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運氣證治歌訣》~ 《三因》司天運氣方 (1)

回本書目錄

《三因》司天運氣方 (1)

1. 《三因》司天運氣方

2. 一、苓朮湯

凡遇六壬年,發生之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脅支滿;甚則忽忽喜怒,眩暈顛疾。為金所復,則反脅痛而吐血;甚則衝陽絕者死。

茯苓,白朮,青皮,炙草,厚朴(薑汁炒),半夏,炮姜,草果(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杯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歌訣,苓朮湯青甘樸夏,炮姜草果棗姜加,六壬之歲(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六年)發生紀(木運太過曰發生),木勝風淫土受邪,飧泄腸鳴脅支痛,苦溫甘淡治脾家。

方解,木勝風淫,則脾土受病而濕不運。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故用白朮、厚朴、草果、炮薑、半夏之苦辛溫,以運脾燥濕;用茯苓者,所謂以淡泄之;甘草者,所謂以甘補之也。惟用青皮一味之酸以瀉肝,亦可曉然於肝邪之不可過伐矣。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尤在涇云:「肝邪盛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然則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而主以苓朮湯,不治肝而治脾,不治風而治濕,謂非肝病實脾之一證乎。

白話文:

[一、苓朮湯]

如果遇到六壬年(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六年),木運太過,風氣盛行,脾土受到侵擾,人們容易患急瀉,食慾下降,身體沉重,感到煩躁,腸鳴,脅肋疼痛,甚至精神恍惚,情緒易怒,頭暈眼花,有癲癇症狀。若被金氣反剋,則會出現脅痛和吐血的情況,嚴重時脈象衝陽消失,可能危及生命。

藥方成分包括茯苓,白朮,青皮,炙甘草,薑汁炒厚朴,半夏,炮薑,草果,以上各成分等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入三片薑和兩枚棗,煮至剩七分,濾掉藥渣,在空腹時溫服。

歌訣記憶法是,苓朮湯由茯苓、白朮、青皮、甘草、厚朴、半夏組成,加上炮薑、草果、棗、薑,適用於六壬之年的木運太過,風氣太盛,脾土受損,導致急瀉、腸鳴、脅肋疼痛的情況,用苦溫、甘淡的藥物來調理脾臟。

解釋方劑,木氣太盛,風氣太強,脾臟受影響,濕氣無法正常運行。根據醫理,脾臟怕濕,需用苦味的食物來使其乾燥。「濕氣在體內過盛,需用苦溫的藥物治療,並輔以甘辛的藥物。」所以使用白朮、厚朴、草果、炮薑、半夏這些苦辛溫的藥物,以幫助脾臟運作,去除濕氣;使用茯苓,就是所謂的以淡味來泄濕;使用甘草,就是所謂的以甘味來補益。僅使用青皮這種酸味的藥物來疏肝,也能看出肝臟的邪氣不能過度剝奪的道理。張仲景說:「看到肝臟有病,知道肝臟會影響脾臟,應先實脾。」尤在涇說:「肝臟邪氣旺盛時,先補充脾土,以防止病情擴散。」既然如此,當木運太過,人們容易患急瀉,以苓朮湯為主要治療方法,不是直接治肝而是治脾,不是直接治風而是治濕,這難道不是肝病實脾的一種證據嗎?

3. 二、麥門冬湯

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紀,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痎瘧,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聾,肩背熱甚,胸中痛,脅支滿,背髀並兩臂痛,身熱骨疼,而為浸淫。為水所復,則反譫妄狂越。太淵絕者死。

麥冬,桑白皮,鍾乳粉,人參,紫菀,白芷,半夏,甘草,竹葉(各等分)

煎服如上法。

歌訣,麥門冬湯桑白皮,鍾乳人參紫菀隨,白芷半甘兼竹葉,咳喘咯血此方推。赫曦之紀(火運太過曰赫曦)年逢戊(戊辰、戊寅、戊子、戊戍、戊申、戊午六年),火灼金傷肺病宜。

方解,火淫熱勝,則相傳之官受制,而治節失司,為咳喘上氣咯血,肩背臂膊皆痛,皆肺病也。肺屬燥金而惡火,火就燥,燥火本為同類,故肺受火刑為病,與燥氣自傷無異。所謂自傷,氣之削也。是方以麥冬補肺之陰,鍾乳補肺之陽,人參補肺之正氣,此三味先為運籌帷幄,保守中軍。然後用桑皮、紫菀之苦以泄之,白芷、半夏之辛以瀉之,甘草緩之,竹葉清之,此數味者,是為斬將搴旗之師也。統而論之,即經旨熱者寒之,燥者潤之,弱者補之,強者瀉之,調其氣,而使其平,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二、麥門冬湯]

