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齊

《陸地仙經》~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7)

回本書目錄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7)

1. 入手

直體正坐,平手頂天。抱胎疊手,用力貴圓。捏純陽訣,垂簾勿愆。旋左右背,提撮谷便。尾閭擺折,叩齒漱玄。行是數者,六六皆然。維虛與靜,鼻息綿綿。風火雷電,云開氣旋。橐龠已見,卻病延年。

白話文:

【進入狀態】

直挺挺地坐正,雙手平舉至頭頂,好像在託著什麼似的。然後雙手合抱,疊放在胸前,動作要圓融流暢,用力但不失柔和。接著,做出純陽訣的手勢,眼睛微閉,保持專注,不要有絲毫差錯。緩慢地扭轉身體,先左後右,同時做提肛收腹的動作。腰部靈活地搖擺,並配合敲擊牙齒、漱口等動作,使全身放鬆。這些動作,每組重複六次,共進行六組。

過程中,保持心態平靜,呼吸要細長而深沉,像綿綿不斷的線一樣。當你的心神和身體都達到極度的虛無和靜寂時,你會感覺到如風、火、雷、電般的能量在體內流動,就像雲層散開,氣流旋轉一般。這就是你內在的能量正在被激發,如同古時的橐龠(一種古代樂器)一樣,這股能量能幫助你驅逐疾病,延長壽命。

2. 進步

清神靜坐,息棼飲泉。服活時氣,浹死晝煙。見祖在腦,云升惟淵,多行善事,漸寡世緣。胎成果結,魔閻避焉。後天而老,蛻形化仙。

白話文:

[進步]

清理心神,靜心而坐,平息紛擾,如同飲用清澈的泉水。順應自然界的節奏生活,即使在白日的喧囂中也能找到安寧。在內心深處,能感受到祖先的存在,明白生命的源頭深遠無盡。多做善事,逐漸減少對塵世的牽絆。當內心的種子成熟,就結出智慧的果實,那時,所有的困擾和邪惡都會遠離。即使身體衰老,精神卻能超越肉身的限制,最終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蛻變為仙。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追求精神成長和內在平靜的生活方式,強調了善行、內省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最終達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3. 數息

凡數息乃初入之工夫。人為物誘已久,一旦離境,不能自主,未凝而復散,故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心。由粗入妙,自一息數至百千息,方得此心離境,漸漸純熟,而息自調矣,此法最捷徑,最容易,最無病,與守丹田、守泥丸、守黃中者不同。

白話文:

【數息】

數息這種方法,是初學者入門的功夫。人們長久以來,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一旦離開那些環境,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思,專注力尚未凝聚就又散開了。因此,我們學習用專注呼吸的方法,來拴住這顆容易飄忽的心。從最粗糙的呼吸開始,慢慢進入到更細膩的層次,由數第一口氣,到能數到百千口氣,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逐漸遠離外界的幹擾,慢慢變得純熟。當心態純熟後,呼吸自然就會調整到最佳狀態。這個方法是最快速,最簡單,且最少問題的。它與專注丹田、泥丸或黃中的修煉方法是不一樣的。

4. 調息

凡息有四種:曰風,曰喘,曰氣,曰息。坐時鼻息有聲謂之風,往來頻促謂之喘,出入不細謂之氣,綿綿密密謂之息。風則散,喘則戾,氣則勞,息則定。所謂調者,但欲其不風不促不喘不勞而已,與數息不同。調息無意,數息有意。綿綿密密,若存若亡,息調則神自歸根,所以謂之胎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到呼吸有四種狀態:風息、喘息、粗氣和細息。當坐下時,如果鼻子的呼吸有聲音,這被稱為風息;如果呼吸來回非常急促,這就是喘息;如果呼吸進出不細膩平穩,這就是粗氣;而綿綿密密、細緻平緩的呼吸,我們稱為細息。

風息代表心神散亂,喘息表示內心焦躁,粗氣是身心疲勞的象徵,而細息則意味著身心安靜穩定。所謂的調息,只是希望達到沒有風息、喘息、粗氣和疲勞的狀態,這和專注數算呼吸次數的練習不同。調息是無意識的行為,而數息是有意識的行為。細息的狀態,綿綿密密,似有若無,當呼吸調整得宜,精神自然會回到根本,這也就是所謂的「胎息」狀態。

5. 胎息

夫調息久,而神愈凝,而息愈微,又久則鼻中全無呼吸,只有微息在臍上往來,如嬰兒在母腹中一般,所以謂之胎息。息者,心無思,目無視,耳無聞,四體無動,如種火相似,真意燔結,雌雄相聚,微息綿綿,與虛空同體,自然與虛空同壽。

