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登元

《心醫集》~ 靜功 (1)

回本書目錄

靜功 (1)

1. 靜功妙藥醒語

諸病皆有藥,獨此心一動,諸患為招,雖百華佗扁鵲在旁,無處下藥,識破此疾,一庸醫能事也。

昔陳烈苦質鈍,靜坐百日,頓開記性,遂一覽無遺。夫未來之覺尚可使之有,豈已往之疾不能使之無?《坐忘篇》曰:心者身之主,神之帥也。靜則生慧,動則生昏,信然。

老子云: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此長生久視之道也,《內觀經》曰: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形謂之死,通乎生死謂之道。夫能惜精寶神,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靜中討出消息,則所以長生者也。

動則頑,惡將歸焉,如石然,雨滋露潤,流而不存,故常磽瘠;靜則虛,善將歸焉,如谷然,雨滋露潤,存而不流,故能為五穀田。

考古神仙,多因疾病困苦中得之。蓋人安樂必好動,好動必至淫欲,而腠理日疏,使有沉疴不藥之患,人疾病必好靜,好靜必思修養,而澡心求進,即為脫苦成仙之基。

七情擾擾,隙開疾生,譬之蠹以木生而害木也。苟能默省己愆,心既清淨,體亦安泰,雖罪業亦已消除,況微疴寧不速滅?

昔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如種樹,靜則根深,而暢焉茂焉;動則蒂撥,而摧焉折焉。

動者寧惟造作乖張,凡妄想、妄言、妄行盡是無窮孽障;靜者不但神氣安養,凡治民、治物、治國無非收拾本末。智大者盤桓以山峙,靜之謂也,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動之謂也。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疑。惟靜有守,惟靜有為。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曷想未生前為空爾,生時為孽爾,死後為灰爾、是則同於獸、等於草爾。何計而留性根?老子曰: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故心以神為主,其身安靜,其神居之;其身躁動,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靜心守一,則神不出,身與道同,可以長生。

少言不為人所窮,少行不為人所短,少智不為人所勞,少能不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靜?

氣靜而清者,天之象;心靜而寧者,地之象;性靜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靜而萌者,萬物之象。

昔賢云:人有一病,便有一治法。如病驚悸,習散忘以平之;憂鬱,習歡喜以開之;風濕,習導引以驅之;流泄,習提咽以堤之;不足,儉塞以培之;有餘,淡薄以伏之。因病發藥,即迷起照,靜功而已。

燈非膏不燃,膏溢燈滅;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病者前食未化,又加餐焉,病益增。惟動騖乎多,其數必危;惟靜守乎約,其身乃安。

鳥逾薄食,翼飛益高,食多如鵝鶩肥軀,爾害將至。香美爍形,皓齒損精,靜功自無茲病。

2. 靜功妙藥八懿

靜功不生怒。世界兩種人,善與惡而已。善人宜敬不宜怒。人惡猶身疾,身有疾,見者重加悲憫,人而惡,其疾尤甚,何必怒焉?怒,於氣為戾,於德為凶。蜂緣怒螫物,物止於痛,而傷自身。

靜功不生傲。炭在爐,不蒙以灰,轉瞬紅且滅。方修德而不知處謙,是亦不終日之計也。故靜功如貧益富,如賤益貴,如愚益智,剛蓄於巽,明養於晦,靜中作用。戒人知,尤戒自知;貴能藏,尤貴能忘。

靜功不好誕。語云:嗜異味者必得異病,挾怪性者必得怪症,習陰謀者必得陰禍,作奇態者必得奇窮。世間千能百巧都不濟事,惟平平常常,絕無異於人,而人自勿及,斯免異端之害也。

靜功必寡欲。玄門家採戰之說,此為大謬。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媾必搖其腎,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未能堅忍者,亦必有真精數點,隨陽之萎而溢出,此即病根,是故寡欲為藥之最妙者。

靜功必節勞。不獨房室之事能損吾精,凡勞於視,精以視耗,勞於聽,精以聽耗;勞于思,精以思耗。夫惟物冥於外,神鑑於中,不求靜而愈靜,譭譽善惡不入於心,心靜則虛,虛則道來屬矣。

靜功必慎言。酒戒多入口,酒入舌出;言戒多出口,言出禍入。人自囂然議論,而吾靜中觀看人物,即不得已有言,亦天地間不可少之至理也。故惟靜功,在寂能惺,在境不亂,可以處心,可以處世。

靜功必戒殺。形殊而性命同,凡物皆然。但人能操生殺之權,物遂聽之,莫可誰何。其有聲即是怨詈,不則以目相視,無限痛切。靜中參透一體,活烹生割之事,聞聲知苦,觸眼心割,是其為眾生之繫命也,宜福且壽。

靜功必及物。見人飢寒,思拯之;見人疾病,思療之。隨力為人方便,力有不及常勸人為方便。其入手時,天地萬物同在腔子里,政恐一陴之瑕,萬堅無益;一惡之形,萬善有缺。既云妙藥,必將天下人共嘗此味也。

3. 靜功妙藥前珍

是集考古名論,出以心裁。如七返九還、飛昇蟬脫之說,削去以杜疑玄;如清心寡慾、養修得道之章,奉之有同珍寶。或得諸舊編,或得諸記聞,勿謂陳筌,是真妙藥。

朱子《調息銘》云: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寒蟲含氣而蟄,其蜇無朕。調息者須似之,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入,調之不廢,真氣滋生。藥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進退,胥在此中。

靜功隨乎四時。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夏食三陽者,南方日中氣也;秋食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得此道也,可以卻病;勤而行之,可以辟穀。

靜功之法,垂簾塞充,心頓於息,隨息而入,隨息而出,凝住念頭不在上下,不在左右中間,良久喘息漸微,綿綿歸元,自然虛豁之地。倘如念起,再頓再凝,念止而胎息自應。

《陰符》云:人有三要,曰耳目口。耳目者神之牖,口者氣液之門。若夫六識皆空,湛然虛寂,遺形忘物,慧照通神者,至靜也。吐納以導五臟,導引以開百關,持誦寶章以怡神,吸引二景以集明,鍊金精以固形,餐玉英以保身者,至動也。是為動不離靜,《太上》曰:靜者性也,動者氣也。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至於斯。

形以食味,神以食氣,若以時而食其氣,則百體順理。吾之身,有精光之神,形影之神,毛孔之神,各萬有二千,五臟六腑三元九宮亦皆有神。惟吾不見其神則不知其能禍福,故不務敬畏。至於狠躁凶虐、貪淫陰險,是曰賊其神,妄言綺語,以為人不知不見,是曰昧其神。吾之神上通於天,賊神者犯天,昧神者欺天,犯天欺天所以取夭折者也。

夫能守中抱一,以陽煉陰,則屍亡魂喪,而神明旺矣。神明既旺,則策轡八晨,飛輿五嶽,升九玄,斬玉關,可與天地等年。

《九皇丹經》曰:晝咽靈液,夜服真氣,久則氣輪自運於三宮,如波濤之聲,所以心合於氣,氣合於神,融而且和,泯泯澄湛,不逐於物,入於不動之境。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如嬰兒之在胎。是以胎息者,上至於氣關(肺也),下至於氣海(臍下一寸三分),非若口鼻之勞也。真人之息以踵,何也?氣伏於下元,則其息長而邃矣。

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生也;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或死也。

精從下流,氣從上散,水火各背,不得凝結,皆是此心使然。愛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忿念不生,此氣必不上炎。一念不生萬澄寂,則水火自然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