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貫砭》~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陰陽論

陰陽之理,變化無窮,不可盡述,姑舉其要者言之。夫言陰陽者,或指天地,或指氣血,或指乾坤,此對待之理。其實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

白話文:

陰陽的變化之道,無窮無盡,難以一一道盡。姑且舉出其中重要的觀念來說明。

陰陽之說,指的是天地、氣血、乾坤等對立的事物。實際上,陽主導陰,天包覆地,血隨氣而行。

因此,聖人在作《易經》時,在「乾」卦上說「大哉乾元」,乾元代表統御天;在「坤」卦上說「至哉坤元」,坤元代表順承天。

古人善於體會《易經》的道理,治療血證必須先調理氣,血虛則補益氣,因此有「補血不必用四物湯」的說法。

四物湯本為補血而設,謂不得專用則可,謂不用則不可。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

白話文:

四物湯本來是用來補血,但不能一味只用,也不能不用。例如血虛發熱,就要馬上煎服補血湯,用一兩黃耆為君藥,四錢當歸為臣藥,氣藥多而血藥少,讓陽氣生長而陰血增多。又例如失血過多,快斷氣的情況,就要服下一兩獨參湯,直接煎服,只用氣藥。此時,有形的血不可能立即生成,急需保住微小的氣,讓無形的氣產生有形的血。

血驟脫者,氣亦隨之而脫,勢極危殆,故用補氣之藥以固之,使不全脫。然後漸用補血之品,以填之、生之,非謂一時之氣即能生血也。即氣固之後,仍當大補其血而以氣藥佐之,亦非專補氣也。蓋陰陽之要,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忽引老子語,甚覺無謂不倫。生死消長,陰陽之常度,豈人所能損益哉。

白話文:

當失血過多時,氣血也會隨之流失,情況十分危險。因此,我們使用補氣藥物來固住氣血,防止其全部流失。然後,逐漸使用補血藥物來補充和生長血氣,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時的補氣就能生血。即使在氣血固定的情況下,仍應大量補血,並以補氣藥物輔助,這也不是單純的補氣。因為陰陽的關鍵在於無。因此有人說:「天地之始是沒有名字的。」突然引用老子的話,讓人覺得很無謂且不相關。生與死、盛與衰,是陰陽的常規規律,難道是人為可以損減或增加的嗎?

聖人裁成天地之化,輔相天地之宜,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方復而先憂。七日之來未濟,而預有衣袽之備,血脫之後,陰已大虧,尚欲抑之,必使全然無陰而後已耶。且既欲抑之,又何必補氣以生之。蓋扶陽抑陰,又是一義,非補氣不補血之謂。若云聖人扶氣抑血,成何語耶。

白話文:

聖人順應天地演化的規律,輔助天地運行。他們總是暗中運用扶陽抑陰的手段,提前考慮並採取預防措施。七天後,疾病還沒有完全好轉,聖人就已經準備好保暖衣物以備不時之需。血脫之後,陰氣已經嚴重虧損。如果還想繼續抑陰,難道是想完全耗盡陰氣嗎?而且,既然要抑陰,為什麼還要補充氣血來生髮陰氣?扶陽抑陰是另一種治法,不是補氣不補血的意思。如果說聖人扶氣抑血,那說不通。

總之,此人心理已絕,凡所引證,皆全然不思,隨口亂道,本無足責。所恨者,崇信之人耳。防未然而治未病也。現在血脫而將死,此時救之不暇,便欲防其血太盛而成他病耶。神農嘗藥,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之辨。凡辛甘者屬陽,溫熱者屬陽;寒涼者屬陰,酸苦者屬陰。

白話文:

總而言之,這個人已經心灰意冷,他所引用的內容都是不經思考,胡亂說的,不值得責備。可悲的是,那些崇信他的追隨者。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進行預防。現在他的血氣已經虛脫,瀕臨死亡,這個時候再搶救也來不及了,難道還想要預防他的血氣太旺盛而導致其他疾病嗎?神農品嚐過各種藥物,根據陰陽分為寒性、熱性、溫性和涼性,按味道區分為辛、甘、酸、苦、鹹。所有辛味和甘味都屬於陽,溫和熱性的都屬於陽;寒性和涼性的都屬於陰,酸味和苦味的都屬於陰。

