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4)
上卷 (4)
1. 內壅不汗
邪發於半表半裡,一定之法也。至於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醫見有表復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以大劑麻黃連進,一毫無汗,轉見煩躁者何耶?蓋發汗之理,自內由中以達表。
今裡氣結滯,陽氣不能敷布於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昇,其可得乎?蓋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足縱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此與戰汗之義同。又如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能涓滴,與發汗之義同。凡見表裡分傳之證,務宜承氣先通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內壅不汗」現象,也就是身體內部有阻塞,導致無法正常出汗的情況。當病邪在身體的半表半裡狀態,是病情發展的一個常態。然而,病情可能會演變,可能往表層發展,也可能深入裡層,或者同時影響表裡兩層。有些醫生看到病人同時有表症和裡症,就會引用古籍的理論,先處理表症,再治療裡症,這種做法是嚴重的錯誤。
曾經有人大量使用麻黃來試圖促進出汗,結果一點汗都沒出,反而變得更加煩躁。這是因為出汗的機制,是由內向外逐漸作用的。如果身體內部氣血運行受阻,陽氣無法順利向體表擴散,那麼四肢可能會出現冰冷的情況,更不用說能夠讓氣液蒸騰到體表了。這就像要把腳被綁住的鳥放飛,怎麼可能呢?鳥要飛翔,身體必須先低伏,先鬆開腳,然後展翅,才能騰空而起,這和出汗的原理是相同的。又如同水流,如果後面的出口被堵住了,前面的出口自然就無法流出一滴水,這和出汗的原理也是一樣的。
因此,對於那些表裡兩層都有問題的患者,首要之務應該是用承氣湯先疏通裡部,一旦裡部氣血順暢,不必刻意去發汗,往往可以自行出汗,病情也就隨之緩解。
2. 下後脈浮
里證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數,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
下後脈浮而數,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素有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覆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加人參以助周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故得汗解。
白話文:
[下藥後脈搏浮動]
在治療裡證(體內疾病)後,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出現脈搏輕微浮動且略帶快速,身體微感發熱,精神狀態不佳,這表示邪熱(病邪引起的熱象)浮現於肌膚表面,體內並無阻塞不通的情況。即使沒有出汗,應該使用白虎湯,邪熱會隨著汗水排出。倘若在大量瀉下或多次瀉下後,脈搏呈現虛弱浮動且快速,按壓下去感覺空洞無力,應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喝完後便會透過汗水解開病邪。
服用瀉下藥後脈搏浮動且快速,原本應該透過汗水來解開病邪,但若拖了五、六天,脈象和症狀仍未改變,仍然無法出汗,可能是因為病人長期有腹瀉情況,或是原本就有其他疾病導致體質虛弱,又或是原本的疾病長時間未痊癒,或是反覆使用瀉下藥,導致全身血液乾涸,因此無法出汗。白虎湯具有辛涼特性,能除去肌膚表面散亂的熱邪,加上人參來補充全身血液,使經絡得以滋潤,元氣得以振奮,皮膚毛孔得以打開,因此能透過汗水解開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