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
第一冊 (1)
1. 卒中暴厥
經云:暴病卒死,皆屬於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藥,不寒而溫,不降而升,甚者從治也。俗有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之別。但見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者,並可用麻油、薑汁、竹瀝,調蘇合香丸,如口噤抉開灌之。或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成,入竹瀝二三杯,薑汁少許。
白話文:
經書上說:突然發病而死亡的,都屬於火邪。注釋說:火性急躁迅疾,所以容易致死。然而,最初治療的時候,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能用向下引導的藥物,而要用溫熱上行的藥物,病情嚴重者也要用溫熱藥物來治療。
民間常說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等,都是指突然發病的情況。凡是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或痰涎阻塞呼吸道,喉嚨發出聲音,或口眼歪斜,手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脈象沉伏,或指下脈搏浮盛的,都可以用麻油、薑汁、竹瀝調和蘇合香丸,如果嘴巴緊閉,就撬開灌下去。或者用三生飲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煎成湯,再加入竹瀝兩三杯,薑汁少許。
如抉不開,不可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菖蒲為末,吹入得嚏則蘇。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則知其可治不可治。(詳見中風門口噤條。)若口開手撒遺尿者,虛極而陽暴脫也,速用大料參耆接補之,及臍下大艾灸之。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各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下。
又碧霞散,揀上色精好石綠,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之。二藥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舊說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皆為不治之症。然五症不全見者,速服參耆膏,灸臍下,亦有得生者。
白話文:
如果嘴巴張不開,就不要用藥物治療,要趕快把生半夏磨成粉末,吹進鼻孔裡。或者用細辛、皂角、菖蒲磨成粉末,吹進鼻孔裡,只要打噴嚏就表示病人會醒過來。這個方法可以檢驗病人病情深淺,就知道能不能治癒。(詳細內容請參考中風門口噤條。)
如果嘴巴張開,手腳亂動,還尿失禁,表示病人極度虛弱,陽氣暴脫,要趕快用大料、人參、黃芪等藥材補氣,並且在肚臍下方用艾草灸治。如果痰液阻塞,應該要催吐,趕快服用稀涎散,將豬牙皂角肥實且沒有蛀蟲的四根,去除黑皮,再加入明礬一兩,一起研磨成細粉,輕症者服用五分,重症者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灌服。
另外,碧霞散是用上等石綠研磨過篩,再研磨取二三錢,與冰片三四豆許研磨均勻,用生薄荷汁和溫酒調服。這兩種藥物不會引起過度嘔吐,只會讓唾液從嘴角流出來,病人就會醒過來。以前說嘴巴張開就是心臟停止,手腳亂動就是脾臟停止,眼睛閉合就是肝臟停止,尿失禁就是腎臟停止,呼吸聲音像打鼾就是肺臟停止,都是不治之症。然而,如果五種症狀沒有全部出現,要趕快服用參芪膏,並且在肚臍下方灸治,還是有可能救活的。
卒中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若中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氣喘遺尿,皆不可治。諸中或未蘇,或巳蘇,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者死。《傳心方》云:治男子婦人涎潮於心,卒然中倒,當即時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當面作好醋炭熏之,令醋氣衝入口鼻內,良久,其涎潮聚於心者自收歸舊。輕者即時甦醒,重者亦省人事,唯不可吃一滴湯水入喉也。
如吃湯水,則其涎永繫於心絡不能去,必成廢人。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吉,堅大急疾凶。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浮澀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風應人迎。氣應氣口。洪大為火。滑為痰。或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虛者,皆虛與痰。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症,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
白話文:
中風後眼睛向上看卻看不見東西的人,可以用艾灸第二節脊椎骨和第五節脊椎骨各七次,一次放一個像半個棗核大小的艾炷。如果中風的人頭髮直豎,吐出白色的泡沫,搖頭並向上仰,臉頰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汗水像珍珠一樣附著在臉上,或者頭臉發黑,眼睛閉著嘴巴張開,氣喘吁吁且尿失禁,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療。無論中風患者是尚未清醒、已經清醒、剛發病或是久病,突然吐出紫紅色東西的人都會死亡。