陽主生,陰主殺,司命者,欲人遠殺而就生。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使其躋乎春風生長之域,一應苦寒者俱不用。《神農本草》上品藥中寒熱相半。《內經》論司氣勝復,宜寒宜熱亦相半。歷古以來,所傳養生方中,寒熱溫涼亦間雜互用,此有目所共見。乃敢肆然曰:一應苦寒俱不用。

白話文:

陽氣主導生長,陰氣主導消亡。醫生的職責就是讓患者遠離死亡,靠近生機。因此,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以及辛熱的藥物,讓患者恢復到春天萬物生長的領域,所有苦寒的藥物都不使用。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上品藥物,寒熱性質是對半的。《內經》中談論司氣勝復,宜寒宜熱的藥物也對半。歷代以來,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劑中,寒熱溫涼的藥物也交替使用,這是大家都看得見的。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所有苦寒的藥物都不使用。」

此真喪心之語。據所云:則《神農本草》宜只載溫熱諸品,其餘俱編入毒藥條內,禁用可也。要之服藥原是治病,無病本不必服藥。《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毒藥攻邪。凡藥用之不當而或太過,皆有毒。故古人謂人參甘草皆能殺人。惟六淫七情有偏勝,則以藥救之。

白話文:

這真是喪心病狂的說法。根據他的說法,《神農本草經》應該只記載溫熱的藥品,其他藥品都編入毒藥類中,禁用即可。服藥的目的是治病,沒病根本不需要服藥。《黃帝內經》說:五穀是養生的,五果是輔助的,五菜是補充的,毒藥是攻邪的。凡是藥物用得不好或者用量過大,都有毒性。所以古人說人參、甘草都能殺人。只有六淫七情有偏勝,才能用藥來補救。

且《內經》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何等明白!乃不問病之何因,而一概禁寒用熱,能不十殺其五耶?不特苦寒不用,至於涼者亦少用。蓋涼者秋氣也,萬物逢秋,氣不長矣。服藥原為治病而設,並非藉以生長氣血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得很清楚:「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溫症用清涼藥,清涼症用溫藥。」可是現在的人,不問疾病的原因,一律禁止用寒藥而用熱藥,這樣能不殺死一半以上的病人嗎?不僅苦寒之藥不用,涼藥也少用。這是因為涼藥是秋季的氣息,萬物到了秋天,生長之氣就不足了。服藥是為了治病,並不是為了生長氣血的。

天上地下,陰陽之定位。然地之氣每交於上,天之氣每交於下。故地天為泰,天地為否。聖人參贊天地,有轉否為泰之道。如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若柴胡升麻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陰氣不降者,用感秋氣肅殺而生,若瞿麥萹蓄之類,抑而降之,使天道右旋,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湯,萬世無窮之利,不必降也,升清濁自降矣。

白話文:

天地之間,陰陽各據一方。然而地上的氣總是往上交融,天上的氣總是往下交融。所以「地天交」就是「泰卦」,「天地交」就是「否卦」。聖人效法天地運行,有化否為泰的方法。例如陽氣下陷,就用氣味清淡、性質輕盈的藥物,如柴胡、升麻等,把陽氣升舉起來,讓地上的氣向左旋轉,升到天上。陰氣不降,就用感應秋天的寒氣肅殺而生的藥物,如瞿麥、萹蓄等,把陰氣壓下去,讓天上的氣向右旋轉,降到地下去。這就是東垣補中益氣湯的原理,它可以對後世帶來無窮的益處,不一定非要服用,因為升清濁自降。

動筆便自相背謬。據云地天為泰,天地為否,則宜乎陽降而陰升矣。乃反欲升陽而降陰,是欲反泰為否也。據云瞿麥、萹蓄降濁降陰於九地之下,又云不必降也,升清而濁自降矣。種種背謬,總是慣以大言欺人,全不思其中義理,所以如此。須知轉否為泰,何等關係,而僅以升、柴、瞿、萹當之,本無是理。

