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青囊瑣探》~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2. 碑醫

余自少小好醫方。每見長者。必問其道。有一宿老。曰。吾子能奮勉勿為碑醫。余俯思久之不得其解。乃叩碑醫義。曰。建橐以還百有餘年。四海寧謐。誠是學者成不朽業之秋也。而醫人之多。國初以來。未有若今日也。然率皆競馳勢利。雖至皓首無一葉書著述。死而遺者。僅墓上一片石而已。故我謂之碑醫矣。嗟宿老言。可謂使人發憤激也。

白話文:

我從小就對醫學非常感興趣。每次遇到年長的人,我都會向他們請教醫術。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老者,他告訴我:「如果你真的努力,就不要成為那種只有墓碑上刻字的醫生。」我低下頭思考了很久,不明白他的意思。於是我就問他,什麼是「碑醫」的意思。

他解釋說:「自從建立國家後的一百多年來,天下太平,這確實是一個學者能夠成就永恆事業的好時機。然而,從國家建立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有這麼多的醫生。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在追逐名利,即使到了白髮蒼蒼的年紀,也沒有留下一本自己寫的醫書。他們去世後,唯一留下的,只是墓碑上的一塊石頭。所以,我稱他們為『碑醫』。」

對於這位老者的話,我深感激勵,他的話真可以讓人振奮起來。

3. 看書二途

余每觀世醫之讀書者。蓋有二途焉。好學問而深於治療者。先熟讀其論。然後及藥方。不好學問。而但聚奇方妙藥為治療者。不讀其論。而先閱藥方矣。吾惡其先藥方者。

白話文:

我每次看到世上從事醫學的人閱讀醫書,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熱愛學習並且深入研究治療方法的人,他們會先熟讀理論,然後纔去看藥方。另一種人則不那麼熱衷於學習,只專注於收集各種奇特有效的藥方和藥物來進行治療,他們往往不看理論,而是直接去看藥方。我對於這種直接看藥方的人,感到不以為然。

4. 特不執古方

自仁齋徂徠二先生倡復古學。醫家亦效顰。動稱復古,乃以素問難經為後人之偽作而排之。特講究仲景氏之書者數家,其功亦偉矣。然至其甚,則使子弟輩禁觸目於晉唐而還之醫籍,乃言傷寒論湯方足治萬病,奚用多之為?觀其識見,則雖愉快,至治眾病,則不能免牽強附會矣。

蓋因其人立一家法,雖有奇病異疾,恥用後世之方,專執古方,而誤人命者,亦不為鮮。豈仁人之意也哉?夫天下事,有古人未明而後人詳之者。譬如日食,秦漢以前皆莫能先知,故春秋書日食三十有六,記異以警人君也。後世巧曆家推測殆盡,上下千百年,皆可坐致。豈古之皆是而後之皆非邪?

而況在醫家,亦後世之論,勝古昔之說。古昔無有之病,後世偶起,而人論定於後而功於世者,不為少乎?故獨執古方者,我未敢信也。

白話文:

從仁齋和徂徠這兩位先生提倡復古學術以來,醫學界也跟隨潮流,常常提及復古。然而,有人認為《黃帝內經》和《難經》等古籍是後人的偽造,並加以排斥。不過,也有幾家專門研究張仲景著作的學者,他們的貢獻確實非凡。但是,當這種復古風氣過於極端時,甚至讓後輩禁止接觸晉唐時期的醫學文獻,只認為《傷寒論》中的湯方足以治療所有疾病,何必再去學習其他更多方劑呢?從他們的見解來看,雖然令人欣賞,但實際上在治療各種疾病時,不免會有些牽強附會。

因為這些人堅持自家的療法,即便遇到罕見或特殊的疾病,也羞於使用後世的藥方,一味地執著於古方,導致誤人性命的情況並不罕見。這真的符合仁慈之心嗎?天下的事情,有些是古人未能明確,而後人進一步詳述的。例如日食,在秦漢以前,人們無法預知,因此《春秋》中記錄了三十六次日食,作為警示君主的異象。但到了後世,精於曆算的人幾乎能完全推算出日食,無論上下千百年,都能事先得知。這難道說明古人全對,後人全錯嗎?

