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沖元逸

《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1)

回本書目錄

醫斷 (1)

1. 司命

古人謂醫為司命官者。蓋本諸扁鵲之言是不知道者耳。扁鵲之言曰。疾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是謂雖司命。而不謂己為司命也。可以見已。夫死生有命也。命者天之令也。孔子之所罕言。諸子之所不得聞也。醫其如夫命何。蓋醫者掌疾病者也。謂之掌疾職則可矣。謂司命官則所以誣扁鵲惑來學者。莫斯為甚矣。學者思諸。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說醫生是管理壽命的官員。這句話其實是根據扁鵲的說法,但那些不懂的人才知道。扁鵲說:「疾病深入骨髓後,即使是管理壽命的官員也無能為力。」這句話的意思是,醫生雖然可以管理生死,但不能把自己當作管理壽命的官員。從這裡可以看出,生死由命。命是上天的安排,是孔子很少討論的,也是其他學派無法瞭解的。醫生怎麼能左右天命呢?醫生只是負責治療疾病的。說醫生是掌管壽命的官員,這纔是對扁鵲的誣衊,對學醫者的誤導,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學醫的人要好好思考這句話。

2. 死生

死生者命也。自天作之。其唯。自天作之。醫焉能死生之哉。故仁不能延。勇不能奪。智不能測。醫不能救。唯。因疾病致死非命也。毒藥所能治已。蓋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疾病者。醫之所當治也。故先生曰。盡人事而待天命。苟人事之不盡。豈得委於命乎。是故術之不明。

白話文:

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是上天創造的。只有上天能決定生死,醫生怎麼能決定生死呢?所以,仁慈的人也不能延長生命,勇猛的人也不能奪回生命,聰明的人也不能預測生命,醫生也不能挽救生命。只有因為疾病而死的人才不是天命,毒藥能治好他們。生死由上天決定,是醫生無法幹預的。疾病是醫生應該治療的。所以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如果人為努力沒有盡到,怎麼能把責任推給命運呢?所以,醫術不精通,

方之不中。而致死者非命矣。執古之方。體今之病。能合仲景之規矩而死者命也。質諸鬼神。吾無愧爾。世醫動輒預定其死生。彼其意謂斃於吾手。則害於名矣。間有一二中者。益信其臆不爽也。夫察聲氣色。眂其死生。周官所命也。豈不可乎。雖然。察之以臆。眂之以臆。

白話文:

如果醫生開的藥方不對症,導致患者死亡,那就是非正常死亡。遵循古代醫方,並結合當下的病症,如果按照仲景的規則治療卻導致患者死亡,那就是命運使然。向天地神靈發誓,我問心無愧。當下的醫生常常隨意預測患者的生死,他們認為如果患者死在自己的手上,會損害自己的名聲。有時會有幾個預測準確的案例,這就更加堅信他們的臆測沒有錯。

觀察病人的聲音、氣色和眼神來預測其生死,是古代官吏的職責。難道這不合理嗎?然而,用臆測來觀察,用臆測來預測,

使其生者輒編之鬼籍。恝乎束手以待其斃。是豈仁人之用心乎。故既眂其死。猶且盡吾術。以望其或生。古之道也。然而不生。然後可謂命也已矣。唯重其名。故唯眂其死。不能忘死生於執刀圭間。所以惑也。唯重其仁。故唯眂其生。所以世醫所謂死者。間有起者也。故曰。

白話文:

若病患尚有生機,卻被草率地歸入死亡名冊,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地等待其死亡嗎?這難道是仁慈醫者的用心嗎?因此,即便病人看起來瀕臨死亡,仍應竭盡我們的醫術,寄望於他們能倖存。這是古代醫道。然而,如果病患最終不治,才能說這是命運。只有重視自己的醫德,才會如此重視病患的生命,無法忘懷病患的生死,被握刀行醫的困境所迷惑。只有重視仁愛之心,才會一心希求病患的生路。所以,一般醫師所謂的死亡,偶爾也會有復活的可能。因此,古人說:

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

3. 元氣

元氣之說。聖人之所不言。六經莫有焉。蓋自漢儒創也。下至唐宋大盛。遂為醫之恆言。曰元氣虛。曰元氣衰。曰補元氣。夫元氣者。陰陽一元氣也。天之所賦。人之所生。所謂先天之氣也。是豈可虛衰者哉。亦豈可補乎哉。若夫隨年齒而旺衰者。天地之道。萬物之常也。非人力之所能挽回矣。