《傳心方》中記載,治療男女因唾液逆流至心臟而突然昏倒的患者,應立即將其扶到溫暖的房間,扶正坐好,用醋和炭一起熏烤,讓醋味衝入患者的口鼻。過了一段時間,聚集在心臟的唾液就會自行消失。病情輕微的人會馬上清醒,病情嚴重的人也能恢復意識。但是,絕對不可讓患者喝任何湯水。
如果喝了湯水,唾液就會永遠停留在心臟的經絡中無法排出,患者必然會變成廢人。
風邪入侵人體,六脈大多沉伏,也有些脈搏隨著氣血奔流,在指下洪大而有力。脈搏浮而遲緩是吉兆,脈搏沉而堅實、大而急促是凶兆。浮而遲緩表示寒邪入侵,虛而大表示暑邪入侵,若非暑邪入侵則表示虛弱,浮而澀表示濕邪入侵,浮而大表示風邪入侵,浮而數且無熱亦表示風邪入侵。脈搏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都是氣虛的表現。風邪會影響人迎脈,氣虛會影響氣口脈。洪大而有力表示火邪入侵,滑而流利表示痰邪入侵。脈搏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虛都是虛弱和痰邪的表現。
此外,還需觀察季節、氣候、患者的起居生活等因素,結合明顯的症狀,才能確定疾病的病名,並進行治療。
2. 中風
中後當如東垣法,分中血脈、中腑、中臟施治。
《靈樞經》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此《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白話文:
治療中風,應遵循李東垣的醫法,根據病症分別針對血脈、腑臟、臟器進行治療。
《靈樞經》記載,虛邪偏於身體一側,深入內部,侵犯榮衛,榮衛衰弱後,真氣離去,邪氣獨留,就會導致偏枯。邪氣淺在者,表現為脈絡偏痛。
《靈樞經》又說,偏枯,身體一側無力疼痛,言語障礙,神志清醒,病症位於分腠之間,可以用巨針治療,補虛損實,就能恢復。痱病,身體不痛,四肢不能收攏,神志稍亂,說話困難,能治癒。
嚴重者,不能說話,則無藥可治。這就是《內經》對中風深淺程度的論述。偏枯,身體一側疼痛,言語障礙,神志清醒,屬於邪氣停留在分腠之間,也就是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中腑。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言語含糊,神志混亂,屬於邪氣入侵內臟,也就是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中臟。
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症,則以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於續命湯中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崑崙舉蹺。有汗惡風,於續命湯中加桂枝、芍藥、杏仁一倍,針風府。陽明經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於續命湯中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如果身體出現脈絡問題,伴隨六經的症狀,可以用小續命湯加減,或疏風湯治療。如果患上太陽經中風,沒有汗,怕冷,可以在續命湯裡加一倍麻黃、防風、杏仁,並針刺太陽經至陰穴,直到出血,並使崑崙穴和蹺脈穴跳動。如果出汗且怕風,可以在續命湯裡加一倍桂枝、芍藥、杏仁,並針刺風府穴。如果患上陽明經中風,不出汗,身體發熱但不怕冷,可以在續命湯裡加二兩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甘草。
有汗身熱不惡風,於續命湯中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針陷谷,刺厲兌。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於續命湯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針隱白。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於續命湯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針太谿。凡中風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身體發熱卻不害怕風,可以在續命湯裡加葛根兩兩,桂枝、黃芩各加一倍,並且針刺陷谷穴,再刺厲兌穴。如果病人屬於太陰經中風,沒有出汗、身體發涼,可以在續命湯裡加附子一倍,乾薑加兩兩,甘草加三兩,並且針刺隱白穴。如果病人屬於少陰經中風,出汗但沒有發熱,可以在續命湯裡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並且針刺太谿穴。如果病人中風沒有以上四種症狀,而是六經混淆,屬於少陽厥陰經病變,可能出現肢體攣縮疼痛,或麻木不仁,可以在續命湯八兩裡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並且針刺厥陰經的井穴大敦,以疏通經絡,再灸少陽經的經穴絕骨,引導熱氣。
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也。宜大秦艽湯養血而筋自榮。若內外症俱有之,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內邪已除,外邪已去,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盡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之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腦、麝香、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白話文:
身體內部器官如果出現排泄阻塞,可以服用三化湯,或是局方中的麻仁丸來通利。
如果沒有六經的病症,也沒有排泄阻塞,就可能是氣血虛弱,無法滋養筋骨,因此手腳無法活動,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這時應該服用大秦艽湯來補血,筋骨自然會得到滋養。如果有內外兩種病症,要先解表後攻裡。如果內外病邪都已經去除,就應該服用愈風湯來調理身體。長期服用愈風湯,可以去除體內的風邪,就算還有輕微的病邪,也可以用愈風湯加減藥物來治療。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忽略通暢與阻塞,有時需要微微出汗,有時需要通利大便,這樣才是常規的治療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身體的清濁之氣自然會分開,營衛之氣也會自然調和。
五臟六腑如果有痰涎阻礙,導致頭昏腦脹,可以服用至寶丹、活命金丹等藥物。如果內部有血脈、臟腑的疾病,一開始不宜服用龍腦、麝香、牛黃,因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擔心會引發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面粉,無法去除一樣。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加味牛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獨活散之類。治風之法,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盡矣,然不可執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內臟互相影響,常常一個臟腑出現問題,也會連帶影響到另一個臟腑。例如,左關脈浮弦、面色青白、左脅疼痛、筋脈緊繃、眼跳、頭昏眼花、手足不受控制、坐立不安,這些症狀就可能是膽囊和肝臟都出了問題。又例如,左寸脈浮洪、面紅、出汗怕風、心神不寧、說話含糊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慌心悸、神志恍惚,這些症狀可能就是小腸和心臟都出現問題。其他像是胃與脾、大腸與肺、膀胱與腎,也都有類似互相影響的關係。治療風邪,要運用解表、攻裡、行中道三種方法,但不能一成不變地死守一種方法。
如小續命湯,亦麻黃、桂枝之變,麻黃、桂枝若不施於冬月即病之傷寒,而施於溫熱之症,未有不殺人者,其可執乎。戴復庵云: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卒僕偏枯之症,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之功焉。許𦙍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多怒加羚羊角。
白話文:
就像小續命湯,也是麻黃、桂枝的變化運用。麻黃、桂枝如果不在冬季治療傷寒,卻用於溫熱症,沒有不致命的。因此,這點要謹慎。
戴復庵說:治療風症,剛開始就要順氣,時間久了就要活血。久患風疾,服用四物湯並吞服活絡丹而痊癒,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一開始不順氣,就急著用烏附,也不活血,只用防風、天麻、羌活等藥物,我沒見過能治好的。
然而,順氣的藥物可以,破氣、瀉氣的藥物就不行。卒僕偏枯之症,雖然有很多原因,但沒有不因為真氣不周而發病的,因此黃耆是必用的君藥,防風是必用的臣藥。黃耆有助於真氣,防風載著黃耆的真氣運行全身,也有治療風症的功效。許𦙍宗曾經治療王太后中風口噤,用這兩種藥煎煮後熏治而痊癒,更何況服用呢?容易生氣的人可以加用羚羊角。
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予每治此症,用諸汁以收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小便不利】《三因》白散子加木通、燈心、茅根煎,熱盛去附子。潔古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
白話文:
口渴就加葛根汁、秦艽。如果嘴巴緊閉或張口困難,也加秦艽。如果神志恍惚、說話錯亂,就加茯神、遠志。睡不着就加炒酸棗仁。不能說話就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就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痰多就加竹瀝、荊瀝,少加一點薑汁。我治療這種疾病,常利用這些汁液,效果奇佳,因為它們能通經絡、滲透血肉,比湯藥更快。
小便不利就用白散子加木通、燈心、茅根煎服,如果熱盛就去掉附子。潔古說:中風如果小便不利,不能用藥來利它。因為中風病人已經自汗,津液外泄,小便自然減少。如果强行利尿,會導致營衛虧虛,無法制火,煩熱會更加嚴重。應該等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恢復。遺尿就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頻喝。中風患者多食是因為風木盛,風木盛則克脾,脾受到敵人攻擊,需要靠食物來幫助。
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此其大略也,仍分症詳著於後。
【痰涎壅盛】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數滾,去橘紅,再煮至一碗頓服,白湯導之,吐痰之聖藥也。竹瀝、荊瀝少佐薑汁,加入二陳湯、星香散中,乃必用之藥。戴云: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
