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6)

1. 第八章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脈只是長而濡,條暢而柔和也。今言陰陽同等長,意自在其中。浮,言其氣之揚也;大,言其勢之盛,起伏高下有力也;濡,言其形體之和也。陰陽同等,徹上徹下,無有不調也。

又按:上陰脈陽脈指尺寸言,下陰脈陽脈指浮沉言。易思蘭曰:來去如一,是為無病,亦同等之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緩脈必長,弦脈亦長,其分別處,全在一濡一緊。浮而緊者,浮候其形,牽引甚急也,按之挺亙指下,故曰不移。「脈緊者」二句,形容極妙。諸緊為寒,寒束於外,熱鬱於內,故來勢盛而能振撼。若內外皆寒,則細緊而不能振撼矣。如轉索無常者,非但如其索之急也,如轉索時,其索之撼而左右彈也。首句借「緊」以形弦,下乃「弦緊」分寫,蓋惡其混也。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提到的是脈象的一種情況,即脈象呈現出浮大而濡,不分陰脈或陽脈,兩者表現出相同特徵的,我們稱之為"緩脈"。

所謂緩脈,就是脈象長而柔和,流暢而舒適。當我們說陰脈和陽脈同樣地長,這其中就蘊含著深層的意思。"浮"描述的是脈氣的揚起;"大"表示脈動強勁有力,起伏顯著;"濡"則描述脈象的平和柔順。當陰脈和陽脈相等,從頭到尾,無處不調和。

再進一步解釋,上文提到的陰脈陽脈是指寸關尺部位而言,而下文的陰脈陽脈則是根據脈象浮沉來區分的。易思蘭指出:如果脈象的來去均衡一致,這就表示身體健康,也就是陰脈陽脈相等的意思。

脈象浮且緊,我們稱之為"弦脈"。弦脈的特點就像弓弦一樣,一按不動。緊脈則像是繩索扭轉,無法固定。

緩脈一定長,弦脈也一樣長,兩者的區別就在一個"濡"和一個"緊"。脈象浮且緊,表面看起來緊張急迫,一按之下,挺直在指下,所以說它"不移"。"脈緊者"這兩句,形容得極為精妙。所有的緊脈都和寒症有關,因為寒氣束縛在外,熱氣鬱結在內,因此脈動強烈且能產生顫動。如果內外都是寒氣,脈象就會變得細小緊密,無法產生顫動。"如轉索無常者",不僅像繩索那樣緊,還像繩索在轉動時,會左右彈動。首句用"緊"來描繪"弦",後面則把"弦"和"緊"分開來寫,這是為了避免混淆。

2. 第九章

前二章言短脈之類,此二章言長脈之類。自次章至此,皆論內傷之病,脈之吉凶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則弦之變脈也。弦,即如弓弦不移也;大者,形體寬大也;不移,則來去不遠,是陽氣衰損而為減。寬大則下空而為芤,減即陰僭於上而為寒,芤即血脫於內而為虛。上益寒則益勁,內益虛則益空,寒虛相搏,脈如鼓革,無論男女,皆主脫血之類也。夫人之體氣,各有不同,其病因亦各有不同。

有血虛而成燥熱者,有血虛而成內寒者。亡血有因陽氣躁擾而然者,則陰去陽留而成燥熱;有因陽氣衰弱不能流通收攝而然者,則氣虛血脫而成內寒。故半產,漏下,亡血,失精,頗有熱者,所謂陰虛生內熱也,脈必浮數而散。其新病津液乍虛而血熱者,更或有洪弦滑實之象,此血熱氣悍所致,不可誤以為內實而攻之也。

白話文:

在前兩章中,我們討論了短脈的情況,而在這兩章中,我們要談的是長脈的種類。從上一章到現在,我們都在探討內傷疾病,以及脈象所預示的吉凶。

脈象呈現出弦且大的狀態,弦象代表脈力減弱,大則顯示為芤脈;減弱象徵著寒冷,芤脈表示虛弱;寒冷與虛弱相互作用,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對於女性來說,這可能導致流產或是月經不調,對男性而言,則可能造成失血或失去精氣。

這是弦脈的一種變化。弦脈就像拉緊的弓弦一樣,保持不變;大的脈象是指脈管寬闊。不變的脈象表示陰陽平衡受到破壞,導致陽氣衰弱。脈管寬闊則顯示下部空虛,形成芤脈。減弱的脈象代表陰氣過剩,導致寒冷;芤脈則表示血液流失,導致虛弱。當上部更加寒冷,脈象就會更加緊繃;當內部更加虛弱,脈象就會更加空洞。寒虛相互作用,脈象就像鼓皮一樣,無論男女,都可能導致失血。

人的體質各異,其病因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因為血虛而產生燥熱,有的人因為血虛而產生內寒。失血可能由陽氣躁動引起,導致陰氣流失,形成燥熱;也可能由陽氣衰弱無法正常循環吸收引起,導致氣虛血脫,形成內寒。因此,流產、月經不調、失血、失去精氣,若伴隨熱感,就是所謂的陰虛導致內熱,脈象會呈現浮、數、散的特徵。對於新發疾病,體液突然減少而血熱的患者,脈象可能出現洪、弦、滑、實的特徵,這是血熱和氣悍所致,切勿誤判為實證而進行攻伐治療。

3. 第十章

自此至末,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凶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固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外寒甚,而內之真陽虛也。凡外為寒束,脈必緊數而實,此反芤,故為真陽虛不能蒸動津液以為汗也。服扶陽生津之劑,氣從內動撐邪外出,故外寒甚而戰,戰則寒退而汗出,汗出則真陽透出重陰,陰邪無所容而病解矣。觀「當戰」字,必待善治之,意自在言外,非尋常發汗法所能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不芤,正外為寒束,真陽內郁之象。觀「但汗出耳」句,是治之但用發散,以出其汗可矣,無餘法也。

白話文:

從這一節開始到最後,都在討論因外界環境因素引發的疾病,以及如何從脈象判斷病情的吉凶。

有人問:有的病人會在戰慄後出汗,然後病情就會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脈象如果呈現浮而緊的狀態,但是按壓下去卻發現脈象空虛,這顯示身體本來就處於虛弱狀態,所以才會出現戰慄並隨後出汗的情況。因為人體原本就虛弱,所以會產生戰慄現象,而脈象浮現,預示著即將出汗,並且病癥會因此得到緩解。

脈象浮而緊,但按壓下去卻空虛,這表明體表寒氣非常嚴重,而體內的真正陽氣卻很虛弱。一般來說,如果寒氣困住體表,脈象一定會呈現緊、數、實的狀態,但這種情況下脈象反而空虛,所以可以判斷真正陽氣虛弱,無法蒸發津液形成汗水。服用能滋補陽氣和促進津液生成的藥物,使氣血從體內被激活,驅逐邪氣,所以即使體表寒氣嚴重,也會出現戰慄,戰慄後寒氣退去,汗液排出,汗液排出後,真正的陽氣就能穿透深層陰寒,陰邪無處容身,病癥就會得到緩解。看到“當戰”二字,必須等到恰當的治療,其含義自然在言語之外,不是平常的發汗療法所能解決的。

如果脈象浮而數,但按壓下去並不空虛,這表示病人本身並非虛弱。如果要自行康復,只需出汗即可,不會出現戰慄。

脈象浮且數,但並非空虛,正是體表被寒氣束縛,真正陽氣內鬱的徵兆。看到“只需出汗即可”的句子,治療上只需要使用散寒的方法,讓汗水排出就可以了,沒有其他更複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