白話文:

「元氣」這個說法,是聖人沒有提過的,在六經經典中也沒有記載。這種說法起源於漢朝儒家,到了唐宋時期盛行,成為醫學中的常用詞彙。所謂「元氣虛」、「元氣衰」、「補元氣」,這些說法都是無稽之談。元氣是指陰陽合一的原始之氣,是天地賦予、人體與生俱來的「先天之氣」,怎麼會虛衰呢?又怎麼能補得上呢?隨著年齡增長而身體機能旺衰,這是自然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

如其當強壯而衰弱者。則有所抑遏也。除其所抑遏者。則自復其常矣。彼不辨之。妄以為虛衰。而欲補之。可謂愚矣。又曰。行氣則病自除。蓋本之素問曰。百病生於氣。雖然。病之者毒也。毒乘之也。豈氣特病乎。又豈毒自除乎。說者不論及此。誤矣。

白話文:

如果強壯的人突然虛弱,一定有某些東西壓抑住了。除去那些壓抑的因素,人自然會恢復正常。那些不清楚狀況的人,錯誤地認為是虛弱,而想要進行補養,真是愚蠢。又有人說,疏通氣血,疾病自然會消除。這句話的依據是《素問》中說,所有疾病都源於氣血。話雖如此,但生病的原因是毒素,毒素侵入了身體。難道氣血特別容易生病嗎?難道毒素會自己消除嗎?講述這些的人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真是錯誤啊。

4. 脈候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脈亦然。古人以體肥瘦。性緩急等。為之規則。然是說其大抵耳。豈得人人而同乎。醫謂人身之有脈。猶地之有經水也。知平生之脈。病脈稍可知也。而知其平生之脈者。十之一二耳。是以先生之教。先證而不先脈。先腹而不先證也。扁鵲曰。越人之為方也。

白話文:

不同的人,性格特徵就像他們不同的面容一樣,脈象也是這樣。古人根據體型胖瘦、性情急緩等特點制定了一般性的法則。但這只是大概的情況,難道每個人都一樣嗎?

中醫認為人體的脈象就像地上的河流一樣。瞭解一個人平常的脈象,就可以大致知道他生病後的脈象變化。然而,能瞭解一個人平常脈象的人,十個人中也只有一兩個。因此,醫聖張仲景的教導是,首先看病人的症狀,然後再診脈。先觀察病人的腹症,然後再確定具體的病症。

扁鵲說:「越人治病的方法,」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可以見已。且如留飲家脈。千狀萬形。或無或有。不可得而詳矣。夫脈之不足以證也如此。然謂五動或五十動。候五藏之氣者。妄甚矣。如其浮沉遲數滑澀。僅可辨知耳。三指舉按之間。焉能辨所謂二十七脈者哉。世有隱其病。使醫診其脈以試之者。

白話文:

醫生不必把脈看臉色聽聲音看外貌就能知道疾病在哪裡。比如說患有消化不良的人脈象,千變萬化,有的有脈有的沒有,很難詳細地分辨。由此可見,脈象不足以作為診斷依據。但是,認為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或五十次,就可以判斷五臟氣血狀況,未免太過荒謬。脈搏的浮沉、遲數、滑澀,只能大致辨別。三根手指把脈按脈之間,怎麼能分辨出所謂的二十七種脈象呢?世界上有的人隱瞞自己的病情,讓醫生把脈來試探。

乃恥其不知之似拙。以意推度。言其彷彿。欲以中之。自欺之甚矣。醫其思諸。

5. 腹候

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於此焉。是以診病必候其腹。外證次之。蓋有主腹狀焉者。有主外證焉者。因其所主。各殊治法。扁鵲曰。病應見於大表。仲景曰。隨證而治之。宜取古法而求其要矣。

白話文:

腹部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各種疾病都起源於腹部。因此,診斷疾病一定要檢查腹部。外在症狀次之。因為有的疾病以腹部症狀為主,有的疾病以外在症狀為主。根據不同的主症,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扁鵲說,疾病應反映在大表(腹部)之上。仲景說,根據症狀進行治療。我們應該吸收古代醫法,並從中找出要領。

6. 臟腑

周禮曰。參之以九藏之動。而不分腑也。仲景未嘗論矣。無益於治病也。傷寒論中適有之。然非仲景之口氣。疑後世攙入也。夫漢以降。以五行配之。以相剋推病。且曰。腎有二。曰。臟五而腑六。曰。臟六而腑五。曰。有命門。有心包。有三焦。其說弗啻堅白。要皆非治疾之用矣。

