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1. 第十一章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汗前脈大,本不虛也。汗後脈微,邪已去也。
此即上章次節之義,大者如實狀,言來去遠而有力,非大則為芤,又非大則病進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此節以明寒邪在身,未有不汗出而解者也。所以不戰不汗出而解者,非真不汗出也。其脈自微,微者,來去不盛,懦弱之類,緊之反,大之變也,必其人先日曾經發汗、或吐、或下、或亡血,外邪既去,津液內虛,正氣未復,微覺寒熱,似仍未解。越日或靜臥以養其陰,或得食以充其胃氣,陰陽自和,神清氣爽而愈矣。
故遂以為不戰不汗出而解也,其實前發汗、若吐下、亡血時,邪已解耳。亡血,謂鼻衄,俗名紅汗。
白話文:
[第十一章]
有人問:有些病症,病人並未經歷劇烈的病情變化,卻能自然出汗,然後病情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病人的脈象呈現大且浮數的特徵,因此可以推測,他將會在沒有劇烈病情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出汗讓病情得到緩解。出汗前脈象大,表示體質原本就不是虛弱的。出汗後脈象微弱,顯示病邪已經被排出。
這段話與上一章的次節內容相呼應,脈象大的情況,如同事實一樣明確,表示脈搏強勁有力,如果脈象不是大,可能是芤脈,或者病情正在惡化。
再問:有些病症,病人既沒有經歷劇烈的病情變化,也沒有大量出汗,但病情卻能自然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病人的脈象本身就很微弱。這可能由於病人之前曾經大量出汗,或者嘔吐、瀉下,甚至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當體內陰陽平衡自動恢復,身體必定能夠自行康復,所以病人即使沒有經歷劇烈病情變化,也沒有大量出汗,病情仍能好轉。
這段話進一步說明,寒邪在身,通常都會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從而得到病情的緩解。之所以有些人看似沒有經歷劇烈病情變化,也沒有大量出汗,病情卻能好轉,實際上並非真的沒有出汗。脈象微弱,表示脈搏力度不夠強,是屬於懦弱類型的脈象,是緊脈的相反,也是大脈的變異。這可能由於病人之前曾經大量出汗、嘔吐、瀉下,甚至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正氣尚未完全恢復,只是輕微感到寒熱,似乎病情尚未完全消除。經過一天的休息,或者安靜躺臥以滋養體內陰液,或者通過飲食補充胃氣,體內陰陽平衡自動恢復,精神清新,氣息舒暢,病情就能康復了。
因此,才會誤以為病人沒有經歷劇烈病情變化,也沒有大量出汗,病情卻能好轉。實際上,在之前大量出汗、嘔吐、瀉下,甚至失血的時候,病邪已經被排出。所謂的失血,是指鼻子出血,民間常稱之為「紅汗」。
2. 第十二章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者?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此承上章而廣其義也。浮數而微,三脈並見,言浮數而按之形體柔軟也,此邪氣不內侵而陽盛又欲生陰也。夜半者,陰陽交濟,除舊布新,此其時矣。且必當靜臥以養其陰,可知也。然三脈亦有得一而解者,其解之由,各有不同。脈浮而解者,浮為邪淺在表,故當濈濈然微發其汗,始能盡解也。
脈數本為邪盛,不當解而竟解者,必其人病中胃強能食。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脈數也。脈數固由能食,而病解仍由汗出,病中能食,故脈不為汗衰也。脈微者,必其人曾經大汗,如上章之義也。兩「必」字是追溯之詞,舊注於脈數不補明汗出,於脈微謂仍當大汗,皆失之。
白話文:
有人問道:傷寒病到了第三天,脈象呈現浮、數卻又微弱,而病人的身體感覺涼爽平和,這是什麼情況呢?
