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0)
1. 第十八章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屬腑者下,當有「攻之」二字。經不言者,承上而省文也。
脈浮大者,當為表實裡虛,今心下反硬,是熱結於膈上也。屬臟者,氣分無形之病也。攻之,謂清之降之,如陷胸、瀉心之類也;不令發汗,發汗則上焦之清氣愈虛,下氣愈逆愈壅,不得清肅矣。屬腑者,腸胃有形之病,如陽明承氣證是也。利水發汗,皆在所禁,為傷津也。
熱愈者,熱益甚也,急攻之以驅其有形之滓,則內熱清而痞結可去矣。若脈浮而遲,裡氣未實,是或陰結也,又未可攻。攻,謂攻下,與上屬臟之攻義殊。此章以「有熱」二字為骨。脈遲未可攻者,為無熱也。舊解熱愈俱謂熱已解也,未合。或疑汗多汗少,「多少」二字誤倒,非也,汗多固由誤汗之太過,汗少更津虛而不能多耳。
按:心下硬是心下結急,為瀉心證。胸中滿是胸中脹悶,為陷胸證。而陽明證常兼此二者,以胃氣上逆,而大腸又與肺表裡,大便不通則氣上壅遏也。
《傷寒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此表氣不宣以致裡氣郁也,義與此殊,亦可參看。陽明指經言,非在腑也。
白話文:
[第十八章],內容如下:
脈象浮大,但心下反而堅硬。如果是臟器內部有熱,應當採用攻法治療,但不能讓病人出汗;如果是腑器有問題,則不能讓病人頻繁排尿。頻繁排尿會導致大便變得硬,大量出汗能使熱症得到緩解,但如果汗出得少,大便就會困難。如果脈象遲緩,就不能進行攻法治療。腑器有問題的應當使用攻法,但文中沒有寫明"攻之"二字,這是沿襲上文的寫法,為了簡化文字。
脈象浮大的情況,通常表明表實裡虛,但現在心下反而堅硬,這表明熱邪已凝結在膈膜上方。如果是臟器問題,是無形的氣分疾病。所謂的攻法,指的是清熱和降火,如陷胸湯、瀉心湯等;不能讓病人出汗,因為出汗會使上焦的清氣更加虛弱,下氣會更加逆亂和壅塞,無法得到清肅。如果是腑器的問題,如腸胃有形的疾病,如陽明承氣湯的證狀。利尿和發汗都應該禁止,因為這樣會傷害體內的津液。
熱症更嚴重的情況,應當急攻有形的濁物,這樣才能清除內熱,解除痞結。如果脈象浮且遲緩,表示裡氣還未實,可能是陰結,這時也不能使用攻法。攻法,指的是攻下,與上述臟器的攻法意義不同。本章以"有熱"二字為核心。脈象遲緩時不能使用攻法,因為這表示體內無熱。過去的解釋認為熱愈是指熱已解除,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有人懷疑"汗多"和"汗少"的順序搞反了,其實並沒有,汗多確實是由於誤汗過度,而汗少是因為津液虛弱,無法大量出汗。
根據:心下堅硬是心下結急,為瀉心的證狀。胸部滿是胸部脹悶,為陷胸的證狀。而陽明證狀常常同時出現這兩種情況,這是因為胃氣上逆,而大腸又與肺相表裡,大便不通暢則氣上壅遏。
《傷寒論》中提到: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出現喘息和胸部滿悶的情況,不能進行攻下,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表氣不宣通導致裡氣鬱結,其含義與此不同,也可以參考。這裡的陽明指的是經絡,而不是腑器。
2. 第十九章
此章當在篇末,考前後皆論妄治之害,不當以五臟絕證橫決於中,故知錯簡。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洪,一作滑。
浮而洪,氣上湧沸而無根也。下五節,敘五臟絕證,有氣越於上者,有氣脫於下者,有氣四散而不收者,總是陰陽兩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原注曰:汗出發潤者,脫津也。喘不休者,脫氣也。張石頑曰:肺為榮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絕,故精氣四潰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心為太陽,主血而藏神故也。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習者,此為肝絕也。
