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2)

1. 第二十二章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邪氣在表也;遲,裡氣衰也;面熱赤,陽氣不能四達而上越也;戰惕,陽氣躍躍欲出而力不能也。六七日邪氣漸退,裡氣漸復,當可汗解矣。反加發熱而無汗者,是裡氣仍未能復,脈且較遲於前。差,頗也。遲為陽氣不足,故不能蒸動津液以作汗也。脈浮發熱,邪氣久徘徊於肌膚之間,怫鬱而不得泄,其身必癢也,此麻桂各半湯證也。

白話文:

[第二十二章]

如果脈搏看似浮而緩慢,臉部發熱並且呈現紅色,身體伴隨著戰慄的情況,大約在六到七天後,會出現汗水並隨之病情緩解。但若反而持續發燒,這表示病情進展緩慢,可能因為體內缺乏陽氣無法促進排汗,這時候,身體可能會感到搔癢。

脈搏浮現,代表病邪位於身體表面;脈搏遲緩,顯示體內元氣正在衰弱;臉部熱紅,是因體內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全身而向上沖突;戰慄則表示陽氣想要突破而出,卻力有未逮。大約六至七天後,病邪逐漸消退,體內元氣開始恢復,這時應可藉由出汗來達到療效。但若持續發燒且無汗,這表示體內元氣仍然無法恢復,脈搏比先前更顯遲緩。'遲'字在此用以形容病情發展緩慢,因為陽氣不足,所以無法促使體液蒸騰而出汗。脈搏浮現且持續發燒,表示病邪在皮膚層長時間逗留,導致體內氣血鬱積無法釋放,這時身體便會感到搔癢,這種情況適用於麻黃湯和桂枝湯各半的治療方式。

2. 第二十三章

全章重在中焦不治。其上焦怫鬱,

下焦不合,只是帶敘,勿誤作平列看。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痠。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法當」二字,直貫至此。

言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各賅表裡,非清邪中上即為陽中於邪,濁邪中下即為陰中於邪也。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蝕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人,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合,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此章文義頗難曉。喻嘉言指為溫熱病證,王孟英因之。竊以脈象及所列諸證測之,確係起於寒濕,非溫毒也。想其人必是房室無度,寒暑不慎,飲食無節,起居不時,內氣久虛,外邪久漬,潰入血分,復感新邪,而發病也。此邪之極雜,病之極深,治之極難者也。下章亦言脈陰陽俱緊而病淺,是在氣分,由表漸入於裡,治之,即由里漸出於表也。

此章病在血分,內而臟腑,外而軀殼,無一非邪氣所充塞,治內則遺外,治外則遺內,故衛氣前通,陰氣前通,俱有敗證。當於病未劇時,清內疏外,陰陽兩解,方為合法。然與尋常表裡兩解法又迥別,彼為實邪,為氣分,此則表裡俱病,虛實合邪,著眼宜在中焦不治數語。

上有風寒,下有濕寒,上下逼向中焦,中焦鬱結成熱,故用熱治以溫之,則上寒既除,中熱愈熾,而有衛氣前通諸證矣;用寒治以清之,則中熱愈郁,下寒愈深,而有陰氣前通諸證矣。成注隨文衍義,固解經之體宜然,但於義緒,未能提清耳。今既明其大義,復隨文而衍之曰:寸口脈陰陽俱緊者,陰陽,賅尺寸浮沉在內,在法諸緊為寒,當是風寒之清邪中於上焦,濕寒之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上下各有表裡。陰陽,表裡也。里中於邪,其證必內慄也。所以然者,表虛則裡氣不守,而邪得乘間內入也。插一筆,申明清邪中上,亦有里證之故也。表中於邪,其證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見於上也,腰痛脛痠見於下也。所謂陽中濁邪者,以寒濕不必地氣上攻,即霧露亦是也。

白話文: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中焦的病變難以治療。上焦的氣機鬱滯不暢,下焦的氣機失調不和,這裡只是順帶提及,不要誤以為是並列看待。

