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靜功 (2)
靜功 (2)
1. 靜功妙藥八懿
靜功不生怒。世界兩種人,善與惡而已。善人宜敬不宜怒。人惡猶身疾,身有疾,見者重加悲憫,人而惡,其疾尤甚,何必怒焉?怒,於氣為戾,於德為凶。蜂緣怒螫物,物止於痛,而傷自身。
靜功不生傲。炭在爐,不蒙以灰,轉瞬紅且滅。方修德而不知處謙,是亦不終日之計也。故靜功如貧益富,如賤益貴,如愚益智,剛蓄於巽,明養於晦,靜中作用。戒人知,尤戒自知;貴能藏,尤貴能忘。
靜功不好誕。語云:嗜異味者必得異病,挾怪性者必得怪症,習陰謀者必得陰禍,作奇態者必得奇窮。世間千能百巧都不濟事,惟平平常常,絕無異於人,而人自勿及,斯免異端之害也。
靜功必寡欲。玄門家採戰之說,此為大謬。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媾必搖其腎,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未能堅忍者,亦必有真精數點,隨陽之萎而溢出,此即病根,是故寡欲為藥之最妙者。
靜功必節勞。不獨房室之事能損吾精,凡勞於視,精以視耗,勞於聽,精以聽耗;勞于思,精以思耗。夫惟物冥於外,神鑑於中,不求靜而愈靜,譭譽善惡不入於心,心靜則虛,虛則道來屬矣。
靜功必慎言。酒戒多入口,酒入舌出;言戒多出口,言出禍入。人自囂然議論,而吾靜中觀看人物,即不得已有言,亦天地間不可少之至理也。故惟靜功,在寂能惺,在境不亂,可以處心,可以處世。
靜功必戒殺。形殊而性命同,凡物皆然。但人能操生殺之權,物遂聽之,莫可誰何。其有聲即是怨詈,不則以目相視,無限痛切。靜中參透一體,活烹生割之事,聞聲知苦,觸眼心割,是其為眾生之繫命也,宜福且壽。
靜功必及物。見人飢寒,思拯之;見人疾病,思療之。隨力為人方便,力有不及常勸人為方便。其入手時,天地萬物同在腔子里,政恐一陴之瑕,萬堅無益;一惡之形,萬善有缺。既云妙藥,必將天下人共嘗此味也。
白話文:
[靜功妙藥八懿]
靜功使人不會生氣。世界上的人大致可分為善與惡兩類。對於善良的人,我們應該尊敬而非憤怒。人的惡行就像身體的疾病,身體生病了,看到的人會更加悲憫,同樣地,當人有了惡行,這就是他內心的病,我們又何必憤怒呢?憤怒會讓氣質變得乖戾,對品德來說是兇險的。就像蜜蜂因為憤怒而去螫刺物體,物體只會感到痛楚,而蜜蜂自己卻可能受傷。
靜功讓人不會自大。炭火若不覆蓋上灰,很快就會燃盡。正在修養德行的人如果不懂得保持謙卑,就好比炭火沒有灰的保護,無法持久。所以,靜功使人由貧而富,由卑賤而尊貴,由愚昧而智慧,剛強的力量藏於柔順之中,光明的智慧養於晦暗之境,靜默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不僅要警戒他人知道自己的優勢,更要警戒自己過於自知;重要的不是能藏匿,而是能忘記。
靜功使人不會追求奇特的事物。有句話說,喜好特殊口味的人必然會得到特殊的疾病,有奇怪性格的人必然會得到奇怪的病症,習慣陰謀詭計的人必然會遭到陰險的災難,做出奇怪行為的人必然會遭遇奇怪的困境。世上所有聰明才智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平平凡凡,與他人毫無不同,反而能超越他人,這樣才能免於異端邪說的傷害。
靜功使人減少慾望。道家有「採戰」的說法,這是極大的錯誤。腎臟是精氣的庫房,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必然會讓腎臟受到刺激,腎臟一旦被激動,精血也會隨之流失,即使外表看不出來,精氣已經離開了它們的居所。對於那些無法堅韌抵抗的人,一定會有一些真正的精華,隨著男性勃起的消退而溢出,這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減少慾望是最奇妙的藥物。
靜功使人節制勞累。不只是性事會消耗我們的精力,任何過度使用視覺、聽覺和思考都會耗費精力。只有當我們的身心與外界事物隔絕,精神內省,不需要刻意尋求安靜,心靈自然會更安靜,榮辱善惡不影響心靈,心靈安靜,虛無的心境會吸引道的歸屬。
