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3)
醫斷 (3)
1. 運氣
五運六氣者。無驗於病也。考司天在泉。推大過不及。定寒熱溫涼。按主病。試應脈者。無有其驗。可謂迂矣。要是陰陽家之言。奚取於疾病醫乎。
白話文:
所謂的「五運六氣」,對於診斷疾病是沒有效驗的。研究司天、在泉的理論,推算陰陽的太過與不及,以此來決定寒、熱、溫、涼的屬性,然後對應推斷會發生的疾病,並試著用脈象來驗證,但卻沒有任何效果。這種方法實在是太迂腐了。說到底,這只是陰陽學說的範疇,又何必硬要將它套用在疾病的治療上呢?
2. 理
世之好言理者。必物推事窮。至其所不通。鑿以誣之。蓋理本非可惡者也。惡其鑿焉耳。故雖口能說百病之理。而難其治者。為其鑿也。夫理無定準。疾有定證。豈可以無定準之理。臨有定證之疾哉。故吾黨論其已然者。不論未然者。又不論其所以然者。蓋事理相依不離者也。故事為而得之。理默而識之。
白話文:
世上喜歡談論道理的人,總是喜歡把事情推演到極致,直到推演到說不通的地方,就用牽強附會的說法來解釋,其實道理本身並不是令人討厭的,讓人厭惡的是那些牽強附會的說法。所以,即使有人能說出各種疾病的道理,卻很難治好病,就是因為他們喜歡牽強附會。道理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準則,而疾病卻有固定的症狀,怎麼可以用沒有固定準則的道理,來應對有固定症狀的疾病呢?因此,我們這群人只討論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討論還沒發生的事,也不討論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因為事情和道理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所以,事情做了才能得到結果,道理則是在默默之中體會領悟。
3. 醫意
醫意之說一出。而世之狡兒。以為口實。曰。醫之道。唯意以推之。何必讀書受業。而後為之邪。籲。妄哉陋哉。豈可與言道哉。蓋醫之為道。自有一定法。何鑿推妄行之為。其如是也。不由規矩。以擬方圓。不用繩墨。而置曲直。豈得不差乎。學者思諸。
白話文:
醫學道理的說法一出現,世上那些狡猾的人,就拿這當藉口,說:「醫學的道理,只要憑自己的意思去推斷就行了,何必讀書學習,然後才能行醫呢?」唉!真是太荒謬、太淺陋了!這種人怎麼能跟他談論醫學之道呢?醫學的道理,本來就有一套固定的法則,怎麼可以隨便臆測、胡亂行事呢?如果像他們這樣,不用規矩就想畫出圓形方形,不用墨線就想擺正彎曲的物體,難道不會產生偏差嗎?學習醫學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個道理。
4. 痼疾
世醫以痼疾名持病。而難乎治矣。至如中風嗝噎脹滿痿躄等。難之益甚。是無它。方不得法也。蓋方法不愆焉。則無病不愈也。今從法處方。其所難者。得治不少矣。彼已不能治。則雖千百人中起一人。不亦善乎。此非入門同道。不易論焉。
白話文:
一般醫生把纏綿難癒的疾病稱為「痼疾」,認為很難治療。像中風、打嗝、腹脹、肢體癱瘓等病症,更認為難上加難。其實原因沒有別的,是治療方法不對啊。如果方法正確沒有錯誤,那麼就沒有治不好的病。現在從方法著手開處方,那些難治的病就能治好不少了。那些醫生如果已經無法治療,那麼即使千百人之中有一個人能治好,不也是件好事嗎?這個道理如果不是同道中人,是很難理解的。
5. 素難
素靈二書。古人以為先秦之偽作。周南先生曰。六朝以降之書。然其中間有古語可法者。學者擇焉。難經傳以為越人書也。而其言理最勝。故害道亦多。考之扁鵲傳。亦唯偽作而已。
白話文:
《素問》、《靈樞》這兩本書,古人認為是先秦時代的偽作。周南先生說,它們是六朝以後的著作。然而,其中有些古語是可以作為學習典範的,學者們應該加以選擇學習。至於《難經》,一般認為是越人所寫的,它論述醫理最為精闢,但也因此產生不少錯誤觀點。考證扁鵲的傳記,便知《難經》也只是偽作而已。
6. 本草