回答是:這表示病情正在逐漸好轉,通常這種情況會在夜半時分達到完全的緩解。如果脈象從浮轉為平和,病人會開始微微出汗;如果脈象從數轉為平和,病人一定會感到飢餓想吃東西;如果脈象從微弱轉為平和,病人一定會大量出汗。
這是承接前一章進一步闡述其含義。脈象浮、數、微弱同時出現,說明雖然脈象顯示病在表面,但實際上按壓病人身體感覺柔軟,表示邪氣未深入體內,而且體內的陽氣正欲生成陰氣。夜半時分,正是陰陽交替,新陳代謝的時候,病情在此時得到緩解。這時,病人應該靜臥休息,滋養體內的陰氣。然而,這三個脈象中,只要其中一個脈象恢復正常,病情也可能得到緩解,只是緩解的原因各有不同。
如果脈象從浮轉為平和,表示病邪只在體表層,所以身體會微微發汗,以達到病情的全面緩解。
脈象數,通常是病邪旺盛的表現,但如果竟然得到緩解,那一定是病人在病中胃口好,能夠進食。食物進入人體後,滋養了體內的陰氣,促進了陽氣的生長,所以脈象會顯示為數。雖然脈象數是由於進食,但病情緩解仍然是由於出汗。在病中能進食,所以脈象不會因為出汗而減弱。
脈象微弱,通常表示病人之前曾有過大汗的情況,這與前一章的解釋相符。兩個「必」字是在回溯病情發展的過程,過去的一些註解在解釋脈象數時,沒有提到出汗,而在解釋脈象微弱時,認為仍應有大汗,這些解釋都是不準確的。
3. 第十三章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三處同等者,病在氣分,經絡無所阻滯,上下無所隔塞,寒熱虛實無所夾雜,是正氣未傷而邪有去路也,故外證雖劇而易治。《內經》謂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又曰: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則又邪氣之混一也。蓋彼見弦強,此主緩弱也。
又按:同等云者,非俱大俱小,俱浮俱沉,俱遲俱數也,正謂不甚大不甚小,不甚浮不甚沉,不甚遲不甚數也,故曰陰陽和平。謂三處俱與平人同等,即人病脈不病之義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此補上節之義,言三處同等,仍須得四時之順也。病而身體疼重,是風邪夾濕證也。脈洪大,是濕僅在表,內無寒氣與濕合邪,故病淺而易愈也。《傷寒論》曰:濕家發汗,不可令大汗如水淋漓,須濈濈微似汗為佳。
又按:人既病矣,脈必不能三處同等,亦必不能全順四時,此處須有會心。《脈如》曰:如秋脈洪數,固為逆時矣。然其人病熱,則正脈與病合,豈可斷為必死?此類宜詳思之。
白話文:
有人問道:要怎麼從脈象判斷病人是否已經康復或者還在患病狀態呢?
回答說:在寸口、關上、尺中這三個部位,如果脈象的大小、浮沉、遲速都一致,即使病人仍有寒熱的症狀,這種脈象顯示陰陽兩者處於和諧平衡的狀態,雖然病情可能很嚴重,但預期是可以痊癒的。
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一致,表示病在氣分層次,經絡並沒有受到阻礙或堵塞,上下沒有被隔絕,寒熱虛實沒有夾雜在一起,這表明正氣尚未受損,邪氣有出路,因此即使外在病症看起來嚴重,但治療相對容易。
《內經》提到,如果脈象的浮沉以及人迎脈和寸口脈的氣血量大小都相同,病就難以痊癒。再者,如果陰陽二氣完全一致,病就難以治療,因為這表示邪氣和正氣混為一談,無法區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脈象可能表現為緊張強烈,另一個脈象可能表現為緩慢虛弱。
進一步解釋,所謂「一致」並不是指所有脈象都一樣大、一樣小、一樣浮、一樣沉、一樣快、一樣慢,而是指脈象不太大也不太小,不太浮也不太沉,不太快也不太慢。所以我們說陰陽二氣和諧。也就是說,這三個部位的脈象和健康人的脈象一致,這就是「人有病,但脈象無病」的道理。
例如,在立夏時,如果脈象呈現洪大,這是在當時的季節脈象的正常現象。如果病人同時感到身體疼痛且沉重,就應該讓他出汗。但如果第二天病人不再感到身體疼痛沉重,就不必讓他再出汗了。如果病人汗如雨下,那麼他明天就會康復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立夏時,脈象呈現洪大的狀態,這是符合當時季節的脈象,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季節也可以依此類推。
這部分補充上述道理,說明即便三個部位的脈象一致,也必須符合四季的規律。如果病人感到身體疼痛且沉重,這可能是風邪夾雜濕氣的病症。脈象洪大,表示濕氣只在表面,體內並無寒氣和濕氣結合形成邪氣,因此病情較輕,容易康復。《傷寒論》提到:對於濕氣患者,出汗時不可讓其大量出汗,像被水淋濕一樣,而應當讓其微微出汗為佳。
另外,一旦人患病,脈象通常不會在三個部位都一致,也不會完全符合四季的規律,這一點需要特別留意。例如,《脈如》提到:如果在秋天,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這當然違反了季節的規律。然而,如果病人有發燒的症狀,那麼他的脈象正好與病症相符,我們就不能斷定他必定會死亡。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詳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