:脈象停在那裡不動,既不往來移動,也不離開原處。又說:三關部位的脈搏摸起來好像有東西阻礙,感覺沉重。這可以說是把脈象形容得非常到位了!但戴氏卻轉而批評並修改這種說法,這是為什麼呢?《脈經》說:左手寸口部位的脈搏跳動較為明顯,從寸口到關,再從關到尺,這三部的脈動位置處處都在搖動,而且各不相同。高鼓峰說:所謂動脈,就是三部的脈搏都劇烈搖動,像豆子一樣圓而快速。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並且龐氏說:如果陽部位,也就是寸部的脈搏連動,而陰部位的脈搏卻靜止不動,這表示病人應該要出汗;如果陰部位,也就是尺部的脈搏連動,而陽部位的脈搏卻靜止不動,這表示病人應該會發熱。
龐氏的說法其實還是有把陰陽歸屬於尺寸部位。但我之所以不採用他的說法,是因為他把關脈當成一個界線,始終拘泥於關脈之上,更何況連寸或連尺,這種說法明顯上下沒有頭尾的脈絡,豈不是違背了脈理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