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回本書目錄

1. 卷下平脈法篇第二

2. 平脈法篇章句

平,讀如駢,即辨脈也。蓋三代秦漢之書,有名辨脈,有名平脈,仲景撰用古書,於是取之辨脈者,即名辨脈,取之平脈者,即名平脈,從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謂無病之平脈者,非。

首章四言成韻,《傷寒》、《金匱》中多有此體。而此章《脈經》引為仲景脈法,然則此體皆仲景自作與說者。又謂此章論脈法大義,當為辨脈平脈並言,故有移此章居辨脈之首者,亦有移平脈居辨脈之前者,此皆未深思也。夫平,即辨也。仲景分為二者,或是「辨脈」,古有其書,掇而錄之,仍其舊名。

至於「平脈」,或古有其書,或古無其書,仲景輯錄眾書,參以己說,故別為此名,附於後與。

白話文:

"平"字的讀音就像"駢"一樣,意指的就是辨識脈象。在上古時期的三代和秦漢時代的醫書中,有的命名為"辨脈",有的命名為"平脈"。張仲景在編纂參考古籍時,對於來自"辨脈"的內容,就沿用"辨脈"的稱呼;對於來自"平脈"的內容,就沿用"平脈"的稱呼,遵循原書的標題,以此來保存古籍的原貌。有人認為"平脈"指的是健康無病的脈象,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第一章是用四個字一句的韻文形式寫成,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這種寫作方式很常見。這章被《脈經》引用,稱為仲景的脈法,由此可見,這類韻文形式的章節都是仲景自己創作和解釋的。又有人認為這章節討論的是脈法的核心要義,應該把"辨脈"和"平脈"合併討論,因此有人把這章節移到"辨脈"篇的開頭,或者將"平脈"篇放在"辨脈"篇之前,這些做法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實際上,"平脈"就是"辨脈"的意思。張仲景之所以將它們分開,可能是因為"辨脈"一詞在古籍中已有專門的書籍,他摘錄了這些書籍的內容,並且保留了原有的名稱。

至於"平脈"一詞,可能是古籍中已有的書籍,也可能是古籍中未曾提及的,張仲景整理了大量的書籍,並結合自己的見解,因此創造了這個新的名稱,並將其附加在後面。"

3. 第一章

觀為子條記,是下文諸篇,乃仲景自作也。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以韻推之,相乘當作相從。

起二句,以陰陽提綱;次六句,言脈體之源流也;「隨時動作」六句,言脈之隨時不同也;「一時之間」八句,言脈之因病改易也;末四句,問詞。進退,言脈之長短盛衰也。低昂,言前後俯仰,如寸浮尺沉、寸沉尺浮也。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滀,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自首至虛實見焉,亦言脈體之源流也;易春秋冬夏而言腎心肺肝者,四臟通於四氣也;「變化相乘」八句,言脈之應病也;「設有不應」以下,是進推脈之應病,更無定象,勿謂不應。「中必有奸」,為察脈要訣,洵一篇之綱領也。「漏刻周旋」,詳見《靈樞》及《難經》首章。

白話文:

有人問道:人體脈搏分為三部,即寸、關、尺,代表陰陽交互作用。人體內的營氣和衛氣,隨著呼吸的出入,在身體上下運行,藉由呼吸在全身流動,使津液得以流通。脈搏的表現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春天脈象多呈弦狀,秋天多為浮狀,冬天多為沉狀,夏天多為洪狀。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可以看出大小的不同。在同一時間內,脈象的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寸關尺三部脈象可能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有的短,有的長,有的上,有的下,有的存在,有的消失。疾病會導致脈象的改變,脈象的長短盛衰、前後俯仰都會發生變化。這讓人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能詳細說明,讓我們能清楚理解。以韻推之,相乘應該是相從的意思。

老師回答說:你所問的,正是醫學的根本。脈象分為三部,即寸、關、尺。營氣和衛氣在人體內循環流動,不會失衡。腎臟的脈象多為沉狀,心臟的脈象多為洪狀,肺臟的脈象多為浮狀,肝臟的脈象多為弦狀。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不會有偏差。脈象的出入升降,就像漏刻一樣循環往復。水滴下二刻,就是脈象在全身循環一週的時間。當再次回到寸口時,就可以看出虛實的狀況。脈象的變化,是由陰陽相互影響造成的。如果感受風邪,脈象會呈現浮虛的狀態;如果感受寒邪,脈象會呈現牢堅的狀態;如果感受濕邪,脈象會呈現沉澀的狀態;如果患有支飲病,脈象會呈現緊弦的狀態。脈象跳動時,可能會感到疼痛;脈象數速時,可能會感到熱煩。

