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靜功 (4)
靜功 (4)
1. 導引
漱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得道者生六翮於臂,長毛羽於腹,飛無階之蒼天,度無窮之世俗。
習不唾法,有則含以咽之,使人精氣常留,面目光彩。又曰:津液者吾身之寶,寶聚則為富翁,寶散則為貧客。
人身中夾脊與規中相對,用鼻息呼吸,呼者呼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吸者吸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吸要從氣海上(肺之上)貫下丹田入命門(丹田臍下,命門臍中),與祖氣(穴即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相連,如磁吸鐵,同類相親也。非止救護命寶,抑能添油接命。
故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正氣恆隨吸而入,久之則胎息定,鄞鄂成。行氣在照玄膺(舌下有三竅,中玄膺,左金津,右玉液)一竅,以舌折而舐之,少頃則津液滿口,微漱數遍,徐徐以意引下,至重樓(咽喉),漸達膻中(胸前)、中脘(心間)、神闕(規中),至下氣海(穀道前),就從氣海分開兩路,至左右大腿,從膝至三里(穴在膝下),下腳背及大拇指,轉湧泉(在腳底心),由腳跟腳彎循大腿而上,至尾閭(穀道後),合為一處,過腎堂、夾脊、陶道、大椎、天柱,分送兩肩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手掌,一齊旋迴,過手腕,由腋至胸旁,歷腮後,從腦灌頂,復下明堂(腦前眉上),上齶,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為一轉。稍停,又照前行動,則壅滯疏通,貫穿諸經,通達諸竅,是玉液煉形也。
然行氣須用眼者,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其用液者,液中有氣,液氣相生,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穿關透節,無處不到。況玄膺乃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於此。以此法行之,無有舛錯。坐畢,當於頭面散火,理五臟之氣。
散火先搓兩手熱,摩面三十六;次須周匝,隨摩頂門三十六;次摩腦後二十四;次手掩兩耳,擊二十四次,次摩上元六合穴三九二十七次,此穴在兩眼梢外陷處,此穴一名攢竹,用兩食指按之;又兩大指按耳珠旁聽會穴,共三九二十七次;次以兩手背摩兩眼二十四次;又以兩手中指掐近鼻眼角,轉二十四次;隨掐眼梢轉二十四,又側兩手摩眼眶二十四,又搓兩手第二指及中指熱,夾兩耳摩耳前二十四,後二十五,共四十九次,又搓兩手中指熱,摩鼻兩旁三十次;隨以手托天三次;即以右手摩左手,自肩及臂至指三十六次;左手亦如之,每指屈其節令有聲;後搓兩手熱,摩腎堂八十一次,摩遍身三十六次,摩腿膝至足趾三十六次;又以右手摩左足心湧泉穴八十一次;左手摩右足心八十一次,然後以意歸至丹田,臍下一寸三分際守之,靜坐片時而起。
坐用《抱中集》神訣法,將左足抵大中極,右足盤,兩手掐子紋,左手按臍,右手按臍下,靜坐凝神,先叩齒三十六通以集神,漱津滿口,以意送下丹田,運河車正氣于丹田中,溯尾閭,透雙關,上腎堂,沖夾脊,上陶道,過天柱,至玉枕,住泥丸,少頃下至鵲橋,入喉至胸,過玄關至臍,穿後二腎中間玄牝而止。如此三十六通,或八十一通,愈善。
白話文:
用舌頭攪動舌下產生的泉水般的唾液,然後吞下去,這叫做「胎食」。如果能領悟修道,手臂上會長出翅膀,腹部長出羽毛,可以不藉助任何台階就能飛上蒼天,超脫無盡的世俗。
要練習不吐唾液的方法,口中有唾液就含著吞下,這樣可以使人的精氣常常留存,面色光澤。還有人說:「津液是我們身體的寶貝,寶貝聚集就能成為富翁,寶貝散失就會成為貧窮的客人。」
