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醫斷 (6)
醫斷 (6)
1. 初誕
初誕之法。務去胎毒為主。且不早與乳可也。二三日為度。若早與之。其毒難去。如朱蜜茯苓五香等。何毒之逐。不用而可。至其有病者。莫令綿延。須急攻之。今人動輒謂。人之稟性。古今自有厚薄。今也薄矣。故不勝攻擊也。宜補之。惡。是何言哉。夫人者與天地參焉。天不裂。地不壞。何唯人之異哉。雖草木亦然。以今之藥。攻今之疾。何畏怖之有。
白話文:
新生兒的照護方法,最重要的是去除胎毒。而且不要太早餵奶,大約兩三天後再餵比較合適。如果太早餵奶,胎毒就難以去除。像是朱砂、蜂蜜、茯苓、五香之類的藥物,根本不能驅除毒素,不用也沒關係。如果新生兒生病了,絕對不能拖延,一定要趕快治療。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人的體質好壞是天生的,古代人的體質比較好,現在人的體質比較差,所以承受不了藥物的攻伐,應該用補的方式。唉,這真是什麼話啊!人是與天地並列的,天不會裂開,地不會崩壞,為什麼只有人的體質會不一樣呢?連草木也是如此啊!用現在的藥,治療現在的疾病,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2. 痘疹
痘疹之證。古籍不概見焉。東漢初。始有之。本邦則聖武帝時云。蓋天地人物。無古今一也。豈古有之者。無於今。今有之者。無於古哉。意者自古有之。不傳其名已。其為病也。始與癰瘍無異矣。治法亦以除毒排膿為主。如補瀉二法。則不知者之所立耳。蓋見毒酷而死者也。未見毒盡而斃者也。其斃者。是酷毒壅塞之所致也。醫其詳諸。
白話文:
痘疹這種病症,在古代的醫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大約在東漢初年才開始出現,我們國家則是在聖武帝的時代才聽說。其實天地萬物,古今都是一樣的道理,難道古代有的東西,現在就沒有;現在有的東西,古代就沒有嗎?我想,這種病症應該是自古就有了,只是沒有傳下它的名稱罷了。這種病的初期,跟一般的癰瘡很相似,治療的方法也應該以清除毒素、排出膿液為主。至於像補養或是瀉下的這些方法,都是不了解這個病的人才會提出的。因為我只看過毒性太強而死的,沒看過把毒都排完而死的。會死亡的,都是因為毒性太強,阻塞不通所導致的。醫生們應該仔細研究這個道理才對。
3. 攻補
醫之於術也。攻而已。無有補矣。藥者一乎攻焉者也。攻擊疾病已。內經曰。攻病以毒藥。此古之法也。故曰攻而已。精氣者。人之所以生也。可養以持焉。養持之者。穀肉果菜耳。內經曰。養精以穀肉果菜。不曰之補而曰養。古之言也。蓋雖穀肉果菜乎。猶且難補之。而況藥乎。
豈人力之所能也哉。故曰無有補矣。後世並論攻補。岐藥二之。專為補氣之說。曰。病輕則攻之。重則補元氣。若強攻之。元氣竭死。夫藥者一乎攻焉。豈得能補之哉。元氣果可補。則人為死。妄誕特甚矣。
白話文:
醫術的本質,其實就是攻邪而已,並沒有所謂的補益。藥物的作用,基本上也是用於攻邪的。當疾病被攻擊驅除後,內經說過:「用有毒的藥物來攻擊疾病」,這是古代的方法,所以才說醫術是攻邪而已。
精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可以用滋養的方式來維持它。滋養維持精氣的東西,就是五穀、肉類、水果、蔬菜這些食物。內經說:「用五穀、肉類、水果、蔬菜來滋養精氣。」並沒有說是用「補」的方式,而是用「養」,這是古代的說法。即使是五穀、肉類、水果、蔬菜這些食物,都難以說得上是「補」,更何況是藥物呢?
