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一·溫病方論 (2)
卷一·溫病方論 (2)
1. 春溫集補證治並方
凡溫病發。必渴而煩擾。脅滿口苦。惡熱而不惡寒。明系自內發出。更無表證。雖經絡不同。必先少陽。以春行風木之令也。
一法。少陽陽明合病。里證多者。承氣湯。
一法。三陽合病。大柴胡湯。或雙解散。
一法。若少陽經有客邪而發。脈弦兩額旁痛。寒熱口苦。宜小柴胡去人參、薑、半。加栝蔞根。有嘔者但去人參。
一法。脈微緊。兼惡寒頭痛。宜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豉、薄荷。熱甚涼膈散。去大黃、朴硝。加蔥、豉。
一法。頭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蔥白湯。散邪後。用黃芩湯。
一法。脈洪大而數。外熱譫語。熱在三焦也。三黃石膏湯。
一法。凡應下證。下後熱不去。或暫解復熱。再下之。
一法。下後熱不止。脈澀咽痛。胸滿多汗。熱傷血分也。葶藶苦酒湯吐之。
一法。裡熱已甚。陽邪怫鬱。作戰而不能汗出。雖下證未全者。宜涼膈散。
一法。腹滿煩渴。脈沉實者。三承氣湯選用。勢劇者。合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春溫集補證治並方]
只要是溫熱性疾病發作,病人一定會感到口渴且心煩,兩脅悶脹,口中苦澀,怕熱但不怕冷,這清楚顯示疾病是由體內發出,不會有表證的現象。儘管經絡各不相同,但通常最先影響的是少陽經,因為春天正是風木之氣盛行的季節。
一種情況,當少陽與陽明兩經同時受病,若臟腑的症狀較多,應使用承氣湯。
另一種情況,若是三陽經都受病,可使用大柴胡湯,或者雙解散。
另一種情況,如果少陽經受到外來病邪侵襲而發病,脈象呈弦狀,且兩側太陽穴附近疼痛,並伴有寒熱交錯,口苦等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薑、半夏,加入栝蔞根。如果有嘔吐現象,則只需去掉人參。
另一種情況,脈象微弱緊繃,同時伴有畏寒和頭痛,應使用梔子豉湯,或者益元散加上蔥、豆豉、薄荷。若熱度過高,可以使用涼膈散,去掉大黃、朴硝,加入蔥、豆豉。
另一種情況,頭痛欲裂,突然遭受外界病邪侵襲,應使用葛根蔥白湯,驅除病邪後,再使用黃芩湯。
另一種情況,脈象洪大且頻繁,體外有高熱,伴有譫語,這是三焦有熱的徵兆,應使用三黃石膏湯。
另一種情況,對於應該進行瀉下的病症,即使瀉下後熱度仍未消退,或者病情暫時緩解後又再度發熱,應再次進行瀉下。
另一種情況,瀉下後熱度仍不減,脈象澀滯,咽喉疼痛,胸部悶脹,多汗,這是熱邪傷及血液,應使用葶藶苦酒湯使其嘔吐。
另一種情況,臟腑熱度過高,陽邪鬱結,身體欲出汗卻無法,即使瀉下證狀未完全出現,應使用涼膈散。
另一種情況,腹部悶脹,極度口渴,脈象深沉且實,應選擇三種承氣湯之一使用。若病情嚴重,應合併使用黃連解毒湯。]
2. 附風溫
一法。倘溫病少陰伏邪發出。更感太陽客邪。名曰風溫。必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痛口苦。但微惡寒者。黃芩湯。加桂枝、石膏。或以蔥、豉先撤其外。後用黃芩湯。甚則葳蕤湯加減。
一法。本太陽病。發熱而渴。誤發汗。身灼熱者。亦名風溫。脈陰陽俱浮如前證。用麻黃升麻湯。去二麻、薑、術。按誤汗風溫一證。仲景不出方者。以為太陽少陰同時薦至。危於兩感。去生甚遠也。
白話文:
[對於風溫的處理方式]
