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舊德堂醫案》~ 舊德堂醫案序

回本書目錄

舊德堂醫案序

1. 舊德堂醫案序

嘗聞炎帝之澤,壽世而資生;堯舜之政,仁民而及物,利濟天下,其揆一也。然愛民者以親親為先,壽世者以老老為務。元晏先生云:「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服,不知醫事,此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念,君父危困,赤子塗地,何以濟之?聖賢所以精思極論而盡其理耳。餘嘗有志於斯,奈周旋皇路,勞瘁簿書,每嘆元晏高風,有慚蘇仟奇行。及承乏雲門觀風,海邑有修之李君者,年富而學博,養邃而識純,其決病也如洞垣之照,其投劑也若大還之丹,無論沉疴怪病,卒能返本回真。仁風翔洽,遐聲稱久矣。餘之所不能去於心者,辛丑季秋余將入覲

彤廷會家君忠泄神疲形瘁,已成痼疾,恐不起。其如會同大典,已任北山之後,報政長征,曷紓南顧之憂?自度此身不忠不孝,何自立於地之間也?幸李君以補天之功,干旋造化,展指上陽春而沉寒忽散,潑壺中甘露而元氣頓光,起家君於萬死一生之危,依然堂上,俾不肖於燕山楚水之遙,還膽膝下。微李君德澤不及此,余□恩有素,銘德無涯,聊仿古人式廬下車之敬,旌其堂曰:「今日東垣以著培杏弘林,步武乎易水師弟也。」繼而視膳失節,泄瀉復作,病入膏肓,痛難身代。雖先子盡其天年,而李君德意之厚與道望之隆,深足追述也。孰謂和緩才名,有遜於秦晉兩君哉?余故爰載始末,附諸簡端,以志感云。若夫活人功用,自有筆舌可紀,是刻特其一班耳。

西秦田元愷華臣氏書於云間署中。

白話文:

曾經聽聞過,炎帝的恩澤,他延續了世代的生命;堯舜的政績,他們以仁愛待民並惠及萬物。他們對天下的貢獻,其原則是一致的。然而,真正愛護人民的人,會將親近的人放在首位;延續世代的人,會以照顧老人為首要任務。元晏先生曾說:「人接受了祖先的身體,有八尺的軀幹,卻不懂醫術,這就像是流浪的靈魂。」即使有忠孝之心,慈悲的想法,當君王或父親處於危急困境,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又該如何救助呢?這就是為什麼聖賢會深入思考,窮究理論,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一直有這個目標,但因為在官場奔波,被公文纏身,常常感嘆元晏先生的高尚情操,自己對於蘇仟的奇異行為感到羞愧。等到我到雲門觀風,那裡有位叫李君的醫生,他年紀雖輕但學識淵博,涵養深厚且識見純粹,他判斷病情如同洞察牆壁的光明,他開出的藥方就像大還丹一樣有效,不管是多麼嚴重的疾病,都能使其恢復本來面貌。他的仁慈之風早已遠播,好評不斷。我心中無法忘懷的是,在辛丑年的秋季,我將要入朝見面。

在朝廷會見我的父親,他身心俱疲,已經成了慢性疾病,恐怕無法康復。然而,像這樣的盛大的儀式,我已經擔任了重要的角色,需要向長徵的軍隊報告政事,怎能解除南顧之憂?我認為自己既不忠也不孝,如何能立足於這個世界?幸虧李君有補天的功勳,逆轉命運,他像春天一樣帶來溫暖,使我父親的寒冷突然散去,他像甘露一樣滋潤,使我父親的元氣頓時恢復,他將我父親從生死交關的危機中救了回來,使他仍能安然無恙。如果沒有李君的恩德,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我深深地銘記他的恩德,無邊無際,僅僅模仿古人的敬意,將他的堂號命名為「今日東垣」,以此表彰他培養杏林,弘揚醫學的貢獻,就像易水師弟一樣。後來,由於飲食失節,父親的腹瀉再次發作,病情深入骨髓,疼痛難以忍受。雖然父親終究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李君深厚的恩德和他的崇高名望,都值得我們深深追憶。誰能說,和緩的才能和名聲,比不上秦晉兩國的君主呢?因此,我寫下了這些事情的始末,附在簡短的文字後面,以此表達我的感激之情。至於救人一命的功德,自有語言可以描述,這個記錄只是其中之一。

西秦的田元愷華臣,在雲間的署中寫下了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