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沖元逸

《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1)

回本書目錄

斥醫斷 (1)

1. 緒言

余讀鶴氏所編吉益子醫斷。廢書而嘆。可為太息者三。可為流涕者二。其佗背理而傷道者。難遍舉矣。夫醫雖小道。其精理妙用。非聖人不能肇修之也。是以古今醫流。雖有卓識俊才迥出於人者。然其論辨取捨。一皆折衷於經。而終不能更其轍也。人命所繫。至重綦大。豈可不慎哉。

白話文:

我讀了鶴氏編纂的《吉益子醫斷》。闔上書本不禁嘆息。有三大點令人感嘆,有兩點令人痛心。其他違背醫理、有損醫道的事情,難以一一列舉。

醫術雖然只是小道,但其精微的道理和奇妙的功效,非聖人不能開創。因此,古今以來醫學界縱有卓絕的見解和才華出眾的人,但他們在論證、取捨方面,都是以經典為準則,始終無法改變前人的道路。

人命關天,極為重大。難道能不謹慎嗎?

而彼書也。斷然擯醫經。棄陰陽。變古今不移之道。而異其端矣。嗚呼此言之行也。後將不勝其弊矣。可為嘆息者一也。雖以仲景明敏。猶質信於素問。陰陽大論。彼書雖稱取方於仲景。然取捨任意。加以妄說。謂人參無補而治心下痞硬。附子非溫而逐水氣。然則仲景何不捨人參用枳實

白話文:

但那本書卻斷然摒棄醫經,捨棄陰陽,改變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另闢蹊徑。唉!這樣的說法流傳開來,後世將不堪其害,這是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啊。即使是聰明敏銳的仲景,也依然相信《素問》和《陰陽大論》。那本書雖然聲稱從仲景那裡取材,但取捨隨意,還加入了很多胡言亂語。比如說人蔘沒有補益作用,卻能治療心下痞硬;附子不是溫熱藥,卻能祛除水氣。那麼,仲景為什麼不用人蔘而用枳實呢?

代附子以甘遂乎。可謂無稽之言矣。可為嘆息者二也。夫政有王霸之別。吏有循酷之異。醫道亦然。彼書論術甚率易。分證尤忽略。不求標本、不究病因。有攻而無補矣。譬猶李斯商鞅之術。郅都杜周之治。如此而不敗者幾希也。可大息者三也。雖死生有命。醫事所關亦大矣。

白話文:

拿甘遂來代替附子,簡直是無稽之談。這足以令人扼腕嘆息有三。治國有王道霸道之分,做官有循吏酷吏之別,醫道也是如此。那本書論述醫術過於籠統簡略,辨證分得非常粗略。不懂得探求疾病的根本和病因,只是猛攻而不知調補。就好像李斯商鞅的治國術,郅都杜周的施政手法。這樣而能不失敗的,少之又少。令人長嘆不已。雖然生死有命,但醫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原治術之得法以回生。與失宜以速死。則可以知之矣。吉益子謂死生者醫所不與也。此言之弊。終令庸愚者。視人死如風花。籲。民病將疇依。可為流涕者四也。其最勝悲者。初誕嬰兒。不辨稟賦渥薄。一切攻擊之施。古今經法。置而不論。臆斷所是。無少顧疑。至痘疹之治。

白話文:

中醫治療的正確方法可以救活病人,而錯誤的方法會導致快速死亡。這從吉益子的話「死生是醫生不能控制的」就可以明白。這話的弊端在於,讓庸醫和愚昧的人把患者的死亡看得像落花流水般平常。唉!老百姓生病了能靠誰呢?這可以讓人流下四行淚了。

其中最令人悲痛的是,初生的嬰兒體質強弱不明,卻遭到各種攻擊性的治療。古往今來的醫經都置之不理,憑著自己的臆斷胡亂治療,毫不考慮後果。等到痘疹發作的時候,

慘刻益酷。可不謂忍乎。可為流涕者五也。此五者。誠足以為天下後世之患。夫俗樂悅耳。詭辯驚聽。彼人之論。亦取快一時。而其實有不測之禍。不可不辨也。作斥醫斷。

白話文:

(中醫)被認為是殘酷而冷酷。怎能不說是殘忍呢?令人流淚的事情有五種。這五種事情,確實足以成為天下後代的隱憂。世俗的音樂悅耳動聽,詭辯之詞驚世駭俗,他們所提出的論點,一時取悅於人。但實際上會帶來難以預測的禍害,不可不加以辨別。因此撰寫《斥醫斷》。

古人謂醫為司命官者。蓋本諸扁鵲之言。是不知道者耳。(至)誣扁鵲惑來學者。莫斯為甚矣。

司命出周禮。星名也。扁鵲引而諭之。思邈藉以名醫。猶管子以穀米為民之司命。孫子曰。將者人之司命。可以徵也。聖人制醫藥。以濟民夭死。則借司命以名醫。亦何不可之有哉。誣扁鵲惑來學者為誰也。可謂離蹤而跂訾者也。

白話文:

「司命」一詞出自《周禮》,是指星宿的名稱。扁鵲引用此概念來闡述道理,孫思邈借用「司命」來尊稱醫者。就像管仲將穀物視為民生的「司命」,而孫子稱將領為軍隊的「司命」,由此可見。

聖人制定醫藥,旨在救助夭折將死之人,所以借用「司命」來稱呼醫者,又有何不可呢?那些指責扁鵲誤導後學的人,只能說他們是脫離實際,亂加評論罷了。

死生者命也。自天作之。(至)醫焉能死生之哉。

死生有命。出子夏之言。顏子而夭。盜蹠而壽。貴不能奪。賤不得讓。數盈運盡。無奈之何。此夫人所知。何煩說之為。然亦有不幸者。有自取者。王仲任所謂強弱壽夭之命。所當觸值之命。及正命。遭命。隨命等之說。議論多端。終難得其要領。此即聖人所罕言也。而況非聖者乎。

白話文:

生死是有定數的。這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話。顏回很早去世,強盜盜蹠卻活得很久。富貴不能延長壽命,貧賤不能縮短壽命。命運已盡,無能為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何必多說呢?

然而,也有人是不幸而早逝的,還有人是自找的。王仲任說,人的強弱和壽夭,有天生註定的,也有自己造成的,還有正命、遭命、隨命等說法。各種說法很多,但最終都難以捉摸其中的規律。這連聖人都很少談論,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了。

蓋煩說之必惑人。輕言之則傷物。言之有弊。先賢慎焉。夫惟忠臣烈士。捨生而取仁。犯難而踏義者。臨時自斷曰死生命也則可已。其佗或為欲伐性。因忿忘身者。至其不可奈何。乃亦曰命也。此豈命哉。乃自求也。然亦自傷而止。無害乎人矣。惟刑官與醫者。決不可言命也。

白話文:

過度地談論命運,一定讓人迷惑。輕率地說出命運,會傷害他人。談論命運有很多弊端,所以古人對此很謹慎。只有忠誠的臣子和英勇的烈士,才能捨生取義,冒險蹈義,並在臨死時說「死亡是天命」,這種說法是可以接受的。其它人或許因為慾望違背本性,或因憤怒而忘卻自身,等到無法挽回時,才說這是命運。這豈是命運嗎?這分明是自己造成的。但是,這樣的人自己承受痛苦,不會傷害別人。只有負責刑罰的官員和醫生,絕對不能說「命運」。

言必有害乎物焉。何則。醫與刑官。皆與生殺之事者也。平反則多活。失入則多冤。診應病而起。方失法而斃。片紙具案。一匙藥劑。殺無辜而折多壽。莫斯可畏。以生殺為重任。畏之慎之。猶恐得罪於造化。而況一托之於命。而謂己不與焉乎。此非所宜言也。又敢唱以導人乎。

白話文:

說什麼話都要對事物有所影響。為什麼呢?醫生和刑官的工作都是與殺生和救活有關的。如果判決公正,就能多救人;如果判決錯誤,就會冤枉許多人。診斷應當根據病情而做出,藥方開錯了就會害死人。一張紙的記錄,一匙藥的劑量,都能殺死無辜者而縮短壽命。這難道不可怕嗎?因為生殺事關重大,所以我們應該敬畏謹慎,生怕得罪天地。更何況將生死託付給別人,卻說自己沒有責任,這是說不過去的。這樣的話不應該說,怎麼敢用它來勸導別人呢?

若其說之行也。庸醫凡工。不論己術之粗妄。人死則曰。病吾除之。死生命也。醫不與焉。黠者藉以為口實。愚者信以為實然。競為酸酷。無復忌憚。其禍豈可勝言也哉。出言不善。弊至於此。凡為醫者。所宜深察者也。

白話文:

天地的偉大恩德在於賦予生機。聖人致力於醫藥,挽救人民的生死。經書上說:「天地造化者是醫生的先導。」《周禮》記載,凡是患有疾病的平民百姓,都必須分類治療。病人去世後,就會逐一記錄致死原因,並上報給醫師。到了年末,朝廷就會審查醫生的醫療記錄,以此決定醫生的俸祿。先王重視生死,到了極致、圓滿的地步。生死攸關,而醫者不參與其中,那麼記錄死終又何必要用來決定俸祿呢?唉呀,對生死漠不關心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醫師。

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至)執古之方。體今之病。能合仲景之規矩而死者命也。質諸鬼神。吾無愧爾。

天地大德曰生。聖人為醫藥。濟民夭死。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周禮載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祿。先王所以慎死生者。至矣。盡矣。死生而醫不與。則何為書死終以制食祿乎。嗚呼契然無心於死生者。非醫矣。

是以良工知幾微而治腠理。故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也。身可活也。及其入膏肓也。雖神醫無奈之何。吉益子言死生者醫之所不與者。蓋本諸扁鵲之言也。然亦不知本者已。扁鵲之言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此以未入骨髓者。與既在膏肓者言之矣。

白話文:

因此,高明的工匠瞭解微小的細節,從而治癒皮膚的腠理。所以,讓高明的醫生及早介入,疾病就可以痊癒,生命就可以保住。等疾病深入到膏肓,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吉益子說生死由命,是醫師無法掌控的,實際上是根據扁鵲的話說的。但是吉益子並不知道扁鵲話的本意。扁鵲說:「越國的人並不能令人起死回生,他們只能讓本來應該活的人復原。」這是針對疾病未深入骨髓和已經深入膏肓的情況來說的。

若使齊桓蚤從扁鵲之言。則病可已也。身可活也。有病不治而死。不可謂命也。虢太子待扁鵲而蘇。可以見也。故使良醫蚤從事。則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然世醫專以死生為己任者。疑乎仁。其失愚也。言死生醫不與者。疑乎知。其失賊也。愚與賊。君子不由焉。醫當以可治為可治。

白話文:

不要把不可治癒的病當作不可治癒的。何必談論命運呢?治病治不好,就都說是命運。難道有道理嗎?假如張仲景遇到了這樣的病,我不相信他會說這是命運。何況不是張仲景這種醫術高明的人呢?何況與張仲景的醫學規矩不符的人呢?必須根據聖人的話來驗證,然後再談命運。不考慮根本原因,只看表面現象,就好像方寸之木,可以讓它比高樓更高。這就是這種說法的意思。

以不可治為不可治。何必言命耶。治人病不愈。而皆謂之命也。豈理哉。假令仲景當之。我不信焉。況不為仲景者乎。況不合仲景之規矩者乎。須徵諸聖人之言。而後言命也。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此之謂也。

世醫動輒預定其死生。彼其意謂斃於吾手。則害於名矣。(至)死生醫之所不與也。

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醫之能事也。古之道也。工拙之所以分也。何尤世醫之為哉。彼既謂眂其死。猶且盡我術以望其或生。然而不生。然後可謂命也已矣。嗚呼視不可治而欲治之。愚也。古人不為之。非為害於名。治之無益也。是扁鵲所以視桓侯之不可藥而逃去也。其言忘死生於執刀圭之間。闢諸操舟者。言忘覆沒於檝棹之間。豈可哉。

白話文:

元氣之說。聖人之所不言。六經莫有焉。(至)是豈可虛衰者哉。亦可補乎哉。

元氣之說。雖不具於六經。其義則備焉。吉子以名求之而不得。輒謂六經莫有。聖人之所不言。可不謂昧乎物乎。夫元者萬物之初。是以易之教。以元為大。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不已者。非氣而何也。擊辭曰。精氣為物。祭義曰。

關於「元氣」的說法,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在《六經》中,但是它的含義卻無所不在。吉某人因為在《六經》中找不到「元氣」的名稱,就武斷地說《六經》沒有記載,聖人沒有談論過它。這難道不算是對事物的極度無知嗎?

「元」是萬物之始。所以《易經》的教導中,將「元」視為偉大。書中說:「偉大的乾元,是萬物的源頭。至高的坤元,是萬物的滋養。這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德行,它讓生命生生不息。」能促成這一切的,除了「氣」之外,還能是什麼呢?

《擊辭》中說:「精氣化生萬物。」《祭義》中說:「天地之始,其氣至精。」

氣也者神之盛也。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身為體之長矣。孔子曰。元者善之長也。天非元無以運化乎萬物。君非元無以運化乎天下。人身非元無以運化乎四肢百骸也。夫元原於天。行於人。通於萬物。呼為統名。此亦不外於天地自然者也。彼曰。是豈可虛衰者哉。亦豈可補乎哉。

白話文:

氣是神明的旺盛表現。在天稱為「元氣」,在人則稱為「仁德」。在人體,氣成為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孔子說:「元氣是仁德之本。」如果沒有元氣,天無法運轉萬物;君王沒有元氣,無法治理天下;人體沒有元氣,四肢百骸也無法運作。元氣起源於天地,運行於人體,貫通於萬物。我們稱之為「統攝之名」。元氣的存在是天地間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有人說:元氣怎麼會虛弱或被補呢?

非也。此氣衰。則化育失時。災害並至。君不君。臣不臣。干戈爭起。天地四塞。禮記曰。氣衰則生物不遂。衰氣不可不益。易曰。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書曰燮理陰陽。寅亮天地。可見此元氣或時虛衰。亦可以益之。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天地之氣。

白話文:

不對。如果這種氣衰竭了,繁殖養育的時機就會錯亂,各種災禍就會接踵而至。君主不能成為君主,臣子不能成為臣子,紛爭戰亂就會起來。天地四方都受到阻塞。禮記說:「氣衰竭,則生物無法生長。」衰竭的氣不能不增補。易經說:「損耗而不停止,必定會增補。」因此,接下來就用「益」卦。尚書說:「調和陰陽,明察天地。」可見這種元氣有時候會虛衰,也可以增補它。這樣纔可以裁定成天地運轉的法則,輔助天地適宜的運行。天地的氣。

且可益。況於人身哉。孟柯曰。氣。體之充也。苟得其養。無物不長。夫名定而實辨。言正而義行。彼妒繆於道。而誘其所好也。荀卿以為亂正名使民疑惑。則謂之大奸。豈可不慎哉。

白話文:

這樣對於植物有益,更何況對於人的身體呢?孟子說:「氣是身體的充實。」如果得到適當的滋養,沒有什麼不能生長。名稱確定,實質明確,言論正確,義理通達。那些背道而馳、誘導人偏離正途的人,荀子認為他們混亂了正名,使百姓疑惑,所以稱他們為「大奸」。難道不可以謹慎對待嗎?

若夫隨年齒而旺衰者。天地之道。萬物之常也。(至)說者不論及此。誤矣。隨年齒而形與神旺衰者。素問論之詳矣。夫元氣之在全軀也。徹上徹下。無所不至。此氣也。分之則為陽。為陰。為精神。生氣通天論曰。其氣三。是也。有所抑遏而不流。則為病。所謂壯者氣行則已。

白話文:

如果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身體機能盛衰,這是天地法則,萬物發展的規律。那些人卻不去探討這個道理,實在是錯了。隨著年紀的變化,身體外形和精神功能的盛衰,《素問》經典早就論述得非常詳細。人的生命力遍佈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到。這股生命力,分為陽氣、陰氣和精神。就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其氣三」,就是指這三種能量。如果這些能量受到阻礙而不能流通,就會生病。就像《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年輕力壯的人,只要氣血能暢行無阻,疾病就會痊癒。」

怯者則著而為病。此非真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不用補氣之藥。反施耗氣之劑也。內經所論。柴胡戴人所說。亦不可不知焉。豈說者不論及此乎。彼適不思諸已。

白話文:

古代醫生通過「四診」來診斷疾病,首先是「望診」。因為「望診」能觀察到外在和內在的跡象。但《盭經》的宗旨卻與古法相反,過於注重脈診。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脈亦然。(至)先證而不先脈。先腹而不先證也。

古人以四診病。自望始焉。蓋診外及內也。彼盭經旨。反古法。誰入不由戶。其以人心之不同。比脈之有異。可謂非類矣。若夫堯桀之心。霄壤不啻也。然其臂不為桀短。不為堯長。則脈亦豈天淵乎。故曰。以心比脈。可謂非類矣。

誰進入房子不走門呢?把不同的人心比作不同的脈象,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就像堯帝和桀紂的品德相差甚遠,但他們的胳膊長度並不會因為品德而有所不同。同樣道理,脈象也不應該與品德有天壤之別。

因此,用人的品德來比喻脈象,簡直是沒有根據的。

扁鵲曰。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可以見已。

扁鵲欲奇己術。故張言以誇中庶子。其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者。此誇張之言耳。及其入診太子。則曰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此切脈也。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此望色也。及其聞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則聽聲與寫形之診。可謂詳且明矣。鶴氏之子。不能讀書。漫引誇張之言。以為之證。可謂認影響失其實者已。

白話文:

扁鵲想要宣傳自己的高超醫術,因此誇大其詞對中庶子說自己不用望診、聽聲、看形狀來診病。這些都是誇張的說法。然而,當他為太子診病時,卻說陽脈下沉,陰脈上浮。這是望聞問切中的觸診。上面有絕陽經的絡脈,下面有破陰經的脈結。破陰絕陽的色澤已經消失。這是望診。當他聽見耳朵鳴叫,鼻子發張時,沿著兩條腿檢查到生殖器部位。這說明聽診和看形狀的診斷方法也非常詳細和明確。鶴氏的兒子不懂得讀書,隨便引用誇張的說法來作為論證,可謂是混淆是非,失掉真實。

如留飲家脈。千狀萬形。或無或有。不得而詳矣。夫脈之不足以證也如此。(至)自欺之甚矣。醫其思諸。

留飲之脈。或伏或見。如結如散。不可以名狀者。此所以為留飲之脈也。病怪則脈亦怪。如沙脹邪祟。有此病則有此脈。怪病亦有屬飲者。皆脈道窒礙所致已。醫眩此而言脈不足以證者。可謂執一廢百矣。五十動代脈之說。靈樞八十一難論之。仲景亦謂動數不滿五十。短期未知。

白話文:

關於留飲的脈象,有時明顯,有時隱伏,有時好像凝聚,有時好像分散,無法用具體名稱來形容,這就是留飲的脈象特徵。疾病不同,脈象也相應不同。比如沙脹邪祟,就有特定的脈象。有些怪病也與留飲有關,都是因為脈絡不通暢所致。有的醫生只注重某一種脈象,而忽略了其他脈象,這就像執著於一端而捨棄其他方面一樣。關於每分鐘脈搏跳動五十次就是代脈的說法,出自《靈樞·八十一難》,仲景也說過,脈搏跳動頻繁但每分鐘不到五十次。具體情況需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得知。