一種情況是,如果溫病是由少陰經內潛伏的邪氣發作,再加上受到太陽經的外邪侵襲,這種情況被稱為風溫。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陽脈會呈現浮滑的狀態,而陰脈則會顯得濡弱。患者會有發燒、喉嚨痛和口苦的症狀,僅有輕微的怕冷。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黃芩湯,並加入桂枝和石膏。或者,也可以先用蔥和豆豉來治療外部症狀,然後再使用黃芩湯。若病情嚴重,可改用葳蕤湯,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另一種情況是,原本是太陽經的病症,患者出現發燒且口渴的症狀,但是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療法,導致身體出現高熱,這種情況也被稱為風溫。此時,患者的陰脈和陽脈都呈現浮動的狀態,與前述的症狀相似。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麻黃升麻湯,但是要去掉麻黃、升麻、薑和白朮。
至於誤診風溫的情況,張仲景未提供具體的處方,因為他認為當太陽經和少陰經的邪氣同時影響人體時,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對生命威脅很大。
3. 附冬溫
一法。冬時有非節之暖。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獨冬不藏精之人。腎氣外泄。腠理不固。溫氣襲人。感之為病。此為冬溫。脈必寸洪尺數。或實大。心煩嘔逆。身熱不惡寒。或頭疼身重。面腫咳嗽。咽痛下利。與溫無異。而時令不同也。宜陽旦湯。加桔梗、茯苓。
一法。若有寒食停滯。加厚朴溫藥一味。以溫散其中。黃芩涼解其外。即仲景陰旦湯之意也。
一法。若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則發熱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煩擾。陽旦加麻黃、石膏發之。
一法。醫視冬溫。每有誤認傷寒。辛熱發汗。致令發斑成毒者。當以升麻葛根湯。加犀角、黑參。或犀角黑參湯。
一法。更有辛熱發汗。徒耗津液。裡熱益甚。胸腹滿悶。因誤用下藥。反發熱無休止。脈來澀。此陰血受傷也。急宜葶藶苦酒湯探之。以收陰氣。泄邪熱。若服後熱勢轉劇。神氣昏憒。譫語錯亂者。必不救也。冬溫為病。亦自不一。當各隨見證治之。凡冬溫之毒。大便泄而譫語。脈虛小。手足冷者。皆不治也。
白話文:
[對於冬季溫病]
一種方法,冬天如果出現不合時節的暖和天氣,這就是異常的氣候。特別是冬天本該藏精,但腎氣外洩,肌膚毛孔不固的人,容易受到這種溫暖空氣的影響而生病,這就是所謂的冬季溫病。脈象通常會顯示手腕內側脈搏強烈,手腕下方脈搏快速,或者強大。病徵包括心煩、噁心嘔吐、身體發熱但不畏寒,也可能有頭痛、身體沉重、面部浮腫、咳嗽、咽喉疼痛、腹瀉等症狀,這些都和夏季溫病相似,只是發生的季節不同。應該使用陽旦湯,再加入桔梗和茯苓。
另一種方法,如果患者同時有食物積滯和寒冷,可加入厚朴溫藥,以溫暖並幫助消化,再用黃芩來清熱解表,這正是張仲景的陰旦湯的意圖。
另一種方法,如果患者先感染了溫病,然後又被嚴寒抑制,會出現發熱但輕微畏寒,無法出汗且感到煩躁的情況,應該在陽旦湯中加入麻黃和石膏來發汗。
另一種方法,醫生在面對冬季溫病時,常常會誤診為一般的感冒,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發汗,導致病情加重,出現皮疹或中毒的現象,這時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再加入犀角和黑參,或者直接使用犀角黑參湯。
另一種方法,如果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發汗,只會消耗體內的津液,使體內的熱度更加嚴重,造成胸腹脹滿,因為誤用瀉藥,反而會持續發熱。脈象會顯示阻滯,這表示陰血已經受到損傷。應該立即使用葶藶苦酒湯來收斂陰氣,清除邪熱。如果服用後病情反而加重,神智不清,胡言亂語,那麼可能就無法救治了。冬季溫病的症狀多樣,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凡是冬季溫病,如果出現大便瀉瀉,胡言亂語,脈象虛弱,手腳冰冷,都是無法治癒的。
4. 附溫瘧
