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下平脈法篇第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平脈法篇第二 (3)

1. 第十一章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白話文:

有人問道:二月時脈象浮而毛,從何看出到了秋天就會死亡呢?

老師回答說:二月的時候,脈象應該濡弱,但反而浮而毛,所以可以推斷到秋天會死亡。

二月是肝氣旺盛的時候,肝脈屬木,應該濡弱,但反而浮而毛,說明這是肺脈。肺屬金,金剋木,因此可以推斷到秋天會死亡。

其他的情況也以此類推。

此即《內經》所謂春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又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是也。二月木氣用事,反見金氣,則木氣已微,故至秋死也。不但此也,木氣從水生,脈當兼沉,乃為有根。毛浮者,陰竭無根也。夏陽得令,氣與時順,故猶可持。至秋則氣當內斂,而內無陰以接引之,故不能內濟,而外脫以死也。若更見躁疾,夏即當死,不待秋矣。

白話文:

這句話出自《內經》,意思是春天胃部有絨毛,秋天生病;絨毛很旺盛,當下就生病。還有《內經》中說的脈搏摸不到胃氣的人,肝脈不緊繃就是這樣。二月木氣旺盛,反而出現金氣,說明木氣已經衰微,所以到秋天就會死亡。不僅如此,木氣由水生髮,脈象應該同時沉緩,才代表有根。絨毛漂浮的人,是陰液耗盡、沒有根源的表現。夏天陽氣旺盛,氣順應時令,所以還能存活。到了秋天,氣應該收斂,如果體內沒有陰精來接引,氣就不能內部濡養,只能外散而死亡。如果再加上焦躁不安的症狀,夏季就該死亡了,不用等到秋天。

2. 第十二章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李士材書,有謂肥人當浮,瘦人當沉,義各有當。

白話文:

老師說:診脈時,體型肥胖的人脉象應該是沉的,體型消瘦的人脉象應該是浮的。如果肥胖的人脉象反而是浮的,消瘦的人脉象反而是沉的,這就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

李士材在他的著作中有提到,認為肥胖的人脉象應該是浮的,消瘦的人脉象應該是沉的,這樣的說法在特定的情境下也是有道理的。

3. 第十三章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白話文:

老師說:寸脈下行不到關脈,是陽脈衰竭;尺脈上行不到關脈,是陰脈衰竭。這些情況都是不治之症,一定會死亡。如果要估計還能活多久,可以根據月令相剋的道理來推算。

寸脈,是僅寸有脈也。下不至關,是尺無脈也,故為陽絕於陰。尺脈上不至關,仿此。兩「絕」字,如「極」字之義,謂絕類離群而孤立也。不然上部無脈,下部有脈,是為有根,豈遽曰決死不治耶?蓋凡脈之上下不至關者,有上越下脫,亦有上格下郁,何以別之?察其脈之有神無神而知之。期以月節克之者,月節五行之氣與臟腑五行之氣相感通者也。

白話文:

寸脈:只有寸口有脈搏,手關下沒有脈搏,所以陽氣在陰氣的下面中斷了。尺脈不延伸到手關,道理同上。兩個「絕」字,就像「極」字的意思,表示極端、脫離羣體而孤立。如果不然,上部沒有脈搏,下部有脈搏,這種情況是有本源的,怎麼能直接說會死亡無法醫治呢?所以,凡是脈搏上下不延伸到手關的,有的可能是上浮下脫,有的可能是上阻下鬱,如何區別呢?觀察脈搏的有神或無神,就可以知道了。以月令來制約脈象的,是因為月令的五行之氣與臟腑的五行之氣相互感應。

4. 第十四章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白話文:


老師說:給病人把脈,脈象不顯示病情,說明這個人是行屍走肉,沒有生氣。突然暈倒,不認識人,這樣的人如果壽命短,就很快會死。

人雖然生病,脈象卻不顯示病情,說明這個人內部虛弱,沒有精氣神。即使體力虛弱,也不會感到痛苦。

王氣,即四時五行之王氣,具於五臟者也。氣當王而不能王,是根株已絕,臟氣不能自主,故將卒眩僕,不識人,不能盡其天年而死也。卒者,不知何時,旦暮不保之意也。五色以候外,五脈以候內。內虛者,內無邪氣也。穀神者,胃氣也。「無」當為「有」,諸家曲說不足信也。果無穀神,猶得曰脈不病耶?

白話文:

王氣,是指四時五行中主導的氣。這些氣藏於五臟中。如果王氣應該主導卻不能主導,表示臟腑氣血根源已經枯竭,臟氣無法自行掌控。因此,人將會昏迷倒地,不認識人,無法活到天年。這裡的「卒者」,表示不知道何時會死,早晚都可能離世。

五色可以觀察到身體外在的狀況,五脈可以觀察到內在的狀況。內虛的人,表示體內沒有邪氣。穀神,是指胃氣。「無」應該寫成「有」,一些學者的曲解之說不可信。如果沒有胃氣,還能說脈象正常嗎?

