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一·溫病方論 (4)
卷一·溫病方論 (4)
1. 溫熱病脈論
溫病熱病之脈。或見浮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於外。熱邪結於內。故其脈外繃急而內洪盛也。或不識脈形。但見弦脈。便呼為緊而妄治之。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夫溫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
誠由怫鬱在內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於風寒。否則非溫熱病。自是非時暴寒耳。
溫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見里證者。蓋怫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之時。若不用辛涼發散。則邪不得外泄。遂還里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或有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疏乎。
白話文:
溫病熱病的脈象,有時會出現浮緊,這是因為患者再次感染了不正的寒邪,寒邪束縛在外,熱邪則聚集在內,所以脈象外邊繃緊而內部洪盛。有些人可能不識別脈象,只看到弦脈就認定是緊脈,然後胡亂治療。其實脈象強盛有力時,常常伴隨弦脈,怎麼能錯認為緊脈,而誤以為是寒症呢?溫熱病的脈象,多位於肌肉層,並不十分浮,而且右手往往比左手強盛,這是因為鬱氣在內部的緣故。如果左手強盛或浮,必然是再次感染了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熱病,而是非時暴寒。
溫熱病也會有先出現表證,之後出現裡證的情況。這是因為鬱氣從內部達至外部,熱氣鬱結在腠理時,如果不使用辛涼發散之法,邪氣就無法外泄,會轉入內部,形成可以攻治的證候,這與傷寒從表證開始不同。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在春夏溫熱病時,還去尋找浮緊的脈象,這不是很疏忽嗎?
2. 溫病方五道
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甘草湯,桔梗湯,黃連阿膠湯(方俱見前)
白話文:
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甘草湯、桔梗湯、黃連阿膠湯,這些方劑的內容都在前面提過了。
3. 附集方二十九道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厚朴(二兩炙),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芒硝(三兩),厚朴(八兩炙),枳實(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用四兩去皮的大黃、二兩炙過的厚朴和三枚炙過的枳實,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後分溫兩次服用。大承氣湯用四兩去皮酒洗的大黃、三兩芒硝、八兩炙過的厚朴和五枚炙過的枳實,用水一斗,先煮厚朴和枳實,取五升去渣,再加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後加入芒硝,用微火再煮沸兩次,溫熱後分兩次服用。調胃承氣湯則未在文中提及。
大黃(四兩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去皮酒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大黃用四兩清酒洗淨,甘草二兩炙烤,芒硝半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三升水煮沸,煮至一升,去渣後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溫溫服下,少量多次服用。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烤,生薑五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大黃二兩去皮用酒洗淨。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煮沸,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煮一次,溫溫服下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雙解散
麻黃(去節),防風,當歸,川芎,薄荷,芍藥,連翹,大黃(酒洗),芒硝(各半兩),石膏(碎),黃芩(酒洗),桔梗(各一兩),荊芥,山梔,白朮(薑汁拌生用),甘草(各二兩炙),滑石(三兩)
白話文:
雙解散 方劑
麻黃(去節),防風,當歸,川芎,薄荷,芍藥,連翹,大黃(酒洗),芒硝(各半兩),石膏(碎),黃芩(酒洗),桔梗,荊芥,山梔,白朮(薑汁拌生用),甘草(各二兩炙),滑石(三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滓溫服。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八兩洗),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生用),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白話文:
用法:
- 上述藥方為散劑,每次服用三錢。
- 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渣,溫服。
組成:
-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八兩,洗淨),甘草(三兩,炙烤),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服方法:
- 將上述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的水煮,煮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
