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1. 第十一章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此即《內經》所謂春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又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是也。二月木氣用事,反見金氣,則木氣已微,故至秋死也。不但此也,木氣從水生,脈當兼沉,乃為有根。毛浮者,陰竭無根也。夏陽得令,氣與時順,故猶可持。至秋則氣當內斂,而內無陰以接引之,故不能內濟,而外脫以死也。若更見躁疾,夏即當死,不待秋矣。

白話文:

有人問道:在二月時得到一種毛浮的脈象,為什麼可以預言到秋天時會死亡?

老師解釋說:在二月的時候,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濡弱的,但反而出現了毛浮的脈象,所以可以預測到秋天會死亡。二月是肝臟功能旺盛的季節,肝臟的脈象屬木,應該呈現濡弱的狀態。但卻出現了毛浮的脈象,這代表的是肺部的脈象。肺部屬金,金克木,因此可以知道到了秋季會死亡。其他的預測方式都類似於此。

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如果春天的脈象中出現了毛象,就預示著秋天可能生病;如果毛象非常明顯,就表示現在已經生病了。另外,《內經》還提到,如果脈象中沒有胃氣,如肝脈不呈弦狀,也是病態。二月是木氣旺盛的時期,如果出現了金氣,表示木氣已經開始衰弱,所以到秋天就會死亡。

不僅如此,木氣由水生成,脈象應該同時帶有沉的特性,這樣纔算是有根。毛浮的脈象表示陰氣已經耗盡,沒有根。夏天陽氣旺盛,脈象和季節相符,所以還能撐住。但到了秋天,氣應該向內收斂,然而由於體內沒有陰氣來接續,所以無法向內補充,反而會導致體力外泄,最終死亡。如果再出現急躁的症狀,那麼在夏天就會死亡,不必等到秋天。

2. 第十二章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李士材書,有謂肥人當浮,瘦人當沉,義各有當。

白話文:

老師說:在診斷脈象時,對於體型肥胖的人應當察其脈象是否浮,對於體型消瘦的人則應當察其脈象是否沉。因為肥胖者的脈象通常應是沉的,如果反而呈現為浮,而消瘦者的脈象通常應是浮的,如果反而呈現為沉,這就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李士材在他的著作裡提到,有人認為肥胖者的脈象應當是浮的,消瘦者的脈象應當是沉的,這樣的觀點各有其道理。

3. 第十三章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寸脈,是僅寸有脈也。下不至關,是尺無脈也,故為陽絕於陰。尺脈上不至關,仿此。兩「絕」字,如「極」字之義,謂絕類離群而孤立也。不然上部無脈,下部有脈,是為有根,豈遽曰決死不治耶?蓋凡脈之上下不至關者,有上越下脫,亦有上格下郁,何以別之?察其脈之有神無神而知之。期以月節克之者,月節五行之氣與臟腑五行之氣相感通者也。

白話文:

老師說道:如果寸脈向下不達關脈的位置,這表示陽氣已斷絕;同樣地,如果尺脈向上不達關脈的位置,這表示陰氣已斷絕。這兩種情況都無法治療,病人會因此喪命。至於預測病人的壽命以及確定其死亡的日期,可以通過月節來推算,因為月節和臟腑的五行之氣有相互感應的作用。

所謂寸脈,指的是隻有寸脈部位有脈搏。如果脈搏下不到關脈,即尺脈部位沒有脈搏,這就表示陽氣在陰氣中斷絕了。同樣地,如果尺脈上不到關脈,道理相同。這裡的兩個「絕」字,可理解為「極」的意思,指脈象像孤島一樣,遠離羣體,孤立無援。如果上部無脈,但下部有脈,這表示脈象有根,怎麼能馬上判定為無法救治必死呢?一般來說,脈象上下不達關脈的情況,可能是上越下脫,也可能是上格下鬱,那麼如何區分呢?這需要觀察脈象是否有神氣,以此來判斷。而通過月節來推算死亡日期,是因為月節的五行之氣和臟腑的五行之氣有相互感應的關係。

4. 第十四章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王氣,即四時五行之王氣,具於五臟者也。氣當王而不能王,是根株已絕,臟氣不能自主,故將卒眩僕,不識人,不能盡其天年而死也。卒者,不知何時,旦暮不保之意也。五色以候外,五脈以候內。內虛者,內無邪氣也。穀神者,胃氣也。「無」當為「有」,諸家曲說不足信也。果無穀神,猶得曰脈不病耶?

