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下平脈法篇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平脈法篇第二 (2)

1. 第四章

師曰:伏氣之痛,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病,雖爾,今復欲下利。

白話文:

老師說:伏氣引起的疼痛,要用意念去感受,這個月內可能會有伏氣。假設以前有過伏氣,就需要診脈。如果脈象很微弱,喉嚨會疼痛像受傷一樣,這不是喉痹。病人說,確實是咽喉有病,雖然如此,現在又想要腹瀉。

痛,即病也,不可與喉中痛牽說。《內經》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故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正描摩以意候之,謂某月之內天氣不正,當有伏氣也。假令舊有伏氣,謂伏氣欲發,發必動於經氣,即可診脈而知其發於何經也。

白話文:

痛,就是疾病,不能把它與喉嚨痛牽連在一起。

《內經》說:天地之間的氣,是勝復的產物,不能通過診脈發現。

《脈法》說:天地的變化,無法通過脈診發現,這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潛伏的疾病,要用意念探測。這個月之內,可能會有潛伏的疾病。

具體探測的方法是,用心意觀察,認為某個月的天氣不正常,就會有潛伏的疾病。

如果之前就有潛伏的疾病,那麼潛伏的疾病就要發作了。發作時一定會影響經氣,就可以通過診脈知道它發作在哪條經絡上。

若微弱者,少陰之病脈也。少陰當咽痛而下利,故可決其喉中似傷,且將下利也。余經仿此。伏氣不見於脈,前人未經發明究竟,亦非全不見脈,但不能預決其發於何經也。故《難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未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即此義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微弱,這可能是少陰經的病兆。少陰經的病症通常會伴有咽喉疼痛和腹瀉,因此可以確定喉嚨好像受到損傷,並且可能會出現腹瀉。其他經脈的病症也可以類推。

伏氣在脈象上無法被發現,古人對此尚未有明確的解釋。事實上,伏氣並非完全沒有脈象,而是無法預測它會發於哪條經脈。因此,《難經》中提到:溫病的脈象會流動於各條經脈,無法判斷是哪條經脈出了問題,只能根據經脈所在部位來取穴治療。這正是這句話的含義。

2. 第五章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白話文:

有人問:當人因為疾病而感到恐懼時,他的脈象是什麼樣子的?老師回答說:這種情況下的脈象就像摸到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一樣,而且病人的面色會變得蒼白無血色。

人病恐怖,是病也,非有所見也。脈形如循絲累累然者,肝膽氣索也。膽寒,故常病自恐。《內經》曰:腎肝並小弦,欲驚。又曰:膽虛則恐,如人將捕之。

白話文:

一個人過度恐懼,是一種疾病,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脈象 如果像一根絲線一樣牽牽連連,是肝膽氣機鬱塞所致。膽氣虛寒,所以常常感到害怕恐懼。《黃帝內經》中說:腎氣和肝氣都虛弱細微,就會引起驚恐。又說:膽氣虛弱就會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之精化津,津載血以行者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恐與怒並也。脈浮,氣不定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一個人不喝水,他的脈象會是怎樣?老師回答:脈象會變得細澀,而且嘴唇和口腔會感到乾燥。

水分進入人體後,血液才能形成。水的精華轉化為津液,津液承載著血液運行。

有人問:如果一個人感到羞愧,他的脈象會是怎樣?老師回答:脈象會浮,而且臉色會時而發白時而發紅。

感到羞愧時,會伴隨著恐懼與怒氣。脈象浮,表示氣息不穩定。

3. 第六章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上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經典上說脈搏有「三菽」、「六菽」、「重者」,這是什麼意思?

