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一·溫病方論 (2)
卷一·溫病方論 (2)
1. 春溫集補證治並方
凡溫病發。必渴而煩擾。脅滿口苦。惡熱而不惡寒。明系自內發出。更無表證。雖經絡不同。必先少陽。以春行風木之令也。
一法。少陽陽明合病。里證多者。承氣湯。
一法。三陽合病。大柴胡湯。或雙解散。
一法。若少陽經有客邪而發。脈弦兩額旁痛。寒熱口苦。宜小柴胡去人參、薑、半。加栝蔞根。有嘔者但去人參。
一法。脈微緊。兼惡寒頭痛。宜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豉、薄荷。熱甚涼膈散。去大黃、朴硝。加蔥、豉。
白話文:
凡是溫病發作,必然會出現口渴、煩躁、脅肋滿悶、口苦、怕熱而不怕冷的症狀。這明顯是內熱發出的,並無表證。雖然經絡不同,但必定先從少陽經開始,因為春季主風木,而少陽經屬木。
治療方法:
一、少陽、陽明合病,以裡證為主的,可使用承氣湯。
二、三陽合病,可使用大柴胡湯或雙解散。
三、如果少陽經有外邪入侵而發病,脈象弦緊,兩側額頭疼痛,寒熱交替,口苦,宜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生薑、半夏,加入栝蔞根。如果有嘔吐症狀,只去除人參即可。
四、脈象微緊,並且怕冷頭痛,宜用梔子豉湯,或者益元散加蔥、豉、薄荷。熱症嚴重者,可用涼膈散,去除大黃、朴硝,加入蔥、豉。
一法。頭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蔥白湯。散邪後。用黃芩湯。
一法。脈洪大而數。外熱譫語。熱在三焦也。三黃石膏湯。
一法。凡應下證。下後熱不去。或暫解復熱。再下之。
一法。下後熱不止。脈澀咽痛。胸滿多汗。熱傷血分也。葶藶苦酒湯吐之。
一法。裡熱已甚。陽邪怫鬱。作戰而不能汗出。雖下證未全者。宜涼膈散。
一法。腹滿煩渴。脈沉實者。三承氣湯選用。勢劇者。合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瀉下之後熱邪仍然不退,脈象澀滯,咽喉疼痛,胸悶滿,出汗很多,這是熱邪傷及血分,應該服用葶藶苦酒湯來催吐。
有一種方法,裡熱已經很嚴重,陽邪鬱結,在作戰過程中無法出汗,即使瀉下證候尚未完全解除,也應該服用涼膈散。
有一種方法,肚子脹滿,口渴煩躁,脈象沉而有力,應該選擇三承氣湯。如果病情危重,應該合用黃連解毒湯。
2. 附風溫
一法。倘溫病少陰伏邪發出。更感太陽客邪。名曰風溫。必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痛口苦。但微惡寒者。黃芩湯。加桂枝、石膏。或以蔥、豉先撤其外。後用黃芩湯。甚則葳蕤湯加減。
一法。本太陽病。發熱而渴。誤發汗。身灼熱者。亦名風溫。脈陰陽俱浮如前證。用麻黃升麻湯。去二麻、薑、術。按誤汗風溫一證。仲景不出方者。以為太陽少陰同時薦至。危於兩感。去生甚遠也。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如果溫病少陰伏邪發出,又感染了太陽客邪,稱為風溫。這種情況下,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痛、口苦,但只有輕微的惡寒。可以用黃芩湯,再加上桂枝、石膏。也可以先用蔥豉外敷,之後再服用黃芩湯。病情嚴重時,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葳蕤湯。
還有一種方法,如果是本太陽病,發熱且口渴,誤服了汗藥,導致身體灼熱,也稱為風溫。這種情況下,脈象陰陽俱浮,如同之前所述。可以用麻黃升麻湯,去除二麻、薑、術。因為誤汗風溫這一證狀,仲景沒有直接開方,他認為太陽少陰同時發病,屬於危急狀況,距離痊癒很遠。
3. 附冬溫
一法。冬時有非節之暖。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獨冬不藏精之人。腎氣外泄。腠理不固。溫氣襲人。感之為病。此為冬溫。脈必寸洪尺數。或實大。心煩嘔逆。身熱不惡寒。或頭疼身重。面腫咳嗽。咽痛下利。與溫無異。而時令不同也。宜陽旦湯。加桔梗、茯苓。
一法。若有寒食停滯。加厚朴溫藥一味。以溫散其中。黃芩涼解其外。即仲景陰旦湯之意也。
白話文:
一法
