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9)

1. 第十七章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此因上章妄下而接敘妄汗、妄下變證之奇也。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二者迭更,各極其偏,不得和諧。上章榮衛內陷,脈反浮數,即此事也,此特甚焉。夏月天氣熱,地氣冷;冬月天氣冷,地氣熱。在人則肺主天氣,脾主地氣。今其人身之寒熱,止隨地氣,是肺氣敗而無權,不能與天氣相應也。

所以然者,脾之中樞積而不轉也。欲著欲裸,是據其情而言之,非真然也。

按:此奇病也。《素問》曾論及之,後來諸家醫案中未見有夏寒冬熱之迭見者。若但見其一者,則有之矣。竊意此必妄汗妄下後,又復妄加補膩,以致中樞鬱結,腎氣不升,肺氣不降如此也,證屬罕見,不敢強解。

白話文:

[第十七章],內容如下:

老師說:如果病人的脈象微弱且滯澀,這通常是因為醫生的治療方法出了問題。比如過度使用發汗的療法,或者頻繁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導致病人體內血液大量流失。在這樣的狀態下,病人會先感覺到極度的寒冷,然後再出現高燒,這種冷熱交錯的情況會持續不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可能也會想穿多層衣服來保暖;而在嚴寒的冬天,他卻可能想脫掉所有衣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會讓人感到寒冷,而陰氣衰弱則會引發高燒。

這是因為醫生讓他過度發汗,導致他的陽氣衰弱;同時,又過度使用瀉下藥物,讓他的陰氣也變得脆弱。在五月的時候,陽氣應該在體表,但他的胃部卻冰冷,這是因為他體內的陽氣太弱,無法抵擋寒冷,因此他想穿多層衣物來保暖。

在十一月的時候,陽氣應該在體內,但他的胃部卻煩熱,這是因為他體內的陰氣太弱,無法抵擋熱量,因此他想脫掉所有衣物來散熱。此外,他的陰脈運行緩慢且滯澀,由此可知他已經大量失血。

這是接續上一章的錯誤治療後,進一步描述了錯誤發汗和瀉下的嚴重後果。陽氣不足會感到寒冷,陰氣衰弱會發燒,兩種情況交替出現,各達到極端,無法調和。上一章提到的營衛功能受損,脈象反而浮動快速,就是同樣的情況,只是這一章描述的情況更為嚴重。在夏天,天氣炎熱,地氣寒冷;冬天,天氣寒冷,地氣溫暖。對人體來說,肺部控制天氣,脾臟控制地氣。現在,他的身體只跟隨地氣的變化,顯示肺部功能已經衰竭,無法與天氣相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脾臟的運作中心被阻塞,無法正常運轉。他想穿多層衣物或脫光衣物,這是根據他的感受來描述的,並不是真的如此。

根據研究: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素問》曾經討論過這種情況,但在後世的醫學案例中,並未見到夏天寒冷、冬天燥熱交替出現的病例。如果只看到其中一種症狀,則是有相關病例的。我猜測,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錯誤的發汗和瀉下治療後,又誤用滋補類藥物,導致體內氣機鬱結,腎氣無法上升,肺氣無法下降,從而產生這種情況。由於這種症狀非常罕見,我不敢輕易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