師傅回答說:「脈搏」是人用手指按壓時的感覺,如三粒豆子那麼重的是肺氣;如六粒豆子那麼重的是心氣;如九粒豆子那麼重的是脾氣;如兩粒豆子那麼重的是肝氣;按壓到骨頭上的那麼重的是腎氣。

文本《難經》,注詳《脈簡》,此義診內傷尤切,宜深究之。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白話文:

在《難經》中有提到,詳細的註解可以參考《脈簡》,這對於診斷內傷特別重要,應該深入研究。

假如病人有腹瀉的情況,但在寸口、關上、尺中的部位都摸不到脈搏,然而在尺中的位置偶爾有一點微弱的脈搏出現,然後又消失,這是腎氣的表現。如果出現損脈,則病情較難治療。

下利,三部脈伏,惟霍亂有之。久利脈脫,即尺中再舉頭,其能生乎!竊思不見脈,蓋謂三部盛大,不見應病之脈也,惟尺中時一小弱,且見脈再舉頭,頭者,紀數之名也,謂脈來中止,復從首紀也,腎氣不續,因下利而衰也。損脈者,動止頻多,真氣損也。臆說如此,未知合否。文義與上節不續,其第四章之錯簡歟?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下利(腹瀉嚴重),三部脈搏(寸關尺)都浮伏不顯,只有霍亂才會出現。腹瀉時間長,脈搏變弱消失,只有尺脈中冒出一點細弱的脈象,患者還能存活嗎?

腹瀉時,三部分的脈搏都非常微弱,只有霍亂纔有這種情況。長期腹瀉導致脈搏虛弱,尺脈中間偶爾會出現一小段微弱的脈象。

"再舉頭"是指脈搏中斷後又從頭開始。脈搏中斷說明腎氣不足,下利導致腎氣衰弱。

"損脈"是指脈搏頻率快、跳動不規律,說明氣虛。

這些都是我的猜測,不知道是否正確。文中的這一段文字與上文內容不連貫,可能是第四章錯置了。

4. 第七章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白話文:

學生問:脈象有相乘的情況,有的縱向,有的橫向,有的逆向,有的順向,這是什麼原因?

老師答:水脈運行剋制火脈,金脈運行剋制木脈,稱為縱向相乘;火脈運行剋制水脈,木脈運行剋制金脈,稱為橫向相乘;水脈運行剋制金脈,火脈運行剋制木脈,稱為逆向相乘;金脈運行剋制水脈,木脈運行剋制火脈,稱為順向相乘。

五行之氣,己強則乘人,己弱則為人所乘,故脈有相乘也。華佗曰:如火病入木,為難治,子不合乘母之逆也。觀於縱橫逆順之名,其虛實難易可睹矣。

白話文:

五行之氣中,某一種氣如果太強就會反過來影響人。如果某種五行之氣虛弱,就會受到其他氣的影響。所以,脈象中也有相乘的現象。華佗說:比如火氣侵入木氣之中,是很難治療的,因為子不應該反過來影響母。從脈象的縱橫逆順的名稱來看,可以看出虛實和難易的程度。

5. 第八章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諸脈,一作諸經。

白話文:

有人問:什麼是脈象中的「殘賊」?老師回答:脈象中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被稱為「殘賊」,它們能夠造成各種脈象的異常。這裡說的各種脈象,也可以是指各種經絡。

弦緊沉澀,陰也,陰盛則人病矣。浮滑,陽也,浮為內虛,滑為內熱。亦有浮滑應指如電掣,按之即散者。《中藏經》以滑為虛,是也。

白話文:

脈搏緊繃沉重而遲鈍,是陰脈的表現,陰氣過盛,人就會生病。脈搏浮動而滑利,是陽脈的表現,浮動表示內部虛弱,滑利表示內部發熱。但也有一些浮滑的脈象,反應靈敏如同電擊,按壓後就消散了。《中藏經》認為滑脈是虛脈,這是正確的觀點。

按:澀脈雖百病所忌,然虛細滑數,勞損已深,脈來時有艱難停止,是內之陰氣猶欲挽留,陰未全絕,即陽未全散。至衛氣奔逸,略無所戀,並此澀象而無之,則短期至矣。此前人所未道也。

白話文:

