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自序 (1)
自序 (1)
1. 自序
醫之道難矣哉。凡病傷寒最重。溫熱尤烈。傷寒僅在一時。溫熱暑疫。每發三季。為時既久。病者益多。苟不明其源。溯流不得清也。不辨其類。療治不得當也。則溫熱暑疫。皆熱證也。燎原之下。竟乏清涼一滴。人無今昔。性有異同。神酣往聖。志切琳瑯。俊以一隙微明。
靜中索照焉。夫上古聖人。首重色脈。以營之未交已交。定人生死。片言已畢。中古聖人。專論穀氣盛衰。定人生死。片言已畢。仲景叔季聖人也。既立方論。復出不盡之臟。緯以膀胱之傷與絕。定人生死。先後合符。了無剩義矣。乃仲景於傷寒論中。溫熱森森。具載黃芩、白虎等湯。
白話文:
醫學之道實在是太難了!各種疾病中,傷寒最為嚴重,溫熱病更甚。傷寒只在短時間內發作,而溫熱病與暑疫卻常常在春夏秋三季發作,持續時間長,病人也多。如果不能明白病因,就無法追根溯源;如果不能分辨疾病種類,治療方法也就不會恰當。溫熱病與暑疫都是熱症,就像燎原烈火,卻缺乏一滴清涼之水。時代不同,人的體質也各有差異,但我們應該學習古代聖人的智慧,專注鑽研醫學。
古代聖人最重視的是望聞問切,根據氣血流通狀況,就能預測生死,簡單明瞭。中古時期的聖人則專注於論述穀氣盛衰,也能判斷生死,言簡意賅。到了仲景與叔季的時代,他們不僅建立了醫藥方劑理論,還探究了人體臟腑的奧妙,並將膀胱的損傷與絕經等因素納入考慮,將生死判斷與前人理論結合起來,完善了醫學體系。在《傷寒論》中,仲景也詳細記載了治療溫熱病的藥物和方劑,例如黃芩、白虎湯等。
是其治也。後之學者。苟能引伸此意。便可變化不窮。神明千載。不能細察其理。反執以為治傷寒之法。盍思本湯既無外解之功。又無內奪之力。聖人立法。果何謂乎。自晉以來。疑鬼疑蜮。陋濕無巳。如崔文行解溫。用白朮、烏頭、細辛、桔梗四味。更加附子。名老君神明散。
更加螢火。名務成子螢火丸。熱藥相投。以火濟火。誰其辨諸。如仲景書。謂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朱肱活人書。謂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者。為溫病。已悖聖訓矣。又云。春秋發斑咳嗽為溫病。至風溫治在少陰。其所立五方。如葳蕤湯、知母葛根湯、防己湯、栝蔞根湯、葛根龍膽湯。
白話文:
這就是治療的方法。後來的學者,如果能夠引申這個意思,就可以變化無窮。神明千載,也不能細察其中的道理。反而執著地認為是治療傷寒的方法。難道不該思考,這個湯藥既沒有外解的功效,也沒有內奪的力量,聖人制定這個法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從晉代以來,就一直疑神疑鬼,固執淺陋,沒有停止過。比如崔文行解溫病,使用白朮、烏頭、細辛、桔梗四味藥,再加上附子,叫做老君神明散。
又加上了螢火,叫做務成子螢火丸。熱藥互相投合,用火來救火,誰能辨別呢?比如仲景的書裡說,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就是溫病。朱肱的《活人書》說,發熱惡寒,頭疼身痛,也是溫病。這已經違背聖人的教誨了。
