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1. 第二十四章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白話文:

脈搏又急又緊的人,會從口中呼出氣息,嘴脣乾燥,蜷縮著身體,腳感到寒冷,鼻涕流出,舌頭上的苔垢很滑,不要輕易治療。到了第七天以後,病人會微微發熱,手腳變暖,這是快好的徵兆。或者到了第八天以後,又開始高燒,這是難以治癒的。如果怕冷的人,一定會嘔吐。腹部疼痛的人,一定會腹瀉。

此寒邪入里,虛陽上越也,亦以其人本寒,故至此,非外邪遽能奪主也。外假熱而真內寒,故見諸證。勿妄治,非謂勿治也。七日八日,乃服驅寒回陽之劑而然,非束手待之也。微發熱,手足溫,真陽漸生於內也。反大發熱,孤陽暴脫,不受熱治也。亦如四逆證服湯後,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

白話文:

這種寒邪入侵內部的狀況,是因為虛弱的陽氣上浮所致。而且這類人本質上就較為寒性,所以才會導致這種情況,並非外來的寒邪突然強過人體。表面上出現熱的症狀,但實際上內部是寒的,所以才會出現各種證候。不要輕易治療,但也不是說不治療。經過七、八天,才服下驅寒回陽的藥劑,並不是束手無策地等待。如果病人出現微熱,手腳溫暖,表示人體內部的陽氣逐漸生長。如果反覆出現高熱,是陽氣過度脫耗,不適合使用熱性的療法。這就像四逆證在服藥後,脈搏微弱但持續跳動的人能活下來,脈搏突然跳動強勁的人會死亡。

寒在上焦之裡則欲嘔,在下焦之裡則欲利,是邪氣與正氣相拒也。治之得法,則緊去人安而病可愈矣。溫脾則嘔停,溫腎則利止。

白話文:

寒氣上沖到胸腹之間,就會想吐;寒氣下沉到小腹以下,就會想拉肚子。這是體內的邪氣和正氣互相抵制而造成的現象。如果治療的方法得當,邪氣就能迅速消除,身體就會恢復健康,疾病也能治癒。溫暖脾胃就能止住嘔吐,溫暖腎臟就能止住腹瀉。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白話文:

脈象同時顯現陰陽兩盛的緊脈,即使病人出現嘔吐和腹瀉等症狀,脈象也不見緩解。若緊脈消失,病人病情好轉,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轉為遲緩,持續六七天後,病人食慾不振,這是因為水濕滯留,病情尚未好轉所致。如果病人還能進食,表示病情將要好轉。

不於欲嘔欲利之時,豫為善治,竟至吐利,恐其脈更緊而病不能解也。必緊脈去而吐利止,乃為欲解。若解後脈復變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餘邪續發,無形之寒邪去,而有形之寒水停在也。必使水去胃陽復,食自可者,則全愈矣。

白話文:

在沒有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下,不要急於治療。如果等到出現嘔吐或腹瀉後才治療,恐怕脈象會更加緊張,而病情無法緩解。一定是脈象緊張消失,嘔吐腹瀉停止,才說明病情要緩解了。如果緩解後,脈象又轉變為遲緩,持續六七天都不想進食,這說明餘毒仍在繼續發作,無形的寒邪已經去除,而有形的寒水卻停留在體內。必須讓寒水從胃中排出,胃陽恢復,食慾自然就能恢復,這樣才能完全康復。

此與上章皆上下表里合邪,外感內傷一齊固結,纏綿不解,而輕重懸殊者。上是邪氣直搗元根,盤踞血分;此是邪在氣分,但內虛不能逐邪耳。治法於上證,宜在初見端倪時,急宣太陽之經氣以疏表,驅下焦之寒濕以鎮下,溫命門之真陽以固元,清上焦之虛熱以保肺,更兼益氣、理氣、養血、和血以建中樞,過膩過燥之品有一不可,宣固溫清之法,又缺一不可也。久服,胸膈漸舒,腰膝漸健,斯其效矣。

白話文:

這種情況與上一章所述都屬於表裡合邪,外感和內傷同時存在,纏綿不絕,但輕重程度不同。上一章的情況是邪氣直衝元氣的根源,盤踞在血液中;而這種情況是邪氣在氣分中,只是因為內部虛弱而無法驅除邪氣而已。

治療方法對於上一種情況,應該在病情早期發現端倪時,緊急疏通太陽經的經氣以宣散表邪,驅除下焦的寒濕以安定下部,溫補命門的真陽以固護元氣,清瀉上焦的虛熱以保護肺部,同時益氣、理氣、養血、和血以調和中樞。過於油膩或燥熱的食物都必須忌口,疏散、固護、溫補、清熱的治療方法也缺一不可。

