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1. 上卷
2. 原病
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餘論則不然。夫寒熱溫涼,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都會於胃,故胃氣能敷布於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髮之間,彌所不貫。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如浮越於太陽,則有頭項痛、腰痛如折;如浮越於陽明,則有目痛、眉稜骨痛、鼻乾;如浮越於少陽,則有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大概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其次也。
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盛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則又不拘於此矣。
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運行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其始也,格陽於內,不及於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鬱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
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周也。此際應有汗,或反無汗者,存乎邪結之輕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經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裡,表雖有汗,徒損真氣,邪氣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漸退,表氣潛行於內,乃作大戰,精氣自內由膜中以達表,振戰止而復熱,此時表裡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濕透,邪從汗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神清氣爽,劃然而愈。
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為順,即不藥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衛氣漸通,熱亦暫減,逾時復熱。午後潮熱者,至是郁甚,陽氣與時消息也,自後加熱而不惡寒者,陽氣之積也。其惡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陽氣盛衰也;其發熱或久或不久,或晝夜純熱,或黎明稍減,因其感邪之輕重也。疫邪與瘧彷彿,但瘧不傳胃,惟疫乃傳胃。
始則皆先凜凜惡寒,既而發熱,又非若傷寒發熱而兼惡寒也。至於伏邪動作,方有變證其變或從外解,或從內陷。從外解者順,從內陷者逆。更有表裡先後不同: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裡偏勝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裡分傳而又分傳者。
從外解者,或發斑,或戰汗、狂汗、自汗、盜汗;從內陷者,胸膈痞悶,心下脹滿,或腹中痛,或燥結便秘,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嘔吐、噁心、譫語、舌黃、舌黑、苔刺等證。因證而知變,因變而知治。此言其大略,詳見脈證治法諸條。
白話文:
[原始病因]
疾病流行的原因,古人認為是季節氣候反常所致,比如春天應該溫暖卻異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異常涼爽,秋天應該涼快卻異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異常溫暖,受到不合時節的氣候影響,無論年長年幼,大家生病的症狀類似,就被稱為瘟疫。但我的看法不同。冷、熱、溫、涼是四季正常的氣候,會因為風雨陰晴而有些許變化,例如秋天熱可能是因為天晴,春天冷可能因為多雨,這都是自然現象,並不一定會造成疫情。
感冒和中暑,是由正常的大氣環境引起,而瘟疫則是由特殊的病毒氣候導致。這種病毒在一年中出現的多少,各地區的嚴重程度,以及四季中的強弱都有差別。無論老少強弱,接觸到這種病毒就會生病。病毒從口鼻進入,不會立即影響臟腑或經絡,而是藏匿在背部下方,離皮膚不遠,靠近胃部,這是身體表裡的分界線,也就是半表半裡的狀態。
