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登元

《心醫集》~ 靜功 (1)

回本書目錄

靜功 (1)

1. 靜功妙藥醒語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觀經》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

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靜則虛,善將歸焉,如谷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穀田。

白話文:

各種疾病都有藥物可以醫治,唯獨心念一動,就會招來病患。即使是像華佗、扁鵲這樣的名醫在旁,也無處下藥。能夠識破這種心病,即使是個庸醫也能治好。

過去陳烈性格愚鈍,靜坐了一百天,突然變得聰明伶俐,於是能一目了然地學習一切。既然未來的智慧都可以通過靜坐而獲得,那麼過去的病痛難道不能通過靜坐而消除嗎?《坐忘篇》說:心是身體的主宰,是神明的領導者。靜心則智慧生長,心動則昏沉產生,確實如此。

老子說:呼氣輕微,吸氣綿長,深根固蒂。這就是長生久視之道。《內觀經》說:氣息進入身體叫做生,神離開形體叫做死,通曉生死之道才是真正的道。能夠珍惜精氣神,耳聞如不聞,目見如不見,在靜中尋找生命的奧秘,這就是長生的方法。

心神活動就會變得頑固,惡氣就會聚集,就像石頭一樣,雨水滋潤,流過而不留存,所以總是貧瘠;心神安靜就會變得虛空,善氣就會聚集,就像山谷一樣,雨水滋潤,留存而不流失,所以能成為五穀的田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疴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苟能默省己愆,心既清淨,體亦安泰,雖罪業亦已消除,況微疴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靜者不但神氣安養,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疑。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白話文:

許多成仙的古人,都是在經歷疾病困苦後才得道的。這是因為,人若安逸享樂,就容易貪圖享樂,而貪圖享樂就會導致過度放縱,導致身體的毛孔疏鬆,最終導致難以治癒的疾病。而人一旦生病,就會想要靜養,靜養就會讓人思考修養之道,進而洗滌心靈,追求進步,這就是擺脫苦難成仙的基礎。

七情六慾會擾亂心神,使身體的毛孔鬆弛,導致疾病產生,就像蛀蟲依靠樹木生存,卻最終會傷害樹木一樣。如果能夠反省自己的過失,心靈清淨,身體也會健康,即使有罪孽也都會消除,更何況是小小的疾病,自然也會很快消失。

以前程頤看到有人靜坐,就讚嘆他們善於學習。朱熹也認為靜坐可以補救小學的不足,收斂散亂的心神。就像種樹一樣,靜靜地生長,根部就會扎得深,枝繁葉茂;如果不斷地搖晃,根就會被拔起,樹木就會枯萎。

動盪不安的人只會做出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一切妄想、妄言、妄行都是無盡的罪孽;而心靜的人不僅能修養身心,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百姓方面,也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智慧的人像山一樣穩固,這就是靜的狀態;愚蠢的人像風中的蒲公英,飄浮不定,這就是動的狀態。面對青天,不畏懼;聽到雷聲,不驚慌;走在平地上,感到害怕;經歷風浪,卻毫不懷疑。只有靜守本心,才能有所作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後為灰爾、是則同於獸、等於草爾。何計而留性根?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躁動,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心靜而寧者,地之象;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如病驚悸,習散忘以平之;憂鬱,習歡喜以開之;風濕,習導引以驅之;流泄,習提咽以堤之;不足,儉塞以培之;有餘,淡薄以伏之。因病發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白話文:

所有的存在,都如同夢境幻影;所有的煩惱,都是邪魔與盜賊。為什麼要執著於未出生前的虛無,出生時的罪孽,以及死後的灰燼?這與禽獸、草木又有什麼區別?何必執著於留存生命根源?老子說:生我者是神,死我者是心。所以心以神為主宰,身體安靜,神就留住;身體躁動,神就離開。因此要外化其身,內守其神,靜心專注,神就不會外散,身體與道合一,就能長生。

少說話就不會被人看穿,少行動就不會被人挑剔,少智慧就不會被人勞累,少能力就不會被人驅使,人生哪件事不適合保持靜態?

