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3)
上卷 (3)
1. 下後脈復沉
里證脈沉而數,下後脈浮者,當得汗解。今不得汗,後二三日,脈復沉者,膜原餘邪復瘀到胃也,宜更下之。更下後,脈再浮者,仍當汗解,宜白虎湯。
白話文:
在身體內部有病邪時,脈象會出現沉弱但次數頻繁。如果在服藥後,脈象變成浮大,說明應該通過發汗來解除病邪。現在沒有發汗,兩三天後,脈象又變成沉弱,說明還有病邪殘留在胃部,需要繼續服藥治療。再次服藥後,脈象再次浮大,仍然需要通過發汗來解除病邪,此時可以服用白虎湯。
2. 邪氣復聚
里證下後,脈不浮,煩渴減,身熱退,越四五日復發熱者,此非關飲食勞復,乃膜原尚有餘邪隱匿,因而復發,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歸咎於病人,誤也。宜再下之即愈。但當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
白話文:
中風後,脈搏不浮,煩渴減輕,身體發熱消退,但四五天後又發熱,這不是因為飲食不當或勞累過度,而是體內還有餘邪隱藏,因此復發。這是必然的道理。不明白的人經常將過錯歸咎於病人,這是錯誤的。應該再次服用瀉藥就會痊癒。但是應該少用,不要過量,因為邪氣已經很微弱了。
3. 下後身反熱
應下之證,下後當脈靜身涼,今反發熱者,此內結開,正氣通,郁陽暴伸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雖焰,不久自息,此與下後脈反數義同。若溫疫將發,原當日漸加熱,胃本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實非承氣使然,乃邪氣方張,分內之熱也。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日後傳胃,再當下之。又有藥煩者,與此懸絕,詳載本條。
白話文:
泻下后应该脉象平稳、身体凉爽,现在反而发热,这是因为体内积热被疏通,正气流通,郁积的阳气突然外泄。就像炉子里埋藏的火,拨开后虽然有火焰,但不久就会自行熄灭,这种情况和泻下后脉象反常的道理相同。如果温疫将要发作,原本应该逐渐发热,胃里并没有邪气,错误使用承气汤,反而加重了发热,这并非承气汤的功效,而是邪气正盛,内热外泄的缘故。只是担心泻下过早的错误,白白损伤了胃气罢了。日后传到胃部,再考虑泻下。此外,还有药性烦躁的情况,与这种情况截然不同,详见本条。
4. 下後脈反數
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壅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去爐減被,脈大而加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郁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此證類近白虎,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
白話文:
身體下部發冷腰部失去知覺,口乾舌燥口渴,身體反而不再發熱,四肢偶爾發涼,想要靠近火爐蓋著被子,這是陽氣隱伏的緣故。當下半身冷涼的感覺迴轉後,應遠離爐火減去被子,脈搏強勁而且比之前更頻繁,舌頭上生津不感到口渴,這是體內的邪氣已經去除,鬱結的陽氣突然伸展的緣故,此時應使用柴胡清燥湯,去除花粉、知母,加入葛根,順著陽氣的性質提升和疏通。此證狀與白虎湯類似,但當發熱口渴已經消除,再使用白虎湯就不合適了。
5. 因證數攻
溫疫下後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覆生苔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苔刺雖未去,已無鋒芒而軟,然熱渴未除,更下之,熱渴減,苔刺脫,日後更復熱,又生苔刺,更宜下之。餘里周因之者,患疫月餘,苔刺凡三換,計服大黃二十兩,始得熱不復作,其餘脈證方退也。所以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則投是藥,醫家見理不透,經歷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證,反致耽擱。
白話文:
在溫疫過後兩三天或一兩天,舌頭上又長出舌苔刺,表明餘邪還未完全消除。再次服用瀉藥,雖然舌苔刺還沒有去掉,但已沒有鋒利之狀,而且較軟,但是發熱、口渴還沒有消除。再次服用瀉藥,發熱、口渴減輕,舌苔刺脫落。之後幾天又再次發熱,且又長出舌苔刺,此時還需再次服用瀉藥。餘里周因受溫疫影響,患病一個月餘,舌苔刺共換過三次,服用了二十兩大黃,才使發熱不再復發,其他脈象和症狀也才得以消退。因此,對於服用瀉藥的次數沒有固定限制,只要有舌苔刺症狀,就使用瀉藥。有些醫生對道理理解不透,經驗不足,醫治到一半產生疑惑,遇到這種症狀時,往往容易耽誤病情。
但其中有間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三四日者,有應連下二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其間不能得法,亦足以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貴乎臨時斟酌。
白話文:
有些情況是隔幾天發作一次,有些接連發作三到四天,有些則是連續發作兩天停一天。在這緩急不同的情況中,有適合使用柴胡清燥湯的,也有適合使用犀角地黃湯的。至於承氣湯的用量,某天應該多用,某天應該少用,這其中的尺度沒辦法言傳,重要的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朱海疇者,年四十五歲,患疫得下證,四肢不舉,身臥如塑,目閉口張,舌上苔刺,問其所苦不能答,因問其子,兩三日所服何藥?云進承氣湯三劑,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更無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視,更祈一診。余診得脈尚有神,下證悉具,藥淺病深也。先投大黃一兩五錢,目有時而小動,再投,舌刺無芒,口漸開能言。