5. 第十五章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金匱》腎水者,腹大,臍腫,腰痛,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白話文:

**問:**什麼叫「翕奄沉」,也稱作「滑」?

答: 「沉」代表純陰,「翕」代表正陽,陰陽和合,脈象才會滑利。如果關脈和尺脈平穩適中,陽明脈微微偏沉,飲食自然不會出現問題。如果少陰脈微微偏滑,「滑」是緊脈的表象,意味著陰實,這樣的人必定會股內出汗,陰部潮濕。

《金匱要略》中記載:「腎水者」,會出現腹脹、臍腫、腰痛、陰部潮濕如牛鼻上的汗液,腳部冰冷,面容消瘦。

此反復以釋滑脈之義也。翕,即《論語》翕如之義。《素間》曰:陰陽相過,名曰溜。溜,即滑也。相過者,由沉出浮,由浮入沉,是陽涵陰、陰透陽,脈之來也,自具起伏闔闢之致,故曰滑也。「關尺自平」四字尤為緊要,即陰脈與陽脈同等之緩脈是也。忽浮忽沉,若無正形,但見指下搏擊,便非平脈矣,陽明脈微沉以下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反覆闡釋滑脈的含義。翕,就是《論語》中「翕如」的意思。《素問》說:陰陽交替,稱為溜。溜,就是滑。交替的意思是,由沉脈轉化為浮脈,由浮脈轉化為沉脈,這是陽中含著陰、陰中透著陽,脈搏跳動起來,本身就具備起伏開合的現象,所以稱為滑脈。「關尺自平」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就是指陰脈和陽脈的脈搏一樣緩慢。如果忽浮忽沉,好像沒有正常的形狀,只在指下感到搏擊,那就不是平脈了,這是陽明脈屬於微沉的情況。

陽明脈,關上也。胃中陽氣充足,脈當浮盛,今微見沉,是陽氣漸不充舉矣。飲食自可者,陽未甚衰,自能消穀,而津液有餘,亦即由此,是胃陰漸盛於胃陽矣。少陰脈,尺中也。微滑者,似滑也。似滑者,以其非陰陽和合、關尺自平之滑,而應指堅搏,起伏有力,是緊而能浮,因亦名之為滑也。此陰氣偏實而有餘,故獨尺脈流利搏指也。

白話文:

陽明脈,位於手腕的關上。當胃中陽氣充足時,脈象應當浮盛。但現在陽明脈卻微見沉伏,說明陽氣逐漸虛弱。

飲食還能正常消化,說明陽氣並未嚴重衰竭,胃還能消化食物。津液有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說明胃陰逐漸勝過胃陽。

少陰脈,位於手腕的尺中。脈象微滑,但不同於正常的陰陽和合的脈象。這種微滑的脈象摸起來會覺得堅實有力,緊而能浮,因此也稱之為「滑」。這說明陰氣偏實而有餘,所以只有尺脈流利有力。

陰有餘,而陽氣不能升舉而宣行之,則陰氣不攝而下溜,而有股內汗,陰下濕諸證矣。股內陰下,陰氣所行之部,水流濕故也。後世以尺滑主遺濁,是亦陰氣有餘而下溢,陽氣不能升攝也。漏久則陰氣日枯,陽氣日損,飲食日衰,脈且變澀矣。緊而滑者,即動脈也。

白話文:

當陽氣不足,無法升降運行的時候,陰氣就會失去約束而下流,出現股內出汗和陰部濕疹等症狀。股內和陰部是陰氣運行的地方,水分流動濕潤,所以稱為「水」流。

後世的中醫認為,舌苔滑膩主導小便遺濁,這也是因為陰氣過多而下溢,陽氣無法升攝所致。如果「漏」尿的情況長期持續,陰氣會逐漸耗盡,陽氣也會受損,飲食量減少,脈搏也會變得緊澀而滑膩。

6. 第十六章

自首至此,皆論診脈之

法與諸脈之所以然也。

白話文:

從頭到這裡,都是在討論把脈的方法以及各種脈象的成因。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白話文:

有人提問:曾經有人讓自己陷入困境,脈搏緊繃是如何造成的呢?