白話文:

根據《周禮》記載,中醫將人體分為九臟,而不區分腑臟。然而,這個說法在仲景的著作中並未提及,而且對治療疾病也沒有幫助。在《傷寒論》中雖然有提到,但並非仲景本人的觀點,可能是後世摻入的。自漢朝以來,醫家開始將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並以此來推斷疾病。同時還提出腎有兩個(腎臟與腎上腺)、臟器有五個而腑臟有六個、臟器有六個而腑臟有五個、有命門、有心包、有三焦等說法。這些說法雖然頭頭是道,但對於治療疾病並沒有實際用途。

7. 經絡

十二經十五絡者。言人身氣脈通行之道路。醫家之所重也。然無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針灸法。無一不可灸之穴。無一不可刺之經。所謂所生是動井榮俞經合等。亦妄說耳。不可從也。

白話文:

所謂的「十二經十五絡」,指的是人體氣脈通行的道路,是醫家重視的。然而,這些經絡沒有用於治療疾病,因此(作者)我不採用這種方法。例如針灸療法,不論哪個穴位都可以灸,哪條經脈都可以刺,所謂的「生、動、井、榮、俞、經合」等說法,都是胡亂的說法,不能採用。

8. 引經報使

本草曰。某藥入某經某臟。又曰。某藥治某經病。某藥某經之藥也。某藥某臟之劑也。其分別配合。歷歷乎如可據者。若其如此。誰失正鵠。然而不可以此治病。則其為牽強。可以知已。古法唯因上下表里所主。而處方不同焉耳。

白話文:

《本草》記載:某種藥物進入某條經絡、某個臟腑。又記載:某種藥物治療某條經絡的疾病,某種藥物是作用於某條經絡的藥物,某種藥物是針對某個臟腑的藥物。這些說法分別配對,好像很可靠的樣子。如果真是這樣,誰會判斷錯誤?然而,我們不能僅根據這些說法來治療疾病,這就說明這些說法是牽強附會的。可以知道,古代的方法只是根據上下表裡的關係來辨證施治,而用藥處方不同罷了。

9. 針灸

針灸之用。一旦馳逐其病。非無驗也。唯除本斷根為難而已。如痼毒。灸之則動。動而後攻之易治。故針灸亦為一具。而不必專用。亦不拘經絡分數。毒之所在。灸之刺之是已。

白話文:

針灸的應用,可以迅速地消除疾病。並非沒有效果。只不過完全根治很難而已。例如,根深蒂固的毒素,灸療會讓它們移動。而移動後再治療就容易了。所以,針灸也是一種工具,但不一定要專門使用。也不必拘泥於經絡穴位。毒素在哪裡,就灸或刺哪裡就行了。

10. 榮衛

榮衛者。氣血之別稱也。所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亦理而已。非疾醫之用也。不可從矣。

白話文:

「榮」和「衛」是氣血的別名。所謂「榮」在脈中運行,「衛」在脈外運行。它們分別運行二十五度的陽經和陰經。這只是理論而已,對於臨牀上治療疾病沒有什麼用處,不要拘泥於這個理論。

11. 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氣也。無取於醫矣。如表裡為陰陽。上下為陰陽。猶可矣。至如朱丹溪陽有餘。張介賓陰有餘之說。穿鑿甚矣。後人執兩家之中。以為得其所。所謂子莫之中耳。其他如六經陰陽。不可強為之說。非唯無益於治。反以惑人。學者思諸。

白話文:

陰陽是天地間的氣。在醫學上用不著。像表裡為陰陽,上下為陰陽,這說法還可以。朱丹溪說陽氣過剩,張介賓說陰氣過剩,這些都是牽強附會的。後人取兩家的中間說法,以為得了要領。這所謂「折中」,不過是兩邊都不逮罷了。其他像六經的陰陽,不能強加解釋。不僅對治病無益,反而會迷惑人。學習醫學的人,要仔細想想這些話。

12. 五行

五行之說。已見虞書及洪範。下至漢儒。熾言之。素問難經。欲由是以總天下之眾理。窮人身之百病。說之若符契然。雖然。要皆論說之言已。今執其說。施之匕術。則致謬千里。是吾黨所以不取也。後人增演其說。以誇窮理。可謂無用之徒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