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疹一得》~ 序 (1)
序 (1)
1. 序
瘟疫一症,古無專書,不過微見其意於傷寒書中。世人咸熟讀傷寒,以為百病俱不外於六經,講明傷寒,餘症悉可類推。不知瘟疫四時皆有,傷寒惟冬至後間或有之,是傷寒甚少,而瘟疫十居八九。傷寒是寒,瘟疫是熱,其感受施治有霄壤之分。若以傷寒方治瘟疫,罔不斃者,此吳又可先生《瘟疫論》所以作也。
由是杜清碧、馬長公、景松崖、戴天章、熊恁昭諸君繼起,宗仰吳氏,各出手眼,推闡發明,著有成書,瘟疫一門於斯詳備,活人實多。予總角時,即蒙庭訓,留心醫道,每遇疫症,往往幸中,惟值瘟疹,遵用成方,未能悉見效驗,心竊疑之。甲子秋,得鄉前輩余師愚先生《疫疹一得》,謂疫乃無形之毒,宜用石膏,不宜用硝、黃等語,卓識尤在吳、杜諸君子上,予茅塞頓開,珍如拱璧,以之治疫與疹,奏效尤多。
近年需次蘆鹺,見誤於此症者不一而足,偶語契好諸君子,咸謂此書不宜獨秘,遂助金付梓,以廣其傳。或師愚先生壽世苦心,實有以自壽故耶!較予一手之奏效,自相去遠矣。此書用藥過重,予每臨症,或暫去一、二味,或大減分量。即如石膏,或煅用,或生用,由三、五錢以至二、三兩,無不應手輒效。
惟書中謂傷寒有耳聾,瘟疫無耳聾一條,系千慮之一失。予每見瘟疫亦有耳聾,以其方治之,亦極神效。閱是書者,幸無以此一語,印定耳目,想知者亦必有以辨之。是為序。
時道光戊子歲七月既望長蘆候補鹽運司知事毗陵莊錦制亭氏書於津門旅次
白話文:
【序】
瘟疫這疾病,在古代並沒有專門的書籍記載,只在傷寒論中略有所提及。世人普遍深入研究傷寒論,認為各種疾病都不出六經之外,只要理解了傷寒,其他的病症都可以推演而出。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瘟疫在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而傷寒只在冬至後偶爾出現,也就是說,傷寒的病例很少,而瘟疫則佔了大多數。傷寒是由寒氣引起的,瘟疫是由熱毒引起的,它們的感染源和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如果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瘟疫,患者大多會死亡,這就是吳又可先生寫作《瘟疫論》的原因。
從此,杜清碧、馬長公、景松崖、戴天章、熊恁昭等人紛紛跟隨吳氏的理論,各自發揮自己的見解,進一步闡述和發展,寫成了許多有關瘟疫的專書,使得瘟疫這個領域的知識更加完善,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關注醫學,每次遇到瘟疫的病例,往往能幸運地找到解決方案。然而,當面對瘟疹時,我按照現有的方劑治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心中不禁產生了懷疑。
甲子年的秋天,我得到了前輩餘師愚先生的《疫疹一得》一書,他指出瘟疫是由無形的毒素引起的,應該使用石膏,而不應使用硝黃等藥物。他的見解比吳、杜等諸位先生更為高明,讓我豁然開朗,珍視如寶。用這種方法治療瘟疫和疹子,效果顯著。
近年來,我在蘆鹼地區工作,看到許多因誤診此症的人,我偶然告訴一些親密的朋友,他們都認為這本書不應該被單獨保密,於是大家集資出版,希望可以廣泛傳播。或許餘師愚先生希望救世的心願,真的能夠延續下去。與我個人的成功相比,這本書的影響力遠遠超出。
這本書中的藥物使用量過大,每次我面對病人時,都會酌情減少一兩種藥物,或者大幅度減少藥物的用量。例如石膏,我可能會選擇煅燒使用,或者直接使用,從三、五錢到二、三兩,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是,書中有一個觀點,說傷寒會導致耳聾,而瘟疫不會,這是個小失誤。我常常看到瘟疫也會導致耳聾,用書中的方法治療,效果同樣神奇。閱讀這本書的人,請不要因為這一句話就固定了自己的思維,我相信真正懂得醫學的人,一定能辨別其中的差異。這就是我為此書寫序的原因。
道光戊子年七月十六日,長蘆候補鹽運司知事毗陵莊錦制亭氏在天津旅途中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