白話文:

一拿起筆來就自相矛盾,彼此抵觸。他說「地天相連為泰卦,天地相隔為否卦」,那麼自然陽氣下降而陰氣上升。可是他反過來想讓陽氣上升而陰氣下降,這就是要把泰卦反過來變成否卦。他又說瞿麥、萹蓄這些藥可以把濁氣和陰氣降到地底九層以下,接著又說不必降,升清氣濁氣自然就會降了。這許多前後矛盾的地方,總歸是他習慣用大話來欺騙人,完全不考慮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會這樣。要知道,把否卦轉成泰卦是有多麼大的關聯,而他卻只用升、柴、瞿、萹這些藥物來敷衍,根本沒有道理。

且補中益氣湯不過因胃陽因濕下陷,以此提出陽分耳。不必著此大話頭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不過是針對胃陽因濕氣而下陷的情況,由此而調補陽氣。不必過於強調這個大道理。

年月日時,皆當各分陰陽,此其大略也。獨甲子運氣,《內經》雖備言之,往往不驗。當時大撓作甲子,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時為始,統紀其數如此,未必直推至上古甲子年、甲子月、日、時為曆元也。

白話文:

關於年月日時,都應分為陰陽,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但唯有甲子運氣,雖然《內經》已經詳細說明,但往往驗證不出來。從前大撓制定甲子時,是以當年的年、月、日、時為起始,用這種方式來統籌計算,並非一定要追溯到最古老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才能作為曆元的開始。

將千古聖人不易之論,竟決然斷定指為無稽之談爾,知上古甲子確是何年、何月?大撓且不足憑,誰為可憑者耶!小人之無忌憚固不足責,讀者見此等荒唐而不駭,亦有喪心之疾者也。《內經》特明氣運有如許之異,民病亦有如許之別。如此讀《內經》者,不可執泥,譬如大明統歷,選擇已定,竟將千古陰陽家,言及選擇錄命占候等書,一味抹殺,翻覺痛快。細思之,不能不啞然失笑也。

白話文:

陽氣盛大時為一(正數),陰氣衰弱時為二(負數)。陰氣的二,是由陽氣的一分離出來的,因此說陰氣秉承了陽氣的全部。月亮有盈有虧,人出生之初,只有純陽沒有陰氣,依靠母親的厥陰之氣餵養,陰氣才開始產生。這樣說的話,小兒出生時只有命門,沒有左腎,等到哺乳充足後,才會生出左腎。純陽沒有陰氣,是指小兒正處於發育時期,藉助初生的陽氣,生氣非常旺盛,就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陽氣正盛,不必再幫助它增加陽氣。並不是說小兒體內完全沒有陰氣。

可信乎,不可信乎。

陽一而實,陰二而虛。蓋陰之二,從陽一所分,故曰秉全體。月有盈虧,人之初生,純陽無陰,賴其母厥陰乳哺,而陰始生。如此說,則小兒止有命門,並無左腎,直待乳哺足方生出左腎來。蓋純陽無陰者,謂小兒正當發生之時,乘初陽之氣,生氣極旺,猶如四時之春,陽氣方張,不必更助其陽。非謂其體中全無陰氣也。

何得扯合?是以男子二八而精始通,六十四而精已竭。女子二七而經始行,四十九而經已絕。人身之陰,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前段要扶陽抑陰,此處又要扶陰抑陽,總是隨口亂道。況縱欲者多,節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補陰之功一日不可缺。此陰字指陰精而言,不是泛言陰血。

白話文:

現在的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白芍)補陰是不對的。補血有時也必須使用,為什麼不能完全不補?因為補陰、補血、補精,這的確是三件不同的事情。補陰並不專指精血而言,而精血都屬於陰。這段議論,主要是為了引出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因此才這樣說。