唇吻四肢,皆脾所主。原注曰:漐習者,振動若搐搦,手足時時引縮也。真臟色證見於所勝之部,故為肝絕。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黧黑者,水反侮也;柔汗,即汗出如油而不流者也;發黃者,面目如黃土,脾之真色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溲,小便;便,大便。遺失,出而不知,少陰不藏,腎失其樞也。腎藏志,《內經》曰:狂言者是失志。目反,即戴眼,為太陽終證,太陽少陰表裡也。直視者,瞳子屬腎也。
五臟絕證,略敘梗概而未備也。更當考之《內經》。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陰氣後竭,則絕證見於陰;陽氣後竭,則絕證見於陽。何者?陽去則陰獨,陰去則陽孤,故彷惶無依,而絕證見也。《靈樞·小針解》曰: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其死也。內氣重竭,無氣以動,故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其死也。陽氣反入,陰氣有餘,故躁。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此亦其驗也。
白話文:
[第十九章],章節本應置於書末,考量前後內容都在討論錯誤治療的危害,不應該在文中突然插入關於五臟病危的症狀描述,由此可知,此段文字的位置應該是誤排。
如果脈搏浮而且洪大,身體的汗水像油一樣,呼吸急促不停,無法飲食,身體失去知覺,精神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這都是生命瀕臨終結的徵兆。洪,另一種說法是滑。
脈搏浮而洪大,表示氣息上衝但根基不穩。以下五個部分,描述五臟病危的症狀,有的是氣息向上逸散,有的是氣息向下流失,有的是氣息四散無法回收,總的來說,都是陰陽兩方的氣息已經耗盡。
還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個臟器先受到傷害。如果汗水像油一樣,並且呼吸急促不停,這就是肺臟首先衰竭的表現。
原註釋說明:汗水像油一樣,表示體液正在流失。呼吸急促不停,表示氣息正在流失。張石頑說:肺臟是血液循環中的第一道關卡。脾臟散發精氣,上行至肺臟,一旦肺臟衰竭,精氣就會四處潰散。
如果陽氣獨自留存,身體就像被煙燻過一樣,眼睛直視且搖頭,這是心臟衰竭的表現。
心臟是主宰血液和藏神的器官,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嘴脣和臉色變青,四肢震顫,這是肝臟衰竭的表現。
嘴脣、臉色和四肢,都由脾臟主管。原註釋說明:震顫,就像抽搐,手腳時常縮回。真正的臟器顏色出現在相剋的部位,所以這是肝臟衰竭的表現。
如果嘴巴周圍變得暗黑,汗液發黃,這是脾臟衰竭的表現。
暗黑色,表示水份反過來欺侮身體。柔汗,就是汗水像油一樣但不會流下。發黃,表示臉色像黃土一樣,這是脾臟的真正顏色。
如果大小便失控,胡言亂語,眼睛直視,這是腎臟衰竭的表現。
"溲",指的是小便;"便",指的是大便。"失控",表示排泄物排出卻沒有感覺,這是因為少陰經絡失調,腎臟失去控制。腎臟藏志,《內經》說:胡言亂語是因為失去意志。眼睛直視,就是瞳孔屬於腎臟的範疇。
關於五臟衰竭的症狀,這裡只是簡單概述,並沒有詳細描述。需要進一步參考《內經》來瞭解。
還不清楚是哪個臟器的陰陽先衰竭。如果是陽氣先衰竭,陰氣隨後消失,死亡時身體顏色必定會變青。如果是陰氣先衰竭,陽氣隨後消失,死亡時身體顏色必定會變紅。腋下溫暖,心臟下方發熱。
陰氣後消失,衰竭的症狀就會在陰性方面顯現;陽氣後消失,衰竭的症狀就會在陽性方面顯現。為什麼呢?因為陽氣消失,陰氣就會孤獨;陰氣消失,陽氣就會孤立,因此無法找到依靠,衰竭的症狀就會顯現。《靈樞·小針解》說:五臟的氣息在內部已經完全消失的人,脈搏氣息也會在內部消失,無法感知,他們的死亡是因為內在的氣息已經耗盡,沒有氣息可以驅動,所以身體會變得安靜。五臟的氣息在外部已經完全消失的人,脈搏氣息也會在外部消失,無法感知,他們的死亡是因為陽氣反向進入,陰氣過剩,所以會變得焦躁。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息在外部已經完全消失的人,手腳會變冷,上氣不接下氣,腳會縮回。五臟的氣息在內部已經完全消失的人,會嚴重腹瀉,無法控制,手腳會失去知覺。這些都是驗證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