夫代者止歇不還之脈。陽氣竭盡。而氣脈不接續也。至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者。與死為鄰也。仲景曰。得此脈者必難治。所謂予之短期也。進退動數。以見緩急輕重之候。豈可謂無此理乎。其佗如傷寒心悸脈代者。腹痛結澀止代者。妊婦惡阻脈代。及結促者。阻滯去則脈復平。

白話文:

所謂的脈代,就是脈搏停止不再回彈的情況。這時陽氣已經耗盡,氣血無法連續。脈象可能會表現得像小鳥啄食,或像屋頂漏水,或像琴絃斷裂。這種脈象往往與死亡接近。仲景曾經說過,出現脈代的人必定難以治療,只能預測其短期壽命。脈搏的進退動數,可以顯示出病情緩急輕重的徵兆。難道這種道理不存在嗎?除此之外,像是傷寒導致的心悸脈代、腹痛結澀造成的脈代、孕婦妊娠嘔吐脈代,以及脈絡結促不通的脈代,等到阻滯消除,脈搏就會恢復平穩。

不可一途而論之也。至匿其病情。令醫診之。以驗其工拙。則蘇東坡有論闢之。慎疾者不可以不知焉。

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於此焉。(至)宜取古法而求其要矣。

視疾之法。背腹手足上下。無所不診焉。如仲景所謂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及按之濡。按之石便。按腹之法。蓋為審也。其寒熱虛實。腎間丹田。若夫里結硬糞。可探而知焉。則可以知病之狀也。豈啻腹已哉。如扁鵲循其兩股以至於陰。可觀大表之間。無所不診也。

白話文:

看病的方法。從前胸到後背、從頭到腳,沒有不檢查的。比如仲景所說的結胸病,位置就在心口以下。按壓會痛。但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這叫做痞。如果按壓時感覺濕潤或像按壓石頭一樣,則是按腹的方法。這是為了仔細檢查。寒熱虛實可以通過按壓腎間丹田來判斷。如果裡面白結硬糞,可以通過探查得知。這樣就能知道病情的具體情況了。豈止是腹部的問題呢?就像扁鵲從患者兩條大腿循著經絡一直到陰部,可以觀察大表之間的狀況,沒有什麼不能檢查的。

周禮曰。參之以九藏之動。而不分腑也。仲景未嘗論矣。無益於治也。(至)其說弗啻堅白。要皆非治疾之用也。

白話文:

《周禮》中記載,中醫治療時要參照九藏的活動,但沒有區分腑臟。仲景並沒有討論過這種方法,因為它對治療疾病沒有幫助。甚至有人認為這種說法簡直就是黑白顛倒。總之,這些都不是治療疾病的方法。

甚矣哉。吉益氏之解醫也。以周禮不分藏府。非醫書之言。周禮之書。非為治疾而設。其言何一一盡醫理乎。彼既不能以周禮治疾。而以醫書治病。則醫之言不可以不取則焉。如吉氏謂藏府。陰陽。腎命門。心包三焦之說。無益於治而不取。闢猶以眉發為無益於身而去之。眉發在身。

白話文:

哎呀!吉益氏對於醫學的理解真是糟糕。他以《周禮》不區分臟腑為依據,說這不是醫學書籍。但《周禮》根本就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而寫的,它的內容怎麼可能每個方面都符合醫學理論呢?吉氏既然無法用《周禮》來治病,就應該用醫學著作來治病。那麼就必須遵循醫學著作的理論和方法。

例如,吉氏認為臟腑、陰陽、腎命門、心包三焦的說法對治療疾病沒有用,所以不採用。這就像把眉毛和頭髮視為對身體無用而去除它們一樣。眉毛和頭髮在身體上是有作用的。

身未必肥。眉發去身身未必瘦。而不去之者。以具體不可缺也。古人垂法正名。豈但眉發之於身乎。且仲景曰。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又曰。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是等語皆緊要。其佗內經所論。難經所辨。暨千金。外臺。類於法。

白話文:

身體不必肥胖,眉毛和頭髮脫落,身體也未必會消瘦。然而,不脫落它們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具體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人確立準則並正名,難道只是針對身體的眉毛和頭髮嗎?

此外,仲景說:「清邪侵襲上焦,濁邪侵襲下焦。」又說:「屬於臟腑的邪氣要去攻治它,不讓它發出汗來。」「屬於體表的邪氣,不讓小便次數太多。」小便次數多,大便就會變硬。這些話都很重要。其他內經中討論的,難經中辨別的,以及《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類似的法規,也都同樣重要。

品於治。豈無益於治乎。而言仲景未嘗論。鹵莽殊甚。

十二經十五絡者。(至)亦妄說耳。不可從也。

扁鵲曰。中經維絡。別下於三焦膀胱。又曰。絕陽之絡。破陰之紐。此以經絡視病也。夫經絡於人身也。闢諸枰之有旄。今以經絡為妄不取。猶對無旄枰。假令弈秋為之。終不能善之也。史曰。必有經紀。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此方謂也。

白話文:

扁鵲說:中經和維絡之間有聯繫,並分別通到三焦和膀胱。又說:絕陽的經絡是與陰分開的,也是陰的紐帶。這些都是根據經絡來看疾病的。經絡對於人體來說,就像棋盤上的旗子一樣,可以判斷出問題所在。如果拋棄經絡,就像面對一個沒有旗子的棋盤,就算有弈秋這樣的高手來下,也無法下好棋。史載:下棋必須有經紀,如果技術不好的棋手有一點不熟悉,棋盤上的文理、陰陽就會亂掉。這也是方劑配伍的道理。

本草曰。某藥入某經。某藏。(至)其為牽強。可以知已。古法唯因上下表里所主。而處方不同焉耳。

醫之用藥也。猶將之用兵歟。強弱安危之效。死生起活之機。不可輕也。夫兵有正有奇。馬步擇地。弓刀異便。多算勝。少算不勝。豈唯兵為然哉。仲景之論醫也。方法有經。逆順異治。機變不可窮也。豈惟上下表里。足以盡古法乎。如張元素引經報使之說。雖古無此說。然仲景之方。

白話文:

對於醫生用藥就像軍隊用兵一樣,決定強弱安危的關鍵,以及攸關生死存亡的契機,不能輕忽。軍隊有正兵奇兵,根據地形選擇騎兵步兵,弓箭刀劍各有優點。多謀略者勝,少謀略者敗。難道只有軍隊如此嗎?仲景論醫術,有固定的方法,逆證順證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應變之法無窮無盡。難道只有上中下、表裏之法,就足以窮盡古法嗎?例如張元素提出的「引經報使」之說,雖然古方沒有這樣的說法,但仲景的藥方中,

亦皆以桂枝麻黃髮太陽。葛根解陽明。柴胡和少陽。及理中之理中焦。白虎。十棗。承氣。抵當。均入胃。而藥氣之所趨。如鼓進金退。左麾右指。運諸掌上。則有此甚於彼者。至哉斯術出。莫不以合法為本。趣變為用。苟反於法。則安者危。不知變。則存者亡。稽其聚散離合之際。

白話文:

無論是桂枝麻黃,都是用來發散太陽經的寒邪。葛根用來解陽明經的熱邪。柴胡用來調和少陽經。而理中湯用來調和中焦。白虎湯、十棗湯、承氣湯、抵當湯,都作用於胃。而藥效的作用方向,就像鼓點前進,金聲後退,左手揮舞,右手指點,運用在掌心,那麼就會有此方優於彼方的說法。自從這種醫術出現,沒有一個不是以符合法則為根本,以順應變化為應用的。如果違背法則,那麼安穩的就會變成危險的。不知道應變,那麼活著的就會變成死亡的。考查它們的聚集、分散、分離、結合的時機。

不可謂無入經入藏之理矣。

針灸之用。一旦馳逐其病。非無驗也。(至)不必專用。亦不拘經絡分數。毒之所在。灸之刺之是也。

針灸之有經紀。內經之法古也。扁鵲刺三陽五會。仲景刺期門於太陽之縱及橫。其它屍厥刺巨厥。期門。太陽少陽並病刺大椎及肝俞。太陽病刺風池風府。且灸少陰。灸厥陰。不一而止。後世不敢易紀律。而精術妙手。出於其間者不鮮矣。今滅法立違。而實經絡分數於度外。嗚呼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此之謂也。

白話文:

針灸有它的法規。內經的方法是很古早的。扁鵲刺三陽五會,仲景刺太陽經縱橫交會的期門穴,其他如屍厥刺巨厥、期門穴,太陽、少陽同時發病刺大椎穴和肝俞穴,太陽病刺風池穴、風府穴,並灸少陰經、灸厥陰經,方法不只一種。後世的人不敢輕易更改規律,但其中也不乏技藝高超的人。現在廢除舊法,而實際上又把經絡的穴位分數丟在一邊,唉呀,弓箭不調,那麼羿神也不能準確射中目標;六匹馬不調和,那麼造父也不能駕車奔馳到遠方,就是這個道理啊。

營衛者。氣血之別稱也。(至)非疾醫之用也。不可從也。

營衛者。水穀精悍之氣也。不可直指為氣血之別稱也。蓋運行一身經脈之中外。如經營衛護然也。爪之生。發之長。營衛之行。無少間斷。均是氣血也。運行者曰榮衛。盈滿者曰氣血。猶水之與流也。如謂流是水之別稱。豈理也哉。故仲景之書。有並稱榮衛氣血者可以徵焉也。

白話文:

所謂營衛,就是水穀精華之氣。不能直接說它是氣血的別稱。因為它運行於全身經脈內外,就像經營衛護一樣。指甲的生長,頭髮的生長,都是營衛運行不間斷的結果。這些都屬於氣血。運行中的氣血稱為榮衛,充盈滿的氣血稱為氣血。就像水和流水的關係一樣。如果說「流水」是「水」的別稱,這說得通嗎?所以,仲景的著作中,有同時提到榮衛和氣血的記載,可以證明這一點。

或榮衛和則愈。或榮衛強弱。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等語。皆切於治者也。彼言非醫之用也。不思諸甚矣夫。