- 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組成:
- 梔子(十四枚,掰開生用),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煎服方法:
- 將上述二味藥材,用四升水,先煮梔子,煮至二升半。
- 然後加入香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兩份。
- 溫熱服下一份。
益元散
桂林滑石(六兩),生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服。取汗加香豉、薄荷。安神加硃砂。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
涼膈散
連翹,梔子,薄荷,黃芩,大黃(各五錢酒洗),芒硝(二錢半),甘草(一兩半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滓。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一方無薄荷。加芍藥、大棗、蔥白。
葛根蔥白湯
白話文:
【益元散】
桂林產的滑石(六兩份量),加上生甘草(一兩份量)。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三錢的份量,可用溫熱的水或是新鮮汲取的水調和後服用。若要增加發汗效果,可以加入香豉和薄荷;若想安定心神,可以添加硃砂;若要停止洩瀉,可以使用炮姜;若要消除斑點,可以加入青黛。
【涼膈散】
連翹、梔子、薄荷、黃芩、大黃(各五錢份量,需用酒來清洗)、芒硝(二錢半份量)、甘草(一兩半份量,需炙烤)。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的份量,用一又半碗的水煮沸,得到一碗的濃度後,濾掉渣,加入一匙的白蜜,輕微煎煮後溫和地服用。另外一種配方則是不加入薄荷,而是添加芍藥、大棗和蔥白。
【葛根蔥白湯】
葛根和蔥白的湯品,具體的製作方法與成分未詳細列出,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或者解熱等症狀。
葛根,芍藥,知母(各一錢半),川芎(二錢),生薑(二片),蔥白(五寸連須)
上六味。水煎溫服。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名增損葛根蔥白湯。治感冒風寒頭痛。
三黃石膏湯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黃柏(各二錢酒洗),石膏(五錢碎),麻黃(一錢去節泡),梔子(二十枚碎),香豉(一合),生薑(二片),蔥白(三莖)
白話文:
葛根湯
葛根、芍藥、知母(各一錢半)、川芎(二錢)、生薑(二片)、蔥白(五寸連須)
以上六味,水煎溫服。
增損葛根蔥白湯
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名增損葛根蔥白湯。治感冒風寒頭痛。
三黃石膏湯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黃柏(各二錢酒洗)、石膏(五錢碎)、麻黃(一錢去節泡)、梔子(二十枚碎)、香豉(一合)、生薑(二片)、蔥白(三莖)
葛根湯
葛根、芍藥、知母各一錢半,川芎二錢,生薑二片,蔥白五寸連須。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增損葛根蔥白湯
此方去掉了知母,加入甘草和大棗。叫做增損葛根蔥白湯。主治感冒風寒頭痛。
三黃石膏湯
黃連、黃芩、黃柏各二錢,用酒洗淨。石膏五錢,研碎。麻黃一錢,去節泡水。梔子二十枚,研碎。香豉一合。生薑二片,蔥白三莖。
上用地漿水澄清煎服。半日許不得汗解。再服。
如脈數便閉。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捶法加細茶一撮。
葶藶苦酒湯
葶藶(三錢研搗取汁),苦酒(三合即米醋),生艾汁(一合如無干艾浸搗)
上水煎作三服。探吐取汗。
黃連解毒湯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黃柏(酒洗),梔子(各一錢半)
上四味。水煎。溫服無時。
葳蕤湯(治風溫)
白話文:
服用地漿水煎成藥湯,喝下後半日若無汗出,可再服一次。如果脈搏急數,呼吸困難,舌頭捲縮,就應該去掉麻黃和香豉,加入大黃和芒硝,並加一小撮茶葉,研磨得更細。
可以用葶藶苦酒湯,將葶藶研磨取汁,加入苦酒和生艾汁,煎成三服,服用後催吐出汗。
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將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用酒洗淨,煎成藥湯,溫服,無時間限制。
如果患的是風溫,則可用葳蕤湯治療。
葳蕤(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碎),白薇,麻黃(去節泡),川芎,葛根,羌活,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青木香(各一錢)
上十味。水煎。日三服。
麻黃升麻湯(治誤汗風溫須去二麻薑朮)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各六銖碎綿裹)
白話文:
葳蕤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碎,白薇、麻黃(去節泡)、川芎、葛根、羌活、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青木香各一錢,共十味,水煎,一日服三次。此方名為麻黃升麻湯,若治誤汗風溫須去二麻薑朮。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各六銖碎綿裹。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栝蔞根湯(治風溫無大熱而渴)
栝蔞根(一錢),石膏(三錢碎),葛根(一錢五分),防風,人參,甘草(各五分炙)
上六味。水煎。溫服無時。
陽旦湯(治冬溫)
桂枝(三錢),芍藥(酒焙),甘草(各二錢炙),黃芩(二錢酒炒),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