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陰陽兩脈都緊繃的狀態,就表示清邪侵犯了上焦,濁邪侵犯了下焦。清邪侵犯上焦,稱為「潔」;濁邪侵犯下焦,稱為「渾」。陰氣被邪氣侵襲,必定會感到內心寒冷顫抖。這是因為體表的氣虛弱,體內的氣無法固守,所以邪氣才會侵入陰分。陽氣被邪氣侵襲,必定會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抽筋、腰痛、小腿痠痛。這就是所謂的陽氣受到霧露等寒濕之氣侵襲,因此說清邪侵犯上焦,濁邪侵犯下焦。「法當」這兩個字,貫穿了這整個論述。

說清邪侵犯上焦,濁邪侵犯下焦,各自包含了表裡兩層意思,並非清邪侵犯上焦就一定是陽氣受到邪氣侵襲,濁邪侵犯下焦就一定是陰氣受到邪氣侵襲。陰氣受到邪氣侵襲,會出現寒冷顫抖、手腳冰涼、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體表的氣虛弱,體內的氣機又急促,導致三焦功能紊亂,內外氣機不通暢。上焦氣機鬱結,臟腑之氣互相熏蒸,會導致口舌潰爛,牙齦腐蝕。中焦若不加以治療,胃氣就會上逆衝,脾氣無法正常運轉,導致胃中充滿濁氣,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血液凝滯不流。

如果衛氣往外疏通,小便就會呈現赤黃色。這代表熱邪與體內正氣相搏,熱邪會隨著經絡遊走,出入臟腑,熱邪所到之處,就會形成癰腫膿瘡。如果陰氣往外疏通,陽氣就會衰微,陰氣沒有作用,外來的邪氣就會侵入,導致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阻塞。寒冷的感覺和厥逆交替出現,被熱邪所壅塞,血液凝結在下,形狀像豬肝一樣。陰陽之氣都衰竭,脾氣虛弱,身體的津液就會向下流失。下焦氣機失調不合,會導致大便時有墜脹感,排便困難,肚臍周圍劇痛,難以治癒。

這一章的文字意義相當難懂。喻嘉言認為是溫熱病的證候,王孟英也持相同看法。但我根據脈象和所列舉的症狀來判斷,這確實是由於寒濕引起的,並非溫毒。我認為患者必定是房事過度,不注意寒暑變化,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內氣長期虛弱,外邪長期侵襲,深入到血分,又感染了新的邪氣,才導致發病。這種邪氣極為複雜,病情極為深重,治療極為困難。下一章也提到脈象雖然陰陽都緊繃,但病情較輕,是在氣分,從體表逐漸侵入體內,治療時也應從體內逐漸向體表疏解。

這一章的病邪在血分,內至臟腑,外至軀殼,沒有一處不是被邪氣所充斥。治療體內就會忽略體外,治療體外就會忽略體內,所以說衛氣往外疏通,陰氣往外疏通,都會出現敗壞的症狀。應該在病情還不嚴重的時候,清內疏外,陰陽兼顧,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是,這與一般表裡兼治的方法又有所不同,一般表裡兼治是針對實邪,在氣分,而這裡則是表裡都有病,虛實混合的邪氣,重點應該放在「中焦不治」這四個字上。

上面有風寒,下面有濕寒,上下逼向中焦,導致中焦鬱結化熱。所以用熱藥溫之,雖然能祛除上寒,但會使中熱更加熾盛,出現衛氣外泄的症狀;用寒藥清之,雖然能抑制中熱,但會使下寒更加嚴重,出現陰氣外泄的症狀。註解雖然隨著文意闡述解釋,但未能抓住重點。現在我已經明確指出其大意,再隨著文意闡述如下:寸口的脈象陰陽都緊繃,陰陽包含了寸關尺和浮沉等脈象,凡脈緊多屬寒邪,應該是風寒的清邪侵犯了上焦,濕寒的濁邪侵犯了下焦。清邪侵犯上焦,稱為「潔」;濁邪侵犯下焦,稱為「渾」。

上下各有表裡之分。陰陽,代表表裡。裡部受到邪氣侵襲,必定會出現內心寒冷顫抖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表虛弱,體內的氣無法固守,邪氣才得以乘虛而入。插入一句,說明清邪侵犯上焦,也有裡證的原因。體表受到邪氣侵襲,必定會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抽筋等症狀在上半身出現,腰痛,小腿痠痛等症狀在下半身出現。所謂的陽氣受到濁邪侵襲,是因為寒濕之氣不一定是從地面而來,霧露也同樣具有寒濕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