老師回答:假設沒有出汗或嘔吐,是肺部受寒的緣故,因此脈搏會緊繃。假設有咳嗽,是喝了冷水所致,因此脈搏會緊繃。假設有腹瀉,是胃部虛冷的緣故,因此脈搏會緊繃。

此反復以明緊脈之義也。三個假令,自是發凡之例詞,緊脈之原,固不止此,然大義已盡,客寒外襲與虛寒內生而已。汗吐而肺寒,是因汗吐傷陽,以致肺寒也;下利而胃冷,是因胃冷以致下利也。

白話文:

這個反復說明緊脈的道理。三個假設是闡述原理的例子,緊脈的來源當然不只這幾個,但主要意思都涵蓋了,就是外感風寒和內生虛寒。出汗、嘔吐導致肺寒,是因出汗、嘔吐會傷陽氣,影響到肺,造成肺寒;拉肚子導致胃寒,是因胃寒導致拉肚子。

7. 第十七章

此章揭明榮衛為脈之本,是後七章諸脈主病之根原也。

白話文:

這章節說明了營氣和衛氣是脈象的根本,也是後面七章各種脈象所主疾病的根源。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

  • **衛氣盛:**脈搏有力,稱為「高」。
  • **榮氣盛:**脈搏充實,稱為「章」。
  • **高章相搏:**強勁有力,稱為「綱」。
  • **衛氣弱:**脈搏虛弱,稱為「惵」。
  • **榮氣弱:**脈搏綿軟,稱為「卑」。
  • **惵卑相搏:**脈搏虛弱無力,稱為「損」。
  • **衛氣和:**脈搏平穩緩慢,稱為「緩」。
  • **榮氣和:**脈搏細緻柔和,稱為「遲」。
  • **遲緩相搏:**脈搏緩和深沉,稱為「沉」。

此明脈之形勢,本於榮衛,示人以察脈、決病之真詮也。前六者,人以不經見而怪之;後三者,人又以習見而忽之。夫衛為葉,榮為根;衛主外,榮主內;衛主脈之浮,榮主脈之沉;衛主脈之勢,榮主脈之形。九者,只是從形勢分見合見處,推見人身陰陽血氣之盛衰。凡診脈者,皆宜識此。

白話文:

這是脈象的形態,源自於人體的榮衛之氣,提供人們對於脈象的觀察與判斷疾病的方法。

前面六種脈象,人們因為不常看到而覺得奇怪;後面的三種脈象,人們反而因為常見而忽略了它們。衛氣是葉子,榮氣是根基;衛氣主導外在,榮氣主導內在;衛氣主導脈象的浮沉,榮氣主導脈象的強弱;衛氣主導脈象的趨勢,榮氣主導脈象的形態。這九種脈象,只是從形態上分類,可以看出人體陰陽血氣的強弱。所有診脈的人,都應該瞭解這些知識。

衛氣盛者,動勢大也,來盛去衰,氣揚於上,故曰高。榮氣盛者,脈形充也,指下圓實,氣壯於中,故曰章。二者並見,形壯勢大,故曰綱,如網之綱也。衛氣弱者,趯趯而來,去不大也,如有所怯而不敢進,故曰惵。《脈經》曰: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是也。榮氣弱者,軟而薄也,故曰卑。

白話文:

衛氣旺盛的人,脈象動勢強勁,來得盛去得衰,氣息升發向上,所以稱為「高」。榮氣旺盛的人,脈象形狀飽滿,指下圓潤有彈性,氣息充盈於中,所以稱為「章」。衛氣和榮氣都旺盛,脈象形狀壯實,勢頭強勁,所以稱為「綱」,就像一張網的網綱一樣。

衛氣虛弱的人,脈象跳動虛浮,去得也不遠,好像有些怯懦不敢前進,所以稱為「惵」。《脈經》中說:脈象來得稀疏,按壓不彈手,就是這種情況。

榮氣虛弱的人,脈象軟弱無力,所以稱為「卑」。

卑,下也。所謂其脈沉者,榮氣微是也。二者並見,形虛勢陷,脈來短小,故曰損。損,減也,不足之謂也。衛氣和者,不盛不弱,但不得榮氣以斂之,則經絡縱弛,故曰緩。緩者,寬鬆,有散之意焉。榮氣和而不得衛氣以鼓之,則津液壅窒,故曰遲。遲者,濡滯,有澀之意焉。

白話文:

「卑」是指低微。「沉脈」是指榮氣(營氣)微弱。兩者同時出現,表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脈搏來得短小,所以稱為「損」。「損」是指減損、不足。衛氣和諧平衡,既不強盛也不虛弱,但如果沒有榮氣約束,就會導致經絡鬆弛,所以稱為「緩」。「緩」是指寬鬆,有散漫之意。榮氣和諧平衡,但沒有衛氣推動,就會導致津液壅塞,所以稱為「遲」。「遲」是指濡滯,有阻塞之意。

二者並見,緩既重而難舉,遲又怠不欲進,故曰沉。沉,猶陷也,滯也。

按:本篇如首章設有不應一段,與次章論出入,十章論頭本,及此章論榮衛,皆診法中無上妙義也。

白話文:

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一種是病情緩慢且沉重,讓人感到很難提起精神;另一種是病情遲滯,使人懶散不想活動,所以稱為沉。沉的意思就像是陷入泥潭,或者是阻滯不通。

按語:本篇如同第一章提到的不應的情況,以及第二章討論的呼吸,第十章談到的頭部狀況,和這一章講的營衛,都是診斷方法中的最高深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