白話文:

如果營氣和衛氣調和,病就會好。如果營氣和衛氣強弱不同,營氣和衛氣不能互相作用,三焦無所仰賴等說法,都是針對治療者說的。那些話不是給醫生用的。不思考這些道理,真是太糊塗了。

陰陽者。天地之氣也。無取於醫矣。(至)非唯無益於治。反以惑人。學者思諸。

夫天者氣而不質。地者質而不氣。人則氣質合焉。氣陽也。質陰也。此人身陰陽顯然者也。彼吉益子者。體不具陰陽則已。然彼既謂。今天地即古天地。人物亦然。如果不具陰陽。則人物亦非古之人物也。何言之相矛盾乎。陰陽之於醫事古人規則。莫外於此。豈可悖焉哉。扁鵲謂以陽入陰。

白話文:

天這個概念是氣而不是物質。地這個概念是物質而不是氣。人是由氣和物質結合而成的。氣屬於陽性,物質屬於陰性。這是人體中陰陽明顯的體現。那個叫吉益子的醫生說,身體不具備陰陽就不會存在。然而他同時說,現在的天地就是過去的天地,人物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陰陽,那麼人物就也不是古代的人物了。這種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陰陽對於醫學來說是古人確立的規律,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它。扁鵲說,用陽性進入陰性。

所以治虢太子也。仲景曰。陽不足。陰不足。陽結。陰結。陰陽會通。陽去入陰。所以治本陰陽也。若或置陰陽而不論。偶一得功。亦是詭遇已。何足尚也。夫朱丹溪。張介賓之論。所見各偏矣。所以名不正。而言不順也已。

白話文:

因此,(張仲景)治虢太子的病。仲景說,陽氣不足,陰氣不足;陽氣壅滯,陰氣壅滯;陰陽交會貫通,陽氣進入陰氣。所以治本在於陰陽。如果放任陰陽失衡而不加理會,偶爾取得效果,也只是偶然湊巧罷了,有什麼值得讚賞的呢?朱丹溪、張介賓的理論都有偏頗。所以名義不正當,言論也不合情理。

五行之說。已見虞書及洪範。(至)吾黨所以不取也。後人增演其說。以誇窮理。可謂無用之徒也已。

醫書。以五行配五藏。以辨其用與其位。其來也。尚矣。猶周禮官府之六屬。以天地四時配之。五行氣也。故曰行。人亦稟天地之氣以生。故以氣配之。仲景曰。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五者並行而不相悖者。亦唯醫之教為爾。如周禮食醫。春多酸。夏多苦。

白話文:

醫書中,根據五行來對應五臟。用來區分它們的功能和位置。這樣的方法,由來已久。就像《周禮》中官府的六屬,是以天地四時來配對的。五行代表氣,所以稱為「行」。人也是接受天地之氣而生,因此也用「氣」來配對。張仲景說:上天廣布五行來運轉萬物。人稟承五行常道而有五臟。五行並行不悖,只有醫學的理論才能做到。就像《周禮》中規定的食醫,春天多吃酸味的食物,夏天多吃苦味的食物。

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是以五味配之也。又大卜所謂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亦可以徵也。五行出尚書。配當之義見易。高明配天。搏厚配地。此亦可並思也。若夫拘束地上五物。及生克勝復之理者。不足與言治矣。

白話文:

秋季多辛辣食物。冬季多鹹味食物。用甘滑的口味來調和。因此,五味要搭配得當。此外,大卜(占卜家)的方法是根據不同方位與身體部位來辨別相應的食物。這也可以印證五味配當的原理。

五行出於《尚書》。配當的道理見於《易經》。高明通達者配天,厚重博大者配地。這也可以一起思考。那些拘泥於地面上的五行食物,以及生剋勝復的道理的人,不足以談論醫療之道。

五運六氣者。無驗於病也。考司天在泉。(至)要是陰陽家之言。奚取疾病醫乎。

運氣司天在泉之說。無益於治療。而有誤乎來學。疾病之嬰人身。豈可推司運而預期哉。況又非內經之原文乎。齊褚彥通。明王安道。繆希雍既辨之。可謂英斷也。然如周禮疾醫。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及內經陰陽應象論等說。醫所當知也。

白話文:

關於「運氣主宰天象,調節萬物生死的說法」,對於疾病的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會誤導學醫者。疾病發生在人體,怎麼能推測運氣的變化來預測病情呢?況且這也不是《內經》的原文。齊褚彥通、明王安道、繆希雍等人已經辨析過了,可以說是英明的判斷。然而,像《周禮》中記載的疾醫,春天常有頭疼的疾病,夏天常有疥瘡的疾病,秋天常有瘧疾,冬天常有咳嗽氣逆的疾病,以及《內經》中的陰陽應象論等說法,都是醫者應該瞭解的。

世之好言理者。必物推事窮。至其所不通。鑿以誣。蓋理本非可惡者也。惡其鑿焉耳。(至)蓋事理相依不離者也。故事為而得之。理默而識之。

白話文:

凡是喜歡用道理說話的人,必定探究事物的本質。遇到自己不通曉的地方,就用錯誤的觀點來強行解釋。道理本身並不是可憎惡的,可憎惡的是生硬地解釋它。道理和事情的本質是相依相存、不可分離的。所以,通過研究實踐來獲得道理,道理則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掌握。

孟子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醫之為術亦如此也。惟理無形。以順為形。禹之行水。亦唯順是行。今棄理而臨疾。又言不論其所以然者。所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籲危焉哉。

白話文:

孟子說:我討厭聰明人,是因為他們太狡猾。如果聰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樣,我就不會討厭他們了。大禹治水時,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如果聰明人也只做自己該做的事,那麼他們的聰明也是偉大的。醫術也像這樣。疾病本身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要根據疾病的規律來治療,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固定的方法。大禹治水,也是唯一遵循水流規律來治理的。現在的人卻拋棄了疾病的規律,而只是去應付疾病。又說不用去探討疾病發生的原因,這就好比盲人騎著瞎馬,半夜來到深水池邊,真是太危險了。

醫意之說一出。而世之狡兒。以為口實。(至)豈得不差乎。學者思諸。

夫醫之術也。出於法而入於意。得於手而應於心。故其精微之極。有不可以言者也。苟意之不周。惡能至精微乎。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惟舊典可博涉。機變則不可預論。思之不置。神將通也。居今之世。為古之工唯意與法已。醫而不用意。奚知其可。

白話文:

從醫術來說,遵循基本法則,但又隨機而變通。得力於雙手操作,但又應合內心的智慧。所以醫術的精微奧妙,已經無法用言語描述出來。如果智慧不夠深遠通達,又怎能達到精微奧妙的境界?《易經》說:精深高妙的道理融入心神,才能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才能讓自身受益,從而提升德行。只有經典理論可以廣泛涉獵,然而臨機應變的策略卻無法預先論述。不斷地思考,才能讓神智貫通明達。現如今,只有依據智慧和法則才能成為古代神醫那樣的工匠。從醫不善於運用智慧,怎麼能懂得醫術的精妙?

仲景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此於四診之外。更示人以意候之法也。醫意之說。其來也有據矣夫。

世醫以痼疾名持病。而難乎治矣。至如中風嗝噎脹滿痿躄等。難之益甚。方不得法也。(止)此非入門同道。不易論焉。

白話文:

一般醫生稱難治的疾病為痼疾。而此類疾病很難醫治。比如中風、打嗝、脹滿、癱瘓,治療難度更大。這是因為用的方法不對。這種情況不是初學者和同行可以討論的。

醫之治痼病也。瞑眩攻擊。或可除之。然猶眎其元氣如何。況其痼之久也。雖良醫不能拔而去之。而彼庸醫者欲必除之。盡力以攻之。病未去而人斃。中風嗝噎脹滿痿躄之病。未入膏肓者。何治而不愈之有。其已入骨髓者。雖盧扁亦不能治焉。其方法與治術。可學而知。可思而得。余亦有病論治驗。見所著醫叢。不贅於茲。

白話文:

中醫在治療慢性病時,會使用一些強效的治療方法,有時可以消除疾病。但是,還是要考慮病人的體質狀況。況且慢性病病程長,即使是名醫也無法完全根除。而那些庸醫為了徹底消除疾病,會竭盡全力進行治療,結果病人沒治好,反而丟了性命。中風、打嗝、脹滿、肢體痿弱的疾病,只要還沒有深入到五臟六腑,就可以治癒。但如果已經深入骨髓,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法醫治。治療方法和技巧,可以通過學習和思考來掌握。我也收集了一些有關疾病診治的論述,記錄在我所著的《醫書集粹》中,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素靈二書。古人以為先秦之偽作。(至)難經傳以為越人書也。而其言理最勝。故害道亦多。考之扁鵲傳。亦唯偽作而已。

白話文:

《素問》和《靈樞》這兩本書。古代人認為是先秦時代的偽作。(至於)《難經》傳說是越南人的著作。但是它的道理很精闢。所以誤導人的地方也很多。考證《扁鵲傳》,也是偽作罷了。

內經之為書。不知出於何人之手。亦無古文可以徵焉。祗古人質樸。編述多不書姓字。如尚書。論語。國策等。不命其所編。後來無復識別。內經之書。劉向。程頤。宋濂。以為戰國之文。不過以其地名官稱言之耳。蓋上世作醫藥。以救夭死。其術與法。人以傳人。後恐失其傳。

白話文:

內經這本書,不知道是誰寫的,也沒有古文可以考證。只不過古代人樸實,編寫書籍時大多不會寫作者的姓名。就像《尚書》、《論語》、《國策》等,沒有署名。後人沒有辦法分辨,內經這本書,劉向、程頤、宋濂認為是戰國時期的文字,不過是用地名和官職稱呼來說明的。上古時代的人行醫用藥,目的是為了救人。他們的醫術和方法,都是人傳人的。後來擔心這些知識會失傳,所以就編寫了內經這本書。