白話文:

老師說:如果病人的脈象顯示有病,但病人本身卻沒有相應的病徵,這種情況被稱為'行屍',這表示他的身體缺乏一種主宰生命力的'王氣'。這樣的人會突然頭暈倒下,甚至失去意識,這類型的人壽命通常不長,很可能就會死亡。

這裡的'王氣',指的是四季和五行所代表的生命力,這些力量應該存在於我們的五臟之中。如果該旺盛的生命力不能正常運作,就表示生命的根基已經斷絕,臟腑的功能無法自我調節,所以才會突然頭暈倒下,失去意識,無法活到自然壽終的年齡就去世了。'卒'這個字,表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安全隨時都受到威脅。

反之,如果病人的身體有病,但脈象卻顯示無病,這種情況被稱為'內虛',這表示體內缺乏一種由胃氣所產生的'穀神'。即使處在困境中,也不會感到太大的痛苦。

'穀神',指的是胃氣。對於'無'這個字,實際上應該理解為'有',各家的解釋有些牽強,不足以採信。如果真的完全沒有胃氣,又怎麼可能脈象顯示無病呢?

5. 第十五章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金匱》腎水者,腹大,臍腫,腰痛,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此反復以釋滑脈之義也。翕,即《論語》翕如之義。《素間》曰:陰陽相過,名曰溜。溜,即滑也。相過者,由沉出浮,由浮入沉,是陽涵陰、陰透陽,脈之來也,自具起伏闔闢之致,故曰滑也。「關尺自平」四字尤為緊要,即陰脈與陽脈同等之緩脈是也。忽浮忽沉,若無正形,但見指下搏擊,便非平脈矣,陽明脈微沉以下是也。

陽明脈,關上也。胃中陽氣充足,脈當浮盛,今微見沉,是陽氣漸不充舉矣。飲食自可者,陽未甚衰,自能消穀,而津液有餘,亦即由此,是胃陰漸盛於胃陽矣。少陰脈,尺中也。微滑者,似滑也。似滑者,以其非陰陽和合、關尺自平之滑,而應指堅搏,起伏有力,是緊而能浮,因亦名之為滑也。此陰氣偏實而有餘,故獨尺脈流利搏指也。

陰有餘,而陽氣不能升舉而宣行之,則陰氣不攝而下溜,而有股內汗,陰下濕諸證矣。股內陰下,陰氣所行之部,水流濕故也。後世以尺滑主遺濁,是亦陰氣有餘而下溢,陽氣不能升攝也。漏久則陰氣日枯,陽氣日損,飲食日衰,脈且變澀矣。緊而滑者,即動脈也。

白話文:

[第十五章]

有人問:「翕奄沉」被稱作「滑」,這是什麼意思呢?「沉」象徵純陰,「翕」代表正陽,陰陽和諧結合,因此使得脈象呈現滑的特性。在關脈和尺脈上表現為平穩,陽明脈稍微下沉,但飲食依舊正常。如果少陰脈稍微顯現滑的特性,這「滑」其實是「緊」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顯示了陰氣過剩的情況,這種人必然會有大腿內側出汗,以及下體濕潤的症狀。