氣息平和而清澈,是天的象徵;心靈安靜而寧靜,是地的象徵;本性平和而明澈,是日月之光;根基平和而萌發,是萬物的象徵。

古聖賢說:人有病,就有一種治療方法。例如患了驚悸,就用散心忘憂的方法來平靜;憂鬱,就用歡喜的方法來打開;風濕,就用導引的方法來驅散;流泄,就用提咽的方法來止住;不足,就用節儉的方法來補充;有餘,就用淡泊的方法來抑制。根據病症用藥,其實就是迷途知返,靜修的功夫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惟動騖乎多,其數必危;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鶩肥軀,爾害將至。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

白話文:

燈沒有油就無法燃燒,油溢出來燈就會熄滅;穀物沒有水就無法成長,水太多穀物就會腐爛。生病的人之前吃下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又繼續吃東西,病情就會加重。只有不停地活動,身體就會變得虛弱,有危險;只有靜下來,節制飲食,身體才會安康。

鳥類如果吃得少,翅膀就能飛得更高,如果吃得太多,就像鵝鴨一樣肥胖,就會有危險。美味的食物會損傷身體,潔白的牙齒會損耗精氣,靜坐養生就能避免這些疾病。

2. 靜功妙藥八懿

靜功不生怒。世界兩種人,善與惡而已。善人宜敬不宜怒。人惡猶身疾,身有疾,見者重加悲憫,人而惡,其疾尤甚,何必怒焉?怒,於氣為戾,於德為凶。蜂緣怒螫物,物止於痛,而傷自身。

靜功不生傲。炭在爐,不蒙以灰,轉瞬紅且滅。方修德而不知處謙,是亦不終日之計也。故靜功如貧益富,如賤益貴,如愚益智,剛蓄於巽,明養於晦,靜中作用。戒人知,尤戒自知;貴能藏,尤貴能忘。

靜功不好誕。語云:嗜異味者必得異病,挾怪性者必得怪症,習陰謀者必得陰禍,作奇態者必得奇窮。世間千能百巧都不濟事,惟平平常常,絕無異於人,而人自勿及,斯免異端之害也。

白話文:

靜功之道:不怒、不傲、不誕

靜功不生怒。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善良與惡劣而已。善良的人應該尊敬,而不應該生氣。人若心術不正,如同身患疾病,見者都會同情憐憫,而心術不正的人,其疾病更甚,何必生氣呢?怒氣會傷害身體,敗壞品德。就像蜜蜂因憤怒而螫人,人雖然疼痛,但蜜蜂自身也會受到傷害。

靜功不生傲。 炭火放在爐中,若不覆蓋灰燼,很快就會變得通紅而熄滅。人若修德卻不知謙虛,也是無法長久之道。所以,靜功就像貧窮之人日漸富裕,卑微之人日漸顯貴,愚昧之人日漸聰明一樣,在柔弱中蘊藏剛強,在黑暗中培養光明,於靜默中發揮作用。不要讓人知道你的功績,更不要自己沾沾自喜;能夠隱藏功績是難得的,能夠忘記功績更是珍貴。

靜功不好誕。 俗话说:喜好奇特食物的人,必然會得奇病;性情怪異的人,必然會患怪病;愛耍陰謀詭計的人,必然會招致陰禍;行為奇特的人,必然會陷入困境。世間千般奇能百般巧計都不管用,只有平平常常,絕不與眾不同,自然無人能及,才能免除異端之害。

靜功必寡欲。玄門家採戰之說,此為大謬。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媾必搖其腎,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未能堅忍者,亦必有真精數點,隨陽之萎而溢出,此即病根,是故寡欲為藥之最妙者。

靜功必節勞。不獨房室之事能損吾精,凡勞於視,精以視耗,勞於聽,精以聽耗;勞于思,精以思耗。夫惟物冥於外,神鑑於中,不求靜而愈靜,譭譽善惡不入於心,心靜則虛,虛則道來屬矣。

靜功必慎言。酒戒多入口,酒入舌出;言戒多出口,言出禍入。人自囂然議論,而吾靜中觀看人物,即不得已有言,亦天地間不可少之至理也。故惟靜功,在寂能惺,在境不亂,可以處心,可以處世。

白話文:

練習內功一定要減少慾望。道教中的性愛術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腎臟是儲存精液的地方,當男性和女性進行性行為時,會使腎臟受到刺激,導致精液和血液流出,即使沒有射精,也會有一些精液隨著陰莖疲軟而出現,這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減少慾望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練習內功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勞累程度。不僅僅是性生活能夠消耗我們的精力,任何過度使用眼睛、耳朵或思考都可能造成精神上的疲憊。只有讓自己與外界隔絕,保持平靜的心態,纔能夠達到真正的安寧狀態。不要在意他人的評價或者批評,這樣可以使心靈更加清淨,更容易接收到宇宙的能量。