每當遇到六戊年,也就是火運太過的年份,天氣酷熱,炎暑盛行,肺部容易受到侵害。民眾可能出現痎瘧、上氣喘咳、咯血、痰多、喉嚨乾燥、耳鳴聽力下降、肩膀背部熱度增高、胸口疼痛、脅肋部位飽脹、背部及大腿、雙臂疼痛,全身發熱、骨頭痠痛,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的症狀。若再受到水氣影響,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狂躁的情況。如果太淵脈象消失,病情可能危險。

藥方成分有:麥冬、桑白皮、鍾乳粉、人參、紫菀、白芷、半夏、甘草、竹葉,以上藥材均等分量。

煎煮服用方法如前述。

歌訣如下:麥門冬湯中有桑白皮,加上鍾乳、人參、紫菀,再配上白芷、半夏、甘草和竹葉,這方對治療咳嗽、喘息、咯血有很好的效果。在火運太過的六戊年,肺部受損導致疾病,此方最為適宜。

方解:在火氣旺盛的環境下,肺部功能受抑制,導致咳嗽、喘息、咯血等症狀,這些都是肺部疾病的表現。肺部屬金性,不耐火氣,火氣與金性的燥性相合,使得肺部受火氣侵害,就如同自身受傷一樣,會削減肺部功能。此方以麥冬滋養肺陰,鍾乳補益肺陽,人參增強肺部正氣,這三種藥材首先起到保護肺部的作用。之後,利用桑白皮、紫菀的苦味來清熱,白芷、半夏的辛味來散熱,甘草緩和藥性,竹葉清涼解熱,這些藥材就像勇士一樣,可以消除病根。總結來說,就是根據經典中的原則,熱則寒之,燥則潤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調整氣機,使其平衡,這就是此方的原理。

4. 三、附子山萸湯

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腰膝痛,中滿食減。為風所復,則反溏泄腸鳴,大腹腫脹。太谿絕者死。

附子,山萸肉(各一兩),半夏,肉果(煨,各三錢),木瓜,烏梅,藿香,丁香(各一錢),姜(七片),棗(三枚),水煎服如前法。

歌訣,附子山萸半肉果,瓜梅丁藿二香和,再加薑棗治敦阜(土運太過曰敦阜),六甲之年土太過(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年),濕勝陽微脾腎傷,君以苦熱酸辛佐。

方解,腹痛寒厥,足痿不收,濕傷脾腎之陽矣。經言濕勝陽微,治之以苦熱酸辛。蓋苦能燥濕,辛可理脾,熱性剛而扶陽,酸屬木而制土故也。然腎肝同處下焦,而脾與胃為表裡,脾腎既受濕邪,肝胃豈無波及。故用附子之熱壯腎陽,即用山萸之溫養肝陽,用肉果之辛醒脾陽,即用半夏之辛和胃陽,少佐瓜梅之酸甘,制敦阜之太過,丁藿之辛香,闢雨濕之陰氣,更加薑棗以和之,而邪有不卻者乎!

白話文:

[三、附子山萸湯]

每當遇到六甲年,也就是敦阜之紀的年份,這一年土運過盛,雨水濕氣盛行,容易導致腎臟受邪氣侵擾,人們會出現腹部疼痛,手腳冰冷,心情鬱悶,身體沉重且有煩躁感;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腳部無力,腰膝疼痛,腹部脹滿,食慾下降。若再受到風邪影響,便會產生腹瀉,腸鳴,腹部腫脹的症狀。如果太谿脈象消失,代表病情危急。

藥方成分為:附子,山萸肉各30克,半夏,肉果各9克,木瓜,烏梅,藿香,丁香各3克,薑7片,棗3顆,用水煎煮後服用。

歌訣如下:附子山萸半夏肉果,加上木瓜,烏梅,丁香,藿香,再加入薑和棗,專門治療敦阜(土運過盛),六甲之年土運過旺,濕氣太重,陽氣微弱,脾胃腎都受傷害,以苦熱和酸辛的藥物作為主藥。

方解:對於腹部疼痛,手腳冰冷,腳部無力的患者,是因為濕氣傷害了脾胃和腎的陽氣。根據醫學理論,濕氣太重,陽氣微弱,應使用苦熱和酸辛的藥物治療。因為苦味可以去除濕氣,辛味可以調理脾胃,熱性藥物可以扶助陽氣,酸味屬於木性,可以抑制土性的過旺。但肝臟和腎臟同在下焦,脾胃互為表裡,脾胃腎受濕氣影響,肝臟和胃部也會受到牽連。所以用附子的熱性壯大腎臟的陽氣,同時用山萸的溫性滋養肝臟的陽氣,用肉果的辛味喚醒脾胃的陽氣,同時用半夏的辛味和胃的陽氣,輔以木瓜和烏梅的酸甘,控制敦阜的過旺,丁香和藿香的辛香,可以驅散雨濕的陰氣,再加上薑和棗來調和,這樣邪氣就難以存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