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2)

1. 中風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獨活散之類。治風之法,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盡矣,然不可執也。

如小續命湯,亦麻黃、桂枝之變,麻黃、桂枝若不施於冬月即病之傷寒,而施於溫熱之症,未有不殺人者,其可執乎。戴復庵云: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卒僕偏枯之症,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之功焉。許𦙍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多怒加羚羊角。

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予每治此症,用諸汁以收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小便不利】《三因》白散子加木通、燈心、茅根煎,熱盛去附子。潔古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

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此其大略也,仍分症詳著於後。

【痰涎壅盛】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數滾,去橘紅,再煮至一碗頓服,白湯導之,吐痰之聖藥也。竹瀝、荊瀝少佐薑汁,加入二陳湯、星香散中,乃必用之藥。戴云: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

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唯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以治中風之症,中氣、中惡、霍亂尤宜。中後體虛有痰,宜四君子湯和星香散,或六君子湯和之。脈沉伏無熱者,用三生飲加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墜下痰涎,鎮安元氣。

氣實者以星香湯吞之,氣虛者以六君子湯吞之。

【口噤】以蘇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末擦牙。以鬱金、藜蘆末搐鼻。以黃耆防風湯熏。針人中、頰車各四分。白礬半兩,鹽花一分,細研。揩點牙根下,更以半錢匕綿裹,安牙盡頭。用甘草比中指節截作五截,於生油內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開牙關,令咬定甘草,可人行十里許時,又換甘草一截,後灌藥極效。

白話文:

中風

若寸關尺脈診見右側寸脈浮澀而短,伴隨鼻涕清涕、呼吸急促、胸悶、氣短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等症狀,這是大腸與肺臟同時受風邪影響。宜服用五味子湯等類似方劑。

若左側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背疼痛牽引至小腹,無法彎腰挺背,兩耳嗡嗡作響,關節疼痛,足部無力且容易恐懼,這是膀胱與腎臟同時受風邪影響。宜服用獨活散等類似方劑。

治療中風的方法,包括解表、攻裡、行氣活血三種,但不能死板地拘泥於此。

例如小續命湯,是麻黃湯、桂枝湯的變方,麻黃、桂枝若非在冬天治療寒症,而用於溫熱症,必會危及性命,因此不可一味執著於某一方劑。戴復庵說:治療中風,初期應當順氣,時間久了,就應當活血化瘀。久患風疾,服用四物湯並服用活絡丹而痊癒者,正符合這個道理。如果一開始不順氣,就急用烏頭附子,也不活血,只用防風、天麻、羌活等藥,我看不到能治癒的希望。

順氣的藥物可以用,但破氣、瀉氣的藥物則不可用。中風導致半身不遂,雖然有多種原因,但都脫離不了真氣不足。因此黃耆是必不可少的君藥,防風是必不可少的臣藥。黃耆可以補益真氣,防風則能載運黃耆的藥力,使真氣周流全身,也具有治療中風的功效。許𦙍宗曾用黃耆、防風二藥煎湯熏治王太后中風口噤,便治愈了,更何況內服呢?

若患者易怒,可加羚羊角;口渴,可加葛根汁、秦艽;口噤或口歪,也加秦艽;神志恍惚,語無倫次,可加茯神、遠志;失眠,可加炒酸棗仁;不能說話,可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可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痰多,可加竹瀝、荊瀝,少許薑汁。我治療這種疾病,常用這些汁液,能收到奇效,因為它們可以迅速運行經絡,滲透肌肉,比湯劑散劑更快捷。

【小便不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白散子,加木通、燈心、茅根煎服,若熱盛則去附子。潔古說:中風若小便不利,不能用藥物強制利尿。患者已自汗,津液外泄,小便自然減少,若強行利尿,使營衛之氣枯竭,無法制約火邪,則煩熱會更加嚴重,應該等到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恢復。【遺尿】濃煎人參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頻服用。中風【多食】是肝風木盛,肝木盛則克脾,脾受損害,便會想吃東西來求得幫助。

經書上說:實證則夢到吃東西,虛證則夢到被人奪食。應該瀉肝木,調治肝風,安養脾胃,脾胃安和,食慾自然減少,這就是療效。

以上是大致的治療原則,更詳細的分症論治,後面再詳細記述。

【痰涎壅盛】用橘皮一斤,清水五碗,煮沸幾次,去掉橘皮,再煮至一碗頓服,用白開水送服,這是極好的化痰藥物。竹瀝、荊瀝少許薑汁,加入二陳湯、星香散中,是必用的藥物。戴復庵說:肥胖的人容易中風,因為氣盛於外,而不足於內。肺是氣出入的通道,肥胖的人必然氣急,氣急必然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是肝的腑,因此痰涎壅盛。

所以治療中風,首先必須理氣,待氣機順暢,痰涎下降後,調理的方劑,要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不僅能治療中風,治療中氣不足、食物中毒、霍亂也很有效。中風後期體虛有痰,宜用四君子湯加星香散,或六君子湯加星香散。脈象沉伏無熱者,用三生飲加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墜降痰涎,鎮安元氣。

氣實者用星香湯送服,氣虛者用六君子湯送服。

【口噤】用蘇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末擦牙;用鬱金、藜蘆末搐鼻;用黃耆防風湯熏;針刺人中、頰車穴各四分;白礬半兩,鹽花一分,研細,塗抹在牙根下,再用半錢重的棉花裹住,塞到牙縫裡;用甘草截成中指節長短五段,浸在生油裡,用炭火炙烤,待油滲入甘草,用工具撬開牙關,讓病人咬住甘草,可走十里左右,再換一段甘草,之後灌藥,療效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