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自敘

回本書目錄

自敘

1. 自敘

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奈何自古迄今,從未有發明者。仲景雖有《傷寒論》,然其法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三陽竟自傳胃。蓋為外感風寒而設,故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嗣後論之者紛紛,不止數十家,皆以傷寒為辭。

其於溫疫證則甚略之。是以業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及其臨證,悉見溫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不知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未免指鹿為馬矣。余初按諸家咸謂:春、夏、秋皆是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然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及究傷寒,每至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熱,總似太陽證,至六七日失治,未嘗傳經。每用發散之劑,一汗即解。

間有不藥亦自解者,並未嘗因失汗以致發黃、譫語、狂亂、苔刺等證。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傷寒也。傷寒,感冒,均系風寒,不無輕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況溫疫與傷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後世,用心可謂仁矣。

然傷寒與溫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告世。至於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論?或謂溫疫之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乃稱散亡之餘,王叔和立方造論,謬稱全書。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

始發之際,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敘而死者;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所感輕者,尚獲僥倖;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勝記。

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彷徨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也。籲!千載以來,何生民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於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時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書於淡淡齋

白話文:

[自序]

瘟疫這種疾病,不是風邪、不是寒氣、不是暑熱、也不是濕氣,而是天地之間另一種特殊的異氣所導致。它的傳播途徑有九種,這是治療瘟疫的重要關鍵。然而,從古至今,卻從未有人對此深入研究過。張仲景雖寫有《傷寒論》,但他的方法始於太陽經,可能傳到陽明經,可能傳到少陽經,也可能直接傳到胃部。這是為了對抗外感風寒而設計的,因此它的傳播方式與瘟疫完全不同。後人討論《傷寒論》的眾多,不下數十家,都以傷寒作為主要討論的疾病。

對於瘟疫的症狀,他們的描述則非常簡略。因此,醫生們記憶和背誦的,全是關於傷寒的理論,而實際上他們遇到的,大多是瘟疫,真正意義上的傷寒病,一百個裡也難找出一個來。這就像學會了屠龍技藝,卻找不到施展的機會,不免有混淆是非之嫌。我最初查閱各家學說,都認為春、夏、秋三個季節發生的都是溫病,而傷寒一定是在冬季。然而,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瘟疫在四季都有出現。而探究傷寒,往往在嚴寒時節,即使出現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無汗、發燒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太陽經的症狀,但如果治療不及時,七天後通常不會傳到其他經絡。每次使用發汗的藥物,一出汗症狀就得以緩解。

偶爾也有不用藥也能自愈的情況,並沒有因為不出汗而導致黃疸、譫妄、狂亂、舌苔刺痛等症狀。這些都是輕微的感冒,並非真正的傷寒。傷寒和感冒,雖然都是風寒引起的,但程度有輕有重。事實上,感冒的情況遠遠多於傷寒。更何況,瘟疫和傷寒,感染源完全不同。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區分出傷寒和瘟疫,更可以看出傷寒在現實生活中極為罕見。張仲景把傷寒視為一種急病,如果突然發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很多情況下會危及生命,因此他撰寫《傷寒論》以造福後世,他的用心可謂仁慈。

然而,傷寒和瘟疫都是急病。對於較少發生的疾病,他還能殷切地告知世人。那麼,對於比傷寒多出百倍的瘟疫,他怎能視而不見?有人認為,張仲景原本對瘟疫有專門的討論,只是年代久遠,戰火連綿,使得相關資料佚失,甚至《傷寒論》也是殘存的部分,王叔和在此基礎上編纂成書,謬稱為完整版本。由此看來,瘟疫的討論很可能也在這個過程中流失了。崇禎辛巳年,瘟疫大流行,山東、浙江以及南北兩直轄市,感染的人特別多,到了五六月份病情更為嚴重,有的家庭甚至全家人都被感染。

在瘟疫剛開始的時候,醫生們誤以為這是傷寒,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結果往往造成患者病情加重。有的患者誤信七天內可以自愈,如果不行,十四天內必定康復,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的人甚至在這期間就去世了;有的患者胡亂使用強力藥物,攻補失序,最終導致死亡;有的醫生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心中疑慮重重,面對急病卻使用緩和的藥物,雖然當時並未立即造成危害,但拖延時間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感染輕微的患者,尚能幸運存活;感染嚴重的患者,再加上治療不及時,枉死的人數不勝數。

唉!固守古法卻不符合現今的疾病,以現代的疾病去閱讀古書,原本就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因此治療效果不佳,醫生們束手無策,患者病情日益加重,病情越急,用藥越亂,他們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生,不是死於醫生,而是死於經典醫學知識的遺失。嘆息啊!千百年來,為什麼百姓的命運如此不幸。我雖然學識淺薄,但靜下心來窮究真理,探討瘟疫的感染源、進入人體的途徑、影響的部位,以及其傳播變化的方式,將我平時常用且經驗豐富的方法詳細敘述如下,等待高明的人士予以指正。

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於淡淡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