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青囊瑣探》~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碑醫

余自少小好醫方。每見長者。必問其道。有一宿老。曰。吾子能奮勉勿為碑醫。余俯思久之不得其解。乃叩碑醫義。曰。建橐以還百有餘年。四海寧謐。誠是學者成不朽業之秋也。而醫人之多。國初以來。未有若今日也。然率皆競馳勢利。雖至皓首無一葉書著述。死而遺者。僅墓上一片石而已。故我謂之碑醫矣。嗟宿老言。可謂使人發憤激也。

白話文:

從小我就對醫術很感興趣。每次遇到年長的人,我都會請教他們的經驗和見解。有一天,一位老人家告訴我:「年輕人,你很有潛力,但千萬不要當個『碑醫』。」

我反覆思考這句話,卻想不透它的意思。於是,我請教老人家「碑醫」的定義。

老人家說:「自從漢代創建了太醫院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這段時間以來,國家安定太平,正是學者們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然而,現今的醫生卻如此眾多,而且從國家建國以來還沒有過。可是,他們大多隻追求名利,到了白髮蒼蒼的時候,卻沒有一部著作傳世。他們死後留下來的,不過是一塊墓碑罷了。所以我才把他們稱之為『碑醫』。」

聽完老人家的一番話,我感觸很深。他的話激勵了我,讓我更有動力去努力進取。

2. 看書二途

余每觀世醫之讀書者。蓋有二途焉。好學問而深於治療者。先熟讀其論。然後及藥方。不好學問。而但聚奇方妙藥為治療者。不讀其論。而先閱藥方矣。吾惡其先藥方者。

白話文:

我常常觀察世上的醫生是如何讀書的。大致來說,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 好學問且精於治療者,會先熟讀醫學理論,再涉獵藥方。

第二種: 不愛好學問,只蒐集奇方妙藥來治療病人者,會跳過理論,直接閱讀藥方。

我對於那些只讀藥方的人感到厭惡。

3. 特不執古方

自仁齋徂徠二先生唱復古學。醫家亦效顰。動稱復古。乃以素難為後人之偽作而排之。特講究仲景氏之書者數家。其功亦偉矣。然至其甚。則使子弟輩禁觸目於晉唐而還之醫籍。乃言傷寒論湯方足治萬病。奚用多之為。觀其識見。則雖愉快。至治眾病。則不能免牽強附會矣。

白話文:

自從仁齋和徂徠兩位先生倡導恢復古代學術後,醫家也紛紛效仿,動不動就說要恢復古代學說。他們把《素難經》當作後人偽造的著作而排斥它,只專門研究張仲景的書。他們的功績也很大。然而到了極端的地步,他們竟讓學生們禁止接觸晉唐以來其他醫書。聲稱《傷寒論》中所載的湯方已經足夠治療所有疾病,何必去讀其他的書呢。從他們的見識來看,雖然很高明,但在實際治療疾病方面,卻難免牽強附會。

蓋因其人立一家法。雖有奇病異疾。恥用後世之方。專執古方。而誤人命者。亦不為鮮。豈仁人之意也哉。夫天下事。有古人未明而後人詳之者。譬如日食。秦漢以前皆莫能先知。故春秋書日食三十有六。記異以警人君也。後世巧曆家推測殆盡。上下千百年。皆可坐致。豈古之皆是而後之皆非邪。

白話文:

因為這些人自創了一套方法論。即使遇到奇難雜症,也恥於使用後世傳承的方子,而固執於古代方子。所以誤人性命的事也並不少見。這難道是仁愛之人的心意嗎?天下事有古代人尚未明白,而後世人詳細探究明白的。比如說日食,在秦漢時期之前,大家都不能事先預測。因此《春秋》中記載了三十六次日食,目的是為了記載奇異現象,警醒統治者。後來精通曆法的人推算出日食規律,上下千年的日食變化都可以準確預知。難道古人的觀察都是正確的,而後人的都是錯誤的嗎?