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唯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以治中風之症,中氣、中惡、霍亂尤宜。中後體虛有痰,宜四君子湯和星香散,或六君子湯和之。脈沉伏無熱者,用三生飲加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墜下痰涎,鎮安元氣。
白話文:
古書記載,身體實證的人會做夢,虛證的人會在夢中索取。治療方法是瀉肝木,也就是疏肝解鬱,並治風安脾,使脾胃和諧,脾胃安和就會減少食慾,這就是治療效果。這只是大略的說明,詳細的治療方法會在後面分症詳述。
痰涎壅盛,可以用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沸幾次後,去掉橘紅,再煮至一碗,頓服,白湯送服,是治療痰涎的最佳藥物。可以加入竹瀝、荊瀝少許,以及薑汁,配合二陳湯和星香散服用,這是必用的藥物。古人說,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氣盛於外,而內虛不足。肺是氣出入的通道,肥胖的人氣急,氣急就會導致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是肝的腑臟,所以會出現痰涎壅盛。
因此,治療痰涎壅盛一定要先理氣,在中後氣未完全順暢,痰未完全下降時,調理的藥物應該選擇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這種藥物不僅可以治療中風的症狀,對於中氣虛、中惡、霍亂等病症也特別有效。在中後體虛有痰的情況下,可以用四君子湯和星香散,或者六君子湯和之。如果脈沉伏無熱,可以用三生飲加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墜下痰涎,鎮安元氣。
氣實者以星香湯吞之,氣虛者以六君子湯吞之。
【口噤】以蘇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末擦牙。以鬱金、藜蘆末搐鼻。以黃耆防風湯熏。針人中、頰車各四分。白礬半兩,鹽花一分,細研。揩點牙根下,更以半錢匕綿裹,安牙盡頭。用甘草比中指節截作五截,於生油內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開牙關,令咬定甘草,可人行十里許時,又換甘草一截,後灌藥極效。
白話文:
體力強壯的人服用星香湯,體力虛弱的人服用六君子湯。
如果嘴巴緊閉,可以用蘇合香丸、天南星和冰片粉末,或白梅粉末塗抹牙齒。用鬱金和藜蘆粉末塞鼻孔。用黃耆防風湯熏蒸。針刺人中穴和頰車穴各四分。將白礬半兩和鹽花一分研磨成細粉,塗抹在牙根處,再用半錢的棉花裹住,塞進牙縫裡。用甘草切成五段,每段長度與中指節相當,浸泡在生油中,放在炭火上烤,直到油滲入甘草。用工具撬開牙關,讓患者咬住甘草,可以走十里路程,然後再換一根甘草,之後灌藥效果極佳。
【口眼喎斜】經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緩。又云:厥陰所至為緛。蓋緛縮短也。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以勝木之條達也。戾者,口目喎斜也。拘者,筋脈拘強也。木為金之縮短牽引而喎斜拘強也。緩者,筋脈縱也。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土兼化緩縱,於其空隙而拘緩者,自緩也。
故口目喎斜者,多屬胃土,然有筋脈之分焉。經云: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為喎斜也。又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所生病者,口喎唇斜,此胃土之脈為喎斜也。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治宜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二方合用。
白話文:
古籍記載,木氣不足就會導致身體活動遲緩僵硬。厥陰所至則會出現收縮現象,因為木氣不足,金氣就會收縮,壓制木氣的舒展。口眼歪斜就是金氣收縮牽引木氣導致的,筋脈也會因此變得僵硬。不過,因為木氣不足,土氣受到抑制,導致筋脈鬆弛,在僵硬的縫隙中也會顯得鬆弛。
因此,口眼歪斜大多與脾胃有關,但也可能與筋脈有關。古籍記載,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筋脈緊繃,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縮,看不清東西,這是脾胃之筋引起的歪斜。此外,胃足陽明經脈環繞口唇,如果病變就會導致口歪唇斜,這是脾胃之脈引起的歪斜。口眼經常活動,容易受風邪侵襲,而耳鼻靜止,則不易受風。治療宜用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兩種藥方合用。
黃耆二錢,人參、當歸、白芍藥各一錢,甘草、桂枝各五分,升麻、葛根、秦艽各一錢,白芷、防風、蘇木、紅花、酒黃柏各五分,水酒各半煎,稍熱服。初起有外感者,加蓮鬚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第二服不用。外以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搨病右,右喎搨上,上喎搨左。
白話文:
將黃耆二錢、人參、當歸、白芍各一錢、甘草、桂枝各五分、升麻、葛根、秦艽各一錢、白芷、防風、蘇木、紅花、酒黃柏各五分,以水酒各半煎煮,稍微加熱後服用。如果是剛開始出現外感症狀的,可以加入蓮鬚、蔥白三莖一起煎煮,喝到微微出汗即可,第二服就不需要再加了。另外,可以用酒煮桂枝取汁一升,將舊布浸泡在桂枝汁中,然後用布擦拭病患的右側(如果右側嘴巴歪斜,就擦右側,左側嘴巴歪斜就擦左側)。