書以傳焉。家異法。人殊書。故漢書有黃帝。白氏。扁鵲。內外經。今之存者。黃帝內經已。其白氏。扁鵲。及外經者。不可見。不亦遺憾乎。而於今可見古義者。獨賴此書之存。雖秦和。越人。倉公。張機。亦無能逾其矩度。學者豈可不思哉。彼既非內經。又言有可法。不免首鼠兩端。

白話文:

這本書被流傳下來。但各有不同的家傳醫法,不同的人也有其獨特的醫書。因此,漢代史書記載了黃帝、白氏、扁鵲等人的內外經。現今保存下來的,只有《黃帝內經》。而白氏、扁鵲和外經這些著作,已經無法看到了。豈不是遺憾嗎?而如今能夠見到的古代醫學理論,只有依靠這本書的流傳。即使是秦和、越人、倉公、張機這些名醫,也無法超越這本書的準則。身為醫學學者,豈能不仔細思考?這本書雖然不是《內經》,卻也有可取之處,讓人難以抉擇。

八十一難。以扁鵲傳不載之為偽作。何考之疏乎。秦漢以降。天下言脈者。無不皆賴此書。故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彼亦兩手診脈。按腹斷病。則居此書之術中。而不自知。可謂徙宅忘妻矣。難經訣診於寸口。候氣於腎間也。其度越前古。獨步後來者。炤炤乎。

白話文:

八十一個疑點。因為《扁鵲傳》沒有記載,所以認為它是偽作。為什麼考證如此疏漏呢?從秦漢時代開始,天下所有談論脈象的人,都依賴於這本書。所以《扁鵲傳》說,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談論脈象的人,都是從扁鵲那裡開始的。他們也用兩隻手診脈,按腹部判斷疾病,所以他們實際上遵循了這本書的技術,卻不自知。這可以說是搬了家卻忘記了妻子。難經中的訣診法是診斷寸口脈,在腎間探測元氣。它的確超越了前人,後無來者。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誰出其範圍乎。而彼言害道且非扁鵲書。夫誣扁鵲惑來學者。莫斯為甚矣。

本草妄說甚多。不足以徵也。(至)後世服食家說。攙入本經。不可不擇焉。諸家本草。博採眾說。旁及道家方士之言。而龐雜無統也。醫當擇之明白的實。不眩邪說。自試有效。瞭然自得。而後用以治疾也。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苟器不利而事善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中草藥典籍中的謬論很多,不足採信。(到了)後代,服用藥物的學者提出一些說法,摻雜進中草藥典籍中,不可不加以選擇。各家編撰的中草藥典籍,廣泛蒐集眾多說法,甚至包含道教神仙方術的言論,顯得雜亂無章,沒有統一標準。醫生應擇取其中真實明瞭的內容,不迷信邪說,親自試驗有效後,明瞭其原理,才能用於治療疾病。古語說:「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先讓工具鋒利。」如果工具不鋒利,卻能做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

屑屑神仙延年虛妄之說者。豈可與論醫焉哉。修德氏已辨之。余亦稽古徵今。撰本草筌。欲以告同志。

後世修治之說甚煩。(至)蓋毒即能。能即毒。制以益毒則可。殺毒則不可矣。

仲景之法。有㕮咀者。各別搗者。臼中杵之者。且鉛丹香豉。出於製造。麻沸甘爛。異於煮法。均皆修治也。豈可厭煩乎。雖本草家之法。多難遵用。然砒石制以益毒。膠皮製不減能。況炮炙洗燒。各適其可。則亦似乎未可全擯斥之也。學者思諸。

白話文:

仲景的醫療方法中,有些需要細嚼碎咬的藥物,有些需要搗碎,還有些需要在臼裡搗碎。此外,還有鉛丹、香豉等是經過加工製成的,麻沸要煮得軟爛,這不同於普通的烹飪方法。這些都是經過加工和處理的,怎麼能因此厭煩呢?雖然本草家的一些方法難以實施,但像砒石經過加工後毒性會更強,膠皮經過加工後功效並不會減弱。更何況炮製、炙烤、洗滌、焚燒等不同的加工方法,都有其適用的場合。因此,這些方法似乎也不應該完全拋棄。求學者們好好思考這件事。

相畏相反之說。甚無謂也。(至)其它亦可以知已。

古人制方也。妙義精術。試諸千載之下。見奇奏效。應驗合轍。蓋品味和調。則桴鼓影響不啻也。若夫處劑失法。則非徒藥不靈。過端已萌於此。凡物之決然畏滅者。蟹膏消漆。枳椇化酒。羚羊能碎金剛。胡桃亦割鐵錢。豈只是已哉。磁石引鐵。琥珀拾芥。及彩也。染也。飪也。

白話文:

古代醫家在制定方劑時,都運用精湛的醫術。經過千百年的驗證,這些方劑仍能奏效,效果十分顯著。這是因為配伍得當,就像敲鼓就能讓鼓聲響起一樣。

但是,如果配錯藥方,不僅藥物會無效,還會埋下過度用藥的隱患。所有事物都是相生相剋的,就像蟹膏能溶解漆器,枳椇能分解酒,羚羊角能粉碎金剛石,胡桃仁也能切割鐵錢。

不僅如此,磁石能吸引鐵,琥珀能吸附塵埃,染色、烹飪等行為也都是利用了事物的相生相剋原理。

得法而出色。失和則損味。其餘相畏。相反。相宜。不可勝數也。譬如賢佞不相容。寬猛難並行。何曰甚無謂也。

白話文:

獲得適當方法才能顯現傑出效果。失去和諧就會損壞趣味。其他相剋、相爭、相宜的例子不勝枚舉。就好比賢人和姦佞無法相容,寬容者和嚴厲者難以同時並行。為什麼說這些道理顯得毫無意義呢?

藥者草木偏性者也。偏性之氣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耳。(至)煉煆服食。以誤其身者多矣。悲夫。

以毒除毒。猶以兵攻兵耶。然兵有攻有守。或奇或正。及虛及實。避銳氣。擊惰歸。知節勢。審動靜。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唯醫亦然。虛虛實實。緩急成敗。唯法是依。唯機是察。治法必以除毒一法。非善之善者也。

白話文:

以毒攻毒就像用一種武器來對抗另一種武器。但戰爭中既有進攻也有防守,既有奇兵也有正兵,還有虛實之分。要避開敵人的銳氣,攻擊敵人的懈怠之處,瞭解戰爭的時機和節奏,審時度勢,把握動靜變化。因此,戰場上有不該走的路,軍隊有不能攻擊的目標。保全國家是上策,攻破國家是次之。百戰百勝並非真正的善於用兵。醫術亦是如此,虛實緩急之間決定成敗。必須遵循醫學法則,並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治療方法都要以「除毒」為原則。這並非最好的治療方法。

諸家本草所說。藥能率多謬妄。(至)今舉本草所載。不合仲景者一二。如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彼以為補氣。石膏已渴。而彼以為解熱。附子逐水氣。而彼以為溫寒。其相齟齬者。大抵為爾。

白話文:

歷來的中醫典籍所記載的藥性功效,很多都錯誤荒謬。(到)現在,列舉中藥典籍所記載的內容中與仲景(張仲景)理論不符的,就有好幾處。比如人參治療心下痞硬,而他們卻認為人參是補氣的;石膏已經口渴了,而他們卻認為石膏是解熱的;附子是驅逐水氣的,而他們卻認為附子是溫暖寒症的。他們之間相矛盾的地方,大多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甚矣哉。吉益子之好奇也。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何其言之疏且妄也。仲景未嘗言人參非補。治痞硬。附子非溫。逐水氣。可謂誣也。今舉其一二以證之。傷寒論太陰篇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又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

白話文:

真是令人驚訝啊!吉益子竟然如此好奇。君子發出一句話,表示他知道。發出一句話,表示他不知道。怎麼能說得如此粗疏和荒謬呢?仲景從未說過人參不是補藥,治療痞硬的病症;附子不是溫藥,驅除水氣的病症。這可以說是誣陷啊。現在舉出其中的兩三點來證明。傷寒論的太陰篇中說:「自發腹瀉而口不渴的,屬於太陰。這是因為太陰藏中有寒氣的緣故。」應該用溫藥去治療,適合服用四逆輩藥物。又說少陰病,脈沉細的,要趕快用溫藥去治療。

四逆湯。又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又曰。附子溫經。及下利清穀裡寒者。四逆湯主之。如是則附子非溫而何也。其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中。有附子而利水氣者。乃溫中運走之餘力耳。非本分之能也。如代赭石湯瀉心湯之屬。

白話文:

適合用四逆湯。如果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而且又出現惡寒,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應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此外,有人說附子可以溫暖經絡,並且對下痢、清除腸胃中的寒濕有效。這時就應該使用四逆湯治療。這樣看來,附子豈不是具有溫暖的作用嗎?

