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4)
醫斷 (4)
1. 藥產
藥產有某土宜處。某土不宜處。其土之所生。性之所稟。不可不詳也。
白話文:
藥材的產地有適合生長的地方,也有不適合生長的地方。藥材在什麼地方生長,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性,這些都是必須詳細了解的。
2. 人參
人參有數種。今觀清韓賈舶所載來者。皆非古也。蓋參本味苦。治心下痞硬之物也。仲景之書。及千金外臺方中所用。可見已。自服食家之說行。有補元氣益精力之言。於是浸甘草汁。甘其味。加修飾。美外形。以炫貴价也。人以為救死之良藥。醫以為保生之極品。承誤以傳。
眩贗而失真矣。貧賤而死者。以為不用參之尤。富貴而斃者。以為參不及救之。唯遁辭於彼而已。且今用之。心下痞硬不治。和參能治之。是其由製造。可以知也。
白話文:
現在看到從朝鮮來的商人所販賣的人參,都不是古代那種人參了。原本人參的味道是苦的,是用來治療心下痞硬(胃脘脹滿、不舒服)的藥材,這點可以從張仲景的著作以及《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醫書中看到。
自從道家養生之說盛行後,出現了人參能補元氣、增強精力的說法。於是,人們就用甘草汁浸泡人參,使其味道變甜,還會加以修飾,讓外觀變得漂亮,藉此抬高價格。人們認為人參是起死回生的良藥,醫生也把它當作保命的極品,就這樣以訛傳訛,誤導大眾,讓人們搞不清楚人參的真面目。
貧窮的人死了,會被認為是因為沒用人參的緣故;富貴的人死了,則會被認為是人參用得不夠才沒救回來。大家只會找藉口推卸責任。而且,現在拿人參來治療心下痞硬根本治不好,但是用「和參」卻能治好,由此可見,現在的人參是因為加工製造的關係才變得沒效用。
3. 古方
方者莫古於仲景。而仲景為傳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蓋身為長沙太守。博集群方。施之當時。以傳後世。而其書具存焉。故欲用古方者。先讀其書。方用可知。然後藥能可知也。未知方用。焉能知藥能乎。雖然。未知藥能。則方用亦不可知也。況方意不可解者甚多矣。蓋雖仲景。
亦或有不解者。雖則或有不解者。而昔人所傳。既用有驗者。又奚容疑焉。降至千金外臺書。方劑不古者居多。其可取者。不過數方而已。概多味者可疑矣。世有欲以數藥兼治數證者。自謂無不中也。亦唯暗投瞑行也已。學者思諸。
白話文:
說到藥方,沒有比張仲景更古老的了。但張仲景是傳播藥方的人,並非自己創造藥方的人。他身為長沙太守,廣泛收集各種藥方,應用在當時,並流傳到後世,而他的著作也完整地保存下來。所以想用古方的人,應該先讀他的書,了解藥方的使用方法,然後才能了解藥物的功效。不了解藥方的使用方法,又怎麼能了解藥物的功效呢?雖然如此,不了解藥物的功效,也無法了解藥方的使用方法。更何況,很多藥方的含義非常難以理解。即使是張仲景,也可能有些不了解的地方。雖然有些地方可能不了解,但古人所傳下來的,既然使用過有效,又何必懷疑呢?到了《千金方》、《外臺秘要》這些醫書,藥方不古老的居多,其中可以採用的,不過是少數幾個而已。大抵上藥味多的藥方都值得懷疑。世上有人想用幾味藥就同時治療多種疾病,自認為沒有不靈驗的,這也只是盲目摸索而已。學醫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些道理。
4. 名方
世俗所謂名方者。間有奇效。故醫傳之。非醫者亦傳之。不審其所出。而一時施用有驗者。相傳以為名方也。蓋載書籍者。未必佳。傳俗間者。未必不佳。宜博求普問。以輔其術矣。
白話文:
所謂的「名方」,世俗間流傳的說法,有時確實會出現奇特的效果,所以醫師之間會互相傳授,不是醫師的人也會跟著流傳。這些方子往往沒有考究來源,但因為一時使用有效,就被大家口耳相傳當作名方。其實,記載在書籍上的方子,不見得都是好的;而流傳於民間的方子,也不見得不好。所以,應該廣泛地尋求、普遍地詢問,才能夠幫助提升自己的醫術。
5. 仲景書
仲景書。有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玉函經。其論傷寒及雜病。甚詳悉焉。然如要略玉函。偽撰已。先生辨之。故不贅也。雖傷寒雜病論。獨出於仲景。然叔和撰次之。加以己說。方劑亦雜出。失本色者。往往有之。且世遐時移。謬誤錯亂。非復叔和之舊。不可不擇也。後之注家。
皆為牽強附會。不可從也。故先生之教。其理鑿者。其說迂者。一切不取之。所以求其本色也。學者宜審焉。
白話文:
《仲景書》包括《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和《玉函經》這幾本書。其中,關於傷寒和各種雜病的論述,寫得非常詳細周全。但是像《要略》和《玉函經》這兩本,內容已經被後人偽造摻雜了。前輩(指作者的老師或前人)已經辨別指出這些問題,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雖然《傷寒雜病論》的確是張仲景的著作,但經過王叔和整理編輯後,又加入了王叔和自己的一些見解,而且裡面的方劑也有些雜亂,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這種情況其實不少。加上時間久遠,世事變遷,書中的內容也出現了許多謬誤和錯亂,早已不是王叔和當初編輯的樣子了,所以我們必須仔細加以選擇辨別。後世的注釋家,所做的註解大多是牽強附會,不能採信。因此,前輩的教導是,對於那些道理說不通的、說法迂腐的,一概不予採用,這樣才能找出書本的原貌。學習的人應該仔細審察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