雖然澀脈是所有疾病的禁忌,但是虛細滑數,表明勞損已經很嚴重了。當脈搏來時,有時會艱難地停頓,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仍然想挽留,陰氣還沒有完全消失,也就是說陽氣還沒有完全消散。等到衛氣奔散,沒有任何依戀時,連這種澀脈的徵象都沒有了,那麼表示生命已經快到終點了。這是前人沒有說過的。

6. 第九章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脈有災怪,非脈也,病也,亦非病也,乃病人所自作也,謂無妄之災可怪者也。此病家不以情告醫之過也。

白話文:

問題:聽說脈象有「災怪」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

老師回答:假設一個人生病,脈象顯示是太陽經證,和身體症狀相符。因此,我們開了湯藥,過了一段時間,送藥給病人服用。服用後約一餐的時間,病人突然大吐不止。而如果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

老師說:我之前沒有見過這樣的症狀,現在突然出現了變化,這就稱為「災怪」。

再次詢問: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嘔吐和腹瀉?

回答:可能是因為這個病人以前曾經服用過某些藥物,現在才發作,所以稱為「災怪」。

7. 第十章

缺冬脈,當是脫簡。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白話文:

問:東方的肝脈,它的形狀像什麼呢?

師說:肝屬木,全名為厥陰。它的脈搏微細而有彈性,濡潤而軟弱,而且很長,這就是肝脈。如果肝病患者本身的脈象是濡弱的,則會痊癒。

自得者,不改其常也。若但濡弱而無弦,則肝不弦,是無胃氣也。後仿此。

假令得純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但弦而不見濡弱,是肝之真臟也。

南方心臟,其形何擬?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脈洪大而長,心為肝子,長者肝脈,子不離母也。諸家只謂浮大而散,是泥於《難經》,而未喻其真也。

白話文:

保持自然本性的,不会改变其常态。如果只是软弱而没有弦劲,说明肝脏不强健,也就是没有胃气。其他的情况以此类推。

假设得到纯粹的弦劲,就会死亡。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的脉象像弦一样直,说明肝脏受损,所以知道会死。

只有弦劲而没有软弱,说明是肝脏的真正状态。

南方属火,心脏的形状像什么?老师说:心脏是火,叫少阴。它的脉象洪大而长,是心脉。心脏病自己恢复洪大的,就会痊愈。

心脉洪大而长,心脏是肝脏的儿子,长的脉象是肝脉,儿子离不开母亲。很多医家只说浮大而散,这是拘泥于《难经》,没有理解其中的真谛。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白話文:

假設脈搏微弱且時有時無,變大又時有時無,這種情況被稱為「反」,表示疾病在身體內部。脈搏來時頭部較小,根部較大,這種情況被稱為「復」,表示疾病在體表。如果脈搏來時頭部較小,表示將會出汗;如果脈搏來時根部較大,表示關格不通,無法排尿。如果頭部沒有出汗,還有救;如果頭部有出汗,表示將會死亡。

來微去大,即所謂來不盛、去反盛也。病在裡者,陰盛也。脈來者,專指來之形勢也,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有頭有本。此頭小本大,非陽虛陰實也,乃邪格於表,氣來不能暢達,而鬱於後也,故名復。上,寸口也;微,略也;頭小者,汗出,陽虛不固,故見小弱。

白話文:

脈象變化中,脈象由微弱變為旺盛,稱為「來微去大」。這表示疾病在身體內部,陰氣旺盛。

脈象到來時,是指脈象的形狀和運動變化。脈動時,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脈象有頭有尾。