如果發現脈象不符合正常規律,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三部脈象各有不同,表示的病情也各不相同。如果脈象太過強烈或太過微弱,都值得關注。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必定有其原因。要仔細檢查表裡,區分上中下三焦的病情。知道病邪藏在哪個部位,就可以進行診斷。通過診斷,可以估計五臟六腑的病情,像神仙一樣獨到。我將這些知識整理記錄下來,傳授給賢能的人。

從開頭到"虛實見焉",也是講述脈象的來源和流動。用四季代替腎、心、肺、肝,是因為這四臟和四季的氣候有關聯。"變化相乘"等八句,講述脈象對疾病的反應。"設有不應"以下,進一步闡述脈象對疾病的反應,並無固定模式,不要以為脈象不符合正常規律就是錯誤。"中必有奸",是察脈的重要原則,確切地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漏刻周旋",詳細內容可參考《靈樞》和《難經》的首章。

4. 第二章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頭者,紀數之名也。《內經》曰:脈之行也,以息往來。故以呼吸為脈之紀也。來去者,氣之出入也。出入者,陰陽血氣之內外也。來疾去遲,是出多人少,則氣聚於外,故外實;來遲去疾,是出少人多,則氣聚於內,故內實。外實者,陰之吸力微,故內虛;內實者,陽之鼓力微,故外虛也。

,「初持脈」句宜著眼,蓋察脈之神,全在有意無意之間,惟初持則指下乍來,心無成見,能得其真。若久持,或不免矜心作意,曲委揣摩,而反失其真矣。故診脈久持而心神惉懘、真象倘恍者,即宜舉指離脈,洗心凝神,重行按下,以審諦也。此章言診脈須知來去出入、以察其神,洵秘訣也。

白話文:

老師說:呼吸是脈搏的起始點。剛開始按脈時,如果脈來得快而去得慢,這表示氣從體內出來得快而進入得慢,我們稱之為內虛外實。反之,如果剛開始按脈時,脈來得慢而去得快,這表示氣從體內出來得慢而進入得快,我們稱之為內實外虛。

頭,是計算的名稱。《內經》提到:脈搏的運行,是跟隨著呼吸的往來。因此,我們以呼吸作為脈搏的計數方式。來和去,代表的是氣的進出。進出,代表的是陰陽血氣的內外流動。如果脈來得快而去得慢,表示氣在體外多而在體內少,所以外顯得實;反之,如果脈來得慢而去得快,表示氣在體內多而在體外少,所以內顯得實。外顯得實,是因為陰性的吸力較弱,所以體內顯得虛;內顯得實,是因為陽性的鼓動力較弱,所以體外顯得虛。

對於「剛開始按脈」這句話,應該要特別留意,因為察覺脈象的精髓,全在於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只有在剛開始按脈時,手指下觸碰到脈象,心中沒有預設的觀念,纔能夠得到真實的脈象。如果按脈時間過長,可能會有刻意揣測的情況出現,反而會失去真實的脈象。所以,如果診脈時按脈時間過長,心神感到混亂,對脈象產生疑惑,就應該停止按脈,重新調整心態,再進行診脈,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本章說明瞭診脈時必須瞭解脈象的來去出入,以觀察其精髓,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祕密訣竅。

5. 第三章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自臥者,不能坐也。自坐者,不欲臥也。答意蓋言脈而知之,亦多神妙,未可言下也。《千金方》引此文下續云:若不愈者,必死,以其脈與病反也。凡醫者,須察證之盛衰,脈之順逆,如脈順病衰則愈,病甚脈反則死。一死一愈,其機甚微,脈而知之,豈曰下乎?夫四診以望居首,以脈居末者,醫師臨證之次序也。後世昧於脈法者,每藉口於末,此章蓋深闢其說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發熱煩極,有邪氣勝而正氣無主者,是真液受傷也。有正氣盛於內,欲逼邪外出而相爭者,所謂大煩口噤,不能言而躁擾者,為欲解也。方煩熱時氣迫於內,必欲向空而自發揚。今向壁臥,是邪退而神倦,欲自息養也。脈不和者,僅不和而無邪脈也,是陰陽未平也。或曰不和,當作自和。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此與上節皆言望必參以脈也。望不可專恃,明矣。詐病,有試醫者,有因事者,此以言恐之,蓋惡其試醫也。若因事,當別有權衡。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脈經》作膝者,腰痛也。《脈經》無「也」字。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此節更言望之為法,止可於診脈時藉以知其病之所苦,而不能知其病之原委與其淺深也。欠者,陰陽相引也。相引,即相和矣。呻者,病也,病當作痛。言遲者,風壅腠理,搏入肺中,呼吸喘粗故也。搖頭言者,痛在上里也。行遲者,寒迫液凝,骨屬不利也。氣出丹田,氣不足,故伏以就之。

腰痛,由於裡實,故下一腳以伸其氣,痛在下里也。護腹如懷卵物者,心下牽引而痛也,舊解以裡實屬心痛,大謬。凡痛,有虛有實。實者,其痛脹悶,恆展其肢體以舒其氣;虛者,其痛拘引,恆曲其胸腹以緩其經。況此節大義在觀外以知內,又何得先言裡實耶?

