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1)

1. 第十八章

自此至末,皆言各脈之主病也。脈之主病,原不止此,蓋舉其病之大者言之耳。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此與下節合,寸口、趺陽以明陰陽血氣強實太過之病變也。此緩而遲,與上章義同,非是榮衛相和也。衛和則緩,緩則陽氣長,而其色鮮,顏光,聲商,髮長,陽主外也。榮和則遲,遲則陰氣盛,而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主內也。此所謂陰陽相抱、榮衛俱行也。陽剛陰柔,二氣相搏,其人似強,故名曰強也。

雖然強矣,滿於中而溢於外,至於色鮮,顏光,肌肉緊薄,未免有肥盛太過壅實之虞矣。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緩而遲,固曰強矣。必趺陽脈亦緩而遲,乃為胃氣如經而無患也。若滑而緊,滑者陽盛,故為胃氣實;緊者,堅實之意也,陰盛,故為脾氣強。胃實脾強,飲食倍進,氣血愈實。本強矣,而又以實益之,是謂持實擊強。本已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矣,後益者何所容耶?氣血過實必壅,肌肉必見痹痛,其經絡之中悶脹萬狀,必將持刃自傷,如有邪祟,而非祟也。《靈樞》所謂脈氣輩至,即自齧舌、齧腮之類是也。

坐如驚沙,坐飛之坐,謂無因而突然也。氣爭於脈外氣分,則棄衣逾垣之事起矣。氣爭於脈中血分,則自齧自刃之災作矣。其厥而卒倒者,氣實內乘臟腑也。故凡色鮮,聲商,肌肉緊薄鮮硬此等,其後病狂、病厥者,吾見屢矣。《金匱要略》曰: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則為卒厥。

沉大,即緊之類也。

白話文:

[第十八章]

從這裡開始到結束,都在談論各種脈象所主導的病症。脈象所對應的病症遠不止這些,只是挑選了一些主要的病症來說明。

如果寸口脈緩慢且遲緩,這表示身體的陽氣旺盛,臉色會顯得紅潤,皮膚有光澤,聲音宏亮,頭髮也會長得茂密;如果脈象遲緩,代表陰氣較盛,骨髓會得到滋養,血液充盈,肌肉緊實且富有彈性。當陰陽兩氣相互平衡,營氣與衛氣都運行正常,剛與柔相互交織,這種情況就稱為「強壯」。

這一節和下節一起看,寸口脈和趺陽脈能顯示出陰陽血氣是否過度強盛。緩慢且遲緩的脈象,和上一章的意義相同,並不是營氣與衛氣和諧的表現。衛氣和諧會使脈象緩慢,緩慢代表陽氣旺盛,因此臉色紅潤,皮膚光澤,聲音宏亮,頭髮茂密,因為陽氣主外在。營氣和諧會使脈象遲緩,遲緩表示陰氣旺盛,骨髓得到滋養,血液充盈,肌肉緊實且富有彈性,因為陰氣主內在。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兩氣相互平衡,營衛兩氣都能正常運行。陽氣剛烈,陰氣柔和,兩種氣力相互交織,人看似強壯,所以稱為「強壯」。

然而,就算看起來強壯,如果體內的陰陽血氣過度充盈,以致於臉色紅潤,皮膚緊實,肌肉緊緻,就可能會有因過度充盈而阻塞的風險。

如果趺陽脈滑順且緊實,滑順表示胃氣旺盛,緊實表示脾氣強壯。以強力去打擊強壯的人,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就像拿著刀割傷自己一樣,就像是自己製造的創傷。

雖然寸口脈緩慢且遲緩,表示身體強壯。但如果趺陽脈也是同樣的脈象,才能表示胃氣正常,不會有疾病。如果趺陽脈滑順且緊實,滑順表示陽氣旺盛,所以胃氣旺盛;緊實表示堅實的意思,陰氣旺盛,所以脾氣強壯。胃氣旺盛,脾氣強壯,飲食增加,氣血更加充盈。原本就已經強壯了,再讓氣血更充盈,這就是所謂的「持實擊強」。原本已經骨髓得到滋養,血液充盈,肌肉緊實且富有彈性,後來又怎麼能容納更多的東西呢?氣血過度充盈必然會導致堵塞,肌肉一定會感到疼痛,經絡中的氣血混亂,勢必會用刀割傷自己,就像是受到邪靈的幹擾,但實際上並沒有邪靈。《靈樞》所說的脈氣突然到來,像是咬舌頭或咬腮幫子的情況,就是這樣。

