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1. 第二十四章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寒邪入里,虛陽上越也,亦以其人本寒,故至此,非外邪遽能奪主也。外假熱而真內寒,故見諸證。勿妄治,非謂勿治也。七日八日,乃服驅寒回陽之劑而然,非束手待之也。微發熱,手足溫,真陽漸生於內也。反大發熱,孤陽暴脫,不受熱治也。亦如四逆證服湯後,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
寒在上焦之裡則欲嘔,在下焦之裡則欲利,是邪氣與正氣相拒也。治之得法,則緊去人安而病可愈矣。溫脾則嘔停,溫腎則利止。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不於欲嘔欲利之時,豫為善治,竟至吐利,恐其脈更緊而病不能解也。必緊脈去而吐利止,乃為欲解。若解後脈復變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餘邪續發,無形之寒邪去,而有形之寒水停在也。必使水去胃陽復,食自可者,則全愈矣。
此與上章皆上下表里合邪,外感內傷一齊固結,纏綿不解,而輕重懸殊者。上是邪氣直搗元根,盤踞血分;此是邪在氣分,但內虛不能逐邪耳。治法於上證,宜在初見端倪時,急宣太陽之經氣以疏表,驅下焦之寒濕以鎮下,溫命門之真陽以固元,清上焦之虛熱以保肺,更兼益氣、理氣、養血、和血以建中樞,過膩過燥之品有一不可,宣固溫清之法,又缺一不可也。久服,胸膈漸舒,腰膝漸健,斯其效矣。
此則溫中散寒即當奏功,但用藥輕重進退宜有權衡,勿令太過不及,故曰勿妄治也。若徑用表散,即頃刻汗出亡陽矣。
白話文:
[第二十四章]
如果一個人的脈象顯示陰陽兩面都呈現緊繃的情況,口中有氣息排出,嘴脣及口腔感到乾燥,蜷縮著躺著且腳部冰冷,鼻子流鼻涕,舌頭上有滑膩的舌苔,這時不要隨便進行治療。等到第七天左右,如果這個人稍微發燒,手腳溫暖,這表示病情開始好轉。然而,若是到了第八天之後,反而高燒不退,這種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假如有畏寒的現象,很可能會想嘔吐。如果有腹部疼痛,很可能會想排泄。
這是因為寒邪進入體內,虛弱的陽氣向上逃逸。也因為這個人原本就體寒,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外界的邪氣突然侵佔了身體。外表看似發熱,但實際上體內仍舊寒冷,因此會出現各種症狀。不要隨便治療,並不是說完全不進行治療。到了第七天或第八天,應該服用驅寒回陽的藥物,而不是袖手旁觀。稍微發燒,手腳溫暖,表示體內真正的陽氣正在逐漸恢復。相反地,如果突然高燒不退,表示體內孤獨的陽氣暴發性地逃逸,無法接受治療。這就像四逆證的患者在服用藥物後,如果脈搏微弱但持續,表示有機會康復,如果脈搏突然強烈跳動,那可能就會死亡。
寒邪在上焦的內部會讓人想嘔吐,在下焦的內部會讓人想排泄,這是因為邪氣與正氣在互相抗衡。如果治療得當,脈象緊繃的現象消失,病人感到舒服,疾病就可以痊癒了。溫暖脾胃可以停止嘔吐,溫暖腎臟可以停止排泄。
如果脈象陰陽兩面都緊繃,導致嘔吐和腹瀉,但是脈象沒有改善。等到脈象緊繃的現象消失,病人感到舒服,這表示病情開始好轉。然而,如果脈搏遲緩,到了第六天或第七天,不想吃東西,這表示病情較晚發生,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分滯留,表示病情尚未好轉。如果病人能夠自己進食,表示病情開始好轉。
如果在想要嘔吐或排泄的時候,沒有預先進行適當的治療,最終導致嘔吐和腹瀉,恐怕脈象會更緊繃,病情無法好轉。必須等到脈象緊繃的現象消失,嘔吐和腹瀉停止,這才表示病情開始好轉。如果病情好轉後,脈搏又變得遲緩,到了第六天或第七天,不想吃東西,這表示殘餘的邪氣再次發作,無形的寒邪已經消失,但有形的寒水仍然存在。必須讓寒水消失,脾胃陽氣恢復,病人能夠自己進食,這樣才能完全康復。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上下表裏同時受到邪氣的影響,外感和內傷一起固結,病情纏綿不愈,但嚴重程度不同。前一種情況是邪氣直接攻擊元根,佔據血液部分;後一種情況是邪氣在氣分,只是體內虛弱無法驅除邪氣。治療方法在前面的症狀中,應在最初發現徵兆時,迅速宣通太陽經氣以疏解表面,驅除下焦的寒濕以鎮定下焦,溫暖命門的真正陽氣以鞏固元氣,清除上焦的虛熱以保護肺部,再結合補氣、調氣、滋養血液、和血以建立中樞。過於滋潤或過於燥熱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宣通、鞏固、溫暖、清熱的方法都不能缺少。長期服用,胸膈逐漸舒暢,腰膝逐漸健康,這樣就能看到療效了。
