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
第一冊 (1)
1. 第一冊
2. 諸中門
3. 卒中暴厥
經云:暴病卒死,皆屬於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藥,不寒而溫,不降而升,甚者從治也。俗有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之別。但見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者,並可用麻油、薑汁、竹瀝,調蘇合香丸,如口噤抉開灌之。或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成,入竹瀝二三杯,薑汁少許。
如抉不開,不可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菖蒲為末,吹入得嚏則蘇。此可以驗其受病深淺,則知其可治不可治。(詳見中風門口噤條。)若口開手撒遺尿者,虛極而陽暴脫也,速用大料參耆接補之,及臍下大艾灸之。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各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下。
又碧霞散,揀上色精好石綠,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之。二藥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舊說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皆為不治之症。然五症不全見者,速服參耆膏,灸臍下,亦有得生者。
卒中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若中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氣喘遺尿,皆不可治。諸中或未蘇,或巳蘇,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者死。《傳心方》云:治男子婦人涎潮於心,卒然中倒,當即時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當面作好醋炭熏之,令醋氣衝入口鼻內,良久,其涎潮聚於心者自收歸舊。輕者即時甦醒,重者亦省人事,唯不可吃一滴湯水入喉也。
如吃湯水,則其涎永繫於心絡不能去,必成廢人。
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吉,堅大急疾凶。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浮澀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風應人迎。氣應氣口。洪大為火。滑為痰。或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虛者,皆虛與痰。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症,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暴病猝死都屬於火邪所致,因為火性迅速猛烈。但初期治療的藥物,不應使用寒涼下降的藥物,而是溫和升舉的藥物,病情嚴重者則需根據情況調整。民間將此類疾病區分為中風、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等。
若病人突然仆倒,昏迷不醒,伴隨痰涎阻塞、咽喉有聲,或口眼歪斜、手足癱瘓、半身不遂,或脈象沉伏,或指下脈搏浮盛,都可用麻油、薑汁、竹瀝調和蘇合香丸,如果患者口緊閉,需撬開灌服。或者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再加入竹瀝二三杯,薑汁少許。
如果嘴巴撬不開,就不能灌藥,需將生半夏研末吹入鼻中,或者用細辛、皂角、菖蒲研末吹入鼻中,使其打噴嚏而清醒。此法可判斷病情輕重,從而判斷能否治癒。(詳見中風門口噤條) 若患者口張開、手腳散亂、遺尿,則表示元氣耗竭,陽氣暴脫,應迅速使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並在臍下施灸。痰涎壅盛者宜催吐,可用稀涎散急救(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明礬一兩,研末,輕者五分,重者三分,溫水調服)。
另有碧霞散(揀上色精好石綠,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此藥不致劇烈嘔吐,可使痰涎緩緩從嘴角流出而清醒。舊說認為口張開代表脾臟受損,手腳散亂代表脾臟受損,眼睛閉合代表肝臟受損,遺尿代表腎臟受損,鼾聲如雷代表肺臟受損,這些都是不治之症。但若非全部症狀都出現,迅速服用人參黃耆膏,並在臍下灸治,仍有機會生還。
中風後眼睛往上看不能視物者,可在第二、第五椎骨上各灸七壯,火炷大小如半棗核。若患者頭髮直豎、吐出清稀唾沫、搖頭、面紅如妝、汗珠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氣喘遺尿,這些都是不治之症。各種中風症狀,無論是未清醒、已清醒、初發病或久病,忽然吐出紫紅色痰液者都會死亡。《傳心方》記載:治療男女痰涎壅盛於心,突然倒地者,應立即扶至溫暖的房間,扶正坐姿,用醋和炭火熏蒸其面部,讓醋氣衝入鼻口,過一段時間,聚積在心臟的痰涎就會自行消散。輕者立即清醒,重者也會恢復意識,但絕對不能喝一口水。
如果喝水,則痰涎會永遠滯留在心脈,無法去除,必將成為廢人。
風邪中人,脈象多沉伏,也有脈象隨著氣機奔走,指下脈搏洪盛的。脈象浮而遲緩是吉兆,脈象堅實有力、迅速有力則是凶兆。浮而遲緩為寒邪,虛大為暑邪(若非暑邪則為虛證),浮而澀滯為濕邪,浮而大為風邪,浮而數而無熱亦為風邪,脈象微弱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為氣虛。風邪應於人迎脈,氣虛應於氣口脈。脈象洪大為火邪,脈象滑利為痰邪。浮而滑、沉而滑、微弱而虛弱,皆為虛證夾痰證。還需觀察季節氣候、患者起居生活,結合明顯症狀,確定疾病的性質,再進行治療。
4. 中風
中後當如東垣法,分中血脈、中腑、中臟施治。
《靈樞經》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此《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症,則以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於續命湯中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崑崙舉蹺。有汗惡風,於續命湯中加桂枝、芍藥、杏仁一倍,針風府。陽明經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於續命湯中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