冬天出現了不該有的溫暖,還沒到春天就已經變暖了,這就是不正之氣。只有不善於在冬天儲藏精氣的人,腎氣會外泄,身體的毛孔也不堅固,溫暖的氣息會侵入體內,讓人感染生病。這就是冬溫。
冬溫的脈象
通常是寸脈洪大,尺脈數,或者脈象實大。患者會有心煩、嘔吐、發熱但不畏寒的症狀,也可能出現頭疼、身體沉重、面部腫脹、咳嗽、咽喉疼痛、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跟一般的溫病相似,但因為發病時間不同,所以叫做冬溫。
治療方法
建議使用陽旦湯,再加上桔梗和茯苓。
一法
如果有寒食停滯,可以加入厚朴等溫性藥物,以溫散寒食。同時,可以用黃芩來解表降火。這就是仲景陰旦湯的意思。
一法。若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則發熱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煩擾。陽旦加麻黃、石膏發之。
一法。醫視冬溫。每有誤認傷寒。辛熱發汗。致令發斑成毒者。當以升麻葛根湯。加犀角、黑參。或犀角黑參湯。
一法。更有辛熱發汗。徒耗津液。裡熱益甚。胸腹滿悶。因誤用下藥。反發熱無休止。脈來澀。此陰血受傷也。急宜葶藶苦酒湯探之。以收陰氣。泄邪熱。若服後熱勢轉劇。神氣昏憒。譫語錯亂者。必不救也。冬溫為病。亦自不一。當各隨見證治之。凡冬溫之毒。大便泄而譫語。脈虛小。手足冷者。皆不治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就感受到溫熱之氣,又受到嚴寒的抑制,就會發熱但略微怕冷,出不了汗卻感到煩躁不安,早上可以服用麻黃和石膏來發散熱氣。
冬天溫病,經常被誤認為傷寒,用辛熱發汗的藥物,結果導致出現斑疹中毒,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加入犀角和黑參,或者使用犀角黑參湯。
有些人因為誤用辛熱發汗的藥物,耗損津液,內熱加劇,胸腹脹悶,甚至誤用瀉下藥物,導致持續發熱,脈象澀滯,這是陰血受傷的表現。應該緊急服用葶藶苦酒湯來收斂陰氣,泄去邪熱。如果服用後熱勢加劇,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就無法救治了。冬天溫病的症狀表現不一,應根據具體情況治療。總之,冬溫中毒,如果大便稀泄、胡言亂語、脈象虛弱細小、手足冰冷,都是無法治療的。
4. 附溫瘧
一法。春時溫病未愈。適復感寒。忽作寒熱者。溫瘧也。陰陽例云。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其證寒熱交作。胸脅滿。煩渴而嘔。微惡寒者。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根、石膏。
一法。無寒但熱。其脈平。骨節煩疼。時嘔者。黃芩加生薑湯。至如內經所言。先熱後寒之溫瘧。乃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骨髓之內。至春陽氣大發之時。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勞力。邪氣與汗共並而出。此病藏於腎。自內達外者也。如是則陰氣虛而陽邪盛。
白話文:
一法
春天時溫病尚未痊癒,又恰巧受寒,突然發作寒熱者,稱為溫瘧。陰陽學說認為,當脈象陰陽俱盛,再次受寒,就會轉變成溫瘧。其症狀為寒熱交替、胸脅滿悶、口渴嘔吐,稍感惡寒。此情況可使用小柴胡湯去參、半,再加栝蔞根、石膏。
一法
若無寒但熱,脈象平和,骨節痠痛,偶爾嘔吐者,可使用黃芩加生薑湯。至於《內經》所言的先熱後寒的溫瘧,是因冬天受風寒,寒氣積聚於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之時,邪氣無法自行排出,又遇上酷暑,腦髓灼熱,肌肉消瘦,腠理開泄,或者過度勞累,邪氣與汗水一同排出。此病源於腎臟,由內而外發作。如此則陰氣虛弱而陽邪盛行。
故為熱。熱盛則必衰。衰則氣反而復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又寒矣。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治宜人參白虎湯。
周禹載曰。或有客邪。則必先微惡寒。繼大熱。熱而後大寒者也。本湯中略用桂枝。此伏邪自發之溫瘧。與溫病復感外邪之溫瘧。自是兩種。
