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敘
敘
1. 敘
杪春聞茹穹祝君遊於瀟水鈐山之間,予時病甚,急欲拿舟溯洄相訪,逡巡未能也。無何,觀察田公投予書二帙,急讀之而頗悉祝君之提醒靜功、心醫紀驗。作而嘆曰:斯其為壽身壽世之要道,是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豈為方術家呼吸吐納之窅說乎!祝君夏日過章門,予邂逅適願,獲覽其所惠諸集,益為嚮慕。
予聞萬物耗於動而生於靜,靜者神明之舍,群生芸芸,於此待命,而斟酌不竭者也,惟靜能養。孟子云:苟得其養,無物不長。是豈落見聞知解者。武侯志在經世,而曰非寧靜無以致遠。宋儒紹明聖賢之道統,亦只使人於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
夫世間聲色貨利,人我是非,一息而攻取構誘者,百千萬狀,惟靜以照之,如杲日當空,氛翳盡掃,是為蟠地際天,繼往開來,莫大之功用,故曰靜功,祝子之學,蓋性命道德之指歸,而非神仙方術之餘唾也。若其醫效等於見垣,刀圭立起痼疾,祝君實有一段濟世利物之念,惄如飢渴,亦猶自任天下之重者,引匹夫不被為己辜。吾固謂此仁者萬物一體之學,非至誠不能與於斯。
宜其守漳之日,痛憫溝瘠,家至而戶診,郡篆在前,藥囊在後,即以此脫屣五馬無悔也。夫天下大矣!負疴抱痛者眾矣!茹穹不能以一身為風馬雲車,故集方紀驗,廣布以拯世,而靜功之玄妙與之俱傳,以俟解人之自悟。
大司馬總制郎公為序以行,而不佞為數語殿其後。夫予所言,則猶是儒者主靜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旨也。神仙有無何渺茫,茹穹所親授於無生子李華卿者甚奇,而道緣藥緣。其所作合,更深更廣。異時得從匡廬、雲水奉杖履以周旋,茹穹傾筐倒篋以開示愚蒙,當必有進於斯者,視予所言,真不啻管窺而蠡測矣。
順治丙申之秋七月既望南州熊文舉謹書
白話文:
[敘述],在春季尾聲時,我聽聞茹穹祝君在瀟水鈐山一帶遊歷,當時我病得很嚴重,非常想乘船逆流而上去探望他,但因病情纏繞未能成行。不久,觀察田公寄給我兩冊書信,我急忙閱讀,並對祝君提醒的靜功修煉和心中醫學的經驗感到十分了解。我不禁感歎:這就是延年益壽、利益世人的關鍵之道,這可謂是仁者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豈是方術家那些簡單的呼吸吐納所能比擬的!祝君在夏天經過章門,我有幸遇見,得以觀看他所贈予的各類文集,對他的敬仰之情更增。
我聽聞萬物在動中消耗,在靜中生長,靜是精神智慧的居所,萬物生生不息,都在這裡等待著生命的力量,只有靜才能滋養。孟子曾說:只要得到適當的滋養,沒有什麼不能成長。這豈是那些只停留在表面見聞理解的人所能理解的。諸葛亮一心治理國家,卻說若非心靜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宋代的儒家學者繼承聖賢的道統,也只是讓人們在靜中體會喜怒哀樂未發的氣象。
世間的聲色貨利,人我是非,這些千變萬化的誘惑,只有在靜中才能洞察,就像杲日當空,一切陰霾都被掃除,這纔是天地間最大的功能,所以稱之為靜功。祝子的學問,指向的是生命的本質和道德的核心,而不是神仙方術的剩餘。他的醫術高超,能一眼見透病竈,一劑藥就能治癒痼疾,這都源於他那濟世救人的強烈願望,就像饑渴之人對食物的渴望,他也同樣認為自己肩負著天下的重任,認為如果普通人受到不公,就是自己的罪過。我堅定地認為,這是仁者將萬物視為一體的學問,不是至誠的人無法理解。
他在擔任漳州太守的時候,對窮苦百姓深感同情,他挨家挨戶診病,官印在前,藥囊在後,即使因此辭去官職也毫不後悔。天下如此之大,患病受苦的人如此之多,茹穹不能以一人之力遍佈天下,所以他整理方劑,記錄經驗,廣泛傳播,以拯救世人,而靜功的玄妙也因此得以傳揚,等待有慧根的人自行領悟。
大司馬總制郎公為此寫下序言,而我則在後面附上幾句話。我所說的,依然是儒家的主靜之學,聖賢成就自我、利益他人的宗旨。神仙是否存在,渺茫不可知,茹穹從無生子李華卿那裡學到的東西十分奇特,涉及到道緣和藥緣。他所做的,更深更廣。未來,如果能在匡廬、雲水之間,陪他拄杖行走,茹穹傾其所有向我展示他的智慧,一定會有所進步,超越我現在的理解,我所說的,真的只是管中窺豹,淺嘗輒止。
順治丙申之秋七月既望南州熊文舉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