特別是在醫學領域,後世的理論往往超越了古人的說法。有些古人未曾遇到的疾病,在後世偶然出現,經過後人的研究判斷,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例子不在少數。因此,對於那些堅持只用古方的人,我實在不敢輕易相信。

5. 貴著書

神祖奠鼎之後。昇平日久。名於醫者。不乏矣。京師有奈古屋丹。水後藤艮山香川秀庵。吉益東洞等諸傑。而各倡一家學。其名震海內。雖互有得失。亦可謂勤矣。而東都醫者。起家世祿者。不暇枚舉。然學術兼備。立一家言著書以垂後世者。寥寥乎何也。蓋東都則上而大君在焉。

次而諸侯在焉。是以醫氏偶治權家病取效。則名聲聞於諸侯間。或為官醫。或為列國醫官。遂擅權怙勢。泰然安其祿。是以諸醫家每豔羨之。率皆青雲志汲汲。而不朽業疏疏焉。夫世祿則至子孫或有失。著書則千歲不朽。學醫者於斯二者間。不可不深察也。

白話文:

在神祖奠定基礎後,國家長時間太平,有名氣的醫生開始不斷出現。在京城裡,有奈古屋丹、水後藤艮、山香川秀庵、吉益東洞等眾多傑出的醫生,各自創立了自家的醫學理論,他們的名聲響徹全國。雖然他們的理論各有優缺點,但也不能否認他們的辛勤付出。而在東京都的醫生們,許多是從家族繼承地位和俸祿的,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舉例。然而,能同時兼備學術能力和醫術,創立自家學說並寫書傳世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主要是因為在東京都,高層有天皇在,其次有諸侯在。因此,醫生只要偶然治好權貴的病,就能在諸侯間獲得名聲,有的成為朝廷御醫,有的成為各地的醫官,他們就仗恃權力,享受著俸祿,過著安逸的生活。因此,其他醫生們常常對這些人投以羨慕的目光,他們大多急切地追求高升,卻忽略了永恆的事業。世襲的俸祿可能到了子孫一代就會失去,但是寫書卻可以千年不朽。學習醫術的人在這兩者之間,不能不深思熟慮。

6. 真醫

醫不讀書。則不能治疾。不治疾。則不能解書。能兼斯二者。然後始可謂真醫者也。若夫謂雖不讀書能治人疾者。不敢謂然也。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讀書,那麼他就無法治療疾病。如果不實際治療疾病,那麼他就無法理解書中的醫理。只有能同時做到讀書與實踐這兩點的人,才能被稱為真正的醫生。至於那些認為即使不讀書也能治好病人的人,我不敢苟同這樣的說法。

7. 弟子問

弟子輩問曰。何如可得醫學成也。予曰。汝等有色欲情邪。皆莞爾笑不答。予曰。汝等欲珍膳美味歟。皆曰然。夫男子及長也。見佳治窈窕之美。則心魂飛揚。為宋華父督見孔父妻於路之態。又東鄰處女挑之。或遊里娼妓似有情。則戀戀之心。往來於胸中。雖寢食間不能忘焉。

此少年之常情也。若溺之者。至於學不成而遂亡身失家矣。子夏曰。賢賢易色。豈非戒之乎。又於珍膳美味。亦人情所自嗜。是以丹溪特作飲食箴。故取好斯二者之心。以用之醫學。則曷得不成名於一世哉。其用心如此。而生涯不能成者。守汝至愚。而安其分而已。

白話文:

[弟子的問題],弟子們提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在醫學上有所成就呢?」我回答他們:「你們是否容易被色慾牽絆?」他們都尷尬地笑了,沒有回答。我又問:「你們是否喜愛美食?」他們都點頭說是。

男人長大後,看到美麗的女子,往往會心神蕩漾,就像宋國的華父督在路上見到孔父的妻子那樣,或是被鄰家少女吸引,又或者對妓女產生情感,這些念頭時常縈繞在心中,即使在睡覺和吃飯的時候,也無法忘記。

這是年輕人的正常情緒,但如果沉溺其中,不僅學業無法完成,甚至可能導致身敗名裂,家庭破裂。子夏曾說過:「要尊重賢德,而非外表。」這難道不是在告誡我們嗎?美食也是人們通常喜愛的,因此丹溪特別寫了飲食戒律。如果能將追求美食和美女的心思,轉移到醫學學習上,那麼何愁不能在世上留下美名呢?

如果用心這樣做,但生活還是沒有起色,那就只能怪自己太笨,接受自己的位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