靜功使人謹慎言語。喝酒應避免過量,喝多了酒,舌頭就容易失控;說話也一樣,多言必然招致禍患。人們常常熱烈地發表意見,而我在靜默中觀察他們,即使不得不開口,也應講述天地間不可或缺的真理。因此,唯有靜功,能在寂靜中保持清醒,在環境變化中不紊亂,可以安頓心靈,可以處理世事。
靜功使人戒除殺戮。生物形狀不同,但生命本質相同,所有生物都是如此。只是人類掌握生殺大權,其他生物只能任由宰割,無法反抗。動物的叫聲就是怨恨和罵聲,或者用眼神表達無盡的痛苦。在靜默中參悟生命的本質,活剝生割的事情,聽到聲音就知道它們的痛苦,看到景象就能感同身受,這是對待眾生生命的態度,應得到祝福和長壽。
靜功使人關懷萬物。見到他人飢餓寒冷,想要救助;見到他人患病,想要治療。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如果能力有限,就鼓勵他人伸出援手。開始做這些事情時,感覺天地萬物都與自己同在,只怕一點瑕疵,萬般堅實也無濟於事;一個惡行,萬般善行也會有所缺失。既然稱之為妙藥,就應該讓天下人都能體驗到這種滋味。
2. 靜功妙藥前珍
是集考古名論,出以心裁。如七返九還、飛昇蟬脫之說,削去以杜疑玄;如清心寡慾、養修得道之章,奉之有同珍寶。或得諸舊編,或得諸記聞,勿謂陳筌,是真妙藥。
朱子《調息銘》云: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寒蟲含氣而蟄,其蜇無朕。調息者須似之,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入,調之不廢,真氣滋生。藥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進退,胥在此中。
靜功隨乎四時。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夏食三陽者,南方日中氣也;秋食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得此道也,可以卻病;勤而行之,可以辟穀。
靜功之法,垂簾塞充,心頓於息,隨息而入,隨息而出,凝住念頭不在上下,不在左右中間,良久喘息漸微,綿綿歸元,自然虛豁之地。倘如念起,再頓再凝,念止而胎息自應。
《陰符》云:人有三要,曰耳目口。耳目者神之牖,口者氣液之門。若夫六識皆空,湛然虛寂,遺形忘物,慧照通神者,至靜也。吐納以導五臟,導引以開百關,持誦寶章以怡神,吸引二景以集明,鍊金精以固形,餐玉英以保身者,至動也。是為動不離靜,《太上》曰:靜者性也,動者氣也。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至於斯。
形以食味,神以食氣,若以時而食其氣,則百體順理。吾之身,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各萬有二千,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亦皆有神。惟吾不見其神則不知其能禍福,故不務敬畏。至於狠躁凶虐、貪淫陰險,是曰賊其神,妄言綺語,以為人不知不見,是曰昧其神。吾之神上通於天,賊神者犯天,昧神者欺天,犯天欺天所以取夭折者也。
夫能守中抱一,以陽煉陰,則屍亡魂喪,而神明旺矣。神明既旺,則策轡八晨,飛輿五嶽,升九玄,斬玉關,可與天地等年。
《九皇丹經》曰:晝咽靈液,夜服真氣,久則氣輪自運於三宮,如波濤之聲,所以心合於氣,氣合於神,融而且和,泯泯澄湛,不逐於物,入於不動之境。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如嬰兒之在胎。是以胎息者,上至於氣關(肺也),下至於氣海(臍下一寸三分),非若口鼻之勞也。真人之息以踵,何也?氣伏於下元,則其息長而邃矣。
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生也;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或死也。