在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劑中,雖然含有附子但能利尿水氣,那是附子溫暖身體、促進氣血運行後產生的副作用,並不是附子本身的功能。

像代赭石湯、瀉心湯這一類方劑,就不適合使用附子。

治心下痞硬。亦猶是已。非人參之能。而黃連代赭重墜苦寒之力也。如桂枝人參湯治痞硬。則為表裡不解數下之而裡氣。大虛而設也。痞不待治而治者乃人參補正之餘功已。且通脈四逆湯下云。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人參新如湯主之。霍亂篇曰。

白話文:

治療心下痞硬,也和上面的方法類似。這並非人參的功勞,而是黃連和代赭石的苦寒之力所致。就像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痞硬,是用於表裡不解、數次大下後裡氣大虛的情況。痞硬會自行恢復,而這是人參補正的額外功效。

另外,「通脈四逆湯」的原文中提到:脈象不通暢不出者,加人參一兩。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遲者,可以用人參和新如湯治療。「霍亂篇」中也提到:

惡寒脈微而複利。四逆加人參湯主之。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臍下悸者用人參。長沙氏以人參為補。炤炤乎不傒辯也。石膏治渴。以解熱也。熱之不解。惡能已渴。如厥陰篇云。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與白虎湯。三陽合病。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不曰渴也。

白話文:

  • **惡寒,脈搏微弱但有力。**使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 **霍亂,以寒證為主,不能喝水。**使用「理中湯」治療。
  • **臍下悸動。**使用人參。長沙氏認為人參具有補益作用,這是顯而易見的,無需爭辯。
  • **石膏用於治療口渴。**因為它可以清熱。如果熱症沒有解除,口渴怎麼可能解除?
  • **如《厥陰篇》所說,傷寒脈搏滑利而出現厥逆的,是體內有熱的表現。**使用「白虎湯」治療。
  • **三陽合病,自汗不止。**使用「白虎湯」治療。這條方劑沒有提到口渴。

其它治渴者。有五苓柴胡豬苓承氣等法。豈石膏而已哉。鹵莽滅裂。不顧紕漏。遂爾排擊世醫。建立門戶。自是而非人。如此者。豈能合仲景之規矩耶。可謂扁蝠掛軒。笑人之倒行已。

白話文:

其他治療口渴的方法,有五苓散、柴胡湯、豬苓湯、承氣湯等方法。豈止石膏湯而已?魯莽草率,不考慮是否遺漏。如此排斥世醫,建立自己的門戶,自以為是而非議他人。如此之人,豈能符合張仲景的規範?可謂是扁鵲懸掛招牌,嘲笑別人的倒行逆施。

藥產有某土宜處。某土不宜處。某土之所生。性之所稟。不可不詳也。

橘逾淮為枳。雞舌不產倭華。及韓參之甲天下也。實土宜之異產。地方之界物哉。醫不可不辨識也。彼已言詳其土宜。而舍韓參為非。用倭參為能。前言而後反。嗟蜂也。口甚甘。尾乃毒。學者勿愛其甘而受其螫。

白話文:

橘子過了淮河就會變成枳。雞舌草不產在倭國和中國。就像高麗參之所以成為世上最好的參,是因為當地土地適宜。這是各地獨特的物產,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醫者不可不辨識清楚。之前已經詳細說明瞭各地合適的物產,但是卻捨棄了高麗參,反而使用倭參。前面說的話和後面說的話互相矛盾。唉,就像蜂一樣,嘴裡很甜,但尾巴卻有毒。求學的人不要只貪戀甜言蜜語而受到傷害。

人參有數種。今見清韓賈舶所載來者。皆非古也。(至)今用之。心下痞硬不治。和參能治之。是其由製造。可以知也。

白話文:

人參有很多種類,如今所見韓商運來的清代人參,都不是古代的人參品種。現在使用這種人參,對於心下痞硬的病症無效。只有和參才能治療,由此可以知道人參的種類是由製造方法決定的。

人參之品類雖多而以朝鮮產為上。方今此邦。治化隆盛。四方交易。無物不到焉。往年朝鮮貢人參實。官園種之。於是此邦有韓參實濟民之仁澤也哉。余嘗得其實而種之。花實根形。與本草說相符。取此證彼。則韓舶所載來者。真贗可辨。製造可分。何容賈豎欺乎。蓋人參功力豈徒止治心下痞硬哉。

白話文:

人參品種雖多,但以朝鮮產的為上品。如今朝貢昌盛,四方通商,沒有什麼東西不到。往年朝鮮進貢人參,官府將其在園中種植,於是這國有韓參,讓百姓受其恩澤。我曾經得到過它的種子並種植,花朵、果實和根的形狀,與本草記載相符。通過對比,舶船運來的那些,真假可以辨別,製作方式可以區分。奸商又怎麼能欺騙呢?人參的功效豈止只能治療心下痞硬呢?

此物大力破堅積。治痞硬。亦唯補正運化之餘力已。不然則漢以降醫方之言。豈無驗而言之乎。彼獨造不經之說於千載之下。譏誣古人。簸弄來學。此坐於不知土宜。與淺人參是也。

白話文:

這種藥物具有強大的破堅積作用,用於治療腹中堅硬,這僅僅是它滋補氣血後多餘的功效。否則,自漢朝以來醫家對它的評價,難道沒有一點依據嗎?後世那些獨創不符合醫經論述的人,在千年之後指責古人,誤導後學。這都是因為不瞭解各地藥物的特性,與那些膚淺的人混為一談。

方者莫古於仲景。而仲景為傳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至)亦唯暗投暝行也已。學者思諸。

仲景之論法設方。明白精正。千載一人。於斯為盛。以至後世肘後。千金。外臺等。傳方之書。所祖述。所取則也。而仲景以前。無方之可見。無論之可證也。故褚澄曰。漢以前。有說無方。漢已後。有方無說。而彼以為傳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且言雖仲景亦或有不解者。此有何所見。何所徵。而言之邪。肆口之甚。一至於此也。可謂妄矣夫。

白話文:

我國的醫學傳統流傳下來許多有名的藥方。這些藥方可能是祖先留下來的,也可能是民間驗證後流傳下來的,這點還無法確定。有些藥方有奇效,醫生可以研究這些藥方,運用在自己的醫療技術中,也能有所幫助。宋朝官方編撰的醫書也是這種情況。如果官員們真的懂醫術,為什麼只採用張仲景的著作,卻捨棄後世的藥方呢?反過來依賴民間藥方,真是「狐假虎威」啊!

世俗所謂名方者。間有奇效。故醫傳之。非醫者亦傳之。(至)宜博求普問。以輔其術矣。

本邦醫俗。傳稱名方者。蓋本邦上世之遺方歟。抑俗間驗而傳之也。未可知焉。間有奇效者。醫當求以輔其術。非無裨補也。宋御局所輯者。亦如是已。彼若知之。則何取方仲景之一書。悉舍後世方而不取。反俗方是問之為哉。可謂貂不足狗尾續已。

仲景書。有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玉函經。共論傷寒及雜病甚詳悉焉。然要略。玉函。偽撰已。(至)其理鑿者。其說迂者。一切不取之。所以求其本色也。

白話文:

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玉函經》三本著作,對傷寒和雜病都有非常詳細的討論。然而,《金匱要略》和《玉函經》是後人偽造的,所以其中過於牽強附會的理論和過於迂迴的說法,都一概不採納,只保留其原本的內容。

傷寒雜病論。仲景手錄。書已亡矣。今之存者晉王叔和所詮次。非復長沙之舊也。稱金匱玉函者。按文獻通考。至於宋王洙得於蠹簡中。蓋蠹余書。豈莫錯簡闕誤。然微言方略。多存於其書。則可不徵諸。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者。見千金。夫曰玉函。曰金匱。皆後世美稱已。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是仲景親自編寫的。原本已經失傳,現在流傳的版本是晉朝王叔和整理過的。但這已經不是長沙原本的樣子了。關於「金匱玉函」的稱呼,根據《文獻通考》的記載,是宋朝王洙從蠹簡中發現的。所以可能存在簡文錯亂或缺失。儘管如此,方劑的關鍵要領和治療大綱大多保留在這本書中,因此可以作為參考。江南地區的一些醫師將仲景的重要方劑祕而不宣,見於《千金方》。至於「玉函」和「金匱」的稱呼,都是後人美化的說法。

非舊名也。故仲景自序曰。作作寒雜病論十六卷。未嘗曰作玉函金匱。千全亦稱要方。都是一書。宋時始分為二書。去玉函二字。單名金匱要略。蓋其雜病論也。今坊間所刻。玉函經。清陳世杰偽撰。以欺夫小子亡識人已。彼言理鑿者。說迂者。一切不取之。何不別著一書而論之。

白話文:

本來不叫這個名字。因此仲景在書序中自述道,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從未說過撰寫了《玉函金匱》。而《千金要方》也稱之為要方。這些都是同一本書,從宋代開始才被分為兩本書,去掉「玉函」二字,單獨稱為《金匱要略》,因為那是《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內容。現在市面上印行的《玉函經》,是清代的陳世傑偽造的,用來欺騙不識字的人。他那些歪理邪說,空洞之言,一概不採用。他為什麼不另外寫一本書來論述這些呢?

而作此兩端之說。以惑來學哉。

傷寒論六經。非病在六經也。假以為紀也已。及其施治也。皆從證而不拘焉。(至)皆非矣。不可從也。

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仲景論傷寒亦猶是已。其序六經之病則。不可易也。趙繼宗作邪說。戴思恭有異論。而後及本邦後藤氏。大造畔正之說。設淺深閉脫。以變亂之。然其說至合病並病而窮矣。

白話文:

扁鵲說:疾病在皮膚表層,可以用熱敷或針灸來治療;在血脈中,可以用針灸或藥物治療;在腸胃中,可以用飲食調理治療;在骨髓中,即使是神醫也無計可施。仲景在《傷寒論》中的論述也同樣如此。他提出的六經病症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趙繼宗提出錯誤的說法,戴思恭也有不同的見解。後來,日本的後藤氏提出了一種完全違背正統的說法,用虛實寒熱等不同症狀的結合和轉化的方式來解釋疾病變化。然而,他的說法最終還是陷入了疾病複雜並不可知的困境。

趙嗣真曰。仲景之書。一字不同。則治法霄壤。讀者其可不於片言隻字。以求其意歟。不達其意者。悖師而惑於所見也已。彼書所論。大氐不出於後藤氏之糟粕。實慕商鞅變法。襲李斯故智哉。

白話文:

趙嗣真說:張仲景的著作,一個字差錯,治療方法就會天差地別。讀書的人,豈能不從隻言片語中推敲其意?不能領會其意思的人,這是違背師命,被自己所見迷惑了。張仲景書中所討論的內容,大體上都是抄襲後藤氏流傳下來的糟粕,實際上是仿效商鞅變法,沿襲李斯的舊套。