白話文:

當你長時間調整呼吸,精神會越來越集中,呼吸也變得越來越細微。再過一段時間,鼻子裡幾乎感覺不到呼吸,只有一絲氣息在肚臍上方來迴流動,就像嬰兒還在母親子宮裡那樣,因此稱之為「胎息」。

在進行胎息時,心裡沒有雜念,眼睛不看外界,耳朵不聽聲音,四肢也不動,就像是在溫和地養火。真心的意念如熾熱的火焰般凝聚,陰陽兩極相匯聚,微弱的呼吸綿綿不絕,與虛空融為一體,自然而然地就能和無垠的宇宙同壽。

這就是胎息的過程與其深遠的含義。

6. 丘真人呼吸歌

呼吸歌,呼吸歌,呼吸原來是橐龠。呼吸上下閒來往。呼吸升降有著落。呼吸採藥知老嫩,呼吸法度不要錯。呼吸中間有一竅,呼吸惟恐無聲樂。呼吸以喉風順去,呼吸以踵聖逆奪。人人盡把呼吸過,不認呼吸空打坐。呼字坐在北斗下,吸字住在南宮角。呼字搬上崑崙頂。吸字運入三清閣。

呼字洪濛開至竅,吸字未生弄橐龠。不是口鼻呼吸處,實笑愚人大弄錯。人死若得真呼吸,復舊如初又在世。有人識破呼吸處,拜訪明師說仔細。

桑榆漫志(陶輔)

鼻陽也,飲天之六氣;口陰也,食地之五穀。氣以滋元,谷以養血。氣附血而固,如天之附地,血依氣而榮,如地之依天。血氣和而精生,精神堅而神爽。一不能招存,兩不能禁止。能禁者久視,能存者神乎。

推蓬寤語(云間李豫亨)

丹書曰: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成寶。夫地至廣大,何以能成寶也?蓋五行相生,俱自土中,而形見於外,故生金生水生木生火,而坤土之氣遂泄。如水不外流而藏體於金,火不外揚而藏體於木,金木交併復歸真土,則氣不散逸,為人物、為草木禽魚,而堅固不散,盡成黃金。氣不敗朽矣。

故曰:遍地俱黃金也。知此,人能內固精神,不外施用,身中三寶亦如金之不敗朽矣,其長生久視奚疑?

白話文:

呼吸歌,呼吸歌,原本的呼吸就像橐龠一樣自然。呼吸上下自由流動,升與降皆有節奏。透過呼吸感知身體的狀態,知道自己的健康情況,掌握呼吸的正確方法。在呼吸之間有一種奧祕,呼吸時要避免沉默無聲,應讓它成為一種愉悅。以喉嚨順暢地進行呼吸,而聖賢則是在腳跟逆向奪取呼吸。每個人都在呼吸,但若不瞭解呼吸的真諦,就只是空洞地打坐。呼字坐在北斗星下,吸字住在南宮的一角。呼字上升至崑崙山巔,吸字運入三清閣。

呼字開啟了最初的竅門,吸字在出生前就在橐龠中運作。這並非指口鼻的呼吸,而是笑那些誤解的人們。如果一個人在死亡後仍能掌握真正的呼吸,他將會像重生一般回到這個世界。如果有人能理解呼吸的真正含義,尋訪明師詳細學習。

《桑榆漫志》(陶輔)提到:鼻子屬陽,吸收天空中的六氣;嘴巴屬陰,攝取大地上的五穀。氣息滋養元氣,五穀養育血液。氣附著於血液而穩固,猶如天依附於地,血液依賴氣息而興旺,猶如地依附於天。血液與氣息和諧,就會產生精華,精神堅定,心情舒暢。無法招喚或留住這些,就無法禁止。能夠禁止的可以長時間觀望,能夠留住的就能達到神妙的境界。

《推蓬寤語》(雲間李豫亨)指出:丹書中說,五行順序運行,世界就會變成火坑;五行顛倒,大地就會變成寶藏。大地如此廣大,為什麼能成為寶藏呢?因為五行相生,都是從土中產生,然後在外形成。所以產生金、產生水、產生木、產生火,而坤土的氣息因此洩漏。如果水不向外流動而藏於金中,火不向外散發而藏於木中,金木合併回歸真土,那麼氣息就不會散失,成為人類、植物、動物、魚類,而堅固不散,全部成為黃金。氣息不會衰敗。

所以說:遍地都是黃金。瞭解這一點,人們能內固精神,不外施用,身中的三寶就像金子一樣永不朽壞,長生不老又有什麼懷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