突然像被驚嚇到的沙粒一樣坐下,這就是突然間的行為。如果氣血在外脈發生爭執,就會發生脫掉衣服跳過牆頭的事;如果氣血在內脈發生爭執,就會發生自己咬傷自己或割傷自己的事。如果突然昏倒,這是因為氣血在體內過度充盈,影響了臟腑的運作。所以,臉色紅潤,聲音宏亮,肌肉緊實且富有彈性的這些人,後來出現精神失常或突然昏倒的情況,我見過很多次。《金匱要略》說:脈象深沉且滑順,深沉表示實證,滑順表示氣血旺盛,實證與氣血旺盛交織在一起,就會導致突然昏倒。

深沉且滑順,就是緊實的一種表現。

2. 第十九章

癮疹身癢,是因風不得泄。而曰泄風者,在表而未內陷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此與下節合,寸口趺陽以辨關格也。論曰: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大者,來盛去衰也。血陰氣陽,陰虛陽實則病根於陰,證見於陽。故實者在尺,是陽氣下並而為關實者;在寸,是陽氣上越而為格。關者,陰為陽擾,不得清肅下降也,格者,孤陽獨行,厥氣上逆也。《素問》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病名曰關格。

寸口浮大,關格之病已見矣。而趺陽之脈亦有關格,與寸口不同。伏者,沉之極也。陽氣衰微,不能鼓動,故胃寒而吐逆,水穀不化也。澀則陰氣鬱結,中焦不暢,故食不得入。趺陽主胃,胃主中焦,中焦不通,則上下亦將隔絕矣,故亦名曰關格。前關格分主上下,此關格止主中焦,今謂之寒膈是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癡癩。此文又見《金匱·水氣篇》中。

脈,趺陽也,承上節而言。趺陽脈亦浮大,與寸口同也。趺陽候陽,寸口候陰,陰陽二部皆見浮大,是一身上下氣浮於表矣。氣浮於表者,邪盛於表也。故浮為風虛,風邪耗液而榮虛也;大為氣強,衛為邪鼓而氣強也。風邪與衛氣相搏,其即發者,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謂風有所泄也。

《內經》曰:外在腠理,名為泄風是也。若久而不泄,侵入榮中,則風與濕相搏,為痂癩矣,疥瘡是也。世謂疥瘡發於脾胃,正與此合。

白話文:

[第十九章]

患有蕁麻疹且身體癢癢的情況,這是因為風邪無法順利排出所致。所說的"泄風",指的是風邪停留在肌表,尚未深入體內的情況。

從寸口診脈,脈象呈現浮大。浮表示虛弱,大則表示實證。如果在尺部出現這種脈象,稱為"關";如果在寸部出現,則稱為"格"。"關"會導致無法排尿,"格"則會引發嘔吐。

這部分和下一段落結合,寸口和趺陽脈象可以用來判斷"關格"的症狀。理論上講,脈象浮大的情況,代表氣實血虛。"大"的特徵是來勢強烈,去時衰弱。血液屬陰,氣屬陽,陰虛陽實的情況下,疾病根源在陰,但症狀卻出現在陽。因此,實證在尺部,是因為陽氣向下集中,形成"關"的實證;在寸部,是因為陽氣向上過度,形成"格"的症狀。《素問》有言:陰陽不能互相協調,病症就被命名為"關格"。

趺陽脈象若隱若現且澀,若隱若現的脈象會引發嘔吐,食物無法消化;澀脈則會讓人無法進食,這種病症被稱為"關格"。

寸口脈象浮大,已經顯露出"關格"的病徵。而趺陽脈象也有"關格"的可能,但與寸口脈象不同。若隱若現的脈象,是脈象沉到極點的表現。當陽氣衰弱,無法有效運作,胃部會變冷,導致嘔吐,食物無法消化。澀脈則是陰氣鬱結,中焦部位運行不暢,因此無法進食。趺陽脈象主要反映胃部狀況,胃部負責中焦部位,當中焦部位運行不暢,上下也會被隔絕,因此也被稱為"關格"。先前的"關格"主要反映上下的問題,這個"關格"只反應中焦的問題,現在我們稱之為"寒膈"。