精從下流,氣從上散,水火各背,不得凝結,皆是此心使然。愛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忿念不生,此氣必不上炎。一念不生萬澄寂,則水火自然相見。
白話文:
[靜功妙藥前珍]
這是集合了古人的智慧理論,並經過個人的深思熟慮。像「七返九還」、「飛昇蟬脫」這些令人疑惑的神祕理論已被剔除;而「清心寡慾」、「養生修行」這些珍貴的教導,我們應當視為寶藏。有些知識來自古籍,有些來自經歷和聽聞,不要認為它們過時,因為它們纔是真正的良藥。
朱熹的《調息銘》中提到:當你最平靜時輕輕地呼氣,就像春天池塘中的魚;當你活動到極點時深深地吸氣,就像冬天蟄伏的昆蟲。春天的魚因氣息而動,但動作非常細微;冬天的昆蟲含著氣息蟄伏,沒有任何跡象。調節呼吸就該這樣,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氣時全身的氣息隨著排出,吸氣時全身的氣息隨著吸入,持續調節,真氣就會滋長。藥物的老嫩、火候的大小,都包含在這裡面。
靜功應該隨著四季變化。春天食用朝霞,就是日出時的紅色氣息;夏天食用三陽,就是正午南方的日光;秋天食用瀹漢,就是日落後的赤黃色氣息;冬天食用沆瀣,就是半夜北方的氣息。練習屏息並將這些氣息吞下,被稱為胎息;漱口後吞下唾液,被稱為胎食。掌握這種方法,可以去除疾病;勤加練習,可以達到闢穀。
靜功的技巧,是放下一切,心靈跟隨呼吸,隨呼吸而進,隨呼吸而出,保持心靈不偏不倚,既不在上也不在下,既不在左也不在右,也不在中間,久久之後,呼吸會變得越來越細微,回到最初的狀態,自然會感到空虛和平靜。如果產生雜念,再次放下,再次專注,雜念停止,胎息自然恢復。
《陰符》中說:人有三個重要的部位,那就是耳朵、眼睛和嘴巴。耳朵和眼睛是神靈的窗戶,嘴巴是氣息和液體的門戶。如果六識都空虛,保持寧靜,忘掉形體和物質,智慧照亮神靈,那就是最深的靜。吐納可以調節五臟,導引可以打開百關,持誦寶章可以愉悅神靈,吸收二景可以聚集光明,鍛煉金精可以鞏固形體,食用玉英可以保護身體,這是最高的動。動和靜是不可分離的,《太上》說:靜是本性,動是氣息。動靜合一,內外和諧,如果不是最高境界的人,怎能達到這個程度。
形體需要食物,神靈需要氣息,如果按時吸收氣息,全身的組織就能順利運作。我們的身體中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每個都有12000個,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也有神靈。只有我們看不到神靈,纔不知道他們能帶來福禍,所以不會敬畏。至於那些殘忍暴躁、貪婪陰險的人,就是傷害了自己的神靈。胡言亂語,以為別人不知道看不見,就是矇蔽自己的神靈。我們的神靈直通上天,傷害神靈就是冒犯上天,矇蔽神靈就是欺騙上天,冒犯和欺騙上天,所以會短命。
如果能守住中道,抱著一,用陽來煉陰,那麼肉體和魂魄就會消失,神明就會旺盛。神明一旦旺盛,就可以駕馭八晨,乘坐五嶽,上升到九玄,斬斷玉關,可以與天地同壽。
《九皇丹經》說:白天吞下靈液,夜晚吸收真氣,時間久了,氣輪自然會在三宮中運轉,就像波浪的聲音,所以心靈與氣息相合,氣息與神靈相合,融合而和諧,澄清而平靜,不被外界幹擾,進入不動的境界。因此,神靈能控制氣息,那麼鼻子就不會失去呼吸,就像嬰兒在胎兒中一樣。因此,胎息,上至氣關(肺部),下至氣海(肚臍下1.3公分),不像口鼻那樣勞累。真正的真人呼吸,是從腳跟開始的,為什麼呢?因為氣息在下元停留,所以呼吸長而深。
情感和慾望出自五臟,魂魄安定就是靜;情感和慾望出自胸臆,精氣散失,神靈可能死亡。
精氣從下面流失,氣息從上面散發,水火各自分離,無法凝聚,都是因為心靈的影響。如果沒有愛戀的念頭,精氣一定不會向下流失;如果沒有憤怒的念頭,氣息一定不會向上燃燒。一旦沒有念頭,萬事萬物都會平靜,那麼水火自然會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