對於後一種情況,溫暖中焦以散寒應該有效,但使用藥物的輕重和進退應該有所控制,不要過度或不足,因此說不要隨便治療。如果直接使用表散的藥物,可能會在瞬間出汗而喪失陽氣。
2. 第二十五章
當與第十章戰而汗解義參看。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病」字是承上章,謂病寒、脈緊也。至六七日,寸口、趺陽、少陰三部脈皆盛至,所謂緊去也,是陽氣內充也。大煩者,陽氣已擁於膻中,急欲透出重陰也。口噤不能言,是寒邪與陽氣相逼於經絡也。其人躁擾,揚手擲足,是陽氣漸達於四肢。《內經》所謂陰出之陽則怒是也。
「其人躁擾」句用特筆,是著眼處。若無此,則脈盛而煩,即氣脫於外也,口噤不言,即邪陷於內也。死生所判,須當識此。許叔微《本事方》卷八歸耆建中湯、破陰丹兩方案,與此義同。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若其人不躁擾者,必其脈緊去,又不過盛而和,是陰陽已平也。大煩者,陽乍開而外發也。目重者,目不欲開,陰欲合而內斂也。二證當先後迭見,非同時並見也。瞼內黃者,中樞已運也,則表裡皆和矣。上節是邪強正盛,力戰而解。此是邪已衰而正漸復,故無口噤、躁擾格鬥之象也。
白話文:
在病程進行到第六七天時,病人手足三處的脈搏都已經恢復正常,病人出現極度煩躁且口閉無法說話的情況,如果病人顯得焦躁不安,這通常意味著病情即將好轉。
這裡的「病」字承接前一章,指的是感受風寒導致的脈搏緊繃。到了第六七天,手腕、腳踝及腳心三處的脈搏都變得強勁有力,這表示原本的緊繃感已經消失,這是身體內部的陽氣開始充盈的徵兆。病人感到極度煩躁,代表陽氣正在胸膛聚集,急切地想要突破重重陰寒。口閉無法說話,說明寒邪正與體內的陽氣在經絡中對抗。病人焦躁不安,揮手踢腳,顯示陽氣逐漸擴散到四肢。根據《內經》的說法,這是陰氣從陽氣中釋放出來時的正常反應。
「其人焦躁不安」這句話特別重要,是判斷病情的關鍵。如果病人脈搏強勁但沒有焦躁不安的表現,那麼可能就是陽氣外泄;如果口閉不語,可能是邪氣深入體內。生死之別,就在此刻的診斷。許叔微在《本事方》第八卷中提到的歸耆建中湯和破陰丹兩個案例,與此道理相同。
如果脈搏平穩,病人極度煩躁,眼睛沉重,眼皮內側呈現黃色,這也是病情即將好轉的跡象。
如果病人沒有焦躁不安的表現,那通常脈搏已經不再緊繃,而且不會過於旺盛,保持平穩,說明陰陽已經平衡。極度煩躁表示陽氣剛開始外發。眼睛沉重,代表病人不想睜眼,陰氣正試圖內收。這兩種症狀應先後出現,而不是同時發生。眼皮內側泛黃,說明身體中樞已經開始運作,那麼身體的內外都應該已經和諧。前一段描述的是邪氣強盛而正氣奮力抵抗的情況,這裡則是邪氣已經減弱而正氣逐漸恢復,所以不會有口閉、焦躁不安等劇烈的鬥爭現象。
3. 第二十六章
前兩章為陽虛而傷寒,法重在陽。此與下章陰虛而傷風,法重在陰。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浮者,風為陽,邪在表也;數者,所謂出疾入遲,外實內虛也。風在表則生外熱,真氣虛則生內寒,以衛陽為風所累,不能內濟故也。風虛相搏,陰陽不相順接,則外證時時灑淅惡寒也。
按:此人陰虛而傷於風,挾寒而不甚者也。王冰曰: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凡風不挾寒,未有不即化熱者,化熱則如下章所云是矣。
白話文:
[第二十六章]
前兩章談論的是因陽氣不足導致的傷寒,治療重點放在補陽上。這一章和下一章則討論因陰氣不足導致的風邪侵襲,治療重點轉向滋陰。
脈象浮且數,浮表示風邪,數表示虛弱,風邪會引起熱,虛弱則產生寒,風邪和虛弱相互作用,使人感到冷戰且畏寒。
浮脈代表風邪屬陽,邪氣在身體表面;數脈是指脈搏快出慢進,表示外表看似強壯內裡卻虛弱。風邪在外表會引發體表的熱,而真實的氣力虛弱會產生體內的寒,這是因為保護身體的陽氣被風邪拖累,無法順利滋養內部的緣故。風邪和虛弱相互作用,使得陰陽無法順利調和,所以外面的症狀會時常出現冷戰且畏寒。
