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貫砭》~ 卷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0)

1. 痢疾論

世有瘧後痢者,亦有痢後瘧者。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必無暑熱之毒。復為痢疾,瘧邪未清,中氣復虛,邪從內陷,此正暑毒陷入臟腑之疾,最為險證也。此是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似痢非痢也。非痢,將指為何病?既為痢後,下多則亡血,氣又隨痢散,陰陽兩虛。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故寒熱交戰,似瘧非瘧也。

雖系氣血兩虛,既復寒熱交爭,則是邪仍向外,仲景《傷寒論》中,凡陰病轉陽,皆易愈之候。此乃痢轉為瘧,病屬可治。若不指為瘧,竟作陰虛、陽虛論,則久病壞症,死期將至,亦非補中益氣所能愈也。則俱作虛論,俱用補中益氣加溫補,其病自愈。細閱此書,何必嘵嘵著成數卷,只兩言括之曰:陰虛用六味,陽虛用八味足矣。

讀者亦不必終帙,只記二方,而千聖之妙訣已傳,濟世之良法已盡。所以天下庸醫,一見此書,無不狂喜,以為天下有如此做名醫之捷徑,恨讀之猶晚也。殺人之法,從此遍天下矣。嗟乎!無源亂道,何地無之,原不足與辨,因晚村輩力為崇奉,而流毒遂無盡。故作書者之罪小,而表章者之罪大也。

白話文:

世界上有在瘧疾之後出現痢疾的情況,也有在痢疾後發生瘧疾的例子。如果已經經歷瘧疾,體內的病邪應該已經完全排出,理論上不會有暑熱之毒。但再次出現痢疾,說明瘧疾的餘邪仍未清除,中氣(脾胃的功能)再度虛弱,病邪進一步侵入體內,這是暑熱之毒深入臟腑的症狀,是極其危險的病情。這實際上是元氣下陷,脾臟功能無法正常提升,表現爲痢疾但又不是典型的痢疾。如果不是痢疾,那會是什麼疾病呢?在痢疾之後,過度的排泄會導致血液流失,氣也隨之耗散,陰陽兩虛。陽虛則感到寒冷,陰虛則感覺燥熱,因此寒熱交替,類似瘧疾但又不完全是瘧疾。

雖然氣血雙虧,但既然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則說明病邪仍有外發的趨勢。根據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觀點,所有從陰轉陽的病症,都是易於痊癒的跡象。這裏痢疾轉化爲瘧疾,屬於可以治療的範圍。但如果不去識別爲瘧疾,而是單純認爲是陰虛或陽虛,那麼長期患病,病狀惡化,死亡臨近,僅憑補中益氣的方法是無法治癒的。在這種情況下,應將病症都視爲虛弱,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加上溫補,疾病自然就會好轉。仔細閱讀本書,無需冗長論述,只需簡短概括:陰虛使用六味地黃丸,陽虛使用八味腎氣丸就足夠了。

讀者也不必通讀全書,記住這兩種藥方,千年的醫療祕訣已傳達,救世的良策已全面涵蓋。因此,天下的平庸醫生,一旦看到這本書,無不欣喜若狂,以爲找到了成爲名醫的捷徑,遺憾的是他們發現得太晚。這種殺人於無形的方法,從此遍佈天下。唉!無根無據的謬論,何處沒有呢?原本不值得去爭辯,但由於像晚村這樣的人極力推崇,其負面影響無盡無休。因此,撰寫書籍的人罪過較小,而推崇和傳播這些謬論的人罪過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