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齊

《陸地仙經》~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4)

回本書目錄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4)

1. 得手

由外者,取天地之氣也,外呼吸也,以外取內,橐龠已到,喜怒哀樂見未發矣,風火雷電云見已發矣。橐龠升降,肢體動盪,無為而為,不期然而然。此時鼻內竟無呼吸,所謂內呼吸也。人既得此,其樂無比,其喜無極,其變百出,一年來亦盡受用矣。然得手以後,大通原無可喜,雖已得手,有未得者,有得之更無窮者,喜樂之念亦隔礙念也。

由內入內之功(此功第二年)

得手所喜,在內呼吸,然猶有出入,在由內者,無出入而有上下。蓋天地之所以長久,惟中氣不息。人秉中氣以生,因有官骸魂魄是為命。有生以後,能不失中氣,以合於天地之中氣,是為理。在開關時,此理入於臟腑肢竅而得極樂。為理與欲戰,欲不能勝理,久之而理著,又久之而理融。

雖曰心死神生,然死者妄也,妄死而真生,真即為理。理即為神,既得真心,則萬化從心,心忘其心,惟有神行,而存於中,此「中」非中外之「中」,四維六合之「中」,中央之「中」,兩腎中間之「中」,心下腎上肺左肝右之「中」。靜中觀照,內呼吸漸生漸長,漸融漸細,上至泥丸,下入海源,而以心領略其妙,無弗會於中宮。塵心雜念一毫不起謂之中,四大五行一毫不著謂之中。

吾神吾氣有持行之道,不可太過;有補虧之道,不可不及。故曰:寂然不動者,中之體;感而遂通者,中之用。就形以求之,心之上盡處為天,臍之下盡處為地,上盡處至下盡處計八寸四分。自上下四寸二分,自下上四寸二分之中為中,即玄門所謂規中也,規者尺也。地之去天八萬四千里,而以規合之,人處其中,為三才,人一身咸備之,天地之中氣在人身也。

無呼吸而有上下者,益融益細,每一氣從中而上,有五⊙送上,每一氣從中而下,有五⊙送下,上至於心盡之天,下至於臍盡之地。行之既久,自覺忘氣合神,欲盡理見。始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既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居。中之兩頭,上下皆|,或以上|作頭,或以下|作頭,分道而行,油然融然。

其以上作頭者,|貫上泥丸,從重樓直達而不由夾脊。其以下作頭者,|貫下湧泉,從氣海直達而不由脛骨。|所到之處便是玄關,至此不復用訣⊙上下,只以訣⊙安中處,如玄門存想法。是時受用,又非復開關時景象矣。

其所以致此|者,大道猶大路也,由內之路,不以路為路而以水為路,水路既足,任其上下,當在一年之後,糧泉足乎一千八十時也,若初入手開關即思行此,則未有水路,舟安從行?故曰:經營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裡面居,息往息來無間斷,全胎成就合元初。天地之中氣在此,人體天地之中氣以為氣在此,生天、生地。

白話文:

從外界獲取能量,是吸取天地之氣,也就是外呼吸。以這種方式從外向內運作,就像風箱一樣,當氣息運轉到一定程度,人還沒發怒、高興、悲傷或快樂時,就能感受到風、火、雷、電這些自然現象的變化。風箱的上升和下降,帶動肢體的活動,達到無為而為、自然而然的境界。此時鼻子的呼吸變得非常微弱,幾乎感覺不到,這就是所謂的內呼吸。人一旦掌握這種內呼吸,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喜悅,這種變化非常多樣,一整年都能享受到這種益處。然而,當真正掌握內呼吸之後,就會明白這種巨大的變化其實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因為雖然已經掌握了內呼吸,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境界沒有達到,追求更高境界的道路是無止境的。如果一直執著於這種喜悅,反而會成為修煉的障礙。

從內到內的修煉(這是第二年的修煉重點)

