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1)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1)
1. 第二十章
按:噦且衄者,衛氣久郁,熱力勃發,與胃中氣血相激,而出於竅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浮大者,浮緊有力也。表邪宜汗,醫反下之,復虛其內。脈續浮大,此浮大不得為邪在表矣。浮則無血,是傷液也;大則為寒,是傷氣也。氣傷內寒,寒復生氣,氣寒相搏,則為腸鳴,是寒燥內郁,無陽以化也。醫見腸鳴脈大,更謂溫毒內陷,飲以冷水,欲令大汗,豈知汗不得出,而水得寒氣,冷必固結,胃氣愈衰,其人即噎。噎者,呃也,大氣無所發越而上逆也。
按:腸鳴必有腹痛,溫毒內陷亦有此證,故飲冷水以發汗也,以治傷寒則戾矣。一寒中於表,一溫發於里也,水得寒氣,中焦更結,胃氣上下不續,故噎也。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噎,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是時也,趺陽脈必浮。浮者,內虛也。內之津液愈虛,而氣愈上湧,故令氣噎。浮則傷胃,浮極,故胃氣虛竭也,此寒變也。若趺陽脈滑,是又胃中虛熱蘊結,而為噦矣。此必醫見其寒,而又妄從而溫補之。若此者,忽而責虛,忽而取實。《內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今既妄下以傷陰,而又妄溫之,陰虛而陽無所歸,迫血妄行,未知從何道出。
若脈浮,鼻中燥者,必從鼻中出而衄也。
白話文:
[第二十章]
按理來說,當一個人同時出現噦逆和鼻血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的衛氣長時間鬱積,熱力突然爆發,與胃中的氣血相互衝擊,導致血液從孔竅中溢出。
如果在診斷到患者寸口脈象浮大時,醫生卻進行了瀉下治療,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脈象浮代表體內可能缺乏血液,脈象大則表示體內可能存在寒氣。寒氣與身體的正氣相鬥,會引起腸鳴。然而,醫生未能理解這些,反而讓病人飲用冷水,希望藉此引發大量出汗。但事實上,冷水遇到寒氣,反而會造成凝結,導致病人的胃氣更加衰弱,進而產生噎住的現象。
脈象浮大,指的是脈象浮緊且有力。表面的邪氣應當透過發汗來驅除,但醫生卻進行了瀉下治療,進一步虛耗了病人的體力。即便脈象持續浮大,也不能單純認為這是邪氣在表層的表現。脈象浮表示體液受損,脈象大表示氣血受損。氣血受損導致體內寒氣,而寒氣又進一步傷害氣血,寒氣與氣血相互鬥爭,導致腸鳴,這表示寒燥在體內鬱積,無法得到陽氣的化解。醫生見到腸鳴和脈象大的情況,誤以為是溫毒內陷,讓病人飲用冷水,希望引發大量出汗。然而,事實上汗水並未排出,而冷水遇寒氣,必然導致凝結,使胃氣更衰,病人因此產生噎住的現象。噎住,也就是噦逆,是因為大氣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向上逆流所致。
腸鳴通常伴隨腹痛,溫毒內陷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所以醫生才會讓病人飲用冷水,試圖引發出汗。但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寒氣侵襲體內,則是完全錯誤的。寒氣是從體表進入,而溫毒則是在體內發作。冷水遇寒氣,使得中焦部位更為凝結,胃氣上下不能流通,因此產生噎住的現象。
如果趺陽脈象浮,表示體質虛弱。脈象浮虛交錯,導致氣息噎住,顯示胃氣已經虛竭。脈象滑,則表示噦逆。這都是醫生的過失,忽視虛弱的實際狀況,卻強烈要求實質的治療,結果導致病情更糟。脈象浮,加上鼻腔乾燥,必然會導致鼻血。
在這種情況下,趺陽脈象必然浮起。脈象浮起,表示體內虛弱。體內津液愈來愈虛,氣息愈來愈往上湧,因此產生氣息噎住的現象。脈象浮起傷害胃部,脈象浮到極點,胃氣就虛竭,這是寒氣轉變的結果。如果趺陽脈象滑,表示胃中有虛熱聚集,導致噦逆。這一定是醫生誤判病情,以為是寒氣,於是進行溫補治療。結果忽而要求虛弱的治療,忽而要求實質的治療。根據《內經》所述:陰氣存在體內,是為了維持陽氣的平衡。現在醫生不但誤導治療,傷害陰氣,還胡亂溫補,導致陰氣虛弱,陽氣無所歸依,使血液亂行,不知道會從哪個地方流出。
如果脈象浮起,且鼻腔乾燥,必然會從鼻子流出,形成鼻血。
2. 第二十一章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此文又見《金匱·瘡癰篇》中。
當發熱者,謂是表邪。風寒傷榮衛也,反但時時灑淅惡寒,或腹內或身中隱隱作痛,而有定處,飲食如常,此非外邪也。又病在血分,不在氣分也。病在氣分則發熱於周身,病在血分則畜積於一處,如內而肺癰胃癰,外而瘡疽是也。
《脈經》、《病源》並作「而反灑淅惡寒」。又曰:欲知其膿已成未成,脈數而緊,膿未成也,緊去但數,膿為已成。
白話文:
[第二十一章]
如果各種脈象呈現浮數的狀態,這通常應伴隨著發燒,且會有寒戰與畏寒的情況。然而,如果身體某個部位有固定的疼痛,但飲食情況仍然正常,這可能代表體內有膿腫的形成。這段描述在《金匱·瘡癰篇》中也有出現。
發燒通常是因為表層的邪氣,例如風寒侵襲了人體的營衛系統。但若只是偶爾感到寒戰與畏寒,或是腹部或身體某處隱隱作痛,且有固定痛點,但飲食依然正常,這種情況並不是由外來邪氣所引起的。而且,這種疾病出現在血液中,而不是在氣體循環中。如果疾病出現在氣體循環,會使全身發燒;但如果疾病出現在血液中,就會在某一特定區域形成膿腫,像是肺部、胃部的癰,或是皮膚上的瘡疽。
根據《脈經》和《病源》的記載,這種情況會出現寒戰與畏寒的現象。另外,要判斷膿腫是否已經形成,可以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快速且緊繃,表示膿腫尚未形成;一旦脈象從緊繃轉變為單純快速,就表示膿腫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