一法。春時溫病未愈。適復感寒。忽作寒熱者。溫瘧也。陰陽例云。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其證寒熱交作。胸脅滿。煩渴而嘔。微惡寒者。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根、石膏。
一法。無寒但熱。其脈平。骨節煩疼。時嘔者。黃芩加生薑湯。至如內經所言。先熱後寒之溫瘧。乃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骨髓之內。至春陽氣大發之時。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勞力。邪氣與汗共並而出。此病藏於腎。自內達外者也。如是則陰氣虛而陽邪盛。
故為熱。熱盛則必衰。衰則氣反而復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又寒矣。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治宜人參白虎湯。
周禹載曰。或有客邪。則必先微惡寒。繼大熱。熱而後大寒者也。本湯中略用桂枝。此伏邪自發之溫瘧。與溫病復感外邪之溫瘧。自是兩種。
白話文:
[附溫瘧]
一個方法是,春天時如果溫病尚未痊癒,又不幸感染了風寒,突然出現冷熱交替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溫瘧。根據陰陽理論,脈象顯示陰陽兩面都處於旺盛狀態,再次受到寒冷影響,就會轉變為溫瘧。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感到冷熱交替,胸脅部位有飽滿感,煩躁口渴並伴有嘔吐,輕微畏寒,治療上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和半夏,再加入栝樓根和石膏。
另一個方法是,患者只有熱感沒有寒感,脈象正常,但感到骨節煩疼,偶爾會嘔吐,這種情況下可使用黃芩加生薑湯。正如內經所述,先出現熱感再轉為寒感的溫瘧,通常是由於冬天受風寒,寒氣深藏於骨髓中,到了春季陽氣旺盛時,邪氣無法自行排出。遇上酷熱天氣,腦髓受損,肌肉萎縮,毛孔張開,若在此時過度勞動,邪氣會隨著汗水一同排出,這種病症源於腎臟,是從內部影響到外部的。因此,陰氣虛弱,陽邪盛旺,導致體溫升高。熱量過剩時必然會衰退,衰退後氣息會反轉再度侵入體內,侵入後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後又會感到寒冷,所以先有熱感後有寒感,稱為溫瘧,治療上適合用人參白虎湯。
周禹載提到,如果受到異常邪氣影響,開始會輕微畏寒,接著高熱,熱後會劇烈寒冷。在基本湯藥中稍微添加些許桂枝,這是潛伏邪氣自然發作的溫瘧,與溫病後再感染外來邪氣的溫瘧是兩種不同情況。
5. 附溫毒發斑
(熱病發斑同此)
發斑因失於汗下。熱毒內攻。不得散。蘊於胃腑。而發出肌表。或汗下不解。足冷耳聾。胸中煩悶。咳嗽嘔逆。躁熱。起臥不安者。便是發斑之候。春至溫病之人。更遇時熱。為未至而至之異氣。變為溫毒。王叔和云。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感溫濕。變為溫毒。伏溫與時熱交併。
表裡俱熱。溫熱為病最重也。其脈浮沉俱盛。其證心煩悶。嘔逆喘咳。甚則面赤。身體俱赤色。狂亂躁渴。咽腫痛。狂言下利而發斑。
最為危候。斑如錦紋。身熱煩躁。大便燥結者。黃連解毒湯。
若躁悶狂妄而無汗者。三黃石膏湯。
自汗煩渴而發斑。為胃熱。人參化斑湯。
煩熱錯語不眠。白虎合黃連解毒湯。
斑不透。犀角大青湯。已透熱不退。本湯去升麻、黃芩。加人參、生地黃、柴胡。凡斑色紫者為危候。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然須與病家言過而用。以此證雖藥。十中僅救二三。若黑色而下陷者。必死也。
發斑雖禁下。若大便秘。躁渴色紫者。可微下之。