難道這是人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嗎?所以說醫術沒有所謂的補益。後世把攻邪和補益並論,將醫術和藥物分成兩類,還特別提出所謂「補氣」的說法。他們說:「疾病輕微就用攻邪的方法,疾病嚴重就要補養元氣,如果強行攻邪,元氣耗盡就會死亡。」但是藥物的作用本來就只有攻邪而已,怎麼可能做到補益呢?如果元氣真的可以補益,那麼人就不會死亡了,這種說法實在是太荒謬了。
4. 虛實
夫正權衡而後,輕重可較也。審平常而後,虛實可論也。蓋人自有常焉,失常然後有虛實矣。於精氣謂之虛,於邪氣謂之實。何以言之?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夫精氣者,人之不可無焉者也。唯懼其虛,故言之虛,又言之奪。邪氣者,人之不可有焉者也。唯懼其實,故言之實,又言之盛。是故虛以養言,實以攻言。攻之者毒藥,養之者穀肉。此古之法也。故虛實皆可由平常而論焉。有人於此,體甚羸弱,所患最多。問曰:僕免身至今,如此其患,眾醫咸曰:如爾此天質之虛症也,病不可治矣。若欲強治之,其斃也必矣。不若補以全生也。乃以藥代飲食,無一日廢之。雖然,尚仍舊。子之所見,亦如之乎?願聞其說。曰:豈其然乎?以余觀之,子之所患,是乃實也。其人諤然曰:子何言之妄?瘦瘠如此,加之以疴,人咸為虛症,何謂之實也?曰:籲,何此之謂哉?夫虛實者,失常之名也。於邪氣謂之實,於精氣謂之虛。子已有病,何命以虛乎?又豈得謂之天質乎哉?是當其胚胎之初,受疾而生,精氣為其所抑壓而不能充暢者耳。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然則審其術以攻擊之,飲食隨其嗜欲,則病去而精氣自充暢矣。夫然後肥瘠強弱,是其性已。於此乎可謂天質而已矣。彼不由平常,而論虛實也,紛紛乎不知所適從矣。故目不見其病,唯羸弱是視,遂名以虛症,不亦謬乎?是不正權衡而較輕重者也。且夫所欲補之者,非藥乎?藥者偏性之毒物耳。是以雖能拔邪氣,而不能補精氣也。若唯精氣之虛,盍以穀肉養之?彼既欲補不能也,竟使人不免瘁爾懷疴,以終其身也。悲夫。要之坐不辨其為失常之名焉耳矣。又如謂氣虛腎虛脾胃虛之類,亦率准之,皆不因疾命名,愆之所創焉。
白話文:
要先衡量過標準,才能比較輕重;要先了解平常的狀態,才能討論虛實。人本來有正常的狀態,失去正常狀態後,才會有虛實的問題。精氣不足叫做虛,邪氣過盛叫做實。為什麼這樣說呢?《內經》說:「邪氣過盛就是實,精氣不足就是虛。」精氣是人不可或缺的東西,最怕它不足,所以說它是虛,也說它是被奪走了。邪氣是人不應該有的東西,最怕它過盛,所以說它是實,也說它是過盛。因此,虛要用滋養的方式來處理,實要用攻伐的方式來處理。攻伐的用藥是毒藥,滋養的用藥是五穀和肉類,這是古來就有的方法。所以,虛實都可以從平常的狀態來判斷。
假設有個人,身體非常虛弱,很多地方不舒服。他問:「我從小到大就一直這樣,很多醫生都說我是先天體質虛弱,病治不好了。如果硬要治,肯定會沒命。不如用滋補的方式來保全性命。」於是他就用藥來代替飲食,每天都不間斷。雖然如此,病情還是沒有好轉。你看到的情況也這樣認為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我說:「怎麼會這樣呢?我認為你得的是實證。」那人驚訝地說:「你說什麼胡話?我這麼瘦弱,又有很多病,大家都說是虛症,怎麼會是實證呢?」我說:「哎!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所謂虛實,都是偏離正常狀態的說法。邪氣過盛就是實,精氣不足就是虛。你已經生病了,怎麼能說是虛呢?又怎麼能說是天生的體質不好呢?這應該是你還在胚胎的時候就生病了,精氣被壓制而不能順暢運行。《內經》說:『邪氣侵入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看來,就要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飲食就按照你的喜好來吃,病就會好,精氣自然就會充足。這樣之後,身體的肥胖或瘦弱、強壯或虛弱,才是你真正的體質。這時才可以說是天生的體質。而那些不從平常狀態來判斷虛實的人,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他們只看到人虛弱,就說是虛症,這不是很荒謬嗎?這就好像沒有用標準的衡量來比較輕重一樣。
而且,你想要滋補的東西,不就是藥嗎?藥是偏性的毒物,雖然能祛除邪氣,卻不能補充精氣。如果真的是精氣不足,為什麼不用五穀和肉類來滋養呢?他卻想滋補卻又不能滋補,最終讓人一直生病,直到終老,真是可悲啊!總而言之,就是因為不能分辨什麼是偏離正常狀態的說法。像那些說什麼氣虛、腎虛、脾胃虛之類的,也都是按照這種錯誤的標準來的。這些都是不從疾病本身來命名,是錯誤觀念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