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5)
醫斷 (5)
1. 傷寒六經
傷寒論六經。非謂病在六經也。假以為經也已。及其施治也。皆從證而不拘焉。如後世謂某證在某經。某經傳某經。及誤下越經傳之說。皆非矣。不可從也。
白話文:
《傷寒論》所說的六經,並不是指疾病真的在六條經絡裡面,只是借用「經」這個名稱來分類而已。實際上治療的時候,都是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判斷,而不是拘泥於病在哪條經絡。像是後世說的,某個症狀是屬於哪條經絡,或者說病從某條經絡傳到另一條經絡,以及錯誤使用瀉下藥導致病邪跨越經絡傳變的說法,這些都是不對的,不可以採信。
2. 病因
後世以病因為治本也。曰:不知之,焉得治?予嘗學其道,恍惚不可分。雖聖人難知之已,然非謂無之也。言知之,皆想像也。以想像為治本,吾斯之未能信矣。故先生以見證為治本,不拘因也。即仲景之法也。今舉一二而徵焉。中風頭痛,發熱汗出者;下利後,頭痛發熱汗出者,皆桂枝湯主之。傷寒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或瘧,或腹痛,或熱入血室,有前證,則皆小柴胡湯主之。傷寒大煩渴,中熱大煩渴,皆白虎湯主之。是雖異其因而方則同矣。可見仲景從證不拘因也。若不得止論之,則有二矣:飲食外邪是也。雖然,入口者,不出飲食,蓋留滯則為毒,百病系焉,諸證出焉。在心下為痞,在腹為脹,在胸為冒,在頭為痛,在目為瞑,在耳為聾,在背為拘急,在腰為痿躄,在脛為強直,在足為腳氣。千變萬怪,不可名狀矣。邪雖自外來,其無毒者不入。假如天行疫氣,間有不病者,天非私,人非不居氣中,是無毒也。然則一也。故仲景隨毒所在而處方。由是觀之,雖曰無因,亦可。是以吾黨不言因,恐眩因失治矣。後世論因,其言多端,不勝煩雜,徒以惑人,不可從焉。
白話文:
後代的人認為從病因著手治療才能治本。他們說:「不了解病因,怎麼可能治好病呢?」我曾經研究過這個道理,發現它模糊不清,難以分辨,即使是聖人也難以完全了解。然而,也不能說病因不存在。那些說了解病因的人,其實都是憑藉想像而已。用想像出來的病因來作為治療的根本,我實在不能相信。所以,我的老師主張以實際的症狀為治療的根本,而不拘泥於病因。這就是張仲景的方法。現在舉幾個例子來證明:中風頭痛,發熱出汗的;或者拉肚子之後,頭痛發熱出汗的,都用桂枝湯來治療。傷寒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胸脅脹滿的;中風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胸脅脹滿的;或者得了瘧疾,或者肚子痛,或者熱入血室(女性疾病),只要有前面說的那些症狀,都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傷寒引起極度煩躁口渴,中暑引起極度煩躁口渴,都用白虎湯來治療。這些病雖然病因不同,但用的藥方卻相同。可見張仲景是根據症狀來治療,不拘泥於病因的。如果一定要討論病因,可以歸納為兩種:飲食和外來的邪氣。雖然是這樣,吃進去的東西,如果不能正常消化排出,滯留在體內就會變成毒素,引發各種疾病,產生各種症狀。毒素在心下會形成痞塊,在腹部會脹氣,在胸口會感到悶塞,在頭部會引起頭痛,在眼睛會導致眼疾,在耳朵會造成耳聾,在背部會感到拘攣僵硬,在腰部會導致痿軟無力,在小腿會感到強硬,在腳部會形成腳氣。這些症狀千變萬化,難以一一描述。邪氣雖然從外而來,但沒有毒性的邪氣不會入侵人體。比如流行疫病,有的人就不會被傳染,並不是老天偏心,也不是那些人沒有處在疫病流行的環境中,而是他們沒有受到有毒邪氣的侵襲。所以,病因實際上是一個因素,但張仲景根據毒素所在的部位來開藥方。從這個角度來看,說病因不存在也可以。因此,我們這一派不談病因,是怕被病因迷惑而延誤治療。後代的人討論病因,說法繁多,複雜得令人厭煩,只會迷惑人,不能採納。
3. 治法
治有四。汗吐下和是也。其為法也。隨毒所在。各異處方。用之瞑眩。其毒從去。是仲景之為也。如其論中所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如冒狀。及如醉狀得吐。如蟲行皮中。或血如豚肝。尿如皂汁。吐濃瀉出之類。是皆得其肯綮然焉者也。尚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可觀仲景之術。三代遺法也。今履其轍。而嘗試之。果無有不然焉者也。於是乎。吾知其不欺我矣。然而世人。畏瞑眩如斧鉞。促疾病如子孫。籲。其何疾之除哉。甚矣其惑之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有四種:發汗、催吐、瀉下、以及調和。這些方法的使用原則是,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選用不同的處方。用藥後可能會出現瞑眩反應(身體不適),但當毒邪排出後,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張仲景的治療原則。就像他在醫書中所記載的那樣,初次服藥後可能會感到輕微煩躁,再次服藥後會開始發汗,可能會有頭暈或像喝醉一樣的感覺,也可能產生嘔吐,或者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行,或是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便,或像皂角水一樣的尿液,以及吐出濃痰、腹瀉等現象,這些都是藥物起效、直擊病灶的表現。就像《尚書》說的:「如果用藥後沒有出現瞑眩反應,疾病就無法痊癒。」
由此可見,張仲景的醫術是承襲自三代的遺法。我們現在遵循他的方法來嘗試,結果都非常有效。因此,我知道古人並沒有欺騙我們。然而,現在的人們,害怕瞑眩反應就像害怕刀斧一樣,反而縱容疾病像對待子孫一樣。唉!這樣疾病怎麼可能痊癒呢?真是太迷惑了!
