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集》~ 靜功 (1)
靜功 (1)
1. 靜功
2. 靜功妙藥醒語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觀經》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
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靜則虛,善將歸焉,如谷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穀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疴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苟能默省己愆,心既清淨,體亦安泰,雖罪業亦已消除,況微疴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靜者不但神氣安養,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疑。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後為灰爾、是則同於獸、等於草爾。何計而留性根?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躁動,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心靜而寧者,地之象;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如病驚悸,習散忘以平之;憂鬱,習歡喜以開之;風濕,習導引以驅之;流泄,習提咽以堤之;不足,儉塞以培之;有餘,淡薄以伏之。因病發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惟動騖乎多,其數必危;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鶩肥軀,爾害將至。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
白話文:
各類疾病都有相應的藥物治療,但唯獨心靈一動,各種病痛隨之而來,就算有百位像華佗和扁鵲這樣的名醫在側,也無法對症下藥,若能認清這種疾病,即使是庸醫也能處理。
從前陳烈為自己的遲鈍感到痛苦,他靜坐了百日,忽然開悟,記憶力大增,閱讀過的內容都記得一清二楚。如果未來的智慧都能被喚醒,那過去的疾病難道就不能被消弭嗎?《坐忘篇》中說:心是身體的主宰,精神的領導者。靜則生智慧,動則生混沌,這是真的。
老子曾說:呼氣細微,吸氣綿延,使生命之根深深紮在身體中。這是長生不老、長壽的法門。《內觀經》中提到:氣進入身體叫做生,精神離開身體叫做死,理解生死就是理解道。能珍惜精神,對於聽到的和看到的都能做到似聽非聽、似看非看,在靜寂中尋找生命的跡象,這就是長生的祕訣。
活動過度會使人變得頑固,罪惡會因此滋生,就像石頭,雨水和露水滋潤它,卻無法滲入,因此它總是乾旱貧瘠。保持靜態會使人變得虛心,善良會因此產生,就像穀物,雨水和露水滋潤它,能夠滲入其中,因此能成為五穀的良田。
考察古代的神仙,大多是在疾病困苦中得到的啟示。人在安逸快樂的時候必然喜歡活動,喜歡活動必然導致過度的慾望,這樣會使毛孔逐漸疏鬆,導致疾病纏身。人在生病時必然會想要靜養,想要靜養必然會思考如何修養身心,這正是擺脫苦難,成為神仙的基礎。
七情六慾擾亂人心,一旦打開了疾病的門戶,疾病就會侵襲,就像蛀蟲依賴木頭生存,卻會傷害木頭一樣。如果能靜心反省自己的錯誤,心靈清淨,身體也會健康,即使有罪業也會被消除,更何況是小小的疾病呢?
從前程子看到有人在靜坐,就讚賞他學問深厚。朱子更想用靜坐來補充小學中“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就像種樹,靜則根深,樹木才能茂盛;動則根淺,樹木就會被摧殘。
活動不僅僅是行為上的荒唐,所有的妄想、妄言、妄行都是無窮的罪孽。靜態不僅僅是精神和氣息的安養,對於治理人民、治理事物、治理國家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大智慧的人像山峯一樣穩固,這是靜的表現;器量小的人像蓬草一樣飄忽不定,這是動的表現。面對青天會有所敬畏,聽到雷聲卻不會驚慌;走在平地上會有所恐懼,遇到風波卻不會懷疑。只有靜纔能有所守護,只有靜纔能有所作為。
所有的事物,都像夢境和幻影;所有的煩惱,都是魔障和賊寇。為什麼不去想在未出生前一切都是空洞的,出生時充滿了罪孽,死亡後一切都化為灰塵,這就等同於野獸,等同於草木。為什麼要保留這些罪孽的根源?老子說:使我活下來的是精神,使我死亡的是心靈。因此,心靈以精神為主宰,身體安靜,精神就會駐足;身體躁動,精神就會離去。因此,將身體置之度外,保
持精神,靜心守一,精神就不會離開,身體和道同在,就能長生不老。
少說話不會被人捉弄,少行動不會被人批評,少智巧不會被人勞累,少能力不會被人奴役,人生的什麼事情不適合靜呢?
氣息靜而清,是天的象徵;心靈靜而寧,是地的象徵;性格靜而明,是日月的象徵;根基靜而萌芽,是萬物的象徵。
古人說:人有一種病,就有一種治療方法。比如驚悸,可以用散忘的方法來平靜;憂鬱,可以用歡喜的方法來開解;風濕,可以用導引的方法來驅除;流瀉,可以用提咽的方法來防止;不足,可以用儉省的方法來培養;有餘,可以用淡薄的方法來控制。根據病情發藥,就是從迷惘中醒悟,這就是靜功。
燈沒有油就不會燃燒,油太多燈就會熄滅;穀物沒有水就無法成長,水太多穀物就會腐爛。病人前一餐的食物還未消化,又再吃一餐,病情只會加重。只有動蕩不安的人,他的生命才會有危險;只有保持靜態的人,他的身體才能平安。
鳥兒吃得越少,翅膀飛得越高,吃得越多,就像鵝鴨那樣肥胖,災難就會來臨。美味的食物會損害身體,皓齒會損耗精神,靜功自然能避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