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1)
上卷 (1)
1. 上卷
2. 原病
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餘論則不然。夫寒熱溫涼,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都會於胃,故胃氣能敷布於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髮之間,彌所不貫。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如浮越於太陽,則有頭項痛、腰痛如折;如浮越於陽明,則有目痛、眉稜骨痛、鼻乾;如浮越於少陽,則有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大概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其次也。
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盛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則又不拘於此矣。
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運行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其始也,格陽於內,不及於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鬱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
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周也。此際應有汗,或反無汗者,存乎邪結之輕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經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裡,表雖有汗,徒損真氣,邪氣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漸退,表氣潛行於內,乃作大戰,精氣自內由膜中以達表,振戰止而復熱,此時表裡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濕透,邪從汗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神清氣爽,劃然而愈。
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為順,即不藥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衛氣漸通,熱亦暫減,逾時復熱。午後潮熱者,至是郁甚,陽氣與時消息也,自後加熱而不惡寒者,陽氣之積也。其惡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陽氣盛衰也;其發熱或久或不久,或晝夜純熱,或黎明稍減,因其感邪之輕重也。疫邪與瘧彷彿,但瘧不傳胃,惟疫乃傳胃。
白話文:
[原始病因]
疾病流行的原因,古人認為是季節氣候反常所致,比如春天應該溫暖卻異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異常涼爽,秋天應該涼快卻異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異常溫暖,受到不合時節的氣候影響,無論年長年幼,大家生病的症狀類似,就被稱為瘟疫。但我的看法不同。冷、熱、溫、涼是四季正常的氣候,會因為風雨陰晴而有些許變化,例如秋天熱可能是因為天晴,春天冷可能因為多雨,這都是自然現象,並不一定會造成疫情。
感冒和中暑,是由正常的大氣環境引起,而瘟疫則是由特殊的病毒氣候導致。這種病毒在一年中出現的多少,各地區的嚴重程度,以及四季中的強弱都有差別。無論老少強弱,接觸到這種病毒就會生病。病毒從口鼻進入,不會立即影響臟腑或經絡,而是藏匿在背部下方,離皮膚不遠,靠近胃部,這是身體表裡的分界線,也就是半表半裡的狀態。
胃是十二經脈的中心,十二經脈都在胃部匯聚,所以胃氣可以散佈到十二經脈中,滋養全身,即便是細小的毛髮,也能被胃氣貫穿。一般來說,病毒在經脈就是表面病症,在胃部就是內部病症,現在病毒在膜原,正好位於經脈和胃部的交界處,所以是半表半裡的狀態。病毒的熱量如果在某一經脈過高,就會顯示出該經脈的症狀。例如在太陽經脈,就會有頭痛、頸痛、腰痛的症狀;在陽明經脈,就會有眼痛、眉骨痛、鼻乾的症狀;在少陽經脈,就會有側腹痛、耳鳴、寒熱交錯、噁心、口苦的症狀。總體來看,病毒在太陽經脈的情況最多,其次是陽明經脈,最少的是少陽經脈。
病毒的感染方式有直接感染和間接傳染,雖然感染的方式不同,但病徵是一樣的。人的口鼻與外界相通,如果身體健康,病毒不容易入侵,但身體虛弱時,病毒就會趁虛而入。以前有三個人,在霧中早晨出行,其中空腹的人死亡,喝酒的人生病,吃飽的人沒有生病。病毒感染的道理也一樣。如果病毒來襲時非常強烈,無論身體強弱,只要正氣稍微下降,接觸到病毒就會生病。
感染深度不同,病毒的表現也會不同。深度感染的人會立即發病,淺度感染的人,正氣能抵抗病毒,不會立即發病,但遇到飢餓、飽食、勞累、憂慮、生氣等情況,正氣受損,病毒就會擴散,影響身體運行,導致陽氣受阻,因此會發燒。開始時,陽氣被封鎖在體內,無法達到表面,所以會感到寒冷,甚至四肢冰冷。隨著陽氣逐漸累積,壓力極限時就會爆發,四肢恢復溫暖,體內和體表都發熱。
此時只有發熱,不再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已經遍及全身。這個時候應該會出汗,但如果不出汗,可能是病毒結塊的程度不同。即使出汗,也只是皮膚表面的汗。如果是普通的外部感染,一出汗就能痊癒。但現在病毒在半表半裡,表面出汗只會損耗真氣,病毒深藏在體內,怎麼可能痊癒?必須等到病毒逐漸消退,表氣在體內運行,才會發生大戰,精氣從內往外透過膜中達到表面,震顫停止後再次發熱,這時表裡相通,因此會大量出汗,衣服和被子都被汗水浸透,病毒隨汗液排出,這叫戰汗。此時脈搏平穩,身體涼爽,精神清爽,迅速康復。
當然,也有自愈的情況,只要病毒排出體表,不用藥也會好。如果病毒沒有完全消退,汗水只能讓防禦系統逐漸暢通,熱度也會暫時降低,但過一段時間又會發熱。下午熱度升高,是因為病毒在體內鬱積,陽氣隨著時間而增減。之後持續發熱,不再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的累積。感到寒冷的程度輕重,取決於個人的陽氣強弱;發熱的持續時間長短,或者白天黑夜純粹發熱,或者清晨稍微減輕,取決於病毒的輕重。瘟疫和瘧疾很像,但瘧疾不會傳到胃部,只有瘟疫會傳到胃部。
開始時,所有人都會感到寒冷,然後發熱,但不像感冒那樣同時感到寒冷和發熱。直到病毒活動,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病毒可能從體表解除,也可能深入體內。從體表解除是順利的,深入體內是逆轉的。還有表裡的順序不同:有的先表面後內部,有的先內部後表面,有的只有表面沒有內部,有的只有內部沒有表面,有的表面和內部相互制約,有的表面和內部分別傳播,有的表面後再次表面,有的內部後再次內部,有的表面和內部分別傳播後再分別傳播。
從體表解除的病毒,可能會出現紅斑,或者戰汗、狂汗、自汗、盜汗;從體內深入的病毒,會有胸悶、心下脹滿、腹痛、便祕、熱結旁流、協熱下痢、嘔吐、噁心、胡言亂語、舌黃、舌黑、舌苔等症狀。根據症狀判斷病情,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法。這裡只是簡單概述,詳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請參考相關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