練習內功要注意語言的使用。喝酒要適量,喝多了就會口無遮攔;說話也要小心,說錯了話就可能會招致麻煩。在別人高談闊論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地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如果有必要發言,也要講究道理,這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道理。所以,只有通過練習內功,才能做到在寂寞中警醒,在環境中不受幹擾,從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處理各種事情。

靜功必戒殺。形殊而性命同,凡物皆然。但人能操生殺之權,物遂聽之,莫可誰何。其有聲即是怨詈,不則以目相視,無限痛切。靜中參透一體,活烹生割之事,聞聲知苦,觸眼心割,是其為眾生之繫命也,宜福且壽。

靜功必及物。見人飢寒,思拯之;見人疾病,思療之。隨力為人方便,力有不及常勸人為方便。其入手時,天地萬物同在腔子里,政恐一陴之瑕,萬堅無益;一惡之形,萬善有缺。既云妙藥,必將天下人共嘗此味也。

白話文:

靜坐修練一定要戒除殺生。雖然外形不同,但生命本質卻是一樣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只是人擁有操控生殺的權力,其他生物便只能聽命,無可奈何。當動物發出聲音,其實就是在怨恨咒罵,即使不發聲,也用眼神表達著無盡的痛苦。在靜坐中參透萬物一體,就會明白活生生被烹煮、割殺的痛苦,聽到聲音就感到心酸,看到景象就感到心痛,這就是與眾生緊密相連的生命,應該以慈悲和長壽作為回報。

靜坐修練必須關懷萬物。看到有人飢寒交迫,就應該設法救助他們;看到有人生病,就應該設法醫治他們。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能力不足就經常勸導他人行善。當開始修練時,天地萬物都如同在自己的身體裡,就怕一點瑕疵,就功虧一簣;一點惡行,就前功盡棄。既然稱之為妙藥,就應該讓天下所有的人都分享這份美好。

3. 靜功妙藥前珍

是集考古名論,出以心裁。如七返九還、飛昇蟬脫之說,削去以杜疑玄;如清心寡慾、養修得道之章,奉之有同珍寶。或得諸舊編,或得諸記聞,勿謂陳筌,是真妙藥。

朱子《調息銘》云: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寒蟲含氣而蟄,其蜇無朕。調息者須似之,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入,調之不廢,真氣滋生。藥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進退,胥在此中。

靜功隨乎四時。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夏食三陽者,南方日中氣也;秋食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得此道也,可以卻病;勤而行之,可以辟穀。

白話文:

這篇文章收集了古代醫學中著名的論述,並以作者的心得加以整理。像是七返九還、飛昇蟬脫等說法,就應該去除掉,以免讓人產生玄妙的誤解;而像清心寡慾、修養得道等章節,則應該珍視如同珍寶一般。有些內容來自舊書,有些來自耳聞,不要認為是陳舊的理論,其實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朱熹在《調息銘》中說道:靜極了才呼氣,就像春天池塘裡的魚,動極了才吸氣,就像百蟲冬眠。春天裡的魚吸了氣才會動,牠的動作非常微弱;冬眠的蟲子吸了氣才會蟄伏,牠的動作沒有跡象。調息應該像這樣,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氣時,全身各個器官和孔竅的氣都隨之呼出,吸氣時,全身各個器官和孔竅的氣都隨之吸入,不斷調息,真氣就會滋生。藥物的生熟、沉浮、火候的強弱進退,都與此息息相關。

靜功要根據四季變化來進行。春天吃朝霞,指的是太陽剛升起時,赤色的陽氣;夏天吃三陽,指的是南方正午的陽氣;秋天吃瀹漢,指的是太陽下山後,赤黃色的陽氣;冬天吃沆瀣,指的是北方半夜的陰氣。練習閉氣吞納,叫做胎息;漱口吞嚥舌下泉,叫做胎食。修煉這種方法,可以治療疾病;勤加練習,可以闢穀。

靜功之法,垂簾塞充,心頓於息,隨息而入,隨息而出,凝住念頭不在上下,不在左右中間,良久喘息漸微,綿綿歸元,自然虛豁之地。倘如念起,再頓再凝,念止而胎息自應。

《陰符》云:人有三要,曰耳目口。耳目者神之牖,口者氣液之門。若夫六識皆空,湛然虛寂,遺形忘物,慧照通神者,至靜也。吐納以導五臟,導引以開百關,持誦寶章以怡神,吸引二景以集明,鍊金精以固形,餐玉英以保身者,至動也。是為動不離靜,《太上》曰:靜者性也,動者氣也。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至於斯。