《金匱》中提到的腎水病,會有腹部膨脹、肚臍周圍腫脹、腰痛、下體濕潤如同牛鼻子上的汗珠,腳部冰冷,臉部反而瘦削等特徵。這是在反覆闡述滑脈的意義。翕,就像《論語》中的「翕如」一樣。《素間》中說:陰陽交錯,被稱為溜,溜就是滑的意思。所謂交錯,就是從沉轉浮,再從浮轉沉,是陽氣包涵陰氣,陰氣穿透陽氣,脈象的出現,自然就具有起伏開合的特點,所以叫做滑。

「關尺自平」四個字尤其重要,指的是陰脈和陽脈都呈現同樣的緩慢脈象。脈象忽浮忽沉,沒有固定形態,只要在手指下感覺到搏擊感,就不是平脈,就像陽明脈稍微下沉的情況一樣。

陽明脈,位於關脈上。如果胃中的陽氣充足,脈象應該是浮盛的,現在卻微微下沉,表示陽氣逐漸不夠充沛。飲食依然可以正常,說明陽氣尚未嚴重衰弱,仍能消化食物,並且津液充足,這也表明胃陰逐漸多於胃陽。少陰脈,位於尺脈中。微滑,就是看似滑。看似滑,是因為這不是陰陽和諧、關尺平穩的滑,而是手指按壓時堅硬搏動,起伏有力,這是緊而能浮的表現,因此也被稱為滑。這表明陰氣偏盛且過剩,所以只有尺脈流利且有力地搏動。

陰氣過剩,而陽氣無法提升並宣揚它,就會導致陰氣無法控制地下瀉,產生大腿內側出汗、下體濕潤等症狀。大腿內側和下體,是陰氣運行的部位,所以水分容易在此聚集。後代將尺脈滑診斷為遺精或白帶過多,這也是陰氣過剩而向下洩漏,陽氣無法提升控制的結果。如果長期漏失,陰氣會日益乾涸,陽氣也會逐漸耗損,飲食能力下降,脈象將會變得澀滯。緊而滑的脈象,實際上就是動脈的表現。

6. 第十六章

自首至此,皆論診脈之

法與諸脈之所以然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此反復以明緊脈之義也。三個假令,自是發凡之例詞,緊脈之原,固不止此,然大義已盡,客寒外襲與虛寒內生而已。汗吐而肺寒,是因汗吐傷陽,以致肺寒也;下利而胃冷,是因胃冷以致下利也。

白話文:

從開頭到這段,都在討論診斷脈搏的方法,以及各種脈象形成的原因。

有人問:曾經有人對我提出疑問,緊脈是怎麼形成的呢?老師回答:假如一個人大量出汗或嘔吐,因為肺部受寒,所以會出現緊脈;假如一個人咳嗽,可能是因為喝了冷水,導致緊脈;假如一個人有腹瀉,可能是由於胃部虛弱且寒冷,因此出現緊脈。

這裡反覆說明瞭緊脈的意義。三個"假令",只是用來舉例的通用詞語,緊脈的來源當然不只這些,但基本的概念已經涵蓋了,無非是外部的寒氣侵襲和體內虛寒的產生。因出汗或嘔吐導致肺部受寒,是因為出汗或嘔吐損傷了體內的陽氣,導致肺部受寒;因胃冷導致腹瀉,是因為胃部寒冷導致腹瀉的發生。

7. 第十七章

此章揭明榮衛為脈之本,是後七章諸脈主病之根原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此明脈之形勢,本於榮衛,示人以察脈、決病之真詮也。前六者,人以不經見而怪之;後三者,人又以習見而忽之。夫衛為葉,榮為根;衛主外,榮主內;衛主脈之浮,榮主脈之沉;衛主脈之勢,榮主脈之形。九者,只是從形勢分見合見處,推見人身陰陽血氣之盛衰。凡診脈者,皆宜識此。

衛氣盛者,動勢大也,來盛去衰,氣揚於上,故曰高。榮氣盛者,脈形充也,指下圓實,氣壯於中,故曰章。二者並見,形壯勢大,故曰綱,如網之綱也。衛氣弱者,趯趯而來,去不大也,如有所怯而不敢進,故曰惵。《脈經》曰: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是也。榮氣弱者,軟而薄也,故曰卑。