筋急喎斜,藥之可愈。脈急喎斜,非灸不愈。目斜灸承泣,口喎灸地倉,如未效,於人迎、頰車灸之。戴云:中而口眼喎邪者,先燒皂角煙燻之,以逐去外邪。次燒乳香薰之,以順其血脈。
【半身不遂】經云: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
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主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也。堅急者,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
白話文:
筋骨疼痛歪斜,用藥可以治癒。脈搏急促歪斜,必須用艾灸才能治癒。眼睛歪斜就灸承泣穴,嘴巴歪斜就灸地倉穴,如果效果不佳,就灸人迎穴和頰車穴。戴雲說:如果嘴巴和眼睛同時歪斜,先用皂角煙熏,驅除外邪。然後用乳香熏,使血脈通暢。
半身不遂的病症,經書上說:胃脈沉沉而有鼓聲,且在手臂外側鼓起,心脈細小而堅硬,這些都是半邊身體枯萎的症狀。男性發病於左側,女性發病於右側。如果沒有舌頭不靈活的症狀,是可以治療的,三十天就能痊癒。如果伴隨著舌頭不靈活的症狀,則需要三年才能痊癒。如果年齡不到二十歲,三年內就會死亡。因為胃和脾是表裡關係,陰陽失調,導致虛實相生,逆從相變,可能是從內而外,也可能是從外而內。所以,胃陽虛就會向內侵犯脾臟,脾臟的陰氣就會盛,因此胃脈才會沉沉而有鼓聲。
澀是指血多氣少,胃陽盛則脾陰虛。脾陰虛,則不能與陽氣一同主宰內部,反而隨著胃氣向外溢出,因此胃脈在手臂外側鼓起。鼓起是指氣多血少。心臟是元陽君主所居之地,它生血主脈,因為元陽不足,陰寒入侵,所以心脈細小而堅硬。細小是指陽氣不足,堅硬是指陰寒之邪。因此,如果心胃三脈中有一脈出現這種症狀,就代表著半身不遂。
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言偏枯者綱領也,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故治療之方,不用黃耆為君,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防風、桂枝、釣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之佐使,而雜沓乎烏、附、羌、獨之屬,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挾死血與無血,在右挾氣虛與痰,亦是無本杜撰之談,不必拘之。
白話文:
心臟是天生神妙的功能之根本,胃是吸收食物精華,產生真氣的源頭,根本與源頭相輔相成,則心胸之間的膻中氣海,便能充盈著宗氣,並散布至全身四臟六腑,上中下外,無處不達。若根本與源頭失調,宗氣便無法匯聚於氣海,而散失殆盡。因此,宗氣無法遍布經脈,則身體局部就會枯萎;無法充盈五臟,則會導致失聲。由此可知,真氣不足是導致身體偏枯的根本原因,沒有人會因為非真氣不足而生病。
治療偏枯的方法,應以黃耆為主要藥物,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輔助藥物,防風、桂枝、釣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等作為佐使藥物,而不要使用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等藥物,因為它們會損傷津液,耗損衛氣,如此治療,只會導致病人死亡,是醫者之過。丹溪先生曾說:大部分的痰症,左側偏重於積聚瘀血和血虛,右側偏重於氣虛和痰濕,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臆測,不必拘泥於此。
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皆可用。外用蠶沙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爛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失音不語】《素問》云: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夫腎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故衝任二脈系焉。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下,起於胞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精。
白話文:
古代治療失音不語的方子很多,例如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等,都可以使用。另外,可以用蠶沙兩石,分成三袋,每袋約七斗,蒸熱後敷在患處,冷了就換另一袋,如此反覆,直到病癒。同時,還可以將羊肚釀入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爛後每天吃一碗,持續十天。
《素問》記載,太陰經氣衰弱導致聲音嘶啞,是陽氣盛而衰的表現。內虛厥逆導致聲音嘶啞,稱為喑痱,是腎虛的症狀。少陰經氣不足也會導致厥逆。腎臟藏精,主宰下焦的生殖功能,衝任二脈與腎經相連,共同起於胞中。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上行則滲入陽氣,灌注精氣。
下行者,滲三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於跗。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於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如是者,以地黃飲子主之。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有痰者,滌痰湯。