4. 禁宜
人性之所好惡不同。稱口腹者為宜。不稱者為不宜。古者養精以穀肉果菜。未嘗言禁宜也。後世嚴立禁宜。曰。某物增病。某物勝藥也。然其為物所奪者非藥也。何以勝彼病之為哉。立禁宜之弊。至進其所惡。禁其所好。不亦左乎。
白話文:
人們喜歡和厭惡的事物各有不同。符合口味的就說是「宜」,不符合的就說是「不宜」。古時候,人們用五穀、肉類、水果、蔬菜來滋養身體,從來沒有談論什麼禁忌和適宜。後世嚴格規定了禁忌和適宜,說某樣東西會加重病情,某樣東西比藥還有效。然而,真正讓人受害的並不是藥物,又怎麼可能勝過疾病呢?設立禁忌適宜的弊端,到了強迫人吃自己討厭的東西,禁止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地步,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5. 量數
銖兩升斗。古昔所用。甚密矣。雖然。年世悠久不可得而審也。如其概則可推知已。先生乃有所考略此。後世彼方。一貼之重。大率不下數兩。今見華客來長崎者所用。亦然。此方有以一錢為一貼之說。輕重僅出入此耳。夫以殺性之藥。作如此小劑。且其煎煮之法。不一而止。
再煮其滓服之。何其治疾勝毒乎。是故先生之教。專守方書。輕重必較。多少必量。如其再煮。則古所無也。故不為矣。
白話文:
古代使用的銖、兩、升、斗這些計量單位,非常精細。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確切了解當時的具體標準。不過,大致推測還是可以的。先生您對此有所研究。後世其他地方,一帖藥的重量,大概不會少於幾兩。現在看到來長崎的中國客人所用的藥,也是這樣。這裡有以一錢為一帖的說法,重量的差異也僅僅在這一點點範圍內。
用具有毒性的藥物,做成這樣小劑量的藥,而且煎煮的方法又不只一次,還把藥渣再煮一次服用,這樣怎麼能治療疾病、戰勝毒害呢?所以,先生的教導是,要專門依照藥方上的記載,藥物的輕重一定要仔細比較,劑量多少一定要仔細衡量。像把藥渣再煮一次的做法,是古代沒有的,所以我們不這樣做。
6. 產蓐
產蓐之法。方士所習各殊。其有害者除之。無害者從之。勿為收生家法所拘束焉。恐反生它病已。蓋產後困倦。欲眠且臥。而今京師俗。數日戒之。甚不可。若血暈。欲以參耆之劑防之。妄矣。宜審證治之。又妊娠腹帶之法。中華古無之。本邦有之者。世謂神功皇后徵韓。妊娠擐甲。故用之。非常法也。
白話文:
關於產後護理的方法,各家術士所學各有不同,其中有害的方法應該去除,沒有害處的可以採用,不要被接生婆的傳統做法所束縛,以免反而產生其他疾病。一般來說,產婦產後會感到疲倦,想睡就讓她睡,但現在京城一帶的習俗,卻禁止產婦在產後數日內睡覺,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如果擔心產後出現血暈,就想用人參、黃耆之類的藥物來預防,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要仔細辨別病情來對症下藥。另外,關於懷孕時使用束腹帶的方法,中國古代並沒有這種做法,只有日本才有。據說是神功皇后征討韓國時,懷孕還穿戴盔甲,因此才有了這種做法,這並不是常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