根據診斷:這個人是因為陰氣不足,被風邪所傷,同時夾雜著一些寒氣,但情況並不嚴重。王冰說:風邪輕微時會產生熱,熱氣過盛會使體內水分乾燥,水分乾燥則腎氣無法正常運作。通常風邪不夾雜寒氣,就不會立刻轉化成熱,一旦轉化成熱,就會像下一章所述的情況一樣。
4. 第二十七章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此承上章而言,上為外熱內寒,不過風邪鼓煽,陰陽不和,此則表裡皆熱,有陽無陰矣。浮為陽邪,滑為氣實,數疾躁駛也。浮滑而躁駛,溫熱太盛,津液耗傷,衛氣失其常度。得汗而脈靜者生;脈仍躁駛,熱不退而汗常出不禁者,此不治也,以衛氣不能自固而津液將盡也。故凡病脈過指下,滑如電掣,按之即散者死,以其陰盡而陽脫也。
按:上言傷風,此言風溫。風溫,有傷風傳化,有初病即成,未有不由於陰虛者也。「浮滑之脈數疾」句,為本章點睛。滑有陰陽相和,滑而條暢也;有陰中伏陽,緊而搏指,所謂動也;有液脫氣駛,迅如電掣,無正形者,即此數疾是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七章]
脈象呈現浮滑,浮代表陽性,滑表示實證,當陽性和實證相互交纏,脈搏會變得快速而有力,這表示衛氣失去正常調節。如果浮滑的脈象快速且有力,同時伴有發燒和大量出汗的情況,這就是無法治癒的病症。
承接上一章的內容,上一章提到的是外在有熱,內在有寒的狀況,主要由風邪所引起,造成身體陰陽失調。而這一章則講述表裡都是熱象,只有陽性,沒有陰性。浮象代表陽性邪氣,滑象表示氣血充實,脈象快速且急躁。當脈象浮滑又急躁,表示溫熱過盛,導致體內津液耗損,衛氣失去正常的調控能力。若患者出汗後脈象平穩,代表有康復的可能;但如果脈象依然急躁,熱度不減且持續大量出汗無法控制,這就屬於無法治療的情況,因為衛氣無法自我固定,津液將耗盡。
因此,無論何種疾病,只要脈象在手指下感覺滑溜如電閃,輕按即散,這都預示死亡,因為這表示陰性已盡,陽性已脫離。這裡談到的風溫,可能是由風邪引發,或一開始就形成,但都離不開陰虛的因素。「浮滑的脈象快速且有力」這一句是本章的關鍵。滑象可以代表陰陽和諧,脈象流暢;也可能表示陰中潛藏陽性,脈象緊繃且有力,也就是所謂的動象;還有可能是津液耗盡,氣血奔騰,脈象如電閃般迅速,沒有固定的形態,這正是脈象快速且有力的情況。
5. 第二十八章
自第十章至此,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凶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傷寒,咳逆上氣者,常也。《內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逆氣而上急。第寒則脈緊,不當散。散者,寬薄浮泛,不見邊際,輕按即無也。肺為嬌臟,或久咳,或內癰,致損其形也,形損則氣無所歸,故脈散而死也。散,《傷寒論》作數,音促,謂脈來並迫,有出無入也。或曰形損即肉脫也,亦通。
按:第十九章五臟絕證,恰與此接,故疑前為錯簡。
白話文:
從第十章到現在,討論的都是外感疾病的脈象及其預後的好壞。
得了風寒,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如果脈象呈現散亂的狀態,這表示病情非常嚴重,因為這顯示身體狀況已經受到嚴重損耗。
風寒導致的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常見的症狀。根據《內經》記載,身體受寒或過量冷飲會傷害肺部,使氣流逆向而上,造成呼吸急促。然而,受寒應該使脈象緊繃,而不該呈現散亂。散亂的脈象指的是脈象寬大、淺薄且浮泛,沒有明確的邊界,輕輕一按就感覺不到脈動。肺是個脆弱的器官,長期咳嗽或內部發炎,都可能對它造成傷害,導致形態受損。一旦肺部形態受損,氣息就失去了歸宿,因此脈象散亂,預示著死亡。在《傷寒論》中,「散」字被解釋為「數」,讀音為促,意思是脈搏快速,只見來勢洶湧,卻無回縮的跡象。另一種說法認為,形損等同於肌肉消瘦,這種解讀也是合理的。
根據我的研究,這一章跟第十九章關於五臟衰竭的描述相呼應,因此我懷疑前面的篇章可能有誤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