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殊錄》~ 序 (3)
序 (3)
1. 序
夫醫之為職也。固人生之所恃。則其於術。豈不大乎。然上古邈遠。其事靡聞。周官列其職。其人無傳矣。戰國之時。有越人者。而後世傳其籍。亦皆妖妄。非其真也。及東漢之時。有張仲景者。身為長沙太守。憂道之長廢。博術古訓。選述方法。自著論。降及後葉。無能傳其道者矣。
於是唐有王孫。元有李朱。紛然迭起。各自論駁。惑陰陽之理。溺五行之說。則末義徒務。而至吾道遂熄矣。嗚呼。孰能力撥帡幪。復之其初者乎。我東方之盛也。文運郁興。鴻澤沛溢。四海欣欣。藜首興仁。於是有我東洞先生者出焉。憂凡民之固廢。原長沙之遺躅。潛心焦思。
覆研推究者。三十年於茲矣。蓋其在初年也。人尚抱疑。鮮能信者。而及今論益篤也。凡四方之士。皆莫不造其門者。於是古道大辟。榛蔽盡除矣。則上古之不詳。周官之無傳。越人之籍之亂其真。斯皆可以推知。而無後疑矣。嗟呼。先生之業。不亦偉哉。不佞恭曩者寓先生之塾。
蓋有年矣。有來請治者。則先生必命我輩志其證侯。於是恭竊錄其治驗之最著明者。輯為一卷。間者上梓欲傳之同志。蓋余聞之。巧其言虛其行者。其論雖美。未足與權矣。昔趙括學兵法云兵事。以為天下莫能當。而及其自率兵與秦戰也。一旦亡數十萬之眾。身以傾覆。以此觀之。
醫徒誦方籍。守脈候。空論以誇其伎。非要之治驗。徵之實效。則安足定其優劣。亦徒不免為趙括耳。是乃先生之所持論。而恭之所以有此舉也。
寶曆癸未之秋播磨岩恭敬甫撰
白話文:
序
醫生的職責,是維繫人們的生命,所以醫術的重要性,怎麼能說不大呢?然而上古時代久遠,醫術典籍失傳;周朝官職中雖列有醫官,但其人及其醫術也早已無從得知;戰國時期雖有越國的醫書流傳,但多是荒誕不經,並非真實可信的醫術。到了東漢時期,張仲景擔任長沙太守,憂心醫道衰落,廣泛搜集古代醫學典籍,精選有效的治療方法,自己著述醫書,卻後繼無人能傳承他的醫術。
於是唐朝有王叔和,元朝有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紛紛出現,各自著書立說,互相爭論,卻迷失在陰陽五行等理論中,徒然追求末節,致使真正的醫道因此衰落。唉!究竟誰能撥開迷霧,恢復醫學的本來面目呢?我東方盛世,文運興盛,恩澤廣被,天下欣欣向榮,仁風四起。這時,出現了東洞先生這樣一位醫學大家,他憂心民間醫術的衰敗,追尋長沙張仲景的遺風,潛心研究,深入思考,孜孜不倦地鑽研醫術,至今已有三十年了。
起初,人們對他還抱有懷疑,很少有人相信他。但到現在,他的醫術聲譽日隆,四方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前來拜訪他。於是,古代的醫學之道得以廣泛傳播,醫學界的蒙昧無知也徹底消除了。所以,上古醫術的失傳,周朝醫官的不可考,越國醫書的虛妄不實,這些都可以從東洞先生的事蹟中得到印證,不再有任何疑慮。唉!先生的成就,實在是偉大啊!
我恭敬地曾在先生的學塾居住多年,遇到前來求醫的人,先生總會指示我們記錄他們的病情和症狀。因此,我恭敬地私下將先生治療最顯著的案例輯錄成卷,打算付梓刊印,傳給志同道合的同道。我聽說,有些人夸夸其談,實際行動卻空洞無物,雖然論述很美妙,但不足以作為實踐的依據。從前趙括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無人能敵,但當他親自率兵與秦國作戰時,卻一天之內損失數十萬大軍,自己也身敗名裂。由此可見,
那些只會背誦方劑、把脈候診,空談理論來炫耀自己技藝的醫徒,如果沒有切實的治療效果和實際驗證,又怎能確定他們的醫術高低呢?他們不過是另一個趙括罷了。這就是先生的觀點,也是我這樣做的原因。
寶曆癸未之秋,播磨岩恭敬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