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平脈章句》~ 緒言
緒言
1. 緒言
一二篇舊注,惟成無己、張隱菴、張令韶、魏荔彤皆依原文,如喻嘉言、張石頑、黃坤載皆別編次,以外則往往刪去,斥為叔和妄作無論。此非出叔和也,即出叔和,豈遂妄乎?嘗著論以辨之矣,茲不復贅。至於舊注,循文衍義,成氏所得為多,諸家或故作矜張,或好為穿鑿,反詆成氏敷淺,是何意也?今則各就本文,領會真義,不為蹈襲,不炫新奇。
一二篇文義,本無難曉,惟其承接斷續,前後伏映激射。單復詳略之腠理,前人未有發之者,今則獨詳於此,使古人手指口授,抑揚俯仰,聲情畢流,露於行間。
一此注句句踏實,必求於臨診治病確有實濟,不肯有一字虛衍。五行八卦,每見他注於見不透處,便從太極圖上駕過,此如唱鼓詞者,於事勢急迫,即有觀音老母達救也。有志者,當共恥之。
一張隱菴、魏荔彤注《傷寒》,徐忠可注《金匱》,皆議論風生,煌煌大作。今但依文推衍,理明而止,或但疏其筋節,以見大意,不敢繁稱博引,節外生枝,蹈經生浮誇積習。
一二篇乃《傷寒雜病》所通觀,原序可知也。舊說多謂是專論傷寒,蓋失之。
一中間每有前人言之娓娓而今且不從者,言之鑿鑿而今且存疑者,如荔彤、令韶解首章凡字,謂百病皆然,不獨傷寒,亦可謂明通之識矣。今云「凡」者例詞,道其常也,其變動不在此例。所以然者,彼但以「凡」字黏「脈」字「病」字說,今乃以「凡」字貫全句說也。次章「十七日,十四日」,舊注各異,皆質言之,今存其說而致疑焉,亦以反之於心不能見真也。余皆仿此。
故今注異於前人者,並無立說之新奇,只是每下一字,必中有確見,非實可施用者,不敢著於篇。
一注說皆出管見,未嘗一語襲舊,即或偶同,亦是暗合。緣作注之始,自嚴翻閱舊注之禁,注訖,揀校各家異同,不復甚加修改。士亦各明所得而已,豈必盡同。
一注中引他書,皆稱書名;引本論,則但稱經;引各家,皆稱姓氏;引成注,則但曰注、曰原注,以示區別。
一正注之後,復加按語。以其一「按」字起,或並無「按」字者,是仍發明正義也;其以「又按」兩字起者,乃別是一說,存參者也。
白話文:
在過去對一二篇的註解中,只有成無己、張隱菴、張令韶、魏荔彤等人完全按照原文進行註釋,如喻嘉言、張石頑、黃坤載等人則另外編排順序,除此之外,有些部分經常被刪除,甚至被批評為王叔和的胡亂創作。然而,這些內容未必都是出自王叔和之手,即使是他寫的,我們也不能輕易地認為它是錯誤的。我曾經撰寫論文來辯駁這個觀點,在這裡就不重複說明瞭。對於舊有的註釋,它們大多遵循原文進行解釋,其中成無己的理解最多。其他學者有的故意做出誇張,有的喜歡做過度的解析,反而批評成無己的解釋太淺顯,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我們將根據原文,領會其真正含義,既不盲目跟隨,也不追求新奇。
一二篇的文字意義,原本並不難理解,只是由於其句子之間的連接和斷裂,以及前後的呼應和反射,還有單一與複雜、詳細與簡略之間的關係,前人未曾有深入的探討。現在,我將專門對這些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讓古人的指導,包括他們的語調、表情和情感,都能夠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
我的註釋,每一句都務實地基於實際臨牀診治,力求對疾病治療有實質性的幫助,絕不允許有任何一個字的虛構。五行八卦,常見於其他人的註釋中,當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他們就會藉助太極圖來解釋,就像說鼓詞的人,當情勢緊迫時,就會請觀音菩薩來搭救。有抱負的人,應該以此為恥。
張隱菴和魏荔彤對《傷寒論》的註釋,徐忠可對《金匱要略》的註釋,都充滿了精彩的論述,是偉大的作品。然而,我只根據原文進行推導,闡述其道理,只解析主要觀點,以呈現大意,不敢過多地引用其他資料,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添加枝節,以免陷入傳統學者浮誇的陋習。
一二篇是《傷寒雜病論》中通盤觀照的部分,從原序可以得知。舊有的說法大多認為這是專門討論傷寒的,這種看法是有誤的。
有時,前人的一些觀點雖然講得頭頭是道,但我們現在卻不跟隨;有些觀點雖然看似明確,但我們現在卻持有懷疑。例如,魏荔彤和張令韶解釋第一章中的“凡”字,認為所有疾病都是如此,不僅限於傷寒,這可以說是一種明智而通達的見解。然而,我認為“凡”字是一個例子,用來描述常態,而非常態的變化不在這個範疇內。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僅僅把“凡”字和“脈”字、“病”字結合起來解釋,而我卻將“凡”字放在整個句子中進行理解。第二章中的“十七日,十四日”,舊有的註釋各有不同,都是直接陳述的,我保留了這些說法,但也表示懷疑,因為我無法從內心確認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其他部分都類似。
因此,我的註釋與前人不同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我有什麼新穎的觀點,而是因為每一個字的使用,我都必須有確切的見解。如果不是確實可用的,我不敢將其寫入文章。
我的註釋都是出自我個人的看法,沒有借用任何一句舊有的話語,即使偶爾有相同的觀點,也是巧合。在開始註釋工作時,我嚴格禁止參考舊有的註釋,直到完成註釋後,纔去比較各家的不同之處,不再做太多的修改。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何必一定要完全相同。
在註釋中引用其他書籍,都會標明書名;引用本書的內容,則僅稱為“經”;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則會標明姓氏;引用成無己的註釋,則只稱為“注”或“原注”,以便區分。
在正式的註釋之後,我還加入了評論。以“按”字開頭的評論,或是沒有“按”字的,是對正文的進一步闡述;以“又按”兩個字開頭的評論,則是另一種觀點,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