長期服用後,胸膈會逐漸舒暢,腰膝會逐漸強健,這就是治療的效用。

此則溫中散寒即當奏功,但用藥輕重進退宜有權衡,勿令太過不及,故曰勿妄治也。若徑用表散,即頃刻汗出亡陽矣。

白話文:

這帖溫暖身體、驅散寒氣的藥方應該會有效,但是用藥的份量和時機需要仔細斟酌,不能過多或不足,所以說不要隨便治療。如果直接使用發汗的藥物,很快就會出汗耗損元氣。

2. 第二十五章

當與第十章戰而汗解義參看。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白話文:

病人在患病六七天後,手足三部位的脈搏都已恢復正常,出現非常煩躁且口緊閉無法說話的情況,這個人表現出焦躁不安的症狀,這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

「病」字是承上章,謂病寒、脈緊也。至六七日,寸口、趺陽、少陰三部脈皆盛至,所謂緊去也,是陽氣內充也。大煩者,陽氣已擁於膻中,急欲透出重陰也。口噤不能言,是寒邪與陽氣相逼於經絡也。其人躁擾,揚手擲足,是陽氣漸達於四肢。《內經》所謂陰出之陽則怒是也。

白話文:

「病」這個字,承接上文,是指寒症和脈搏緊迫。到了六七天,寸口脈、趺陽脈、少陰脈這三個部位的脈搏都非常強盛,這叫做緊脈消失,表示陽氣充盛了。發高燒是陽氣已經衝到胸部,急迫地想要穿透沉重的陰氣。口不能說話是寒邪和陽氣在經絡中互相逼迫的緣故。病人煩躁不安,揮動手腳,是陽氣逐漸到達四肢的現象。《內經》上說,陰氣外的陽氣就會發怒,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其人躁擾」句用特筆,是著眼處。若無此,則脈盛而煩,即氣脫於外也,口噤不言,即邪陷於內也。死生所判,須當識此。許叔微《本事方》卷八歸耆建中湯、破陰丹兩方案,與此義同。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白話文:

「其人躁擾」這句話特別強調的是「躁擾」,這是判斷的關鍵。如果沒有「躁擾」這一句,那麼脈搏強盛而煩躁,就是「氣脫於外」;口不能說話,就是「邪陷於內」。這兩者可以區分生死,必須理解這一點。許叔微《本事方》第八卷的「歸耆建中湯」和「破陰丹」兩個方劑,都與這個原理相同。

若其人不躁擾者,必其脈緊去,又不過盛而和,是陰陽已平也。大煩者,陽乍開而外發也。目重者,目不欲開,陰欲合而內斂也。二證當先後迭見,非同時並見也。瞼內黃者,中樞已運也,則表裡皆和矣。上節是邪強正盛,力戰而解。此是邪已衰而正漸復,故無口噤、躁擾格鬥之象也。

白話文:

如果這個人沒有躁動不安的症狀,一定是他的脈搏快速且有力,而且不過於旺盛而協調,這是因為陰陽已經平衡了。非常煩躁的人,是陽氣突然發作並向外發散的緣故。眼睛沉重的人,是不想睜開眼睛,陰氣想要收斂並向內收斂的緣故。這兩種症狀應該是先後交替出現的,而不是同時出現的。眼瞼內側發黃的人,說明身體中樞已經開始運作,那麼表裡就都協調了。上文所述是邪氣強盛,正氣旺盛,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後才得以消除。而這裡所述是邪氣已經衰弱,正氣逐漸恢復,所以沒有口噤、躁動不安、格鬥掙扎的現象。

3. 第二十六章

前兩章為陽虛而傷寒,法重在陽。此與下章陰虛而傷風,法重在陰。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白話文:

前面兩章是講陽氣不足而感寒邪,治療時要重視扶陽。這章和下一章則是講陰液不足而感風邪,治療時要重視滋陰。

脉象浮而且數,浮表示有風邪,數表示虛弱,風邪會引起发热,虛弱則會導致寒象,風邪和虛弱相互作用,就會出現惡寒的症狀。

浮者,風為陽,邪在表也;數者,所謂出疾入遲,外實內虛也。風在表則生外熱,真氣虛則生內寒,以衛陽為風所累,不能內濟故也。風虛相搏,陰陽不相順接,則外證時時灑淅惡寒也。

白話文:

浮脈表示風為陽邪,病邪在體表;數脈表示邪氣發作快、退散慢,體表邪氣盛,體內正氣虛弱。風邪在體表會產生外熱,正氣虛弱會產生內寒,這是因為衛陽被風邪所困,不能溫煦內臟所致。風邪和虛寒互相作用,陰陽不能調和,所以患者會時常感到怕冷發抖。

