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1)
醫斷 (1)
1. 醫斷
2. 司命
古人謂醫為司命官者。蓋本諸扁鵲之言是不知道者耳。扁鵲之言曰。疾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是謂雖司命。而不謂己為司命也。可以見已。夫死生有命也。命者天之令也。孔子之所罕言。諸子之所不得聞也。醫其如夫命何。蓋醫者掌疾病者也。謂之掌疾職則可矣。謂司命官則所以誣扁鵲惑來學者。莫斯為甚矣。學者思諸。
白話文:
古人稱醫生為「司命官」,大概是根據扁鵲說的話,但這是因為不了解扁鵲所言的緣故。扁鵲說:「疾病深入骨髓,即使司命也無可奈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是司命」,而不是說自己就是司命。這點應該要了解。人的一生有其命運,所謂的「命」,是上天的旨意,這是孔子很少談論、其他學者也無法理解的事情。醫生又能對命運如何呢?醫生只是掌管疾病的人而已,稱他們為「掌管疾病的職務」還可以,但說他們是「司命官」,就是誤解扁鵲的意思、迷惑後來的學習者,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學習的人應該仔細思考這個道理。
3. 死生
死生者,命也。自天作之。其唯,自天作之。醫焉能死生之哉?故仁不能延,勇不能奪,智不能測,醫不能救。唯,因疾病致死非命也,毒藥所能治已。蓋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疾病者,醫之所當治也。故先生曰:盡人事而待天命。苟人事之不盡,豈得委於命乎?是故術之不明,方之不中,而致死者非命矣。執古之方,體今之病,能合仲景之規矩而死者,命也。質諸鬼神,吾無愧爾。世醫動輒預定其死生,彼其意謂斃於吾手,則害於名矣。間有一二中者,益信其臆不爽也。夫察聲氣色,眂其死生,周官所命也,豈不可乎?雖然,察之以臆,眂之以臆,使其生者輒編之鬼籍,恝乎束手以待其斃,是豈仁人之用心乎?故既眂其死,猶且盡吾術,以望其或生,古之道也。然而不生,然後可謂命也已矣。唯重其名,故唯眂其死,不能忘死生於執刀圭間,所以惑也。唯重其仁,故唯眂其生,所以世醫所謂死者,間有起者也。故曰: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
白話文:
人的生死是命運決定的,這是上天安排的。既然是上天安排的,醫生怎麼可能掌控生死呢?所以,仁德無法延長壽命,勇氣不能奪走死亡,智慧無法預測生死,醫術也無法救回必死之人。只有因為疾病而死亡,才不是命運的安排。但這時候,毒藥或許能治療疾病。總而言之,生死不是醫生可以干預的。疾病才是醫生應該治療的。所以前輩說:「盡人事,聽天命。」如果人事都沒做好,怎麼能推卸責任給命運呢?因此,醫術不精明,藥方不對症,導致病人死亡,就不是命運的安排了。如果能依照古人的藥方,配合現代的病情,又能遵循張仲景的規範,這樣死去的,才是命運的安排。如果這樣做,我問心無愧。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預測病人的生死,他們是害怕病人死在自己手上,會影響名聲。偶爾有預測準的,就更加相信自己的臆測沒有錯。觀察病人的聲音、氣色,來判斷生死,這是古代官職賦予的責任。難道這樣做不可以嗎?雖然如此,如果只是用臆測來觀察,讓原本可能活下來的人,直接被判斷為要死的人,然後就袖手旁觀等著他死亡,這難道是仁愛的人會做的事嗎?所以,即使判斷病人快要死了,也要盡力用醫術去治療,希望他能活下來,這才是古人所秉持的原則。如果這樣做了仍然無法救活,那才能說是命運的安排。有些醫生只看重自己的名聲,所以只顧著預測死亡,無法在用藥的時候,放下對生死的執著,這就是迷惑之處。有些醫生看重仁愛,所以一心想著讓病人活下來,這也是為什麼被世俗醫生判定要死的人,有時反而活了下來。所以說,人的生死,不是醫生可以干預的。
4. 元氣