人體中,脊椎中間的夾脊穴與肚臍相對應的規中穴是相對的。用鼻子呼吸,呼氣是將自己的元氣從體內呼出;吸氣是將天地的正氣從體外吸入。吸氣時要將氣從肺部下方(氣海上)引導到下丹田,再到命門穴(肚臍下方,肚臍的正後方),與祖氣(穴位在下丹田,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相連接,就像磁鐵吸引鐵一樣,同類的相互親近。這樣不僅可以保護生命之寶,還能起到添油續命的作用。
所以修煉長生的人,必須要固守自己的氣。氣固守住,身體內的元氣就不會隨著呼氣散發出去,天地的正氣會持續隨著吸氣進入體內。時間久了,胎息就會穩定,體內的精氣就會凝結成珠。運氣的時候要專注於玄膺穴(舌下有三個孔竅,中間的是玄膺,左邊是金津,右邊是玉液),用舌頭向上捲起舔舐,稍微過一會兒唾液就會充滿口中,微微漱口數遍,慢慢用意念引導唾液向下,到達咽喉,逐漸到達膻中穴(胸前)、中脘穴(心臟之間)、神闕穴(肚臍),再到下氣海穴(肛門前面),然後從下氣海分開兩條路,到左右大腿,從膝蓋到足三里穴(穴位在膝蓋下方),再向下到腳背和大拇指,轉到湧泉穴(在腳底中心),從腳後跟腳彎處沿著大腿向上,到達尾閭穴(肛門後面),匯合成一處,經過腎堂、夾脊穴、陶道穴、大椎穴、天柱穴,分散到兩肩兩臂,到達手背,由中指轉到手掌,一起旋轉回來,經過手腕,由腋下到胸旁,經過腮部後面,從頭頂灌入,再下到明堂穴(額頭眉毛上方),到達上顎,用舌頭迎接,最後到達玄膺穴停止,這算完成一個循環。稍作停頓,然後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行動,這樣可以疏通壅塞的地方,貫穿各條經脈,通達各個孔竅,這就是用玉液來鍛鍊形體。
之所以運氣要配合眼睛,是因為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心也就跟著到達;心所到達的地方,氣也就跟著到達。使用唾液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氣,液和氣相互生成,是金液的基礎,也是滋潤身體的寶貝,可以穿透關節,無處不到。況且玄膺穴是津液的海洋,是生命轉化的源泉,灌溉全身都從這裡開始。用這個方法來運行,不會有任何錯誤。打坐結束後,要散去頭部的火氣,調理五臟的氣。
散火先搓熱雙手,摩擦臉部三十六次;然後繞著頭頂摩擦三十六次;接著摩擦腦後二十四次;然後用手掌捂住兩耳,敲擊二十四次;接著摩擦上元六合穴二十七次(此穴在兩眼眼角外側凹陷處,也叫攢竹穴,用兩個食指按壓);再用兩個大拇指按壓耳垂旁的聽會穴,共二十七次;然後用兩手背摩擦雙眼二十四次;再用兩手中指掐住靠近鼻子的眼角,轉動二十四次;然後掐住眼角轉動二十四次,再用手掌側面摩擦眼眶二十四次;接著搓熱兩手食指和中指,夾住兩耳摩擦耳朵前面二十四次,後面二十五次,共四十九次;然後搓熱兩手中指,摩擦鼻子兩側三十次;接著用手托舉天空三次;然後用右手摩擦左手,從肩膀到手臂到手指三十六次;左手也同樣做,每根手指屈曲時要使其發出聲音;最後搓熱雙手,摩擦腎堂穴八十一次,摩擦全身三十六次,摩擦腿膝到腳趾三十六次;再用右手摩擦左腳心湧泉穴八十一次;左手摩擦右腳心八十一次,然後用意念回到丹田,在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地方守住意念,靜坐片刻後起身。
打坐時要用《抱中集》中記載的守神訣方法,將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盤起來,兩手結子午手印,左手按住肚臍,右手按住肚臍下方,靜坐凝神,先叩齒三十六次以集中精神,漱口使唾液充滿口腔,用意念引導唾液進入下丹田,在丹田中運行河車正氣,向上沿著尾閭,穿過雙關穴,到達腎堂,衝過夾脊穴,上至陶道穴,經過天柱穴,到達玉枕穴,停留在泥丸穴,稍微過一會兒下降到鵲橋穴,進入喉嚨到胸部,經過玄關穴到達肚臍,穿過後腰兩腎之間的玄牝穴停止。這樣運行三十六次,或八十一次,次數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