按:《傷寒論》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此言遲為風之義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有人問:高明的醫生看一眼就知道病情,中等的醫生詢問病人就知道病情,低級的醫生要靠把脈才知道病情。請解釋一下。老師回答:比如病人家人來說,病人發燒,身體疼痛,病人只能躺著。醫生到了,診斷他的脈象,如果脈象沉而遲,就知道他已經好了。怎麼知道的呢?如果病在表,脈象應該是浮大的,現在脈象反而沉遲,所以知道他已經康復了。假如病人說肚子突然痛,病人只能坐著,醫生到了,脈象浮而大的,就知道他已經好了。為什麼知道呢?如果病在裡,脈象應該是沉而細的,現在脈象浮大,所以知道他已經康復了。

躺著的,就是無法坐起來。坐著的,就是不想躺下。回答的意思是通過脈象可以知道病情,這也是非常神奇的,但很難用語言表達。《千金方》引用這段文字後續寫道: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甚至會死亡,因為脈象和病情是相反的。醫生必須觀察症狀的輕重,脈象的順逆,如果脈象順暢,病症減輕就會康復,病症嚴重,脈象反而會導致死亡。一個死亡,一個康復,其中的關鍵非常微妙,通過脈象可以瞭解病情,怎能說這是低級的呢?四診法中,望診排在首位,脈診排在末位,這是醫生臨牀診斷的順序。後世對脈法不熟悉的人,常常會以此為藉口,這一章深入闡述了這個道理。

老師說:比如病人家人來說,病人發燒非常不舒服。第二天醫生到,病人面向牆躺著,說明熱已經退了。即使脈象不完全正常,也可以告訴他已經康復。

發燒非常不舒服,有可能是邪氣佔優勢,正氣無力抵抗,這是真液受到損傷。有可能是正氣在體內旺盛,想要驅逐邪氣出去,相互爭鬥,所謂的大煩口噤,不能說話而焦躁,這表明病情可能要好轉。當煩熱的時候,氣息被內部壓迫,一定想要面向空曠的地方來自我發洩。現在面向牆躺著,表示邪氣已經退去,精神疲憊,想要自我休息。脈象不完全正常,只是不完全正常而沒有邪脈,這是陰陽尚未平衡。或者說不完全正常,應當理解為自然和諧。

假設病人面向牆躺著,聽到醫生到來,不驚訝地起身看著醫生。如果說了三次才停下,脈象吞嚥唾沫的,這是裝病。假設脈象自然和諧,告訴他這個病非常嚴重,需要服用催吐或瀉藥,進行針灸幾十上百次才能康復。

這與上一段都表明望診一定要參照脈診。望診不能單獨依賴,這是很清楚的。裝病,有試驗醫生的,有因為事情的,這裡用言語恐嚇,可能是討厭那些試驗醫生的。如果是因為事情,應該有其他的判斷標準。

醫生把脈,如果病人打哈欠,表示他沒有病。脈象時呻吟,表示他有病。說話遲緩,表示他有風濕。搖頭說話,表示他裡痛。行走緩慢,表示他表強。坐著而彎腰,表示他氣短。坐著而一腳低垂,表示他腰痛。裡實,護住腹部像懷抱蛋類物品,表示他心痛。

這一節更詳細地說明望診的方法,只能在診脈時藉此瞭解他所受的痛苦,而不能瞭解病因和程度。打哈欠,表示陰陽互相吸引。互相吸引,即互相和諧。呻吟,表示他有病,病應該理解為痛。說話遲緩,表示風邪阻塞毛孔,進入肺部,呼吸急促,所以說話緩慢。搖頭說話,表示痛在上裡。行走緩慢,表示寒氣迫使血液凝固,骨骼活動不便。氣息從丹田出,氣息不足,所以彎腰以接近它。

腰痛,由於裡實,所以一腳低垂以舒展氣息,痛在下裡。護住腹部像懷抱蛋類物品,表示心下牽引而痛,舊的解釋將裡實歸屬於心痛,這是大錯特錯。所有疼痛,有虛有實。實的,疼痛脹悶,常展開四肢以舒緩氣息;虛的,疼痛拘束,常蜷縮胸腹以放鬆筋脈。況且這一節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外觀瞭解內部情況,又怎麼能先講裡實呢?

根據《傷寒論》所述:風溫病,脈象陰陽都浮,自汗,身體沉重,多睡覺,鼻息必定打鼾,說話困難。這就是說話遲緩為風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