又說,春秋發斑咳嗽是溫病,到風溫的治療就在少陰經。他們所設立的五個方劑,比如葳蕤湯、知母葛根湯、防己湯、栝蔞根湯、葛根龍膽湯。
注釋
- 後之學者: 指後來的中醫學者。
- 引伸此意: 指深入理解和發展這個治療方法的精髓。
- 變化不窮: 指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情況,具有極高的靈活性。
- 神明千載: 指即使是千年的神明也無法完全理解這個方法的奧祕。
- 反執以為治傷寒之法: 指錯誤地認為這個方法是治療傷寒的。
- 外解: 指消除體表風邪的功效。
- 內奪: 指抑制內在邪氣的功效。
- 聖人立法: 指醫學經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
- 疑鬼疑蜮: 指過於迷信和不科學的思維方式。
- 陋濕無巳: 指固執淺陋,沒有改進的意願。
- 解溫: 指治療溫病。
- 老君神明散: 指一個治療溫病的藥方。
- 務成子螢火丸: 指另一個治療溫病的藥方。
- 熱藥相投: 指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
- 以火濟火: 指用熱藥治療熱病,容易加重病情。
- 仲景書: 指《傷寒雜病論》,作者是張仲景。
- 太陽病: 指太陽經病,屬於溫病的初期。
- 溫病: 指一種發熱、惡寒、口渴等症狀的疾病。
- 朱肱活人書: 指《活人書》,作者是朱肱。
- 悖聖訓: 指違背醫學經典的教誨。
- 春秋發斑咳嗽: 指一種發熱、咳嗽、身上出現斑點的疾病。
- 風溫: 指風寒襲人,引起發熱、咳嗽、頭疼等症狀的疾病。
- 少陰經: 指人體的少陰經絡。
- 葳蕤湯: 指一個治療風溫的藥方。
- 知母葛根湯: 指另一個治療風溫的藥方。
- 防己湯: 指另一個治療風溫的藥方。
- 栝蔞根湯: 指另一個治療風溫的藥方。
- 葛根龍膽湯: 指另一個治療風溫的藥方。
風火相熾。燔灼無休。復改聖散子。仍用附子。表裡香燥同之。東坡先生在黃州時。頗稱其效。豈知朱肱已三易其方。用敗毒散而遠熱藥。然厥功奚減厥罪。吳氏謂傷寒壞病。更遇溫熱為溫病。潔古老人。傷寒名家也。其子云岐。以傷寒過經不解者為溫病。指叔和之言。為仲景之文。
趙嗣真謂仲景云重感異氣。變為溫病。汪機謂仲景云遇溫氣為溫病。遇溫熱為溫毒。竟不顧聖經之載於方策者。何曾有此一語。巢氏病源。遵崔文行解散法。一日用摩膏火灸。二日針灸解散。三日復汗之。四日用藜蘆丸、瓜蒂散吐之。五六日解未了了者復針之。七日熱已入胃。
白話文:
風熱交織,內火灼燒,不停息。再次更改方劑,改用聖散子,仍然加入附子。表裡皆有燥熱,與此症狀相同。東坡先生在黃州時,頗為讚賞聖散子的功效。哪裡知道朱肱已經三次更改藥方,改用敗毒散,並且避開溫熱藥物。然而,這功效又何必減損其罪過呢?
吳氏認為,傷寒病勢危重,再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病。潔古老人是傷寒病的大家,他的兒子云岐認為,傷寒病過了經脈而不解,便是溫病。他指的是叔和的論點,也就是仲景的醫學思想。
趙嗣真說,仲景認為,再次感染異氣,就會變成溫病。汪機說,仲景認為,遇到溫氣就變成溫病,遇到溫熱就變成溫毒。他們竟然不顧聖經中記載的方策,哪裡有這樣的說法呢?
