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3)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3)
1. 第二十三章
插一句,申明濁邪中下,亦有表證之故也。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也,是上下之表裡皆邪矣。此段敘邪氣中於上下表里之部分與其見證,為全章之前段。陰氣不但為慄也,裡氣不守,邪入日深,旋見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矣,是陽氣內縮也。因前敘里證未備,補敘二句,所以不連敘於前者,此證非初起與內慄一時齊見,故不與陽證諸初起即見者並敘也。於此,見經文之敘次精矣。
若此者,邪從上下四旁攢擁而來,表氣漸虛,裡氣漸為邪氣所束,而鬱結逼急,不得流行,且將化熱矣。上下皆邪則三焦相溷,《內經》曰: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表裡皆邪則內外不通,《內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邪周於外,臟氣不得四達,但熏積於上焦,從胃口一線而出,口爛蝕齦。
此變證之略見於外者,可知中焦不治,以致胃氣上衝,已如此也,由是脾氣不轉,濁氣浸漬胃中,不得升降,是內熱將令血變也。周身榮衛為邪所據,血凝不流,是外寒又令血結也,其勢不可為矣。此段敘邪氣由淺入深,由寒化熱,由氣分據血分,句句在氣機上立論。注意中焦為前後樞紐,是全章中權扼要處也,最宜著眼。
治之者,若因外寒而用熱藥以疏外寒,則衛氣前通而小便黃赤。藥之熱與內之熱相結,內之熱因藥之熱為使,以遊於經絡,出入臟腑,藥熱助虐,其氣所過,即為癰膿。以血寒久結,得熱驟開,不能復還原質,故熱觸之而即腐矣。若熱而用寒藥以清內熱,則陽氣厥微,愈不能振,陰不得陽以調和而蒸動之。
陽在外,陰之使也,外無所使,腠理愈疏,客氣易人。嚏而出之,聲嗢咽塞,是胃中濁氣全為寒束,略無出路,直上蒸肺。且藥之寒與陽氣之厥相逐,濁熱內擁迫血,血之凝結於內者,不得融散而自下,狀如豚肝矣。夫衛氣前通,是陽自外越,非能通於陰也。陰氣前通,是陰自內陷,非能通於陽也。
此時真氣已漓,陰陽表裡不相順接,脾氣孤弱,中氣下陷。前此內熱久蘊,五臟不能藏精,精血久為蒸變,將見五液注下。下焦不合,清便下重,數而且難,是津液隨中氣之陷而下泄矣。津液泄盡,真元即脫,故臍下築動而湫痛以死也。《內經》曰:大氣入臟,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此之謂也。
籲!始為外感,終成內傷,怪變雜沓,未死先腐,豈不憫哉!誰之咎哉?此病吾已兩見,皆心力俱瘁人也。時俗指為勞損,實是寒濕雜病最重者,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瘵也。其前後見證,一一皆與此合。其脈初起即沉細而緊,或沉而牢,起伏極小,帶數而澀,化熱則變數而滑,指下漉漉不續,最後沉細而滑如電掣,去死近矣。或一年或半年,輾轉床褥,五液注下,臍築湫痛而命盡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闡述一種複雜的疾病進程,它由外感風寒開始,逐步發展成內傷,最終導致生命危殆。
一開始,外邪侵犯人體,不論是上部還是下部,都有可能出現表證(即身體表面的症狀)。這表示邪氣同時侵犯了身體的內外。如果陰氣虛弱,身體內部防禦能力下降,邪氣就會不斷深入,導致足部和膝蓋發冷,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陽氣被逼迫內縮。這些症狀並不是一開始就和發熱等其他陽性症狀同時出現的,而是慢慢顯現的。
接著,邪氣從四面八方侵入,使身體表面的氣逐漸虛弱,內部的氣則被邪氣束縛,導致氣機運行不暢,鬱結而生熱。內外皆被邪氣侵擾,使得三焦功能紊亂。《內經》提到,升降功能停止,氣機就會危險;內外不通暢,身體的運作就會停止。邪氣盤踞在體外,臟腑之氣無法正常運行,只能聚集在上焦,從胃部向上竄出,導致口腔潰爛,牙齦腐蝕。
這表示中焦的功能失調,導致胃氣上逆。同時,脾氣也無法正常運轉,濁氣滯留在胃中,無法正常升降,導致內熱加劇,血液可能因此產生病變。全身的營養和防禦機能都被邪氣侵佔,血液凝滯不暢,同時體外寒冷又加重了血液的凝結,情況非常危險。這個階段,邪氣由淺入深,從寒轉化為熱,由氣分侵入血分,所有病理變化都與氣機的運行息息相關。其中,中焦是關鍵,必須特別注意。
如果因為外寒而使用熱藥來驅散,雖然能使衛氣運行,但會導致小便黃赤,熱藥和體內熱邪相互勾結,熱邪就會隨著藥力在經絡臟腑中遊走,最終形成癰膿。這是因為體內寒邪導致血液凝結,突然用熱藥打開,血液無法恢復原狀,所以遇熱就腐爛。如果用寒藥來清除體內熱邪,反而會使陽氣更加虛弱,陰氣也無法得到陽氣的調和。
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作用;陰氣在外,是因為陽氣的作用。如果陽氣虛弱,就無法使陰氣外達,身體的防禦能力就會下降,容易再次被邪氣入侵。這時,打噴嚏或咳嗽時會聲音嘶啞,喉嚨哽塞,這是因為胃中的濁氣被寒邪束縛,無法排出,直接向上沖到肺部。寒藥還會加劇陽氣的衰弱,濁熱在體內迫使血液凝結,這種凝血無法消散,最終形成類似豬肝的血塊。衛氣雖然能運行到體外,但這是陽氣向外逃散,而不是真正能通達陰氣。陰氣運行到體外,也是陰氣向內陷落,而不是真正能通達陽氣。
此時,身體的真氣已經耗盡,陰陽失調,表裡不相通,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先前體內蘊積的熱邪使五臟無法儲藏精氣,精血長期被蒸發變質,導致體內液體不斷流失,大便次數多但難以排出,這是津液隨著中氣的下陷而外泄。津液耗盡,真元也將耗盡,因此會出現臍下跳動疼痛,最終死亡。《內經》說,大氣進入臟腑,會引起腹痛並向下蔓延,這是致命的,沒有生存的機會。
唉!這種病一開始只是外感,最終卻變成內傷,病況複雜多變,還沒死亡身體就開始腐爛,實在令人悲痛!這到底是誰的錯?我已經見過兩個這樣的病例,都是心力交瘁的人。世俗都認為是勞損,其實是寒濕雜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就像是風寒未治好轉變成肺癆一樣。從始至終的症狀,都與我描述的相符。這種病的脈象一開始就沉細而緊,或是沉而牢,跳動幅度很小,帶有數而澀的感覺。化熱之後,脈象就會變成數而滑,指下感覺不連貫。最後脈象變成沉細而滑,像閃電一樣,這是即將死亡的徵兆。病患通常會輾轉病榻半年或一年,體內液體流失殆盡,臍下跳動疼痛,最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