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名轉舌膏。《寶鑑》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
白話文:
若氣血下行,則滲入三陰經,滋潤全身絡脈,溫暖肌肉,並在足部匯聚。由於腎虛導致腎絡和胞絡阻塞,氣血無法上行,便會導致失聲;腎脈無法上達喉嚨,包裹舌根,便無法言語。兩條絡脈不通暢,也會導致身體發寒發熱。遇到這種情況,可用地黃飲子治療。此外,可用竹瀝、荊瀝、大梨汁、生葛汁、人乳汁、陳醬汁混合調勻,隔水溫服。若有痰症,則用滌痰湯治療。
若體內有熱,則可用涼膈散加入石菖蒲、遠志研末,煉蜜丸成彈子大小,以硃砂為外衣。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稱為轉舌膏。其他方劑如《寶鑑》中的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亦可參考使用。
【四肢不舉】有虛有實,實者脾土太過,瀉令濕退土平而愈。虛者脾土不足,十全散加減,去邪留正。(詳見痿門。)
【身體疼痛】鐵彈丸、十味銼散、(內有熱藥,無熱者宜之)蠲痹湯。
【昏冒】活命金丹、至寶丹、至聖保命金丹、牛黃清心丸。
中風要分陰陽: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暈,喎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陽中臉赤如醉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素問》云:諸風掉眩,支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
白話文:
四肢抬不起來,有虛有實,實證是因為脾土過盛,要瀉藥把濕氣去除,脾土平復就能痊癒。虛證是因為脾土不足,要服用十全散加減,去除邪氣,留下正氣。(詳細內容請參考痿門。)
身體疼痛,可以用鐵彈丸、十味銼散(內含溫熱藥物,沒有發熱症狀的人適合服用)和蠲痹湯。
昏迷頭暈,可以用活命金丹、至寶丹、至聖保命金丹、牛黃清心丸。
中風要分陰陽:陰證表現為臉色蒼白,痰多氣喘,神志昏亂、頭昏眼花、口眼歪斜、肢體麻痺,或手腳冰冷、人事不省、出汗很多。陽證表現為臉色通紅,像喝醉酒或生氣一樣,牙關緊閉,眼球上翻,四肢僵硬、頭暈目眩。《素問》說:所有的風邪導致頭昏眼花、肢體疼痛、四肢僵硬、筋脈攣縮,都是厥陰風木之氣所致,從大寒到小滿,是風木和君火兩氣當令的時節。風氣主導活動,善於變化,木氣旺盛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邪。
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已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
有熱盛生風而為卒僕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冶之。《紺珠經》云: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
白話文:
陽明經屬燥金,主掌收斂收縮的力量,而風木則為病邪,若風木侵犯陽明經,陽明經因過於亢奮而受到損害,就會出現反過來被風木所制的情況。這就像物極必反的道理,木氣過盛,反而會像金氣一樣。此外,風能克制濕氣,導致燥熱,而風病發展嚴重時,就會出現筋脈收縮的症狀,這是燥熱過度的表現。
有些患者因體內熱盛生風,導致突然出現肢體麻痺、偏癱的症狀,如果用麻黃、桂枝、烏頭、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反而會有危險。應該採用河間派的治療方法,正如《紺珠經》所說:「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 治療時,應以降心火為先,可以使用清心湯或瀉心湯等藥方,大劑量服用,心火降了,肝木自然就會平息。之後再用防風通聖散發汗,如果患者出現便秘,可以使用三化湯通便。
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
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寶鑑》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薛己云: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白話文:
身體裡面的病邪已經消除,外來的病邪也已經消失,應該常喝羌活愈風湯來疏通氣血、暢通經絡,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就用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來治療,這是醫術高明者的精妙方法。如果有人中風後牙關緊閉,喝粥都吞不下去,就趕快用三一承氣湯灌入鼻子,等藥效發揮後,嘴巴就會自然張開,然後再根據病情用藥治療。
如果有些人本來元氣就虛弱,或者過度勞累,或者沉迷於享樂而傷身,突然昏倒,症狀類似中風,手腳會無力散開,嘴巴會張開,這時就需要大量服用人參和黃芪,用量要達到一斤左右,才能將元氣從虛弱的狀態中拯救回來。有些人沒有昏倒,但舌頭僵硬、說話困難、痰多,口眼歪斜,肢體麻痺,如果按照中風的治療方法,就會很危險,應該用六君子湯加入藥汁來治療。
《本草綱目》說:如果有人突然發現大拇指和小指麻木無知覺,或者不能動彈,三年內就會中風。應該先服用羌活愈風湯和天麻丸,各服用一劑,這就是防患於未然的治療方法。薛己說:預防疾病的道理,就是要滋養氣血,控制飲食,戒除七情,遠離潮濕陰暗的環境。如果服用藥物來預防,反而容易招來風寒,導致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