脈象浮大,浮表示風邪虛弱,大則表示氣力強壯。當風邪和氣力相互作用,必定會產生蕁麻疹。身體會感到癢,這種癢感被稱為"泄風",時間久了可能會發展成癡癡呆呆的狀態。這段文字也在《金匱要略·水氣篇》中出現過。

趺陽脈象,接續上段描述。趺陽脈象同樣浮大,與寸口脈象相同。趺陽脈象反映陽性部位,寸口脈象反映陰性部位,當陰陽兩處都顯示浮大的脈象,表示全身上下氣血都浮於表面。氣血浮於表面,意味著邪氣在表面過剩。因此,浮脈表示風邪虛弱,風邪消耗了體液,導致營養虛弱;大脈表示氣力強壯,衛氣受到邪氣影響,氣力變得強壯。當風邪與衛氣相互作用,立即發作的話,必定會形成蕁麻疹。身體會感到癢,這種癢感被稱為"泄風",意思是風邪得以宣洩。

《內經》中提到:當風邪停留在肌膚毛孔,被稱為"泄風"。但如果長時間無法宣洩,風邪侵入營養中,就會與濕氣相互作用,形成皮膚病,例如疥瘡。人們通常認為疥瘡是由脾胃問題引起的,正好與此理論相符。

3. 第二十章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足之脈證也。弱者,形無力也;遲者,勢不振也。弱為氣衰,故衛氣微;遲為氣滯,故榮中寒。榮主血,血寒者,衛氣不能內溫也;衛不內溫,則必外越,故發熱。衛主氣,氣微者,榮氣不能內充也:榮不內充,則津涸而氣亢,故心內苦飢,而又虛滿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不能食,則胃氣益虛,而趺陽脈亦必遲而弱,不待言矣。若大而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是不但陽虛於內,而且陰盛於內矣,故當即下利也。陰盛於內,則陽無根而難復矣。故凡病發熱,胸滿,不能食,而又下利,罕能愈者,是噤口利之類也。

白話文:

[第二十章]

寸口脈搏顯得弱且慢,脈弱表示防禦系統(衛氣)機能減退,脈慢則顯示血液中帶有寒氣。血液受寒會導致發燒。衛氣主掌氣息,氣息微弱時人會感到內心飢餓,這種飢餓感並非真正的飢餓,而是虛弱與飽脹感交織,讓人無法進食。

這段內容進一步闡述了胃部陽氣不足所引發的脈象和症狀。脈弱象徵著身體機能乏力,脈慢則顯示氣息運行不暢。氣息衰弱使得防禦系統功能下降;氣息運行不暢則導致血液中寒氣聚集。血液受寒是因為防禦系統無法在體內產生足夠的溫暖;防禦系統無法內溫,就會向外散發熱量,造成發燒。氣息主導能量,氣息微弱時,血液中的能量無法在體內充盈:血液中的能量無法內充,就會導致體液乾涸,氣息過剩,從而讓人感到內心痛苦且飢餓,同時又因虛弱與飽脹感無法進食。

如果趺陽脈搏強烈且緊繃,病人很可能馬上會出現下痢,病情難以治療。

無法進食會讓胃氣更加虛弱,趺陽脈搏也會變得緩慢且弱,這點毋庸置疑。但若脈搏強烈且緊繃,強烈的脈搏象徵著空虛,緊繃的脈搏象徵著寒氣,這不僅意味著體內陽氣虛弱,還顯示出體內陰氣旺盛,所以病人很可能馬上會出現下痢。體內陰氣旺盛,會讓陽氣失去根基,難以恢復。因此,凡是發燒、胸部脹滿、無法進食、又出現下痢的病患,很少能夠痊癒,這類病症被稱為噤口利。

4. 第二十一章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宣之脈證也。前弱而遲,是陽衰於內;此弱而緩,是陽鬱於內。弱者,應指無力,故為陽氣不足。陽氣者,衛外為固,發於肺者也。緩者,脈體柔軟,故為胃氣有餘。胃氣者,水穀之津液,即榮氣是也。榮強衛弱,胃氣不能流通,而陷積於中焦,胃以降為功者也。