按:此人陰虛而傷於風,挾寒而不甚者也。王冰曰: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凡風不挾寒,未有不即化熱者,化熱則如下章所云是矣。

白話文:

按:這個人陰氣不足,再加上外感風邪,同時夾雜著寒氣,但寒氣不嚴重。王冰說:風邪輕微就會導致熱症,熱症嚴重會耗盡體液,體液耗盡會導致腎氣運行不暢。凡是風邪不夾雜寒氣的,沒有不立即化為熱症的,化為熱症後就會像下一段所說的這樣。

4. 第二十七章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白話文:

脉象浮而且滑,浮是阳的表现,滑则表示实证,阳实互相搏击,脉象就会变得数而急促,卫气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如果出现浮滑且数急的脉象,并伴有发热和出汗的症状,这是不可治愈的情况。

此承上章而言,上為外熱內寒,不過風邪鼓煽,陰陽不和,此則表裡皆熱,有陽無陰矣。浮為陽邪,滑為氣實,數疾躁駛也。浮滑而躁駛,溫熱太盛,津液耗傷,衛氣失其常度。得汗而脈靜者生;脈仍躁駛,熱不退而汗常出不禁者,此不治也,以衛氣不能自固而津液將盡也。故凡病脈過指下,滑如電掣,按之即散者死,以其陰盡而陽脫也。

白話文:

這句話緊接著上文的內容,說明上一段提到的情況是「外熱內寒」,是風邪煽動導致陰陽不調和。而這裡的情況則是「表裡皆熱」,完全沒有陰,只有陽。

浮指的是陽邪,滑指的是氣血充實,數疾躁駛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脈搏浮滑而躁駛,說明溫熱之邪過於旺盛,津液消耗嚴重,防衛之氣失去常態。

如果出汗後脈搏能平靜下來,則表示病情會好轉;但如果脈搏仍然躁駛,熱度不退,而且經常出汗不止,則是無法治癒的,因為防衛之氣無法自行恢復,且津液將會耗盡。

所以,凡是脈搏浮滑如電掣般掠過手指,按壓後便散去的,都是會死亡的,因為這表示陰氣耗盡,陽氣脫離。

按:上言傷風,此言風溫。風溫,有傷風傳化,有初病即成,未有不由於陰虛者也。「浮滑之脈數疾」句,為本章點睛。滑有陰陽相和,滑而條暢也;有陰中伏陽,緊而搏指,所謂動也;有液脫氣駛,迅如電掣,無正形者,即此數疾是也。

白話文:

註解:先前提到的感冒,這裡說的是風熱。風熱,有的從感冒轉變而來,有的病一開始就是風熱,沒有不是因為陰虛引起的。「浮滑(脈)且數而快」這句話,是本章的精要所在。滑分為陰陽相合的滑,脈動流利順暢;有陰中有陽,脈搏緊促有力,也就是所謂的搏動;有體液不足氣血運行過快,脈象快得像閃電一樣,沒有規律的變化,這裡的數疾就是指這種情況。

5. 第二十八章

自第十章至此,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凶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白話文:

從第十章到這裡,都是在討論外界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以及脈象的吉凶。

感冒發燒,咳嗽喘息,如果脈象散亂無序的是會致命的,這是因為體質已經受到了損耗的緣故。

傷寒,咳逆上氣者,常也。《內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逆氣而上急。第寒則脈緊,不當散。散者,寬薄浮泛,不見邊際,輕按即無也。肺為嬌臟,或久咳,或內癰,致損其形也,形損則氣無所歸,故脈散而死也。散,《傷寒論》作數,音促,謂脈來並迫,有出無入也。或曰形損即肉脫也,亦通。

按:第十九章五臟絕證,恰與此接,故疑前為錯簡。

白話文:

當患上傷寒,出現咳嗽逆氣上衝的症狀時,這是常見現象。《黃帝內經》中說:身體受寒或喝了冷水就會損傷肺部,導致逆氣上衝。單純受寒時脈搏會緊,不適合服用發散藥物。發散藥物具有稀薄、浮泛等特點,輕按即消失。肺臟是嬌嫩的臟器,如果長時間咳嗽或肺部有內癰,就會損傷肺臟的結構。結構損傷後,氣就無處歸納,導致脈搏發散,最終死亡。發散在《傷寒論》中寫作「數」,發音短促,意指脈搏來得既快又迫促,出現有出無入的現象。也有人認為形損就是皮肉脫落,也可以這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