掌握內呼吸所帶來的喜悅,重點在於體會內呼吸的運作。但這個階段的內呼吸仍然有出入,而更高層次的內呼吸則是沒有出入,只有上下運行。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就是因為其中心之氣從不停止運轉。人稟承天地中心之氣而生,有了形體、魂魄,這就是人的生命。人活著的時候,如果能不失去體內的中氣,並使其與天地的中氣相合,就符合天地的運行規律。在修煉的開關階段,這個規律會進入到人的五臟六腑和肢體竅穴,帶來極大的快樂。這時,人的慾望會和這個規律產生衝突,但慾望不能戰勝規律。當這種規律在體內紮根後,又會逐漸融化到體內。

人們常說「心死神生」,這裡的「死」指的是虛妄的念頭,當虛妄的念頭消失時,真正的生命力才會顯現出來,而這個真正的生命力就是規律,規律就是神。一旦獲得了真心,萬物的變化都會隨著心念而動。這時,心會忘記自己的存在,只剩下神在運行,而這個神存在於「中」。這裡的「中」並不是指內外之分的中間,也不是四面八方、上下左右的中心點,更不是身體的中心,而是指兩腎之間、心臟下方、腎臟上方、肺臟左側、肝臟右側的中間位置。在靜坐中觀察,內呼吸會逐漸產生、成長、融合、細微,向上達到頭頂的泥丸穴,向下進入身體的根源,並用心去領會其中的奧妙,最終都匯聚到身體的中宮。如果能夠做到沒有絲毫雜念,就稱為「中」;如果能夠做到不執著於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稱為「中」。

我們的精神和氣息,都有其運行的規律,不能太過,也要注意彌補不足,不能不及。所以說,靜止不動是「中」的本體,而感受到變化並隨之運行則是「中」的功用。從形體上來看,心臟的頂端是「天」,肚臍的底端是「地」,從頂端到底端總共是八寸四分。從上下各取四寸二分,中間的位置就是「中」,也就是道家所說的規中。規,指的是尺子。大地距離天空有八萬四千里,用尺子來丈量,人處在其中,就是天地人三才,人的一身就包含了這三才。天地之間的中心之氣,也在人的身體之中。

無呼吸卻有上下運行,表示氣息越來越融合,越來越細微。每一口氣從中向上運行時,會有五個圓點向上推送;每一口氣從中向下運行時,會有五個圓點向下推送。向上到達心臟最頂端的地方,向下到達肚臍最底端的地方。當這種運行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而然地達到忘記氣息、與神合一的境界,慾望消失,規律顯現。最初,精、神、魂、魄、意各自安守其位;最終,精、神、魂、魄、意各自安於其居所。而中這個點的兩端,上下都會出現「|」的符號,或者以上面的「|」符號為頭,或者以下面的「|」符號為頭,分開運行,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以上面的「|」符號為頭,那麼這個符號就會貫穿頭頂的泥丸穴,從重樓直接到達,而不是通過脊椎。如果以下面的「|」符號為頭,那麼這個符號就會貫穿腳底的湧泉穴,從氣海直接到達,而不是通過小腿骨。符號「|」所到達的地方就是玄關。到了這個階段,就不需要再使用之前的運氣方法來引導氣息的上下運行,只需要用之前的方法來安住於中心即可,就像道家存想法一樣。此時的感受,已經與開關階段大不相同。

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狀態,是因為大道就像一條大路,而從內而外的修煉之路,不應該以道路為道路,而應該以水路為道路。當水路充足之後,就可以任憑氣息上下運行,而這通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當體內的能量足夠一千零八十個時辰時,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果在剛開始修煉開關階段,就想達到這種境界,那就像沒有水路,小船又如何能行駛呢?所以說:「經營身體,要虛無自然,讓元神安居其中,氣息不斷運行,最終會成就完美、回歸本初狀態。」天地之間的中心之氣就在這裡,而人體之中也存在天地之間的中心之氣,正是這種氣息創造了天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