元氣之說。聖人之所不言。六經莫有焉。蓋自漢儒創也。下至唐宋大盛。遂為醫之恆言。曰元氣虛。曰元氣衰。曰補元氣。夫元氣者。陰陽一元氣也。天之所賦。人之所生。所謂先天之氣也。是豈可虛衰者哉。亦豈可補乎哉。若夫隨年齒而旺衰者。天地之道。萬物之常也。非人力之所能挽回矣。
如其當強壯而衰弱者。則有所抑遏也。除其所抑遏者。則自復其常矣。彼不辨之。妄以為虛衰。而欲補之。可謂愚矣。又曰。行氣則病自除。蓋本之素問曰。百病生於氣。雖然。病之者毒也。毒乘之也。豈氣特病乎。又豈毒自除乎。說者不論及此。誤矣。
白話文:
關於「元氣」的說法,聖人沒有提及,六經之中也沒有記載。這概念大概是從漢朝的儒生開始提出的,到了唐宋時期更是大為盛行,以至於成為醫學界的常用語。他們說「元氣虛弱」、「元氣衰退」、「要補充元氣」。所謂的「元氣」,其實就是陰陽調和的根本之氣,是上天賦予、人出生就擁有的,也就是所謂的先天之氣。這種氣怎麼可能虛弱衰退呢?又怎麼能靠外力補充呢?
至於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旺盛或衰退變化,乃是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律,萬物的常態,並非人力所能改變。
如果明明應該強壯卻變得衰弱,那必定是有什麼被抑制住了。只要解除那些抑制因素,自然就能恢復正常。那些人不辨明原因,就妄自認為是元氣虛弱,想要用補的方式來治療,實在是太愚蠢了。
還有人說:「運行氣血就能消除疾病。」這大概是根據《素問》所說的「百病皆因氣而生」。但是,導致疾病的是毒邪入侵,是毒邪侵害人體造成的,難道只有氣會生病嗎?又難道毒邪自己會消除嗎?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不考慮這些,實在是錯誤的。
5. 脈候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脈亦然。古人以體肥瘦。性緩急等。為之規則。然是說其大抵耳。豈得人人而同乎。醫謂人身之有脈。猶地之有經水也。知平生之脈。病脈稍可知也。而知其平生之脈者。十之一二耳。是以先生之教。先證而不先脈。先腹而不先證也。扁鵲曰。越人之為方也。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可以見已。且如留飲家脈。千狀萬形。或無或有。不可得而詳矣。夫脈之不足以證也如此。然謂五動或五十動。候五藏之氣者。妄甚矣。如其浮沉遲數滑澀。僅可辨知耳。三指舉按之間。焉能辨所謂二十七脈者哉。世有隱其病。使醫診其脈以試之者。
乃恥其不知之似拙。以意推度。言其彷彿。欲以中之。自欺之甚矣。醫其思諸。
白話文:
每個人的心性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面貌都不一樣,脈象也是如此。古人把體型肥胖或瘦弱、性格急躁或溫和等作為判斷脈象的標準,但這只是大概的說法,怎麼可能每個人的脈象都相同呢?醫生說人體有脈,就像地上有河流一樣,了解一個人平常的脈象,生病時的脈象就比較容易判斷了。但是,能了解自己平常脈象的人,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而已。所以老師教導我們,先了解病症的表象,而不是先看脈象;先了解腹部的狀況,而不是先看病症的表象。扁鵲說,越人開藥方,不須要切脈、看氣色、聽聲音、觀察形狀,就能說出疾病所在,這已經很明顯了。就像有痰飲的人,脈象千變萬化,有時有,有時無,沒辦法詳細了解。脈象不足以作為診斷的依據,就是這個道理。至於說脈搏五動或五十動,就可以判斷五臟的氣息,那就太離譜了。脈象的浮、沉、遲、數、滑、澀,大概只能辨別這些而已,用三根手指頭按壓之間,怎麼可能辨別出所謂的二十七種脈象呢?世上有人故意隱瞞病情,讓醫生診脈來試探醫術,醫生為了不讓人覺得自己無能,就憑著自己的想法去推測,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想要矇混過關,這真是太自欺欺人了。醫生應該好好思考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