白話文:
所以會發熱,熱盛極了就會衰退,衰退之後氣就會反過來復入體內,入體內則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感到寒冷。所以先熱後寒,稱為溫瘧。治療宜用人參白虎湯。
周禹載說,有些人受到外邪入侵,就會先出現輕微的惡寒,接著發高燒,燒退之後又會出現嚴重的寒冷。此方中略微使用了桂枝,這是伏邪自發的溫瘧,與溫病復感外邪的溫瘧,是兩種不同的病症。
5. 附溫毒發斑
(熱病發斑同此)
發斑因失於汗下。熱毒內攻。不得散。蘊於胃腑。而發出肌表。或汗下不解。足冷耳聾。胸中煩悶。咳嗽嘔逆。躁熱。起臥不安者。便是發斑之候。春至溫病之人。更遇時熱。為未至而至之異氣。變為溫毒。王叔和云。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感溫濕。變為溫毒。伏溫與時熱交併。
表裡俱熱。溫熱為病最重也。其脈浮沉俱盛。其證心煩悶。嘔逆喘咳。甚則面赤。身體俱赤色。狂亂躁渴。咽腫痛。狂言下利而發斑。
最為危候。斑如錦紋。身熱煩躁。大便燥結者。黃連解毒湯。
若躁悶狂妄而無汗者。三黃石膏湯。
白話文:
(熱病發斑同此)
發斑是因為汗出不足導致的。熱毒內攻,無法散發,積聚在胃腑,而後從肌膚表面發出來。或者汗出不暢,足部冰冷,耳鳴,胸悶,咳嗽,嘔吐,躁熱,睡臥不安,這些都是發斑的徵兆。春天來臨,溫病患者更容易遇到時令上的熱氣,這些異氣雖然尚未完全發作,但已經開始變化成為溫毒。王叔和說,陽脈洪大而數,陰脈實大,又遇到溫濕之氣,就會轉變為溫毒。伏溫與時熱交織在一起。
表裡都熱,溫熱病是最嚴重的。脈象浮沉俱盛,症狀包括心煩悶,嘔吐,咳嗽,嚴重者還會面紅,全身發紅,神志恍惚,躁動不安,口渴,咽喉腫痛,胡言亂語,腹瀉,然後出現發斑。
這是最危險的徵兆。斑點像錦紋一樣,全身發熱,煩躁不安,大便乾燥者,可用黃連解毒湯。
如果躁悶,神志不清,沒有汗出,可以用三黃石膏湯。
自汗煩渴而發斑。為胃熱。人參化斑湯。
煩熱錯語不眠。白虎合黃連解毒湯。
斑不透。犀角大青湯。已透熱不退。本湯去升麻、黃芩。加人參、生地黃、柴胡。凡斑色紫者為危候。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然須與病家言過而用。以此證雖藥。十中僅救二三。若黑色而下陷者。必死也。
白話文:
流汗、口渴還起疹子,是胃火旺盛,可以用人參化斑湯。
煩躁、胡言亂語、睡不著,可以用白虎加黃連解毒湯。
疹子不透,可以用犀角大青湯。如果疹子已經透出來,但熱度不退,就要去掉升麻和黃芩,加入人參、生地黃和柴胡。疹子呈現紫色,是危險的徵兆。黃連解毒湯加入犀角和地黃也可以治療,但要跟病人說明,這種情況即使用藥,十個病人中可能也只救得了兩三個。如果疹子變成黑色且凹陷,就必死無疑。
發斑雖禁下。若大便秘。躁渴色紫者。可微下之。
若發斑已盡。外勢已退。內實不大便譫語。小劑涼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凡發斑紅赤者為胃熱。紫為胃傷。黑為胃爛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不妨。稠密成片紫色者。半死半生。雜色青紫者。十死不一生矣。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暖者易治。若脈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治。狂言發斑。大便自利。或短氣燥結不通。而黑斑如果實黶者。皆不治。
白話文:
發疹雖然禁忌瀉下,但如果便秘、躁渴、面色發紫,可以稍微瀉下。
如果發疹已經消失,外在症狀也退去,但內裡仍然便秘、神志不清,可以用小劑量的涼膈散,或者大柴胡湯稍微瀉下。
一般來說,發疹紅赤為胃熱,紫色為胃傷,黑色為胃爛。大多數情況下,鮮紅色疹子發出來是吉兆,即使發疹很多也不妨礙治癒。如果疹子密集成片,呈紫色,就屬於半死半生。如果疹子顏色雜亂,呈青紫色,就十死不一生。
發疹出現後,必須脈象洪數有力,身體溫暖,腳心也溫暖,才能容易治癒。如果脈象微弱,腳心冰冷,元氣虛弱,就難以治癒。如果患者胡言亂語,發疹,大便自利,或者呼吸短促,乾燥結實不通,並且黑色疹子顏色深暗,都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