胃是十二經脈的中心,十二經脈都在胃部匯聚,所以胃氣可以散佈到十二經脈中,滋養全身,即便是細小的毛髮,也能被胃氣貫穿。一般來說,病毒在經脈就是表面病症,在胃部就是內部病症,現在病毒在膜原,正好位於經脈和胃部的交界處,所以是半表半裡的狀態。病毒的熱量如果在某一經脈過高,就會顯示出該經脈的症狀。例如在太陽經脈,就會有頭痛、頸痛、腰痛的症狀;在陽明經脈,就會有眼痛、眉骨痛、鼻乾的症狀;在少陽經脈,就會有側腹痛、耳鳴、寒熱交錯、噁心、口苦的症狀。總體來看,病毒在太陽經脈的情況最多,其次是陽明經脈,最少的是少陽經脈。
病毒的感染方式有直接感染和間接傳染,雖然感染的方式不同,但病徵是一樣的。人的口鼻與外界相通,如果身體健康,病毒不容易入侵,但身體虛弱時,病毒就會趁虛而入。以前有三個人,在霧中早晨出行,其中空腹的人死亡,喝酒的人生病,吃飽的人沒有生病。病毒感染的道理也一樣。如果病毒來襲時非常強烈,無論身體強弱,只要正氣稍微下降,接觸到病毒就會生病。
感染深度不同,病毒的表現也會不同。深度感染的人會立即發病,淺度感染的人,正氣能抵抗病毒,不會立即發病,但遇到飢餓、飽食、勞累、憂慮、生氣等情況,正氣受損,病毒就會擴散,影響身體運行,導致陽氣受阻,因此會發燒。開始時,陽氣被封鎖在體內,無法達到表面,所以會感到寒冷,甚至四肢冰冷。隨著陽氣逐漸累積,壓力極限時就會爆發,四肢恢復溫暖,體內和體表都發熱。
此時只有發熱,不再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已經遍及全身。這個時候應該會出汗,但如果不出汗,可能是病毒結塊的程度不同。即使出汗,也只是皮膚表面的汗。如果是普通的外部感染,一出汗就能痊癒。但現在病毒在半表半裡,表面出汗只會損耗真氣,病毒深藏在體內,怎麼可能痊癒?必須等到病毒逐漸消退,表氣在體內運行,才會發生大戰,精氣從內往外透過膜中達到表面,震顫停止後再次發熱,這時表裡相通,因此會大量出汗,衣服和被子都被汗水浸透,病毒隨汗液排出,這叫戰汗。此時脈搏平穩,身體涼爽,精神清爽,迅速康復。
當然,也有自愈的情況,只要病毒排出體表,不用藥也會好。如果病毒沒有完全消退,汗水只能讓防禦系統逐漸暢通,熱度也會暫時降低,但過一段時間又會發熱。下午熱度升高,是因為病毒在體內鬱積,陽氣隨著時間而增減。之後持續發熱,不再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的累積。感到寒冷的程度輕重,取決於個人的陽氣強弱;發熱的持續時間長短,或者白天黑夜純粹發熱,或者清晨稍微減輕,取決於病毒的輕重。瘟疫和瘧疾很像,但瘧疾不會傳到胃部,只有瘟疫會傳到胃部。
開始時,所有人都會感到寒冷,然後發熱,但不像感冒那樣同時感到寒冷和發熱。直到病毒活動,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病毒可能從體表解除,也可能深入體內。從體表解除是順利的,深入體內是逆轉的。還有表裡的順序不同:有的先表面後內部,有的先內部後表面,有的只有表面沒有內部,有的只有內部沒有表面,有的表面和內部相互制約,有的表面和內部分別傳播,有的表面後再次表面,有的內部後再次內部,有的表面和內部分別傳播後再分別傳播。
從體表解除的病毒,可能會出現紅斑,或者戰汗、狂汗、自汗、盜汗;從體內深入的病毒,會有胸悶、心下脹滿、腹痛、便祕、熱結旁流、協熱下痢、嘔吐、噁心、胡言亂語、舌黃、舌黑、舌苔等症狀。根據症狀判斷病情,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法。這裡只是簡單概述,詳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請參考相關條款。
3. 溫疫初起
溫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其時邪在伏脊之前,腸胃之後,雖有頭疼身痛,此邪熱浮越於經,不可認為傷寒表證,輒用麻黃桂枝之類強發其汗。此邪不在經,汗之徒傷表氣,熱亦不減。又不可下,此邪不在裡,下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達原飲。
達原飲
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
按: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血,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以後四味,不過調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
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引用,以助升泄,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乾葛一錢。證有遲速輕重不等,藥有多寡緩急之分,務在臨時斟酌,所定分兩,大略而已,不可執滯。
間有感之輕者,舌上白苔亦薄,熱亦不甚,而無數脈,其不傳裡者,一二劑自解,稍重者,必從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氣盤踞於膜原,內外隔絕,表氣不能通於內,裡氣不能達於外,不可強汗。或者見加發散之藥,便欲求汗,誤用衣被壅遏,或將湯火熨蒸,甚非法也。然表裡隔絕,此時無遊溢之邪在經,三陽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