有汗身熱不惡風,於續命湯中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針陷谷,刺厲兌。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於續命湯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針隱白。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於續命湯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針太谿。凡中風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
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也。宜大秦艽湯養血而筋自榮。若內外症俱有之,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內邪已除,外邪已去,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盡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之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腦、麝香、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加味牛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防風散之類。
白話文:
中風後,應當按照東垣先生的方法,區分中風是侵犯血脈、腑臟還是臟腑來進行治療。
《靈樞經》說:「虛弱的邪氣侵入身體的一半,如果侵入深處,就會進入營衛之氣的所在。營衛之氣稍有衰弱,真氣就會離開,邪氣獨自留下,就會發展成半身不遂。」所以,邪氣侵入較淺時,脈搏會出現偏痛。又說:「半身不遂,身體一側不能活動且疼痛,但意識清晰,語言不變,病邪侵入的是皮膚肌肉之間,可以用大針來治療,補其不足,減少其有餘,這樣就可以恢復。」「痱」這種病,身體不痛,四肢無力,意識略有混亂,說話微弱,這種情況可以治療。
如果病情嚴重到不能說話,就不可治療了。這就是《內經》論述中風的深淺。半身不遂,身體一側疼痛但意識清晰,語言不變,說明病邪在皮膚肌肉之間,也就是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侵犯腑臟。痱病不痛,手腳無力,說話含糊不清、意識混亂,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體內,也就是仲景、東垣所說的邪氣侵犯臟腑。
中風侵犯血脈,外在表現有六經的症狀,就用小續命湯加減,或者用疏風湯治療。太陽經中風,沒有汗,怕冷,在續命湯中加入麻黃、防風、杏仁加倍,針刺太陽經的至陰穴出血,按壓崑崙穴並抬高腳。如果出汗又怕風,就在續命湯中加入桂枝、芍藥、杏仁加倍,針刺風府穴。陽明經中風,沒有汗,身體發熱但不怕冷,在續命湯中加入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
如果出汗且發熱不怕風,就在續命湯中加入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加一倍,針刺陷谷穴和厲兌穴。太陰經中風,沒有汗,身體發涼,在續命湯中加入附子加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針刺隱白穴。少陰經中風,出汗但不發熱,在續命湯中加入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針刺太谿穴。凡是中風沒有以上四種情況,六經的症狀混亂不清,大多屬於少陽經或厥陰經,可能出現肢體關節攣縮疼痛,或麻木不仁,每次用續命湯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針刺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來疏通經絡,艾灸少陽經的絕骨穴來引導熱氣。
中風侵犯腑臟,體內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應該用三化湯,或者《局方》中的麻仁丸來通利排泄。
如果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體內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就知道是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所以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應該用大秦艽湯來養血,這樣筋脈自然會得到滋養。如果體內體外都有症狀,應該先解除體表的症狀,然後再攻治體內的病症。如果體內的邪氣已經清除,體表的邪氣也消退了,就應該服用愈風湯來調和陰陽。長期服用可以徹底去除風邪,即使還有微小的邪氣,也只需要用愈風湯加減來治療。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忽視疏通與阻塞,有時用藥後稍微出汗,有時用藥後排便通暢,這些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時間久了,清濁之氣自然分開,營衛之氣自然調和。
中風侵犯臟腑,會有痰涎湧盛、昏迷等症狀,應該用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的藥物。(如果中風是侵犯血脈或者腑臟,一開始不宜使用龍腦、麝香、牛黃,因為麝香入脾,治療肌肉;牛黃入肝,治療筋脈;龍腦入腎,治療骨骼。這些藥物可能會引導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難以清除。)
中風侵犯腑臟的情況,常常會兼有侵犯臟腑的症狀:例如左關脈浮弦,臉色發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眼睛跳動,頭暈眼花,手腳無力,無法坐立,這是中膽兼中肝。可以使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例如左寸脈浮洪,臉色發紅,出汗多又怕風,心神不寧,言語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中小腸兼中心。可以使用加味牛黃散之類的藥物。例如右關脈浮緩或者浮大,面色和嘴唇發黃,出汗多又怕風,口歪語澀,身體沉重乏力嗜睡,皮膚麻木不仁,肌肉跳動,腹脹不食,這是中胃兼中脾。可以使用防風散之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