若發斑已盡。外勢已退。內實不大便譫語。小劑涼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凡發斑紅赤者為胃熱。紫為胃傷。黑為胃爛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不妨。稠密成片紫色者。半死半生。雜色青紫者。十死不一生矣。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暖者易治。若脈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治。狂言發斑。大便自利。或短氣燥結不通。而黑斑如果實黶者。皆不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溫毒發斑」的病情描述及治療建議,內容如下:
「溫毒發斑」是因為初期治療時未能適當發汗或瀉下,導致熱毒在體內積聚,無法散出,於是聚集在胃腸部位,並從肌膚表面顯現出來。有些患者即便已經發汗或瀉下,但仍然有足部冰冷、聽力減退、胸口煩悶、咳嗽、嘔吐、躁動、睡不安穩等症狀,這就是「發斑」的徵兆。春天來臨,原本就有「溫病」的人,再加上季節性的高溫,就會受到一種異常的氣候影響,轉變成「溫毒」。醫學家王叔和認為,當脈象呈現洪大快速的陽性特徵,或是堅實粗大的陰性特徵,再受到溫濕氣候的影響,就可能轉變為「溫毒」。當「伏溫」與季節性高溫同時存在時,體內外都處於高溫狀態,這種情況下,「溫熱」的疾病會特別嚴重。
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脈象呈現浮動與下沉都很強烈的型態;症狀包括心情煩悶、嘔吐、呼吸困難、咳嗽,甚至臉部和全身皮膚出現紅色,精神混亂、口渴、咽喉腫痛、胡言亂語、腹瀉,並且皮膚上出現斑點。
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情。斑點形狀像繡花圖案,身體高溫、煩躁,且大便乾燥結塊的,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如果患者表現出狂躁、煩悶、妄想,但又不出汗的,可以考慮使用「三黃石膏湯」。若是自己出汗、煩悶口渴且皮膚上出現斑點的,這表示胃部有熱,應該使用「人參化斑湯」。如果感到煩熱、胡言亂語且失眠的,可以使用「白虎湯」搭配「黃連解毒湯」。如果斑點無法透出,應該使用「犀角大青湯」。如果斑點已經透出,但熱度仍未消退,則應使用「犀角大青湯」去掉升麻、黃芩,加上人參、生地黃、柴胡。斑點顏色呈紫色的,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情,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搭配「犀角」、「地黃」。然而,在使用這些藥物前,必須先跟患者或家屬說明風險,因為這種病情即便使用藥物,十個當中只能救活二到三個。如果斑點顏色為黑色,且向下凹陷,那幾乎是無法救治了。
雖然「發斑」的病人通常被禁止瀉下,但如果大便乾燥、躁動、口渴且斑點顏色為紫色的,可以稍微進行瀉下。如果斑點已經完全出現,外表的病徵已經消失,但仍然大便不通暢,伴有胡言亂語的,可以使用少量的「涼膈散」,或者「大柴胡湯」稍微進行瀉下。
通常來說,斑點顏色為紅色的,表示胃部有熱;紫色的,表示胃部受損;黑色的,表示胃部組織已經壞死。一般而言,斑點顏色鮮紅、且從皮膚上凸起的,病情較輕,就算出現大量斑點也不必過分擔心。但是,如果斑點密集、成片、顏色為紫色的,存活率只有五成。如果斑點顏色為青色、紫色,且混有其他顏色的,幾乎沒有存活機會。當斑點出現後,如果脈象呈現洪大快速、有力,且身體溫暖、腳部也保持溫暖的,病情較容易治療。相反的,如果脈象微弱、腳部冰冷,表示體質虛弱,病情較難治療。如果患者出現胡言亂語、斑點,且大便不成形,或者呼吸短促、大便乾燥、不通暢,斑點顏色為黑色,形狀像果實一樣凹陷的,基本上是無法救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