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2)
醫斷 (2)
1. 腹候
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於此焉。是以診病必候其腹。外證次之。蓋有主腹狀焉者。有主外證焉者。因其所主。各殊治法。扁鵲曰。病應見於大表。仲景曰。隨證而治之。宜取古法而求其要矣。
白話文:
腹部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各種疾病的根源都可能在這裡。因此,診斷疾病一定要先觀察腹部,外在的症狀則其次。有些疾病的表現主要在腹部的狀況,有些則主要在外在的症狀,根據它們所主要表現的地方,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扁鵲說,疾病的反應會顯現在身體表面,張仲景說,要隨著症狀來治療。我們應該採取古代的方法,並找出其中的要點。
2. 臟腑
周禮曰。參之以九藏之動。而不分腑也。仲景未嘗論矣。無益於治病也。傷寒論中適有之。然非仲景之口氣。疑後世攙入也。夫漢以降。以五行配之。以相剋推病。且曰。腎有二。曰。臟五而腑六。曰。臟六而腑五。曰。有命門。有心包。有三焦。其說弗啻堅白。要皆非治疾之用矣。
白話文:
《周禮》說要參考九個臟器的活動狀況,但沒有區分臟和腑。張仲景的著作中也沒有討論過臟腑,這對治療疾病沒有幫助。《傷寒論》中有提到臟腑,但那並不是張仲景的語氣,懷疑是後人摻雜進去的。漢朝之後,用五行來搭配臟腑,用五行相剋的理論來推斷疾病。還有人說腎有兩個,又有人說臟有五個腑有六個,或是臟有六個腑有五個。又有人提出有命門、心包、三焦這些說法,這些說法就像堅硬的白色石頭一樣,爭論不休,但這些對於治療疾病來說,都沒有用處。
3. 經絡
十二經十五絡者。言人身氣脈通行之道路。醫家之所重也。然無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針灸法。無一不可灸之穴。無一不可刺之經。所謂所生是動井榮俞經合等。亦妄說耳。不可從也。
白話文:
所謂的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是指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是醫家重視的地方。然而,它們對於治療疾病沒有實際用處,所以不採用。像是針灸的方法,沒有哪個穴位是不能灸的,也沒有哪條經脈是不能刺的。那些所謂的「所生、是動、井、榮、俞、經、合」等說法,也都是虛妄不實的,不應該遵循。
4. 引經報使
本草曰。某藥入某經某臟。又曰。某藥治某經病。某藥某經之藥也。某藥某臟之劑也。其分別配合。歷歷乎如可據者。若其如此。誰失正鵠。然而不可以此治病。則其為牽強。可以知已。古法唯因上下表里所主。而處方不同焉耳。
白話文:
中藥書籍常說,某藥物歸入某經脈或某臟腑,又說某藥物能治療某經脈的疾病,或說某藥物是某經脈的藥,某藥物是某臟腑的藥。這樣區分和搭配藥物,看起來好像很有根據、很明確。如果真是這樣,那誰會用錯藥呢?然而,並不能單純根據這些來治病,可見這種說法是牽強附會的,早就該知道了。古時候的用藥方法,只是根據疾病在上、在下、在表、在裡的部位,來開出不同的處方而已。
5. 針灸
針灸之用。一旦馳逐其病。非無驗也。唯除本斷根為難而已。如痼毒。灸之則動。動而後攻之易治。故針灸亦為一具。而不必專用。亦不拘經絡分數。毒之所在。灸之刺之是已。
白話文:
針灸的用途,一旦用來治療疾病,並非沒有效果。只是要完全根治病根比較困難。像是頑固的毒素,用艾灸來治療就會產生反應,產生反應之後就比較容易治療。所以針灸也是一種治療工具,但不是必須單獨使用,也不必拘泥於經絡穴位的特定位置,毒素在哪裡,就針對那裡進行艾灸或針刺就可以了。
6. 榮衛
榮衛者。氣血之別稱也。所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亦理而已。非疾醫之用也。不可從矣。
白話文:
榮衛,是氣血的別稱。所謂的「榮」是在脈管中運行,「衛」則是在脈管外運行。它們在白天運行陽氣二十五度,在夜晚運行陰氣二十五度,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說法,並非是用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不應當遵循。
7. 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氣也。無取於醫矣。如表裡為陰陽。上下為陰陽。猶可矣。至如朱丹溪陽有餘。張介賓陰有餘之說。穿鑿甚矣。後人執兩家之中。以為得其所。所謂子莫之中耳。其他如六經陰陽。不可強為之說。非唯無益於治。反以惑人。學者思諸。
白話文:
陰陽這種概念,是天地間自然存在的氣,原本就和醫學無關。像是用表裡、上下來區分陰陽,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至於像朱丹溪說的「陽有餘」、張介賓說的「陰有餘」這種說法,就太過牽強附會了。後人卻又抓住這兩家的說法,以為自己抓到了重點,這就像是兩邊都沒抓準的中間點而已。至於其他像是六經的陰陽,更不能勉強解釋,這樣不僅對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會迷惑人。學醫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些道理。
8. 五行
五行之說。已見虞書及洪範。下至漢儒。熾言之。素問難經。欲由是以總天下之眾理。窮人身之百病。說之若符契然。雖然。要皆論說之言已。今執其說。施之匕術。則致謬千里。是吾黨所以不取也。後人增演其說。以誇窮理。可謂無用之徒也已。
白話文:
關於五行學說,早在《虞書》和《洪範》中就已出現。到了漢朝的儒生,更是極力闡述它。《黃帝內經素問》、《難經》等醫書,也試圖用五行來概括天下的萬事萬物,並以此來探究人體所有的疾病,說得好像完全契合一樣。然而,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說法而已。如果現在我們執著於這些理論,並將它們應用到實際的醫療技術上,那就會產生極大的偏差。這就是我們這一派不採納五行學說的原因。後人不斷擴充演繹五行學說,用來誇耀自己研究事理的精深,可以說是些毫無用處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