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刻斥醫斷凡例
刻斥醫斷凡例
1. 刻斥醫斷凡例
一是非者,天下之公也。此篇所述,即吾儕二三子,舉醫斷之說,以質之先生。先生髮蒙解惑,徵諸聖言,而是是非非,一歸於公而止。乃書以授弟子,非敢與人爭衡,亦出於授業施教之不得已也。
一此書初脫稿,徒弟之外不許輕示人。但恐謄寫致謬,或失微旨,故固請先生,上諸桑梓,以與同志傳之。論辯簡易,不用縟採,辭達而已,非敢告大方君子也。
一全篇凡四十三章,將醫斷逐段附入。彼則低寫於前,此則高寫於後。且欲省煩,故抄彼文緊處,而不舉其全。覽者詳焉。
一此刻有病機診候,未盡其歸趣者,蓋所以不涉駁義,則不論及也。
一本書可非者,不在此限。然不與大義者,乃所不論也。
一各條不揭題辭,以讀其論而義自見也。旦就簡云。
門人和州足高恭謹識
白話文:
刻斥醫斷凡例
第一,是非對錯是天下公認的道理。這篇文章所說的,是我們幾個學生提出對醫學判斷的看法,向老師請教。老師啟發我們,解開疑惑,引用聖賢的言論,來判斷是非對錯,最後讓一切回歸公理。因此將這些內容寫成書,傳授給學生。並非想與人爭辯,而是為了教學而不得不這樣做。
第二,這本書初稿完成時,除了弟子之外,不允許輕易給外人看,是擔心抄寫時產生錯誤,或是遺漏細微的含義,所以懇請老師將這本書公開在鄉里,以便與志同道合的人傳閱。文章的論辯簡明扼要,不用華麗的詞藻,只要能表達意思就好,不是要給見多識廣的君子看的。
第三,全書共四十三章,將醫學判斷的內容逐段附在文章中。對方的內容寫在前面,我們的內容則寫在後面,為了簡省麻煩,只摘錄對方文章重點部分,沒有全部抄錄,讀者請仔細參閱。
第四,這篇文章中,有些疾病的病機和診斷,沒有完全解釋清楚,是因為避免引起辯論,所以沒有提及。
第五,這本書內容可能會有錯誤的地方,不在限制範圍之內。但如果沒有違背大義,則不加以討論。
第六,每條內容不另外寫標題,讓讀者讀完內容就能理解意思,這只是簡單的說明。
弟子門人和州足高 恭敬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