卑,下也。所謂其脈沉者,榮氣微是也。二者並見,形虛勢陷,脈來短小,故曰損。損,減也,不足之謂也。衛氣和者,不盛不弱,但不得榮氣以斂之,則經絡縱弛,故曰緩。緩者,寬鬆,有散之意焉。榮氣和而不得衛氣以鼓之,則津液壅窒,故曰遲。遲者,濡滯,有澀之意焉。

二者並見,緩既重而難舉,遲又怠不欲進,故曰沉。沉,猶陷也,滯也。

按:本篇如首章設有不應一段,與次章論出入,十章論頭本,及此章論榮衛,皆診法中無上妙義也。

白話文:

在這一章中,我們清楚地說明瞭營氣和衛氣是脈象的根本,這也是後面七章中各種脈象主病的根源。

如果寸口處的衛氣旺盛,我們稱之為「高」;若營氣旺盛,則稱為「章」;當「高」和「章」同時出現,相互作用,我們稱之為「綱」。如果衛氣衰弱,我們會稱之為「惵」;營氣衰弱,則稱為「卑」;「惵」和「卑」同時出現,相互影響,我們稱之為「損」。若衛氣平和,我們稱為「緩」;營氣平和,則稱為「遲」;「遲」和「緩」同時出現,相互作用,我們稱之為「沉」。

這些都是在說明脈象的特徵和形態,其根本都源於營氣和衛氣,這是在教導人們如何觀察脈象,判斷疾病的重要原則。前六種情況,因為人們不常見到,所以可能覺得奇怪;而後三種,由於人們常見,所以可能會忽略。要知道,衛氣就像樹葉,營氣則像樹根;衛氣主宰外部,營氣則主管內部;衛氣控制脈象的浮動,營氣則掌管脈象的沉潛;衛氣控制脈象的強度,營氣則掌控脈象的形態。這九種脈象,只是從脈象的強弱和形態,推測出人體陰陽和血液的盛衰。對於所有診脈的人來說,都應該瞭解這些。

如果衛氣旺盛,脈象的動態會很強烈,脈象的來勢強,去勢弱,氣力向上揚起,因此我們稱之為「高」。如果營氣旺盛,脈象的形態會很飽滿,手指下感覺到的脈象圓潤且實,氣力在中間壯大,因此我們稱之為「章」。當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形態壯大,動態強烈,因此我們稱之為「綱」,就像網的綱一樣。如果衛氣衰弱,脈象會跳躍著到來,去勢不會很大,就像有些害怕不敢前進,因此我們稱之為「惵」。根據《脈經》的描述:脈象來得輕飄飄的,按下去不會彈回手,就是這種脈象。如果營氣衰弱,脈象會很柔軟且薄弱,因此我們稱之為「卑」。「卑」,就是低下的意思。所謂的脈象沉下去,就是營氣微弱的表現。當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脈象的形態虛弱,動態低落,脈象來得短小,因此我們稱之為「損」。「損」,就是減少的意思,指的是不足的情況。如果衛氣平和,不會過於旺盛,也不會衰弱,但是沒有營氣來收斂它,那麼經絡就會變得鬆弛,因此我們稱之為「緩」。「緩」,就是寬鬆的意思,有散亂的意味。如果營氣平和,但是沒有衛氣來鼓動它,那麼津液就會壅塞,因此我們稱之為「遲」。「遲」,就是滯留的意思,有阻塞的意味。

當「緩」和「遲」同時出現,「緩」已經很嚴重,很難被提起,「遲」又很懶惰,不想前進,因此我們稱之為「沉」。「沉」,就像是低落,阻塞的意思。

按語:本篇如第一章設置了不應有的段落,以及第二章討論的出入,第十章討論的頭本,以及這一章討論的營衛,這些都是診法中的極高深的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