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下卷 (2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2)

1. 諸家溫疫正誤

至於溫暖,乃天地中和之氣,萬物得之而發育,氣血得之而融和,當其肅殺之令,權施仁政,未有因其仁政而反蒙其害者。竊嘗較之,冬時未嘗溫暖,亦有溫病,或遇隆冬,暫時溫暖,雖有溫病感溫之由,亦無確據,此不過猜疑之說,烏足以為定論。或言感三春當令之溫氣為溫病,夫春時自應溫暖,責之尤其無謂;或言溫病復感溫氣,而為溫病,正如頭上安頭;或言傷寒汗下過經不愈者為溫病,則又指鹿為馬。

《活人》又以夏應暑而寒氣折之,責邪在心,為夏溫;秋應涼而大熱折之,責邪在肺,為秋溫,轉屬支離。陶氏又以秋感溫氣而為秋溫,明是雜證,敘溫者絡繹,議論者各別,言愈繁雜,而本源愈失,使學者反增亡羊之感,與醫道何補。

《活人書》云: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鬚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石膏或加升麻,蓋桂枝麻黃性熱,地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

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可代麻黃青龍湯證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亦暫用之。

(王宇泰述萬曆癸卯,李氏一婿,應舉南下,時方盛暑,傷寒,一太學生,新讀仲景書,自謂知醫,投以桂枝湯,入腹即斃,大抵麻黃桂枝二湯,隆冬正傷寒之藥,施之於溫病不可,況於熱病乎?)

正誤:按:《活人》以溫熱病,用桂枝麻黃,雖加涼藥,終未免發散之誤,不危幸也,豈止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而已哉?至此尚然不悟為半里之證,且言邪氣猶在經絡,仍用桂枝石膏湯,至死無悔。王宇泰及王履非之甚當,是以不用麻黃桂枝,賢於《活人書》遠矣。究竟不識溫熱之源,是以不知用藥耳。

春溫,《活人書》曰:春應溫而清氣折之,責邪在肝,或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陶氏曰:交春後至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不可大發汗,急證現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之,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法,里證同。

夏溫,《活人書》曰:夏應暑而寒氣折之,責邪在心,或身熱頭疼、腹滿自利,長幼率相似,理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湯。陶氏曰:交夏至,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此名溫病,愈加熱者為熱病,止用辛涼之藥解肌,不宜大汗,里證見者,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法,里證治法同。

白話文:

諸家溫疫正誤

關於溫病的「溫」字,指的是天地間溫和調順的氣息,萬物藉此生長發育,人體的氣血也因此得以調和。當寒邪肆虐時,溫暖之氣如同施行的仁政,從未聽說因為施行了仁政反而帶來禍害。我私下比較研究,冬天雖然寒冷,也會有溫病發生;即使在隆冬時節偶有溫暖天氣,雖然可能因此導致溫病,也沒有確切的證據,這只是猜測,不足以作為定論。有人說感染春季當令的溫暖之氣會導致溫病,但春天本來就應該溫暖,這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也有人說溫病患者再次感染溫熱之氣而加重病情,這就好比在頭上再加一個頭,是重複贅述;還有人說傷寒治療後汗下過度,導致病情未能痊癒而轉為溫病,這更是張冠李戴。

《活人書》又將溫病依季節分類,認為夏季應當暑熱,但遇到寒邪則會導致心經受邪,稱為夏溫;秋季應當涼爽,但遇到暑熱則會導致肺經受邪,稱為秋溫,這種分類過於支離破碎。陶氏則認為秋季感受溫熱之氣而患病稱為秋溫,顯然是將各種不同的症狀混雜在一起。關於溫病的論述紛繁複雜,各家說法不一,使得學者更加迷惘,反而背離了醫道的根本,毫無益處。

《活人書》說:夏季發熱惡寒頭痛,身體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盛的,就是熱病。冬天受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療熱病與傷寒相似,有汗出宜用桂枝湯,無汗出宜用麻黃湯,煩躁不安宜用大青龍湯,但是夏季用藥需加入一些寒涼的藥物,不可過於溫熱。桂枝、麻黃、大青龍湯都需加減,夏至前桂枝湯需加黃芩,夏至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需加知母、石膏或升麻。因為桂枝、麻黃性溫,南方地處溫暖,不像西北地區寒冷,夏季服用這類藥物,容易導致黃疸斑點出現。

熱病三日後,服用上述湯劑仍不見好轉,脈象仍數,邪氣仍在經絡中,尚未進入臟腑的,可用桂枝石膏湯治療。這個方劑在夏至後可以代替桂枝湯使用,如果再加麻黃,則可以代替麻黃加葛根湯。如果在三月到夏季發病,屬於晚發傷寒,可用梔子升麻湯暫時治療。

(王宇泰記載:萬曆癸卯年,李氏的女婿,應試南下,時值盛夏,患傷寒。一位太學生,剛讀完仲景的書,自認為精通醫術,便給他服用桂枝湯,服藥後立刻死亡。總之,麻黃湯和桂枝湯是治療隆冬正傷寒的藥物,用於溫病是不適當的,更何況是熱病!)

正誤:按:《活人書》用桂枝、麻黃治療溫熱病,雖然加入了寒涼藥物,但終究還是發散的治法,有很大的危險性,豈止三日後不見效,脈象仍然數數而已!到這個時候還不明白這是半表半里證,還用桂枝石膏湯,直至死亡也不悔悟。王宇泰和王履對此批評得非常正確,所以不用麻黃、桂枝,遠勝於《活人書》。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溫熱病的病機,所以不知道如何用藥。

春溫,《活人書》說:春天應當溫暖,但如果清氣受損,則邪氣會侵犯肝臟,症狀可能為身熱頭痛、頭暈嘔吐,老少皆然。可用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陶氏說:從春季交接之際到夏至前,不惡寒而口渴者為溫病,可用辛涼的藥物稍微解表,不可大量發汗。病情急迫者,可用寒涼藥物急救,不可誤用發汗或瀉下之法。必須明白這一點,溫病的表證與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裡證則相同。

夏溫,《活人書》說:夏天應當暑熱,但如果寒邪侵犯,則邪氣會侵犯心臟,症狀可能為身熱頭痛、腹脹腹瀉,老少皆然。可用理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湯。陶氏說:夏至前後,頭痛發熱,不惡寒而口渴,這就叫做溫病;發熱更甚者稱為熱病,只可用辛涼的藥物解表,不宜大量發汗;裡證出現者,則應急攻下。表證與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裡證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