而況在醫家。亦後世之論。勝古昔之說。古昔無有之病。後世偶起。而人論定於後而功於世者。不為少乎。故獨執古方者。我未敢信也。

白話文:

更何況在醫學界,後世的論述往往優於古人的說法。古時候沒有出現過的疾病,到了後世偶爾發生,後人就此提出論點並加以肯定,做出貢獻於世的人也不在少數。因此,我不敢輕易相信那些只堅持使用古代醫方的做法。

4. 貴著書

神祖奠鼎之後。昇平日久。名於醫者。不乏矣。京師有奈古屋丹。水後藤艮山香川秀庵。吉益東洞等諸傑。而各倡一家學。其名震海內。雖互有得失。亦可謂勤矣。而東都醫者。起家世祿者。不暇枚舉。然學術兼備。立一家言著書以垂後世者。寥寥乎何也。蓋東都則上而大君在焉。

白話文:

神武天皇建立皇室後,國家和平繁榮。在醫學方面,也有許多傑出人士。在京都,有來自奈古屋城的丹醫師、水後藤醫師、艮山香川醫師、吉益東洞醫師等名醫,他們各自分創門派,名聲響徹全國。雖然他們各自有優缺點,但可以說是十分努力。而東京的醫者,出自世家官宦的數不勝數,但同時具備學術素養、創立學派、著書立說的,卻寥寥無幾。這可能是因為東京有天皇坐鎮。

次而諸侯在焉。是以醫氏偶治權家病取效。則名聲聞於諸侯間。或為官醫。或為列國醫官。遂擅權怙勢。泰然安其祿。是以諸醫家每豔羨之。率皆青雲志汲汲。而不朽業疏疏焉。夫世祿則至子孫或有失。著書則千歲不朽。學醫者於斯二者間。不可不深察也。

白話文:

其次,諸侯也注重醫藥。因此,醫生偶爾會為權貴治病,治癒後聲名聞於諸侯之間。有些人成為朝廷的官醫,有些人成為各諸侯國的醫官。於是,他們仗勢欺人,泰然自若地享受俸祿。所以,許多醫生都非常羨慕他們。他們通常都急切地想獲得名望,而對自己的技藝則疏於練習。官祿只會傳到子孫,或有所損失。而著書可以永垂青史。學醫的人在這兩者之間,不可不深加考量。

5. 真醫

醫不讀書。則不能治疾。不治疾。則不能解書。能兼斯二者。然後始可謂真醫者也。若夫謂雖不讀書能治人疾者。不敢謂然也。

白話文:

一個醫生如果不讀書,就不能醫治疾病。如果不醫治疾病,就不能理解醫書。能夠同時精通這兩方面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醫生。如果有人說不用讀書也能治癒病痛,我不敢認同這種說法。

6. 弟子問

弟子輩問曰。何如可得醫學成也。予曰。汝等有色欲情邪。皆莞爾笑不答。予曰。汝等欲珍膳美味歟。皆曰然。夫男子及長也。見佳治窈窕之美。則心魂飛揚。為宋華父督見孔父妻於路之態。又東鄰處女挑之。或遊里娼妓似有情。則戀戀之心。往來於胸中。雖寢食間不能忘焉。

白話文:

這是少年人的常情。如果沉溺於此,以至於學業不成,最終會喪身失家。子夏說:“賢賢易色”,難道不是在戒備這一點嗎?又在珍膳美味方面,也是人之常情所喜愛的。因此丹溪特地寫了《飲食箴》。所以取好這兩方面的心,用之於醫學,怎麼會不成名於世呢?如果用心如此,而一生不能成就的人,就守著你的至愚,安於自己的本分罷了。

7. 扁倉仲景

余讀史記扁倉傳。二公之指死生。如懸鏡睹之。實可謂神於醫者。然其法其方皆不傳。則雖稱神無一益於後學。雖然見採於良史。名冠於方技中。若夫微太史其名必湮沒矣。夫仲景纂集古之湯液論。以著傷寒論。傳之萬世。百代之下。賴是免夭橫者。無有涯極。雖然范曄不收於史。

白話文:

我讀過〈史記〉中關於扁鵲的傳記。扁鵲和倉公能判斷生與死,就像懸掛鏡子一樣一目瞭然。他們確實可以被稱為醫術高明。但是,他們的醫術和方劑都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後人即使稱他們為神醫,也無法從中得到幫助。儘管如此,他們的記載被載入史書,在醫術領域享有盛名。如果沒有太史公的記載,他們的成就早就被人遺忘了。東漢名醫張仲景收集古代的湯液理論,寫成了〈傷寒論〉,流傳至今。後世無數人依靠這本書免於因病橫死,其影響深遠。然而,範曄並沒有將仲景收錄在〈史記〉中。

其傳皆出於後人。嗚呼為良史所採。而名冠於方技者。與不見收於史。而其書功於萬世者。其德澤之優劣何如乎。

白話文:

這些傳記都是後人寫的,可歎史書只記載了其中一些。那些在醫學領域享有盛名的名醫,有些沒有被史書收錄。他們的著作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他們的德澤優劣應如何評定呢?

