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吉益為則撰,岩恭敬輯錄

《建殊錄》~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附錄

不下胃中。食後二時所。吞酸吐雞卵臭數十回。而後稍覺入胃中。胸背大痛。口渴引飲。便秘減。正月中旬余診之。以為澼飲所為。與吳茱萸硝石湯三貼。乳下稍開。乃與小陷胸加枳實湯三貼。乳下洗然。乃與半夏瀉心湯二三服。後瀉水。日數十行。覺肩上膈間滴滴有聲。須臾脅腹鳴動。

則洞瀉。凡如此者七八日。飲食日進。證候日快。而與藥如故。稍稍瀉止。諸證悉失。壯健如十年前。鼓脹兼勞瘵者。未見有治效。

凡察病人。水氣為患者十居七八。於是觀仲景方。治水之劑。亦十之七八。乃知水之為患。大且多矣。為醫者留意於此。分別表裡高下胃中胃外伏流散凝等。從證治起死回生之功。亦十之七八矣。

訶黎勒人。唯知止瀉。不知逐水。法苑珠林引分別功德經云。佛弟子博羅療一比丘常苦頭痛。與訶子一丸。所患遂已。其論謂。膈間有水上攻。故頭痛。訶子除水。故愈。此余所暗記。大意如此。非彼文者。

凡中風寒邪者。有水迎之。故其候有頭痛惡寒汗出痰湧目淚鼻涕一身走痛等類。逐水則邪除。故汗出而愈。於是乎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生薑輩才能可得而知已。牡蠣龍骨亦治之之藥。

蝮蛇箱山錫杖實二味。酒浸日乾。細末。糊丸。以酒送下。主治主血相結。冷氣走痛。心胸痞塞。虛羸乏力者名二輪丸。

鼴鼠霜。能治顛癇吐涎沫者。

白話文:

[附錄]

病人胃部不適,飯後兩小時左右,出現吞酸、嘔吐,吐出像雞蛋一樣臭味的嘔吐物,持續數十次,之後症狀才稍微減輕,感覺食物進入胃部。同時伴有胸背部劇烈疼痛、口渴想喝水、便秘減輕等症狀。正月中旬我診治了他,認為是飲水不節造成的。於是開了三帖吳茱萸硝石湯,乳房下稍稍通暢;接著又開了三帖小陷胸湯加枳實,乳房下完全暢通;然後再服用二三劑半夏瀉心湯,之後開始瀉水,一天瀉十幾次。病人感覺肩部和膈膜之間有滴滴答答的聲音,一會兒脅肋和腹部就會鳴響,接著就大量瀉水。這樣持續了七八天,食慾日漸恢復,病情也一天天好轉。即使繼續服用同樣的藥物,瀉水的情況也逐漸停止,所有症狀都消失了,身體強壯得像十年前一樣。但對於鼓脹合併勞瘵的病人,這種治療方法則沒有效果。

觀察病人,大多數患者(十之七八)都是水氣導致的疾病。因此我研讀張仲景的方劑,發現治療水氣的藥方也佔了絕大多數(十之七八)。由此可見,水氣致病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從事醫術的人應該重視這一點,區分表裡、高低、胃內胃外、水氣的流動、停滯等情況,根據症狀治療,才能達到起死回生之效,這也是醫術成功的關鍵(十之七八)。

訶黎勒子,人們只知道它能止瀉,卻不知道它還能逐水。法苑珠林引用《分別功德經》記載:佛弟子博羅療治一位經常頭痛的比丘,給他服用了一丸訶黎勒子,病情就好了。文中說,膈膜上有水往上衝,所以頭痛;訶黎勒子能去除水,所以病就好了。這是我記住的大意,並非原文。

凡是中風寒邪的病人,體內有水氣阻礙經絡,所以會有頭痛、惡寒、出汗、痰多、流淚、流鼻涕、渾身疼痛等症狀。驅除水氣就能去除邪氣,所以出汗後就能痊癒。因此,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薑等藥物的作用就能夠明白了。牡蠣、龍骨也是治療此病的藥物。

蝮蛇、箱山錫杖、實(這應該是藥材名,非確定)二味藥材,用酒浸泡後曬乾,研成細末,做成藥丸,用酒送服。主治血液凝結、寒邪導致的疼痛、心胸部痞塞、虛弱乏力等症狀,叫做二輪丸。

鼴鼠霜,能治療癲癇,並伴有吐涎沫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