巢氏在《病源》中,遵循崔文行解散的方法。第一天用摩膏火灸,第二天針灸解散,第三天再次發汗,第四天用藜蘆丸和瓜蒂散催吐,第五、六天若還沒解開,再次針灸,第七天熱氣已經入胃。
說明
-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傷寒、溫病的病因和治療。
- 古文中一些專有名詞,例如聖散子、敗毒散、解散、摩膏、藜蘆丸、瓜蒂散,都需要查閱相關醫學典籍才能理解。
- 古文中的語法結構和用詞較為複雜,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才能理解。
雞子湯下之。遂使龐安常自撰微言。一以和解為主。奉為靈寶。少移則蹶。巢龐比匪何極。李思訓亦宗和解。王海藏稱其當宋全盛。明哲莫逾。擬非其倫矣。丹溪長於溫熱。善用涼藥。溫熱遇之。自能解散。要非有斟酌於其間也。東垣不善外感。長於內傷。乃從內經悟出冬溫春溫二義。
誠暗中一大炬。嘉言極口歡頌。真先得我心者矣。迨劉河間傷寒直格。於熱病每多入理深談。然混在正傷寒中。在人眼光采擇。不免金屑雜於泥沙者歟。至明季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可謂直登仲景之堂。獨開生面。惜其論溫熱。亦分陰分陽。似可用熱。遂為嘉言所宗。嗟乎。病名溫熱。
白話文:
雞子湯服用後,龐安常便自撰了一篇小文章,以和解為主旨,奉為珍寶。不久之後就去世了。龐安常和巢元方相比,差距甚大。李思訓也崇尚和解之法。王海藏稱讚雞子湯是宋朝全盛時期的精華,明智之士莫過於此,可謂是名副其實了。丹溪翁擅長溫熱病,善於使用涼藥,溫熱病遇到涼藥,自然能消散。但這需要斟酌其間,不可一概而論。東垣翁不善於治療外感,擅長治療內傷,他從《內經》中悟出冬溫春溫二義,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令人欣喜若狂,真誠地打動了我的心。直到劉河間的傷寒直格出現,他對熱病往往深入淺出地探討,但混雜在正傷寒中,被人們的眼光篩選,難免金屑雜於泥沙之中。到了明末,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可謂直抵仲景的精髓,獨樹一幟,可惜他論述溫熱病時,也分陰分陽,似乎可以用熱,因此被後人奉為經典。哎,病名為溫熱,……
自需寒涼。乃千百年來。盈庭聚訟。先後支吾。陽春寡和於漢庭。塤篪迭奏於晉室。良由來派不清。復無面牆體認。誠習焉而不察耳。不然。豈諸公各自名家。乃甘悖聖矩如是耶。若夫夏月暑證。即金匱中濕暍氣蒸之病也。潔古東垣。以動靜分陰陽。動而得之為陽。用白虎。
靜而得之為陰。用大順、冷香諸劑。豈知夏月杲杲炎威。有陽無陰。動靜不甚相遠。惟多食冰果冷物。及恣意房幃。致傷太陰少陰者。熱藥可以暫用。豈得視溫熱之味。為通行之藥乎。漕憲北海林夫子。為一代偉人。醫學宗匠。俊立雪程門。三五年間。極蒙提命。因授所刻明計部張鳳逵治暑書。
白話文:
從漢代到晉代,醫學界對於暑症的治療方法一直存在爭議。
由於醫學流派眾多,師承不一,再加上沒有人願意靜下心來深入研究,以致大家習以為常,反而忽略了根本問題。
其實,夏天的暑症,在《金匱要略》中被歸類為「濕暍氣蒸」的病症。
潔古(指明代醫家李時珍)和東垣(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將暑症分為動、靜兩種,動而得之者為陽證,用白虎湯;靜而得之者為陰證,用大順湯、冷香丸等方劑。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夏日炎炎,陽氣旺盛,陰氣不足,動靜之分並不明顯。
許多人貪涼,大量食用冰果冷物,並縱情房事,損傷了太陰、少陰之氣,導致暑症發生。 雖然可以用熱藥暫時緩解,卻不能把溫熱之味視為通行之藥。
漕憲北海林夫子(指清代名醫林佩琴)是醫學界一代宗師,醫術精湛,德高望重。
我曾在其門下學習三年,深受其教誨。 林夫子曾將明代張鳳逵所著的《治暑書》贈予我,讓我受益匪淺。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暑症的治療問題,並批判了一些醫學界存在的弊端:
- **缺乏統一的觀點:**千百年來,關於暑症的治療一直存在爭議,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
