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園醫話》~ 病症卷三 (80)
病症卷三 (80)
1. 二、雜病類
如此拖延,已六,七年之久,經過各醫診治,並未認定病名,殊屬町笑,其治法率以消導順氣者居多,尤以降氣之藥,幾乎每劑必備,並無絲毫效驗,中間經過西醫與以麻醉止痛劑,三日治療,病勢特別加重,聞系鹽莫,每日三包,不但不能減輕痛苦,且又自汗不止,高年之人,非常危險。
余適於民國九年回籍,為長子結婚,先生乃延余診治,余診脈見兩手弦實,毫無中和之氣,參以病狀,決為內疝,肝逆犯胃。數年痼疾:經過多醫並未認定病名,危哉。乃為處方如下:第一方,熟附片一錢、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三錢、青木香一錢、小青皮一錢、桃仁一錢、吳茱萸二錢、淡乾薑一錢、橘核二錢、枸杞子一錢、炒白芍二錢薑引。
服第一方立見效,因來診時,正值病發,服藥後,立見消散。據病人自述,自有此症以來,服藥已四、五百劑,無一次立見大效者。分服此藥,病才半日,即消散,每次病發,必三、四日乃消散。乃連服三劑,又與第二方:
第二方,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三錢、豆蔻仁三分、青木香一錢、小青皮一錢、桃仁一錢、杵去皮尖吳茱萸二錢、炒白芍二錢、淡乾薑三錢、橘核二錢、荔枝核二錢,薑引。
此方約服十餘劑,完全病癒,先生壽至耄耋,此症愈後,復經過多年,永未再發。余以此症甚多,最不易確認,故錄此一案,以告學者。
薛蔭槐君,住德縣大寺街,年二十餘歲,於民國十二年患疝氣,右睪丸腫痛特甚,先經醫治,原方為川棟子、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普通治疝氣等藥,愈治癒甚,乃請余診治。病者來時,不良於行,門檻幾至不能邁過,則其腫痛可想而知。余認定此外疝症也,即與經驗良方一劑,立見大效,痛減大半,五劑痛腫全消,完全病癒。
茲錄驗方於下:熟附片二錢、川楝子四錢、荔枝核二錢、山楂核一錢、小青皮二錢、熟大黃二錢、小茴香二錢、橘核一錢、炒元胡一錢,薑引煎服。
此余經驗多年之特效方也,凡痛引少腹,睪丸縮入腹內,痛不欲生,或睪丸腫大,痛不可忍等極劇烈之疝氣,無不立奏奇效。然減去附子與大黃則不效,其他各味,不過輔佐藥品,然亦不可妄為加減。惟附子與大黃之分量,不必一律,醫者須斟酌病人之強弱,及病勢之輕重,寒多或熱多,與其脈象,臨時酌定,大約自一錢至三、四錢不等。
例如病者脈沉細,現寒象,則附子可用一錢五,大黃可用一錢,以此類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但附子大黃,必須並用,缺一不可,則為一定不易之理,萬勿猶豫,致減本方效力也。小便短少,附子可少用,然不可完全減去。
外疝一症,往往有原因花柳病者(梅毒性),應先以西藥注射,根本治其原因,則本病自癒。不但此也,凡一切病症,如有此種原因,必令患者速入專門醫院,施行注射療法,不可徒以中藥治療,耽延時日,此亦中醫應有之認識,但中醫對梅毒性病症,何由確認,是必對於西醫病理,詳細研究,自求新知,固不待言也。
白話文:
二、雜病類
一位病人長達六七年飽受疾病折磨,看過許多醫生都無法確診,治療方法大多以消導順氣為主,幾乎每劑藥都用到降氣藥,卻完全沒有效果。後來嘗試西醫的麻醉止痛劑,三日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服用鹽類藥物每日三包,不僅沒減輕痛苦,還持續自汗不止,對老年人來說非常危險。
民國九年,我回鄉替長子完婚時,這位先生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他兩手脈象弦實,毫無平和之氣,結合病情判斷是內疝,肝氣逆犯胃部。多年痼疾,多位醫生都未能確診,情況危急。我開了以下處方:第一方:熟附片一錢、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三錢、青木香一錢、小青皮一錢、桃仁一錢、吳茱萸二錢、淡乾薑一錢、橘核二錢、枸杞子一錢、炒白芍二錢,薑汁引。
服用第一方後立刻見效,因為他來診時正值病發,服藥後病症立即消散。據病人自述,他患病以來已服用四五百劑藥,從未有一次像這次這樣見效迅速。這次服藥半日,病症就消散了(以前每次病發都要三、四天才好)。於是,他連續服用三劑,我又開了第二方:第二方: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三錢、豆蔻仁三分、青木香一錢、小青皮一錢、桃仁一錢、去皮尖吳茱萸二錢、炒白芍二錢、淡乾薑三錢、橘核二錢、荔枝核二錢,薑汁引。
服用此方約十餘劑後,疾病完全痊癒。這位先生活到耄耋之年,此症痊癒後多年未再發作。由於這種病症很常見,且不易確診,所以我記錄下這個病例,供後學參考。
薛蔭槐先生,居住德縣大寺街,二十多歲,民國十二年患疝氣,右側睪丸腫痛劇烈。他先經他人治療,用的是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治療疝氣的常用藥物,效果卻很差,於是求我診治。病人來時行動不便,連門檻都幾乎跨不過,可見腫痛程度之嚴重。我診斷為外疝,便給他開了一劑經驗方,立刻見效,疼痛減輕大半;五劑後,腫痛完全消散,痊癒。
此驗方如下:熟附片二錢、川楝子四錢、荔枝核二錢、山楂核一錢、小青皮二錢、熟大黃二錢、小茴香二錢、橘核一錢、炒元胡一錢,薑汁引煎服。
這是我的多年經驗特效方,凡是疼痛牽引至小腹,睪丸縮入腹內,痛不欲生,或睪丸腫大,疼痛難忍的劇烈疝氣,都能立即見效。但如果去掉附子和大黃則無效,其他藥材只是輔助,但也不可隨意增減。附子和大黃的用量不必一成不變,醫生需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寒熱盛衰以及脈象,臨時調整,一般在一錢到三、四錢不等。
例如,病人脈象沉細,有寒象,則附子可用一錢五,大黃可用一錢,以此類推,運用靈活,關鍵在於醫生自身的經驗。但附子和大黃必須一起使用,缺一不可,這是固定的原則,千萬不要猶豫,以免降低藥方效力。如果小便短少,附子可以少用,但不能完全去掉。
外疝有時是由於梅毒(花柳病)引起的,應先用西藥注射治療,根治病因,本病自然痊癒。不僅如此,凡是一切疾病,如果病因是梅毒,都應讓患者儘快到專門醫院進行注射治療,不可單靠中藥治療,延誤時間。這也是中醫應該具有的認識。但是中醫如何確認梅毒,就必須深入研究西醫的病理,不斷學習新知,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