8. 諸侯病難治有十三

諸侯之病。難為治療者。有十又三焉。漢郭玉對和帝曰。貴者處尊高以臨醫。醫懷怖懼以承之。其為療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醫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予續之曰。醫既到。則於客次移時。延患者室中甚遲。是以有識者。惡其簡慢一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諸侯王疾病,有十三項不容易的地方。漢朝的郭玉對和帝說:地位高貴的人對待醫生態度高傲,而醫生則心懷恐懼地伺候著他們。治療中會有四種困難:

  1. 自以為是,不聽從醫生的建議。
  2. 不注重養生保健。
  3. 體質虛弱,無法承受藥物的治療。
  4. 貪圖安逸,不願意配合治療。

我接著說:醫生到了後,在客廳坐了很久,才讓病人到房間裡來。因此,有見識的人討厭醫生怠慢,這是一點。

醫診脈訖則速自房內出。是以不能詳音聲氣息動靜二也。侍醫數輩應對問治劑。不愜其意。則竊拒之三也。畏峻藥而好補劑。是以雖有實候。不能施巴豆硝黃之類四也。不自言其所苦之證候。而使侍臣言之。是以動輒不能悉其患狀五也。內醫之得寵者。慮他人若奏效則我寵之或衰。

白話文:

醫生診完脈,就趕緊從房間裡出來。因此,無法仔細地聽取病人的聲音、氣息、動靜等症狀。

旁邊有好幾個隨侍的醫生,負責回答病人的問題和詢問治療方案。醫生如果對他們的建議不滿意,就會暗中拒絕。

病人害怕峻烈的藥物,偏好補藥。因此,即使有實證(體質強盛),醫生也不敢使用大黃、硝石之類的藥物。

病人自己不願意說出自己的痛苦症狀,而是讓身邊的侍臣代為轉達。因此,醫生往往無法完全瞭解病人的病情。

宮廷裡的御醫如果得到皇帝的寵愛,就會擔心別人治療有效的話,自己的寵愛地位會下降。

乃嫉有識者。而竊掣其肘六也。病稍重則保護慎重之弊。延醫甚多。或日至十餘人。其看脈按腹握手足無有間斷。不知過保惜而反患者致疲勞七也。又方夫人有疾。按察腹部。則必隔繒一層而視之。是以不能詳皮膚之潤澤枯燥八也。又至其甚。則不露全軀。自簾內出手令視脈。

白話文:

嫉妒有見識的人,並暗中拖延(治療)時間。

病情稍重,就會過度保護和謹慎,請了很多醫生。有時一天會請十多個醫生。這些醫生不斷地把脈、按腹、握手腳。不知道過度保護反而會使病人疲勞。

此外,如果夫人有病,要按察腹部,必須隔著一層布來檢查。這樣就無法仔細觀察皮膚的潤澤或枯燥。

情況嚴重時,病人甚至不願意露出全身,只能從簾子裡伸出手給醫生把脈。

是以不能詳眼中面色舌候九也。凡此類可謂不解事之甚也。夫召醫者。為蠲疾苦也。假令高貴人苟臥病中。則宜尊重醫。若夫以無爵位輕視。而自不言所苦。或夫人以男女有禮。不令觸手於腹部等事。非託病之本意。醫亦對貴人勿恐懼。恐懼則智不能振。智不能振。則往往鮮有奇中。

又診富人勿有諛心。有諛心則心暗。而失醫之本旨矣。

白話文:

因此,不能仔細觀察眼睛、面色、舌頭,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完全不懂醫術。請醫生來,目的是為瞭解除疾病痛苦。假設地位高貴的人躺在病牀上,那麼就應該尊重醫生。如果是爵位不高的人輕視醫生,而自己不說自己的病痛,或者因為男女有別,不讓醫生觸摸腹部等部位,這不是託病的本意。醫生面對地位高貴的人也不要恐懼。如果恐懼,那麼智慧就無法發揮,智慧無法發揮,奇效就很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