本草妄說甚多。不足以徵也。然至考藥功。豈可廢乎。宜擇其合於仲景法者用之。至如延齡長生。補元氣。美顏色。入水不溺。白日見星。殊不可信也。其非炎帝書也。不待辨而明矣。後世服食家說。攙入本經。不可不擇焉。
白話文:
關於藥材的書籍中,有許多不實的誇大之詞,這些不足以作為考證的依據。然而,在探究藥物的功效時,難道可以完全忽略這些書籍嗎?應該選擇那些符合張仲景醫學理論的藥方來使用。至於那些關於延年益壽、增補元氣、美化容顏、入水不溺、白晝見星的說法,實在是不可相信的。那些並非出自炎帝的著作,不用辯論就已經很清楚了。後世那些追求養生的人所說的內容,摻雜在本草之中,必須加以辨別選擇。
7. 修治
後世修治之法甚煩。如煨炮炒。中黑微炒。酒浸酢浸。九蒸九曝等。與作飲作餅。為羹為胾之法何別乎。去酷烈之本味。偏性之毒氣。以為鈍弱可狎之物。何能除毒治病哉。蓋毒即能。能即毒。制以蓋毒則可也。殺毒則不可矣。
白話文:
後代處理藥材的方法非常繁瑣。像是用火灰煨、用火烤、用鍋炒,炒到表面微黑,或是用酒浸泡、用醋浸泡,以及多次蒸煮、多次曝曬等等。這些方法和把藥材做成飲料、做成餅,或者煮成濃湯、切成肉塊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這些方法只是去除藥材原本強烈的味道和偏頗的藥性毒氣,把它們變成鈍化、軟弱、可以輕視的東西,這樣又怎麼能去除毒性、治療疾病呢?要知道,毒性就是藥效,藥效就是毒性。用其他藥性來壓制毒性是可以的,但想要完全殺死毒性是不可能的。
8. 相畏相反
相畏相反之說。甚無謂也。古人制方。全不拘於此。如甘草芫花。未見其害也。其他亦可以知已。
白話文:
所謂藥物之間互相畏懼或互相抵消的說法,實在是沒有道理的。古人調配藥方時,完全不拘泥於這些說法。例如甘草和芫花一起使用,也沒看到有什麼害處。其他藥物的例子,也可以由此類推知道了。
9. 毒藥
藥者草木。偏性者也。偏性之氣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耳。周禮曰。聚毒藥以供醫事。又曰。以五毒攻之。左傳曰。美疢弗如惡石。古語曰。毒藥苦口利於病。內經曰。毒藥攻邪。古者以藥為毒。可以知已。後世自道家之說。混於疾醫。從藥為補氣養生之物。不知其為逐邪驅病之設也。
可謂失其本矣。甚則至有延齡長年。還少不死等之說。庸愚信之。煆煉服食。以誤其身者多矣。悲夫。
白話文:
藥物是草本植物,具有偏頗的特性。這些偏頗的氣性都帶有毒性,我們是利用這種毒性來去除另一種毒性。周禮說,儲備毒藥來供應醫療事務,又說,用五種毒藥來攻克疾病。《左傳》說,美麗的疾病不如醜陋的石頭(來治療有效)。古語說,毒藥味道苦,但對治病有益。《內經》說,毒藥是用來攻擊邪氣的。古時候人們把藥物看作是毒藥,這樣就可以知道它的本質了。後世受到道家學說的影響,混淆了醫學的觀念,把藥物當作是補氣養生的東西,卻不知道藥物本來是用來驅逐邪氣、治療疾病的。
這可真是失去了藥物的本質啊。更甚者,甚至出現了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長生不死的說法,愚蠢的人們相信了這些,就去燒煉、服食這些東西,結果因此而傷害自己的人很多,真是可悲啊!
10. 藥能
諸家本草所說藥能。率多謬妄。故先生壹皆考信於仲景氏云。參觀其方。功用可推也。今舉本草所載。不合仲景者一二。如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彼以為補氣。石膏已渴。而彼以為解熱。附子逐水氣。而彼以為溫寒。其相齟齬者。大抵為爾。先生別撰藥徵以詳之。故不贅於此。
白話文:
各家本草書籍所記載的藥物功效,大多是錯誤虛妄的。所以先生(指作者)都以張仲景的說法為準,並參考他的藥方,就能推斷出藥物的真正功用。現在舉出本草記載中,與仲景說法不符的例子一二。例如,人參用來治療心下痞硬,但本草卻認為是補氣;石膏用來止渴,本草卻認為是解熱;附子用來排除水氣,本草卻認為是溫陽散寒。像這樣相互矛盾的例子,大致就是如此。先生另外撰寫了《藥徵》來詳細說明,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