上六味。水煎。溫服無時。頭疼咳嗽。咽痛下痢。加桔梗、茯苓。寒食停滯。加厚朴。發熱畏寒。加麻黃、石膏。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麻黃、其他十四味藥材,加水煮沸,去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過濾後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間隔約三斗米煮熟的時間,直到出汗症狀減輕。
栝蔞根湯用栝蔞根、石膏、葛根、防風、人參、甘草等六味藥材水煎,溫服,無需限制時間,適合治療風溫無大熱而渴的症狀。
陽旦湯用桂枝、芍藥、甘草、黃芩、生薑、大棗等六味藥材水煎,溫服,無需限制時間,適合治療冬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咳嗽、咽痛、下痢等症狀,可加桔梗、茯苓;如果患者寒食停滯,可加厚朴;如果患者發熱畏寒,可加麻黃、石膏。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芍藥(酒洗),甘草(各一錢半炙)
上四味。水煎。溫服無時。
犀角黑參湯
犀角(鎊),黑參(各二錢),升麻,射干,黃芩,人參(各一錢),甘草(八分)
上七味。水煎。溫服無時。
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湯(即前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黃芩加生薑湯(即前黃芩湯加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
- 成分:升麻、葛根、芍藥(酒洗)、甘草(各一錢半,炙)
- 製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
- 服用方法:溫服,無需定時。
犀角黑參湯
- 成分:犀角(鎊)、黑參(各二錢)、升麻、射干、黃芩、人參(各一錢)、甘草(八分)
-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煎煮。
- 服用方法:溫服,無需定時。
小柴胡去參、半加栝蔞湯
- 解釋:取小柴胡湯,去除人參、半夏,並加入栝蔞根四兩。
黃芩加生薑湯
- 解釋:取黃芩湯,加入生薑一兩半。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後熱病以上三方治溫瘧)
白虎合黃連解毒湯(即前黃連解毒湯合後白虎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二錢鎊),大青(一錢五分),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八分)
上水煎。熱服無時。如脈虛熱甚。本方去芩、柏、升麻。加人參、生地、柴胡。名消斑青黛飲。
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合黃連解毒湯,以及犀角大青湯都是治療溫瘧的方劑。犀角大青湯的組成包括犀角、大青、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甘草,以水煎服,隨時服用。若患者脈象虛弱,熱症嚴重,則可以將黃芩、黃柏、升麻去除,並加入人參、生地、柴胡,稱為消斑青黛飲。另外,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也是一種常用方劑。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黃柏(酒洗),梔子(各一錢半),犀角(磨水更佳鎊屑亦可),生地黃(酒浸搗),牡丹皮,芍藥(各二錢)
上先以七味水煎。去滓。入地黃再煎數沸。濾清。加藕節汁、側柏汁。並磨好墨少許。攪令黑。服之。
調中飲
蒼朮(二錢泔水浸麻油炒),白朮(生),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炙),枳實(炒),神麯(炒),黃連(各一錢薑汁炒),山楂(二錢薑汁炒),草果(八分),炮姜(五分)
白話文:
將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半,犀角磨成水或鎊成屑,生地黃浸酒後搗碎,牡丹皮和芍藥各二錢,先用七味水煎煮,濾去藥渣,再加入生地黃煎煮數沸,過濾取清液,然後加入藕節汁、側柏汁和少許磨好的墨汁,攪拌至黑,服用。
將蒼朮用泔水浸泡後用麻油炒,白朮生用,厚朴用薑汁炒,陳皮、甘草炙炒,枳實炒,神麯炒,黃連用薑汁炒,山楂用薑汁炒,草果八分,炮姜五分,混合煎煮服用。
上水煎去滓。磨木香汁少許調服。如腹痛加桃仁。痛甚便秘加大黃。口乾加省頭草。
理中去朮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湯
人參,甘草(炙),乾薑,附子(炮),藿香,升麻,陳皮(等分)
上水煎。溫服無時。
補中益氣湯
人參,白朮(炒),黃耆(炙),甘草(各一錢半炙),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用清水煎煮,去除藥渣。加入少許磨好的木香汁調勻服用。如果腹痛,可以加入桃仁。疼痛劇烈且便祕,可以加入大黃。口乾舌燥,可以加入省頭草。
理中去朮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湯
人參、甘草(炙)、乾薑、附子(炮)、藿香、升麻、陳皮(等量)
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沒有時間限制。
補中益氣湯
人參、白朮(炒)、黃耆(炙)、甘草(各一錢半,炙)、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八味。加薑、棗。水煎溫服。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白話文:
上八味湯 方劑說明
上八味湯,加生薑、大棗,水煎溫服。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過),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兩次溫服。若服藥後脈搏即可恢復者,則病癒。
若患者面色發紅,則加蔥九莖;若患者腹痛,則去蔥加芍藥二兩;若患者嘔吐,則加生薑二兩;若患者咽喉疼痛,則去芍藥加桔梗一兩;若患者腹瀉止住,但脈搏仍未恢復,則去桔梗加人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