形以食味,神以食氣,若以時而食其氣,則百體順理。吾之身,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各萬有二千,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亦皆有神。惟吾不見其神則不知其能禍福,故不務敬畏。至於狠躁凶虐、貪淫陰險,是曰賊其神,妄言綺語,以為人不知不見,是曰昧其神。吾之神上通於天,賊神者犯天,昧神者欺天,犯天欺天所以取夭折者也。

白話文:

靜坐時,想像垂下簾幕堵住所有感官,讓心神專注於呼吸,隨著吸氣而入,隨著吐氣而出,將所有思緒都摒除,不往上下左右思考,靜靜地保持這種狀態,久而久之,呼吸會變得細微綿長,精神逐漸歸於本源,自然而然感到空靈豁達。如果思緒突然湧現,就再次專注於呼吸,將思緒壓下去,當思緒停止,自然而然就會進入胎息狀態。

《陰符經》說,人有三樣重要的東西,分別是耳朵、眼睛和嘴巴。耳朵和眼睛是精神的窗口,嘴巴是氣血的門戶。當六識都空無一物,心神清淨虛空,拋卻形體,忘記物質,智慧照耀,通達神明,這就是至靜的境界。吐納呼吸可以引導五臟,導引運動可以打開全身關節,誦讀經典可以怡養心神,吸取日月精華可以增長智慧,煉化精氣可以強健體魄,食用靈氣可以延年益壽,這就是至動的境界。動靜相依,不離不棄。《太上經》說,靜是本性,動是氣息。動靜合一,內外協調,只有真正的高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身體靠食物滋養,精神靠氣息滋養,如果能適時吸取天地之氣,就能讓身體各部位順暢運作。我們的身體,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各有一萬二千種,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也都各有神明。只是我們看不見這些神明,所以不知道它們的能力,也就不敬畏它們。如果心狠手辣、凶狠暴虐、貪圖享樂、陰險狡詐,這就是傷害神明;如果說謊話、說污言穢語,以為別人不知道、看不見,這就是蒙蔽神明。我們的神明與天相通,傷害神明就是違背天意,蒙蔽神明就是欺騙天意,違背天意、欺騙天意就會遭到報應,導致早夭。

夫能守中抱一,以陽煉陰,則屍亡魂喪,而神明旺矣。神明既旺,則策轡八晨,飛輿五嶽,升九玄,斬玉關,可與天地等年。

《九皇丹經》曰:晝咽靈液,夜服真氣,久則氣輪自運於三宮,如波濤之聲,所以心合於氣,氣合於神,融而且和,泯泯澄湛,不逐於物,入於不動之境。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如嬰兒之在胎。是以胎息者,上至於氣關(肺也),下至於氣海(臍下一寸三分),非若口鼻之勞也。真人之息以踵,何也?氣伏於下元,則其息長而邃矣。

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生也;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或死也。

精從下流,氣從上散,水火各背,不得凝結,皆是此心使然。愛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忿念不生,此氣必不上炎。一念不生萬澄寂,則水火自然相見。

白話文:

能守住內心,保持本性,用陽氣煉化陰氣,就能讓身體不朽,精神旺盛。精神旺盛後,就能日行千里,縱橫山河,飛昇九天,突破生命限制,與天地同壽。

《九皇丹經》說,白天吞嚥靈液,夜晚吸收真氣,時間久了,氣流就會自然地在三宮運轉,就像波濤的聲音一樣。因此,心與氣相合,氣與神相合,融為一體,心境澄明,不受外物影響,進入不動的境界。所以說,神能控制氣,鼻子就能不停止呼吸,如同嬰兒在母胎中一樣。因此,胎息者,呼吸從肺部到臍下一寸三分處,不是依靠口鼻的呼吸。真正的人,呼吸依靠足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氣沉於下元,所以呼吸綿長深邃。

情慾來自五臟,心神安定,精氣神就自然生長;情慾來自胸臆,精氣散失,神明就會死亡。

精氣從下方流失,氣從上方散失,水火相背,無法凝結,都是因為心念使然。如果沒有愛念,精氣就不會流失;如果沒有忿念,氣就不會上炎。心念不生,萬物澄寂,水火就能自然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