今之四物湯補陰者誤也。補血亦有時必用,何以必不可補。蓋補陰、補血、補精,確是三項事,補陰不專指精血言,而精血則皆屬陰也。此段議論,專要放出六味來,所以作此地步。

談陰陽者,俱曰氣血是矣。詎知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血之根。《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則五行乃陰陽所分,豈有水火反為陰陽之根者。盍觀之天地間,日為火之精,故氣隨之;月為水之精,故潮隨之。然此陰陽水火,又同出一根,朝朝稟行,夜夜覆命,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離,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離也。

白話文:

談論陰陽的人,都說陰陽就是氣血。但是是否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本,水是陰血的根本呢?《易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五行是陰陽分化的結果,怎麼會有水火反而是陰陽根本的說法呢?我們觀察天地之間,太陽是火的精華,所以氣隨之而動;月亮是水的精華,所以潮汐隨之而起。但是,這陰陽中的水火,又同出一源,早晨時分陽氣生發,晚上時分陰氣覆藏,它們循環不息,相生相依,永遠不會分離,正是因為它們同出一源,所以纔不會分離。

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從陽而引陰,從陰而引陽,各求其屬而窮其根也。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白話文:

因此,陰陽之間相互為根,陽的根在於陰,陰的根在於陽。沒有陽,陰就無法產生;沒有陰,陽就無法轉化。從陽中引出陰,從陰中引出陽,各自尋找同類並探究其根源。世人只知道氣血是陰陽,卻不知水火是陰陽的根源。即使知道水火是陰陽,但也錯誤地認為心腎是水火之本。這就是此道不明、不得施行的原因。

試觀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見在,而日月二曜,所以照臨於天地間者,非真陰真陽乎?《內經》之論陰陽極為明白,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陽化氣,陰成形。又曰:水為陰,火為陽。又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白話文:

看看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星,還有照耀天地間的日月二星,不正是真實的陰陽嗎?

《黃帝內經》對陰陽的論述非常明確,書中說:陰陽是天地法則,是萬物的綱領,是變化產生的父母,是生長毀滅的根源,也是神靈智慧的源泉。

書中還說:陽氣會化生氣血,陰氣會形成形體。水屬於陰,火屬於陽。當陰氣過盛,則陽氣會出現問題;當陽氣過盛,則陰氣會出現問題。

又曰: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其言陰陽也,詳而且明。故五臟合言之,則心肝陽而肺腎陰。分言之,則五臟各有陰陽,惟腎有兩,則左屬水而為陰,右屬火而為陽。

白話文:

有人說:陰陽就像氣血裡的男女。左右就像是陰陽的道路。水火則是陰陽的表現。陰陽是萬物的起始。因此說:陰在內,是陽的守衛;陽在外,是陰的使者。他們對陰陽的論述非常詳盡而明確。所以五臟一起說的時候,心肝是陽而肺腎是陰。但如果分開來說的話,五臟各自都有陰陽,只有腎有兩個,左邊屬水而為陰,右邊屬火而為陽。

人之元氣藏於腎中,腎之陰陽必宜保護,不宜戕賊,比諸臟為尤重,何等明白。乃幻成真假無形有形,根源太極等語,其說愈微妙,愈俚鄙荒唐。意在欺世,實自欺耳!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而所以運行五臟六腑之間者,何物乎?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無形之腎水,行陰亦二十五度。行陽行陰,《內經》指榮衛言,辨見前。

白話文:

人體的元氣儲藏於腎臟,腎臟的陰陽必須要好好保護,不應該傷害,比起其他器官更加重要,這是非常明確的道理。

然而,有人卻將這些道理扭曲成真假虛實、看不見和看得見的說法,還扯上太極的理論,他們的說法越是想表現得深奧玄妙,就越是淺薄荒唐。這些說法不過是想欺騙世人,其實也是在欺騙自己。

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息息相關,那麼,是什麼東西在維持五臟六腑之間的運行呢?有人說是無形的相火,它運行的陽氣軌道是二十五度;還有人說是無形的腎水,它運行的陰氣軌道也是二十五度。所謂的陽氣運行和陰氣運行,其實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氣血運行,詳情見前文。

而其根則原於先天太極之真,此所以為真也。一屬有形,俱為後天而非真矣,非根矣。謂之根,如木之根,而枝葉所由以生也。如此說,則八味、六味之能補真陽、真陰,竟是補太極矣。嗟乎!五臟六腑,孰非有形之體,草根木皮,亦孰非有形之物,不過氣性各殊,藉以補偏救弊耳,何必過高其論,自投魔境乎!