出現「來微去大」脈象時,頭小而尾大,並非陽氣虛弱、陰氣旺盛。而是因為病邪阻滯在表層,陽氣不能暢通,鬱積在內,故稱之為「復」。

「上」是指寸口脈,「微」是指脈搏微弱。「頭小」表示出汗,陽氣虛弱,脈象因此顯得微弱。

下,尺中也;本大者,關格不通,不得尿;陰燥氣浮,故見盛大。《金匱要略》曰: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即此義也。此於脈來過指之時,分別首尾大小,以決表裡、上下、虛實之病,是診法之極細者。末二句,義似不續。若謂關格不通而頭有汗,是陰氣不得下通,而隨陽氣以上越也,則必脈來上頭大、下本小矣。此節與夏脈不屬,疑是第二章錯簡。

白話文:

浮脈的位置在尺部。如果本位(尺部)比較大,說明關脈不通暢,導致小便不利;同時,陰氣偏燥,向上浮動,所以會表現出浮脈盛大的現象。《金匱要略》中說:浮脈的位置在後部,表示疾病在內部,腰痛背部僵硬,無法行走,而且會氣短非常。這也是這個說法的含義。這段脈診方法是在脈象超過手指時,辨別首尾的大小,以此來判斷疾病的表裡、上下、虛實,是脈診方法中非常精細的一種。最後兩句的意義似乎不連貫。如果說關脈不通暢,而頭部卻有出汗,這表示陰氣無法向下通暢,而是隨著陽氣向上運行,那麼脈象一定會表現為上頭部分比較大,下本部分比較小。這一節與夏季的脈象不符,懷疑是第二章的錯簡。

按: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又「太陽篇」,: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注云:少陰證,但頭汗出,則死矣。仲景論頭汗死證止此,其後條解者,即援為本節註腳。蓋寒邪干心,本為賊邪,寒束於外,火鬱於內,其根未拔;火越於上,寒逼於下,則根撥矣。頭小本大,其脈為短,與長相反,是寒水凌心之象也。

頭汗不尿,是上竭下厥之候也。

白話文:

當邪氣下侵身體時,如果出現以下徵兆:額頭出汗,小便不利,說明病情十分危急,可能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可能死亡。

又根據「太陽篇」記載:陽氣虛弱時,不應出現出汗。現在額頭出汗,說明這種情況並非少陰證。注:少陰證的典型徵兆是隻有額頭出汗,則為危重。張仲景在論述頭汗死證時,只有這一條記載。後人對此條的解釋,都援引為本條的注腳。

因為寒邪侵犯心臟,原本就是一種邪惡的力量。寒邪束縛在身體表面,導致內部火氣鬱積,邪氣的根基尚未拔除;火氣向上升騰,寒邪向下遏制,此時邪氣的根基才被拔除。頭部小而面部大,其脈象短促,與長脈相反,這是寒水侵犯心臟的表現。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白話文:

西方的肺脈,它的形狀像什麼?老師說:肺屬金,名為太陰。它的脈絡浮在皮膚表面。如果得了肺病,脈象自然會這樣。若是脈象緩和而遲鈍,那就能痊癒;若是脈象急促,則病情嚴重。為什麼會這樣?脈象急促,代表南方火的氣,而火剋制西方金,按照道理,會導致癰腫,難以痊癒。

秋,揪也,斂之義也。人氣乍斂,則外不能盛;而炎夏久汗,津液不充,則內不能實。毛浮者,略沉於夏脈,而浮候輕虛如毛,不及夏脈之洪大也。故《內經》曰:秋日下膚。非極浮薄中空,無根如毛之輕也。癰腫脈數,非難治;癰腫在肺,而肺脈數,則難治也。

白話文:

秋季,應為「揪」,有收斂的意思。此時人體陽氣收斂,導致身體外部不能充滿熱量; 而夏季出汗過多,津液不足,身體內部也無法得到充實。脈象浮浮,比夏季時略微沉穩,但仍然浮虛輕快,不如夏季脈象那樣洪大。因此《內經》中說:秋季脈象會浮於體表。這並不是說脈象極其浮薄空洞,沒有根基,而是像羽毛那樣輕浮。癰腫時脈搏跳動頻繁,並不難治; 癰腫位於肺部,而肺部的脈搏跳動頻繁,則較難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