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一·溫病方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溫病方論 (2)

1. 春溫集補證治並方

凡溫病發。必渴而煩擾。脅滿口苦。惡熱而不惡寒。明系自內發出。更無表證。雖經絡不同。必先少陽。以春行風木之令也。

一法。少陽陽明合病。里證多者。承氣湯

一法。三陽合病。大柴胡湯。或雙解散

一法。若少陽經有客邪而發。脈弦兩額旁痛。寒熱口苦。宜小柴胡人參、薑、半。加栝蔞根。有嘔者但去人參。

一法。脈微緊。兼惡寒頭痛。宜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豉、薄荷。熱甚涼膈散。去大黃、朴硝。加蔥、豉。

一法。頭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蔥白湯。散邪後。用黃芩湯

一法。脈洪大而數。外熱譫語。熱在三焦也。三黃石膏湯

一法。凡應下證。下後熱不去。或暫解復熱。再下之。

一法。下後熱不止。脈澀咽痛。胸滿多汗。熱傷血分也。葶藶苦酒湯吐之。

一法。裡熱已甚。陽邪怫鬱。作戰而不能汗出。雖下證未全者。宜涼膈散。

一法。腹滿煩渴。脈沉實者。三承氣湯選用。勢劇者。合黃連解毒湯

2. 附風溫

一法。倘溫病少陰伏邪發出。更感太陽客邪。名曰風溫。必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痛口苦。但微惡寒者。黃芩湯。加桂枝石膏。或以蔥、豉先撤其外。後用黃芩湯。甚則葳蕤湯加減。

一法。本太陽病。發熱而渴。誤發汗。身灼熱者。亦名風溫。脈陰陽俱浮如前證。用麻黃升麻湯。去二麻、薑、術。按誤汗風溫一證。仲景不出方者。以為太陽少陰同時薦至。危於兩感。去生甚遠也。

3. 附冬溫

一法。冬時有非節之暖。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獨冬不藏精之人。腎氣外泄。腠理不固。溫氣襲人。感之為病。此為冬溫。脈必寸洪尺數。或實大。心煩嘔逆。身熱不惡寒。或頭疼身重。面腫咳嗽。咽痛下利。與溫無異。而時令不同也。宜陽旦湯。加桔梗茯苓

一法。若有寒食停滯。加厚朴溫藥一味。以溫散其中。黃芩涼解其外。即仲景陰旦湯之意也。

一法。若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則發熱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煩擾。陽旦加麻黃石膏發之。

一法。醫視冬溫。每有誤認傷寒。辛熱發汗。致令發斑成毒者。當以升麻葛根湯。加犀角黑參。或犀角黑參湯

一法。更有辛熱發汗。徒耗津液。裡熱益甚。胸腹滿悶。因誤用下藥。反發熱無休止。脈來澀。此陰血受傷也。急宜葶藶苦酒湯探之。以收陰氣。泄邪熱。若服後熱勢轉劇。神氣昏憒。譫語錯亂者。必不救也。冬溫為病。亦自不一。當各隨見證治之。凡冬溫之毒。大便泄而譫語。脈虛小。手足冷者。皆不治也。

4. 附溫瘧

一法。春時溫病未愈。適復感寒。忽作寒熱者。溫瘧也。陰陽例云。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其證寒熱交作。胸脅滿。煩渴而嘔。微惡寒者。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根、石膏

一法。無寒但熱。其脈平。骨節煩疼。時嘔者。黃芩生薑湯。至如內經所言。先熱後寒之溫瘧。乃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骨髓之內。至春陽氣大發之時。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勞力。邪氣與汗共並而出。此病藏於腎。自內達外者也。如是則陰氣虛而陽邪盛。

故為熱。熱盛則必衰。衰則氣反而復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又寒矣。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治宜人參白虎湯

周禹載曰。或有客邪。則必先微惡寒。繼大熱。熱而後大寒者也。本湯中略用桂枝。此伏邪自發之溫瘧。與溫病復感外邪之溫瘧。自是兩種。

5. 附溫毒發斑

(熱病發斑同此)

發斑因失於汗下。熱毒內攻。不得散。蘊於胃腑。而發出肌表。或汗下不解。足冷耳聾。胸中煩悶。咳嗽嘔逆。躁熱。起臥不安者。便是發斑之候。春至溫病之人。更遇時熱。為未至而至之異氣。變為溫毒。王叔和云。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感溫濕。變為溫毒。伏溫與時熱交併。

表裡俱熱。溫熱為病最重也。其脈浮沉俱盛。其證心煩悶。嘔逆喘咳。甚則面赤。身體俱赤色。狂亂躁渴。咽腫痛。狂言下利而發斑。

最為危候。斑如錦紋。身熱煩躁。大便燥結者。黃連解毒湯

若躁悶狂妄而無汗者。三黃石膏湯

自汗煩渴而發斑。為胃熱。人參化斑湯

煩熱錯語不眠。白虎合黃連解毒湯

斑不透。犀角大青湯。已透熱不退。本湯去升麻黃芩。加人參生地黃柴胡。凡斑色紫者為危候。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然須與病家言過而用。以此證雖藥。十中僅救二三。若黑色而下陷者。必死也。

發斑雖禁下。若大便秘。躁渴色紫者。可微下之。

若發斑已盡。外勢已退。內實不大便譫語。小劑涼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凡發斑紅赤者為胃熱。紫為胃傷。黑為胃爛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不妨。稠密成片紫色者。半死半生。雜色青紫者。十死不一生矣。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暖者易治。若脈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治。狂言發斑。大便自利。或短氣燥結不通。而黑斑如果實黶者。皆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