- **忽略根本問題:**醫學界只注重表面現象,卻沒有深入研究暑症的病機。
- **草率治療:**一些名醫違背醫學聖賢的教誨,草率地使用藥物治療暑症。
- **不瞭解暑症的病理:**許多人誤以為暑症只是單純的熱證,而忽略了陰陽失衡的因素。
作者認為,應該根據暑症的病機,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並提醒人們不要過度貪涼,以免損傷身體。
補充:
- 金匱要略: 漢代醫書,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
- 潔古: 指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
- 東垣: 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著有《傷寒六書》。
- 白虎湯: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方劑。
- 大順湯、冷香丸: 疏風清熱,化濕解暑的方劑。
- 漕憲北海林夫子: 指清代名醫林佩琴,字北海,官至漕運總督。
- 張鳳逵: 明代醫學家,著有《治暑書》。
申明理蘊。精確不磨。雖有小疵。不掩大德。誠可振聾瞶於千古者也。至叔和云四時不正之氣。感則為疫。不知非時不為厲氣。僅為寒疫。而大疫之沿門闔境。傳染相同者。允在兵荒之後。屍濁穢氣。充斥道路。人在氣交。感之而病。氣無所異。人病亦同。所以月令於孟春。
掩骼理胔。不敢或後者。聖王早慮及此耳。非徒澤及枯骨也。後世治疫之法。未有定見。如嘉言上焦如霧。升逐解毒。中焦如漚。疏逐解毒。下焦如瀆。決逐解毒。俟其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暗長於未盡之時。此固不易之論。然求其反復盡義。變態直窮。老長吳又可之言。
白話文:
闡明道理,精確無誤。即使有細微瑕疵,也掩蓋不了其偉大的價值,實在能夠使千古以來耳聾眼盲之人醒悟。叔和說四季不正之氣會導致疫病,但他不知道非時不為厲氣,僅為寒疫。而大疫蔓延,影響整個國家,造成傳染的原因,確實是在戰亂之後,屍體的濁穢之氣充斥道路,人們受到這些氣息的影響而生病。氣息沒有區別,人的病症也相同。因此,在孟春之月,
掩埋屍骨,處理遺體,不敢怠慢。聖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不僅僅是為了恩澤枯骨。後世治療疫病的方法,尚未確立。像嘉言所說,上焦如霧,上升疏導解毒;中焦如漚,疏通解毒;下焦如瀆,疏通解毒。待到營衛氣機通暢之後,乘勢追擊,徹底消除疫病,不要讓它在尚未完全消滅之時潛藏滋長。這確實是不可改變的道理。然而,想要反覆理解其深義,不斷變化,深入探究,就像老長吳又可所言。
別無依傍也。俊幸生明備。不安苟且。日引光明之藏。志披榛莽之途。輯仲景傷寒論。三注金匱。補註之餘。先將溫熱暑疫四證。釐訂經文。採集方論。無背聖法。有合病情。各自成帙。蒙藩憲丁夫子。因戊午年時疫盛行。憫編戶之疾苦。如恫瘝之乃身。遂下詢疫所自始。與所為治。
惻然嘆曰。嗟乎。安得明此理者數十輩。循行救治。俾在火輪火樹。夢魘心迷者。一旦提置冰山雪寶之中。奚止飲醍醐而稱快哉。命急付棗。以公同志。
康熙己未辜月吳門周揚俊禹載識
白話文:
沒有其他依靠,只有俊秀的天資和明察的才智。不能安於苟且,要日日汲取光明之藏,心志要披荊斬棘,開拓前路。我整理了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加入自己的註釋。在這些註釋中,我首先整理了溫熱暑疫四證,校訂經文,收集方論,既不違背聖人之法,又符合病情,並分別編成冊。蒙藩憲丁夫子因戊午年時疫流行,憂心百姓的疾苦,如同自己的親身之痛,於是詢問疫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
他感慨地说:唉,哪裡能找到數十位能明瞭此理的人,循着古法救治百姓,使那些身處火輪火樹、心迷夢魘的人,得以置身冰山雪寶之中,豈不令人欣喜若狂!我急切地將此託付給同道,以期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