今陽氣不足,遏其胃氣之外行,是猶瓶之窒其上口,而其下滴水不能漏也,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膈上者,胃中濁氣不降而上蒸,使胸中痞滿也。故凡治吞酸不宜用熱藥者,以其非陽虛也。寒濕上盛,陽為所遏,宣導之,斯愈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為胃之下腧,寒濕填於膈上,脈象變見於寸口。膈氣若下,當診趺陽與少陰矣。浮為氣實,緊為血寒;氣實於外,不能歸根,故腹滿;血寒於經,阻其隧道,故絞痛。此中焦腸胃之證,與噫而吞酸相因者也。浮緊相搏者,氣與寒相逐也。相逐則有時腸鳴,而中焦氣轉矣。

中焦氣轉,則上焦氣動,而膈上氣乃下矣。雖然,未可為病愈也。少陰,太谿也。若此脈不出者,是又寒濕之氣下陷少陰,結於陰器,其陰必腫大而虛也。虛者,其中無物,一朝氣上,旋覆消也,此寒疝證也。疝本於肝,今胃陽不運,不能驅除寒濕根株,以致氣上下走而成此證者,蓋胃氣不宣,則肝氣必郁,況寒濕下合那!昔人謂吞酸日久不治,必成臌脹,亦此意也。觀此則治疝,必注意脾胃矣。

白話文:

[第二十一章]

寸口脈微弱且緩慢,脈弱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脈緩顯示胃氣充沛。這會導致打嗝且吞嚥酸水,食物難以下嚥,因為氣滯留在膈膜之上。

這是接續下面的情況,來說明胃部的陽氣無法正常散佈的脈象和症狀。前面提到的脈弱且遲緩,指的是體內的陽氣衰弱;這裡的脈弱且緩慢,指的是陽氣在體內受阻。脈弱,就是按下去無力感,所以代表陽氣不足。陽氣,是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擾的力量,由肺部發出。脈緩,就是脈象柔軟,所以代表胃氣充沛。胃氣,就是消化食物後產生的津液,也就是營養氣血。如果營氣過剩而衛氣不足,胃氣就無法順利流動,而在中焦部位(腹部)積聚,因為胃的功能本來就是向下運作的。

現在,由於陽氣不足,阻止了胃氣向外運行,就像是瓶口被塞住,瓶底的水無法流出一樣,所以會打嗝且吞嚥酸水,食物難以下嚥。氣滯留於膈膜之上,是因為胃中的濁氣無法下降反而上升,使得胸口感到悶堵。因此,治療吞酸時,不應該使用熱性藥物,因為這不是因為陽氣虛弱。而是因為寒濕之氣過盛,陽氣受到抑制,只要適當引導,就能康復。

足背的趺陽脈緊繃且浮動,浮動表示氣,緊繃表示寒。浮動表示腹部脹滿,緊繃表示劇烈疼痛。浮動緊繃互相作用,會造成腸鳴且轉動,轉動即是氣流運動,膈膜上的氣就會下降。如果少陰脈搏消失,那可能是因為下體腫脹且虛弱。

趺陽,是胃部下方的穴位,寒濕之氣堆積在膈膜之上,脈象會在寸口處顯現。當膈膜上的氣下降,就應該診斷趺陽和少陰脈了。浮動表示氣血實,緊繃表示血液寒。氣血實在外,無法回到根本,所以腹部脹滿;血液寒在經絡,阻塞了通道,所以會劇烈疼痛。這是中焦腸胃的症狀,和打嗝且吞嚥酸水相關。浮動緊繃互相作用,就是氣和寒互相追逐。互相追逐時,偶爾會腸鳴,中焦的氣也就開始轉動了。

中焦的氣轉動,上焦的氣就會運動,膈膜上的氣就會下降。但是,這不代表病情已經痊癒。少陰,指的是太谿穴。如果這個脈搏消失,那就是寒濕之氣讓少陰受損,凝結在生殖器官,下體必然會腫脹且虛弱。虛弱,就是裡面沒有東西,一旦氣上昇,很快就會恢復。這是寒疝的症狀。疝是由肝臟引起,現在胃部的陽氣無法運行,無法驅除寒濕的根本,導致氣在體內上下流動形成這種症狀。因為胃氣無法散佈,肝氣必然會受抑制,況且寒濕之氣在下呢!古人說,長期吞酸不治療,一定會變成脹氣,也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治療疝氣,必須要關注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