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一·述古 (1)
卷之一·述古 (1)
1. 卷之一·述古
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天牝,鼻也。老子謂玄牝之門。毒氣從鼻來,可嚏之從鼻而出。)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邪。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
欲將入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疫室。
陽明脈解篇帝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此言胃病皆邪氣之盛也。
邪盛故熱盛,熱盛故陽盛,陽盛故三者之病由此矣。)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此言病之所以遺者,由於強食,而有治之之方,復有禁之之要也。遺者,病已愈而邪氣未盡衰,若有所遺而在也。禁者,禁於未遺之先也。肉性熱而難化,尤當禁也。)
評熱病論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之氣不分別也。)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盛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精氣不能使之食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病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脈躁疾,不為汗衰。)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身熱不能食,一也。脈躁盛者,二也。狂言者,三也。)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喘甚者死。
又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白話文:
卷之一·述古
刺法論
黃帝問道:我聽說五種瘟疫發生時,都會互相傳染,不論大人小孩,病情都相似。如果不加以救治,要如何才能不被傳染呢?
岐伯回答說:不被傳染的人,是因為體內正氣充足,邪氣無法侵犯。要避開有毒的氣體,這些毒氣是從鼻子進入的,可以藉由打噴嚏從鼻子排出。如果能讓體內的氣從腦部散發出來,邪氣就不會干擾。氣從腦部散發出來,要先想像心中像太陽一樣發光。
想要進入疫區,先想像青氣從肝臟散發出來,向左邊移動到東方,化成樹木。接著想像白氣從肺臟散發出來,向右邊移動到西方,化成兵器盔甲。再想像紅氣從心臟散發出來,向上方移動到南方,化成火焰。然後想像黑氣從腎臟散發出來,向下移動到北方,化成水。最後想像黃氣從脾臟散發出來,停留在中央,化成土地。當五種氣保護身體後,再想像頭頂像北斗星一樣閃亮,這樣才能進入疫區。
陽明脈解篇
黃帝問道:病情嚴重時,病人會脫掉衣服亂跑,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好幾天不吃飯,爬牆上屋,這些都不是他平常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生病反而會有這些能力呢?
岐伯回答說: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陽氣充足,四肢就會強壯,強壯就能爬高。
黃帝問道:脫掉衣服亂跑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身體太熱了,所以脫掉衣服亂跑。
黃帝問道: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地唱歌,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陽氣過盛會使人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而且不想吃飯。不想吃飯,就會亂跑。(這表示胃病都是因為邪氣太盛引起的。
邪氣太盛所以身體發熱,身體發熱所以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所以這三種病症就產生了。)
熱論篇
黃帝問道:熱病痊癒後,有時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些後遺症,是因為在發熱很嚴重的時候,勉強吃了東西,才會留下後遺症。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病情已經減弱,但體內還有殘餘的熱,吃東西後,食物的能量和殘餘的熱結合在一起,才會留下後遺症。
黃帝問道:要如何治療後遺症呢?
岐伯回答說:要觀察身體是虛還是實,調整氣的逆順,就可以治好。
黃帝問道:發熱時應該禁忌什麼?
岐伯回答說:發熱剛好一點的時候,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吃太多就會留下後遺症,這是需要禁忌的。
(這說明疾病之所以會留下後遺症,是因為勉強吃東西。說明了治療的方法,也說明了禁忌的重點。所謂的後遺症,是說疾病雖然好轉,但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仍然殘留在體內。所謂的禁忌,是指在還沒有產生後遺症之前就要禁止。肉的性質是熱性的而且很難消化,更應該要禁止食用。)
評熱病論
黃帝問道:有一種溫病,患者一出汗就又發熱,而且脈搏急促,出汗後病情也沒有減輕,還胡言亂語不能吃飯,這種病叫什麼名字?
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陰陽交,(指的是陰陽之氣不調和。)陰陽交錯就代表快要死了。
黃帝問道:希望聽你詳細說說。
岐伯回答說: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食物的能量來自於精氣。現在邪氣在骨肉之間互相爭鬥,如果出汗,代表邪氣退去,精氣戰勝了。精氣戰勝,應該會有食慾而且不會再發熱。
如果出汗後又發熱,表示邪氣還是很盛。出汗是消耗精氣。現在出汗後又發熱,表示邪氣太盛。不能吃飯,表示精氣已經沒有力量了。(精氣無法使人產生食慾。)生病卻這樣持續下去,壽命很快就會結束。而且熱病有說,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代表快要死了。現在脈搏和出汗的情況不符,(脈搏急促,出汗後沒有減弱。)這表示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是很明顯的。胡言亂語是失去了理智,失去理智的人也會死。
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身體發熱不能吃飯,第一種。脈搏急促,第二種。胡言亂語,第三種。)卻沒有出現任何可以活下去的希望,即使病好轉了,最後還是會死。
《靈樞》熱病篇說:熱病已經出汗了,但脈搏仍然急促,呼吸急促又再次發熱,不要針刺,呼吸急促得很厲害的人會死。
又說:熱病已經出汗了,但脈搏仍然急促有力,這是陰氣衰竭的極限,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