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積粉,滿布無隙,服湯後不從汗解,而從內陷者,舌根先黃,漸至中央,邪漸入胃,此三消飲證。若脈長洪而數,大汗多渴,此邪氣適離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湯證。如舌上純黃色,兼之裡證,為邪已入胃,此又承氣湯證也。有二三日即潰而離膜原者,有半月十數日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攝攝,五六日後陡然勢張者。凡元氣勝者毒易傳化,元氣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傳。
設遇他病久虧,適又染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傳?不傳則邪不去,邪不去則病不瘳,延纏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時師誤認怯證,日進參耆,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
白話文:
【溫疫初期】
溫疫剛開始的時候,患者會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燒,幾天後只有發熱而不再感到寒冷。在感染的頭兩三天,脈搏既不浮也不沉,但是跳動頻率快,白天夜晚都發熱,尤其在下午時段病情會更加嚴重,並伴有頭痛和身體疼痛。
這個時候,病毒位於脊椎深處前方,腸胃後方的位置。即使出現頭痛和身體疼痛,這是因為病毒產生的熱量影響到神經,而不是一般感冒的症狀,所以不能隨意使用像麻黃或桂枝這類藥物來強制排汗。病毒並不在皮膚表面,排汗只會損傷表皮,對降低體溫無效。同樣地,病毒也不在內部,瀉下也會損傷胃部,口渴的情況反而會更嚴重。這種情況下,應服用達原飲。
【達原飲】
配方包括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加入兩杯水,煮至剩八分,下午時份溫服。
檳榔可以消除和分解病毒,除掉潛藏的病毒,也是治療熱帶地區瘴氣的良藥;厚朴可以擊退病毒結集;草果仁性味辛辣,可以清除潛藏的病毒。三種藥材協同作用,直接攻擊病毒的根源,讓病毒迅速敗退,遠離身體,因此稱為"達原"。熱度會傷害體內的津液,加入知母可以滋潤陰部;熱度會傷害血液,加入白芍可以調節血液;黃芩可以清除燥熱;甘草可以調和中焦。剩下的四種藥材,只是調和劑,就像口渴時喝水,並不是治癒疾病的藥物。
如果病毒擴散到全身各處的經絡,應根據不同經絡加入相應的藥物,以促進排出,例如肋痛、耳鳴、冷熱交錯、嘔吐口苦,是病毒擴散到少陽經,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柴胡(一錢);如腰背頸部疼痛,是病毒擴散到太陽經,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羌活(一錢);如眼睛疼痛、眉棱骨疼痛、眼眶疼痛、鼻腔乾燥、失眠,是病毒擴散到陽明經,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乾葛(一錢)。病情的發展速度和嚴重程度各有不同,藥物的用量和緊急程度也應相應調整,務必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斟酌,這裡的用量只是大約的,不能過於死板。
對於輕微感染者,舌苔薄且白色,發熱程度不高,脈搏也不快,病毒不進入內部,通常一兩劑藥即可自愈,病情稍微重一些的,必須通過排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無法排汗,則表示病毒在身體的某一部位盤踞,導致體內外隔絕,皮膚無法與體內溝通,體內也無法與外界接觸,不可以強制排汗。有些人看到發汗的藥物就想求汗,這是錯誤的,用衣服蓋住身體或用熱水浸泡來增加體溫,都是不正確的做法。然而,如果體內外隔絕,而沒有病毒在經絡中遊走,就不需要使用三陽加法,只需要按照此方即可。
對於重度感染者,舌苔厚且呈粉末狀,舌面佈滿舌苔,無縫隙,服用藥物後,病毒不會通過排汗的方式排出,而是向內深入,舌根首先變黃,逐漸蔓延到舌面中心,病毒正逐步進入胃部,這是三消飲的症狀。如果脈搏長而洪大,心跳快,大量出汗,口渴,這是病毒剛剛離開體表,還未完全表達出來,這是白虎湯的症狀。如果舌苔呈純黃色,加上胃部症狀,這是病毒已經進入胃部,這是承氣湯的症狀。有些人在感染後兩三天就出現症狀,有些人在半個月或十多天後纔出現症狀,有些人在感染的前四五天,病情輕微,但在五六天後病情突然加重。一般來說,體質好的人病毒容易被清除,體質差的人病毒不易被清除,也不易傳播。
如果病人長期患病,體質虛弱,即使感染病毒,也無法抵抗,病情不會傳播,病毒不會消失,病情也不會痊癒,病情持續時間長,病毒越來越深入,最終可能導致死亡,醫生可能會誤診為膽小的病症,每天給予人參等補品,病情越來越嚴重,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