白話文:

它的根源來自先天的太極之理,所以它是真實的。所有具有形體的東西都是後天的,都不是真實的,也不是根源。所謂的根就像樹木的根,是枝葉生長的來源。這樣說的話,八味藥物、六味藥物能夠補益真陽、真陰,其實就是補益太極。唉!五臟六腑,哪個不是有形的實體?草根樹皮,哪個不是有形的事物?只是它們的氣質不同,可以用來補救偏頗的狀況罷了。何必把這些理論拔高過頭,把自己逼進迷霧之中呢!

既有真陰真陽,何謂假陰假陽?曰:此似是而非,多以誤人,不可不知。如人大熱發躁,口渴舌燥,非陽證乎?余視其面色赤,此戴陽也,切其脈,尺弱而無力,寸關豁大而無倫。此係陰盛於下,逼陽於上,假陽之證。余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頃刻平矣。如人惡寒,身不離復衣,手足厥冷,非陰證乎?余視其面色滯,切其脈澀,按之細數而有力。此係假寒之證,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白話文:

既然有真正的陰陽,那什麼是虛假的陰陽?他們說:這虛假的陰陽看似真,實則不然,常常誤導人,所以不能不認識。比如一個人發高燒,心煩氣躁,口乾舌燥,難道不是陽證嗎?我觀察他的氣色很紅,這是戴陽證。切他的脈,寸關脈寬大而無力,尺脈虛弱無力,這是由於陰盛於下,逼陽於上,所導致的假陽證。我用寒涼的藥物順勢治療,很快就平復了。比如一個人怕冷,常穿著棉衣,手腳冰冷,難道不是陰證嗎?我觀察他的氣色暗沉,切他的脈搏沉澀,但是按下去卻細數而有力。這是假寒證,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余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一汗即愈。此亦有不可汗者。凡此皆因真氣不固,故假者得以亂其真。陰盛格陽,陽盛格陰,此病變之不同,何得指為真氣不固,此亦專欲為用八味地步耳。假陽者不足,而示之有餘也。假陰者有餘,而示之不足也。此假字又與前真字不對。前所云真者,謂先天真元之氣,非後天及諸臟之氣耳。

白話文:

我使用辛涼的藥物,溫和地讓它發揮作用,通常出一身汗就能痊癒。但也有無法出汗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真氣不穩固,導致虛假的氣息混亂了真正的氣息。陰氣過盛阻滯陽氣,陽氣過盛阻滯陰氣,這是疾病變化的不同表現,怎麼能籠統地認為是真氣不穩固呢?這只是專門為使用八味地黃丸尋找理由罷了。虛假的陽氣不足,卻表現得好像很旺盛;虛假的陰氣過盛,卻表現得好像不足。這個「假」字又與前面提到的「真」字不對應。「真」指的是先天性的真元之氣,不是後天形成的或存在於各臟腑的氣息。

此乃以陰盛似陽,陽盛似陰之證。對真而言,則前所云真,乃指熱為實熱,寒為實寒也。不荒謬之甚乎!總之,真字本不通之至,一身之中,原無所謂假陰、假陽也。既已識其假矣,而無術以投其欲,彼亦扞格而不入。經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去邪而歸於正矣。

白話文:

這是在說「似陽卻為陰盛,似陰卻為陽盛」的病症。對於「真」這個字來說,前面所說的「真」,指的是真正的熱,就是實熱,真正的寒,就是實寒。這不是很荒謬嗎?總之,「真」這個字本來就完全不通,身體根本沒有所謂的「假陰、假陽」。既然已經知道它是假的了,卻沒有辦法滿足它的需求,它也會反抗而不能接受。經典上說:壓制它的主體,並從它產生的原因下手,剛開始的時候相同,後來結果卻不同,可以讓邪氣離開,回歸於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