後世以病因為治本也。曰不知之焉得治。予嘗學其道。恍惚不可分。雖聖人難知之已。(至)雖曰無因亦可。是以吾黨不言因。恐眩因失治矣。後世論因多端。徒以惑人。不可從焉。

白話文:

後人常以病因作為治療的根本。但我認為,不瞭解病因,怎麼能治病呢?我曾經學習過中醫的理論,感到它們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即使是聖人也很難確切瞭解。雖然說不用考慮病因也可以,但是我們中醫界的人不談論病因,因為我們擔心過於糾結病因會導致治療失誤。後世對病因的探討有很多種說法,這些說法往往讓人迷惑,不可信。

醫病求因。治術要領。古之法也。素問曰。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又曰。治病必求其本。今以傷寒之一事證之。仲景曰。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此太陰之見症。而用太陽本病藥。非治因而何也。其它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

白話文:

中醫治療疾病時,必須找出病因。治療方法的要領,就是古人所遵循的原則。素問中說:「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找到發病的因由。」又說:「治療疾病一定要追根溯源。」

我們以傷寒這一疾病為例。仲景說:「原本是太陽經的病,醫生卻誤用了瀉下的方法。病人因此出現腹滿、時時腹痛的症狀,這屬於太陰經的病症。」因此要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這是因為太陰經的病症顯現,但治療時仍使用治療太陽經本病的藥物,這不是「治因」又是什麼?其他疾病也是如此,本應從陽經發病,但卻誤用了瀉下之法,導致熱邪入侵。

因作結胸。本是霍亂。今是傷寒。本虛。本不虛。是本病。及某經傷風某經傷寒等語。無往而非求因也。彼今舉桂枝柴胡湯。白虎湯。通治之例。而言無求因。何術之粗邪。此所謂醫不執方。合宜而用者。如珠走槃。如槃走珠。無不可者也。在金匱曰。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

白話文:

因為形成胸悶結氣。原本是霍亂。現在是傷寒。本質虛弱。本質不虛弱。是本來的疾病。以及某某經絡傷風或某某經絡傷寒等說法。沒有哪一種不是在追溯原因。他現在提出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的普遍治療法則。卻說不要追溯原因,這是一種粗糙的醫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醫生不拘泥於處方,診斷恰當就採用,就像珠子在盤子裡滾動,就像盤子在珠子裡滾動,都沒有問題。在《金匱要略》中說,短氣又有小便頻繁的,應從小便方面治療。

桂苓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此所謂貴活法也。不言因者。傷寒論中。雖一二有之。亦精求其意。則不可謂無因也。若夫不求因而治病。必敗之道也。豈可僥倖十一於千萬。以取必敗之禍哉。傳云。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白話文:


  1. 桂苓朮甘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2. 腎氣丸也可以治療。

  3. 如果病情是水氣外溢,應該發汗治療。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能治療。

  4. 這就是所謂的「重視對症治療」。

  5. 傷寒論中沒有明確指出病因。

  6. 仔細研究其含義,就會發現並非沒有病因。

  7. 如果不探究病因就治療疾病,肯定是失敗之道。

  8. 怎麼可以僥倖以一比一千萬的機率,來承擔必敗的後果呢?

  9. 古諺:「皮都沒了,毛能附在哪裡?」

籲危矣哉。

治有四。汗吐下和是也。其為法也。隨毒所在。各異處方。用之瞑眩。其毒從去。是仲景之為也。(至)甚矣哉。其惑之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四種:發汗、催吐、瀉下和和解。至於具體的方法,應根據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別用不同的處方。使用這些方法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的瞑眩反應,但這是因為病邪正在被排出。這是仲景的高明之處。然而,後世醫家對仲景學說的理解卻大錯特錯。

治法以汗吐下和為限者。張戴人之糟粕。而後藤氏之唾餘已。仲景之設法也。豈徒四而已哉。有溫經者。有溫里者。或利小便。或救里。治中州則曰建。曰理。治厥則為四逆。為通脈。攻心胸。有陷胸瀉心之分。或止利。去黃刺者。灸者。與水者。不與者。及內藥於鼻中者。

白話文:

治療方法只侷限於發汗、催吐和瀉下,這些都是張戴人的糟粕和後藤氏的剩餘。仲景制定的方法豈止是以上四種?還有溫經的、溫裡的、利小便的、救裡的。治療中州(脾胃)則稱為「建」、「理」,治療厥症則為「四逆」、「通脈」,攻治心胸則有「陷胸」、「瀉心」之分。另外,還有止瀉、去黃疸的、用灸法治療的、服水藥的、不服用水藥的,以及將內服藥物置於鼻中的方法。

諸禁汗吐下者。觸類而長之。則何所不有之有乎。其它後世治術。可取法者猶多焉。以四者限之。術亦拙哉。

人性之所好惡不同。稱口腹者為宜。不稱者為不宜。古者養精以穀肉果菜。未嘗言禁宜也。(至)不亦左乎。

古人設禁忌甚嚴矣。傷寒論桂枝湯方後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又烏梅丸下云。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其餘各方下云。將息及禁忌。內經所論。千全外臺所序。慎房室。戒口腹。且聖人鄉黨之教。何言古者未嘗言禁宜也。作此諛言。取容於世。可謂陋矣。

白話文:

古人對於禁忌的設定非常嚴格。在《傷寒論》的桂枝湯方後提到,要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類、麵食、五辛、酒、酪、臭味等食物。在烏梅丸處方後也提到,要禁止食用生冷、滑膩、臭味等食物。其他方劑後也提到,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和忌口。

《內經》中也討論了飲食禁忌。《千金外臺》中記載,要謹慎房事,注意飲食。而且聖人在《鄉黨》一書中的教誨,也提到了飲食禁忌。那些說古人從未提到禁忌的人,都是為了迎合世俗而說的諛言,實在是見識淺陋。

銖兩升斗。古昔所用甚密矣。雖然年世悠久。不可得而悉也。(及)夫以殺性之藥。作如此小劑。(至)故不為也。

白話文:

傳統中醫使用的重量單位(銖、兩)、容量單位(升、鬥)非常精密。儘管年代久遠,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其詳細內容。但使用毒性藥物時,不適合製作如此小劑量的藥方。這正是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的原因。

度量衡三者。聖人所制。經濟所先。古今沿革。史書可以徵也。豈為不審耶。此書舉二而失一。亡乃不可歟。醫若不詳之。則今古方藥分數。何由准之。夫度量衡之原。以秬黍起數。見漢書。本邦之制。大抵從唐朝制。據杜氏通典。度量衡三倍於漢。以本邦今通行者考之。大抵衡三倍於漢。

白話文:

度量衡這三種標準,是聖人所制定的,是治理經濟的先決條件。自古以來不斷發展,可以從史書中考證。豈能說它不嚴謹嗎?這本書只記載了度和量這兩項,而漏掉了衡這項。這難道不值得遺憾嗎?如果醫師不詳細瞭解度量衡,那麼現在和古代的藥方劑量,如何才能確定其準確性?度量衡的起源,是從小米開始計算的,這在《漢書》中可以查到。我們國家的制度,大體上沿襲唐朝制度。根據《杜氏通典》,度量衡比漢朝大了三倍。以我們國家現在通行的度量衡來考量,大體上衡比漢朝大了三倍。

量十倍於漢。度以貨泉大為一寸。醫當由此准之。出入和劑。以彼准此。依物作證。何不詳之有。李時珍曰。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古之一升。即今二合半也。此亦以明秤量准漢制者歟。凡古之方藥。劑大而服小。以傷寒。外臺。千金等。疾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白話文:

唐朝的藥量是漢朝的十倍。把漢朝的貨泉大小定為一寸。醫生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藥物。當藥材的量與標準一致時,調配藥劑時劑量才準確。如果依據藥材的性質來驗證,為什麼不詳細地規定呢?李時珍說:今古的重量單位不一樣。古代的一兩,現在用一錢就可以了。古代的一升,現在就是二合半。這也是用準確的天平來衡量,以符合漢朝的標準。所有古代的方藥,劑量很大而服用量很少。比如傷寒、外臺、千金等書上的藥方,病情好轉後就停止服藥,不必把藥劑全部服用完。

或服不盡劑。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等語而可知也。故內經曰。能毒者。以厚藥。不能毒者。以薄藥。此劑之輕重。因病為之也。余有考證。附醫叢中。彼曰殺性之藥作如此小劑。不經殊甚。不勝捧腹。

白話文:

有時候服用的藥劑無法服用完畢。服完一劑藥後,病症仍然存在。這時會根據情況重新調整藥劑用量。因此《內經》說:「能用毒藥的,就給他濃藥;不能用毒藥的,就給他淡藥。」這是根據病情的不同來決定藥劑的輕重。我有一篇考證文章附在醫學叢書中。文中提到:「殺性藥物只用如此少量的劑量,實在太可笑了,忍不住捧腹大笑。」

產蓐之法。方土所習各殊。(至)若血暈欲以參耆之劑防之妄矣。宜審證治也。又妊娠腹帶之法。中華古無之。(云云)非常法也。

白話文:

生產的方法,各地習俗各有不同。如果用人參和黨參的藥劑來預防血暈,那是錯誤的。應該仔細辨證施治。此外,懷孕期間使用腹帶,在中國古代並不存在。它是一種非常規方法。

臨蓐之法。醫所當審密看察也。豈可必效習谷乎。產後血暈。必要參蓍。庸醫所為。守株刻舟之屬已。產帶之法。雖華人有之。為初胎設。不聞如此邦產帶習為常而其法亦差異。奚囊便方曰。初胎四五個月前後。用軟絹或帛闊七八寸。自背纏至腹。以針線縫住。如兜肚樣。晝夜不解。

白話文:

關於接生的方法,醫生應當仔細審視觀察。怎麼可以一定效仿過去的習慣呢?產後血暈,必須使用人參和山茱萸。庸醫所為,固步自封而已。產帶的方法,雖然外國人也使用,但那是針對初產婦設計的。不曾聽說這個地方的產帶習以為常,而且方法也有差異。奚囊的《便方》中說:初產婦在懷孕四五個月左右,用寬度七八寸的軟絹或布帛,從背後纏繞到腹部,用針線縫住,像兜肚一樣。晝夜都不解下。

倘胎長大覺胸中有氣急狀。方可線三分或五分。不可滿寸。漸以調之。則肌肉有所束縛。不使胎長極。大便於產也。此方不特宜於初胎者。雖慣胎亦可。知非通行者也。吾門亦有產帶法。產後枕法。不贅於此。

白話文:

如果胎兒長大後,孕婦感覺胸中有氣促的感覺,就可以用線束縛三分或五分。不要超過一寸,並逐漸調整束縛。這樣可以束縛肌肉,限制胎兒過度生長,讓分娩更順利。這個方法不只適合初產婦,也適用於經產婦。知道這個方法的人不多,我們家傳也有產帶法和產後枕法,但就不在此贅述了。

初誕之法。務去胎毒為主。如朱蜜茯苓五香等。何毒之遂。不用而可。(至)夫人者與天地參焉。天不裂。地不壞。何唯人之異哉。雖草木亦然。以今之藥。攻今之病。何畏怖之有。

白話文:

新生兒的調理方法,首先要重視去胎毒。像是硃砂、茯苓、五香等藥材,可以幫助去除胎毒。這些藥物對胎毒的去除非常有效,不需要再使用其他方法。因為人與天地相參,天不會裂開,地不會毀壞。為什麼只有人會生病呢?即使是草木,也會生病。用現在的藥物來治療現在的疾病,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初生醫法。千金方有拭法。以拭取舌上惡血。甘草湯。吐去心胸中惡汁。朱蜜法。定神止驚。其它準繩有黃連湯。活幼方有黃連甘草拭法。直指方茯苓丸。以枳殼黃連治氣短腹滿。非茯苓為下胎毒也。豈待辨之。千金朱蜜法。彼謂為逐毒。非也。五香湯。出千金。聖濟總錄。

白話文:

新生兒治療方法。

《千金方》中記載了拭舌法,用來去除舌頭上的惡血。

甘草湯:用於嘔吐出心胸中的惡液。

朱蜜法:用於安定神經,止驚。

其他確切的方法有黃連湯。

《活幼方》中有黃連甘草拭舌法。

《直指方》中有茯苓丸,用於治療氣短腹脹,枳殼黃連則用於治療胎毒。

不用區分茯苓和下胎毒,這是很明顯的。《千金方》中的朱蜜法被描述為排毒,但這是不正確的。

五香湯出自《千金方》和《聖濟總錄》。

御局等癰疽諸瘡之方也。本邦醫俗。以為胎毒之藥。滷妄之甚。當辯正而禁之。夫人者與天地參。確乎聖人之言也哉。而彼已以陰陽五行為外物。此何其言之大相逕庭哉。天地之氣有盛衰。草木有苗而不秀。人生亦有稟賦強弱。是乃所以與天地參耳。彼已作天不裂地不壞之言。

白話文:

這些藥物對治療癰瘡等疾病有效。但古代醫家卻將它們誤認為是胎毒的藥物,可見他們胡亂猜測的行為十分嚴重,必須加以糾正並禁止。根據聖人的說法,人與天地是並列的。但是,這些醫家卻將陰陽五行視為外在的事物。這種說法與聖人的言論相差甚遠。天地之氣有盛有衰,草木有花而不結果。人的體質也有強弱之分。這些都是人與天地並列的原因。他們卻說「天不會裂開,地不會坍塌」,這種說法完全錯誤。

不論嬰兒強弱。一切攻擊。又何畏怖之有。豈是仁人之用心哉。

痘疹之證。古籍不概見。東漢初始有之。(至)始與癰瘍無異矣。治法亦以除毒排膿為主。如補瀉二法。則不知者之所立耳。蓋見毒酷而死者也。未見毒盡而斃者也。其斃者。是酷毒壅塞之所致也。

白話文:

痘疹這種疾病,在古代醫書中比較少見。從東漢開始出現。發病時與癰瘡相似。治療方法也以祛除毒氣和排膿為主要目標。至於補充和瀉下的兩種方法,那是外行人的說法。因為他們只看到毒氣很厲害,而導致死亡的案例。沒有見過毒氣全部排盡而死亡的例子。死亡的原因是毒氣和膿液過度壅塞所致。

痘疹治法。大要與癰疽無異者。薛立齋之言也。又曰。宜辨表裡虛實寒熱。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輕。則斑爛重則不能起發而死。裡實而用托裡之劑。輕則患痘毒。重則喘息腹脹而死。裡虛而用疏導之劑。輕則難以貫膿結痂。重則不能結靨落靨而死。治法豈可不慎哉。若果除毒一法。

白話文:

痘疹的治療方法:

薛立齋說,痘疹的治療方法與癰疽大致相同。還說,應該辨別表裡虛實寒熱。

  • 表虛時使用發表劑宜輕,太輕則皮疹發展不起來而死亡;太重則引起死亡。
  • 裡實時使用託裡劑宜輕,太輕則出現痘毒;太重則喘息腹脹而死亡。
  • 裡虛時使用疏導劑宜輕,太輕則膿液難以排出結痂;太重則不能結痂而死亡。

因此,治療痘疹的方法必須慎重。唯一重要的就是祛除毒邪。

為能治痘。治亦易易哉。可謂古今小方脈。牛刀割雞。長殳刈薺。豈其然也哉。況起發。灌膿。結痂。三者皆賴脾胃榮養。何可妄投克伐之除毒。以招夭柱乎。夫痘疹為嬰孩保生第一關隘也。術豈可若斯粗哉。魏桂岩。順逆險三法。及錢仲陽。陳文中之論。雖各有得失。亦後昆所取則。

白話文:

翻譯:

中醫可以治療痘疹。治療痘疹的方法很簡單,可以用一些常見的小方子,就如同用牛刀殺雞,用長矛割草一樣,很容易。難道真是這樣嗎?痘疹的發生、化膿、結痂,這三個階段都依賴於脾胃的營養。怎麼可以胡亂使用克伐毒邪的藥物,從而招致夭折呢?痘疹是嬰兒保命的首要關隘,治療方法怎麼能如此粗糙呢?魏桂巖提出的順、逆、險三法,以及錢仲陽、陳文中的論述,雖然各有優缺點,但也是後人學習的依據。

其它博問審尋。不可敢恣。是古者醫學之所以分科習業。貴乎精專也。

醫之於術也。攻而已。無有補矣。藥者一乎攻焉者也。攻擊疾病已。(至)元氣果可補。則人焉死。妄誕特甚矣。

白話文:

古語有云:「一句話能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說法嗎?」「一句話能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說法嗎?」孔子說:「說話不應該如此極端。」那位吉子,想要用一句話概括所有醫術,實在太荒謬了。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有益利也有危害,有利的有時會生出危害,而有害的有時也能生出有利的一面。人身體患病,都是因爲邪氣盛、正氣弱。驅除邪氣,對人身體是有益的,但如果考慮不周,害處就會隨之而來。

語曰。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彼吉子者。欲以攻之一言。盡醫之術。妄亦甚矣。夫事物之理。勢二。曰利。曰害。而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凡人身所患。唯邪盛正虛耳。攻之去邪。將大利於人身者也。然圖之不審。害旋隨之。

惟攻可攻於可攻之時則利。攻不可攻於不可攻之時則害。用舍有宜。張弛異勢。而彼不辨虛盛曰。攻而已。籲玉石俱焚。良奸同陷。此存亡之樞機。不可不察也。故善醫者。先料內以攻外。不逐末以損本。然後安平可保。大邪可除。今不辨虛盛。惟一於攻。攻罷即敗。不保其勝。

白話文:

如果把正確的標準拿出來衡量,輕重才能比較出來。明辨平常的狀態,才能判斷虛實。(中醫經典)《至真要大論》也提到調節氣虛、腎虛、脾胃虛的情況。這些都是遵循這個原則來衡量,並不根據疾病的名稱來命名。這是前人制定的準則。

恐非疾醫之良算也。如能知邪正利害之際。可攻而攻之。可撫而撫之。庶幾不誤乎興喪安危之數矣。

夫正權衡而後輕重可較也。審平常而後虛實可論也。(至)又如調氣虛腎虛脾胃虛之類。亦率准之。皆不因疾命名。愆之所創焉。

以尩羸言虛實者。猶以皮相分賢愚。凡庸之見已。今以羸弱立虛實論。設羸弱實以證虛實。醫主天稟謂之虛。彼主失常謂之實。不知指物。不能正名。皆非也。又欲實其說。而引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內經言其氣必實。則可也。欲證實而反引虛。實不知而諤然。醫不知而默然。

白話文:

對方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卻信口開河。豈不令人發笑?對方認為氣虛、腎虛、脾胃虛是愆證所致。在我看來,這就像旋轉木馬上的景象,宮殿都在旋轉,看著旋轉木馬的人頭暈目眩。這並非宮殿對人的迷惑,而是人自己迷惑了自己。這也並非旋轉木馬改變了人,而是人自己改變了自己。對方用一句話就攻擊醫學之道,只注重症狀而急於求成。最終會背離道理,損害醫學。就像石頭一樣,硬要長出果實,這簡直太危險了。

彼亦不知而妄言。豈可不笑哉。以氣虛。腎虛。脾胃虛。為愆之所創焉。以余觀之。猶作環舞者。宮室皆轉。瞰迴流者。頭目自拖。非宮室之幻惑也。人自惑之。非迴流之改變。而人自變之。彼以攻一言。斷醫之道。主見證而希速效。終乃畔理傷道。猶硜硜然欲果於行。危矣哉。

聖人言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信也哉此言。學者可不慎焉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