白話文:
朱海疇,四十五歲,得了瘟疫,四肢癱瘓,身體僵硬如塑像,眼睛閉著嘴巴張著,舌苔尖刺,詢問他痛苦的部位,他無法回答。於是詢問他的兒子,這兩三天吃過什麼藥?兒子說服用了三劑承氣湯,每劑放兩錢的大黃,但沒有效果。沒有其他辦法,只能等待時間,但實在不忍心坐視不管,才請您再診治。
我診脈後發現脈象還有生氣,但四肢無力的症狀都很明顯。藥力度太弱,而病情太重。先服用了 1.5 兩大黃,他的眼睛開始有些微動。再服,舌苔的刺芒消失,嘴巴逐漸張開,能說話了。
三劑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養榮湯,熱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氣,肢體自能少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又數日,始進糜粥,調理兩月平復。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過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白話文:
服用三劑藥後,舌苔漸少,精神稍好。第四天服用柴胡清燥湯,第五天芒刺感又復發,煩躁發熱更甚,再次服用瀉劑。第七天又給予承氣養榮湯,熱度稍退。第八天仍然使用大承氣湯,肢體能稍稍活動。總共半個月,服用大黃十二兩而痊癒。又過了幾天,才開始進食稀飯,調理兩個月後恢復健康。我一共治療過上千名患者,遇到這種情況的不過只有三、四人,姑且先記錄下來以供參考。
6. 病愈結存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
白話文:
溫熱病痊癒後,脈象和症狀都已恢復正常,但腹部仍有硬塊,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患者自覺有堵塞感和胸悶,有時會有氣體上下移動,流動不順暢,常發出像青蛙叫一樣的聲音。這是因為病邪雖然已經痊癒,但體內留下的結塊尚未消除。這時不可以用攻法治療,勉強攻治只會損傷元氣,氣虛後更不能運化,最終無助於消除結塊。應逐漸進食,讓胃氣逐漸恢復,津液流通,自然能滋潤腸道,使結塊通便排出。曾經遇到一位病人在痊癒後吃了半個月的粥,結塊才排出,堅硬發黑如石頭。
7. 下格
溫疫愈後,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然下既不通,必返於上。設誤認翻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而以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黏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
白話文:
感染瘟疫後,脈象和症狀都恢復正常,但大便二三十天都不通,時不時想嘔吐,進食後吐得更多,即使喝點水或湯,嘔吐也會加劇,這是因為下焦氣機不通。但是下焦不通,氣機會反流到上焦。如果誤以為是翻胃,就給予牛黃、狗寶等藥物;或者誤以為是寒氣,就使用藿香、丁香、二陳湯等藥物,都是錯誤的。應該服用溫熱的調胃承氣湯,把宿結、溏糞、黏膠等惡臭難聞的東西排出,嘔吐就會立即停止。
所謂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彷彿,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可見毫釐之差,遂有千里之異。按二者大便俱閉,脈靜身涼,一安一危者,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
白話文:
要想得到南方的風,必須打開北方的窗戶。嘔吐停止後不要馬上進補,如果稍微服用人參和黃芪,那麼下焦就會再次閉塞,嘔吐仍然會發生。這就像病後餘症一樣,如果病情有所好轉,但蛙聲狀的嘔吐證狀還存在,所以病人不會嘔吐,也能吃東西。可見細微的差別,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根據兩個人的症狀,大便都閉塞,脈搏微弱,身體發涼,一個安然無恙,一個危在旦夕,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氣血是否通暢。
8.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溫疫可下者,約三十餘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欲離未離之際,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祛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羈。二三日後,餘邪入胃,仍用小承氣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後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
白話文:
適合使用瀉下法的溫疫,大約有三十多種證狀,不必全部列舉。只要看到舌苔黃、心腹脹滿,就可以用達原飲加上大黃來瀉下。如果病邪位於膜原(胸膈之間),已經有了移動的跡象,想要離開但還沒離開的時候,用大黃促使其瀉下,這是打開門戶驅除病邪的方法。即使沒有完全治好,病邪也不能長時間滯留。兩三天後,殘餘的病邪進入胃中,再用小承氣湯徹底清除餘毒。總的來說,客邪的治療關鍵在於早治,趁著病人的氣血尚未混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情還沒有危急,用藥不會受到阻礙,治療後也更容易恢復。想要萬無一失,最重要的是知道病邪所在,及早拔除病根。
但要諒人之虛實,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揣邪氣離膜原之多寡,然後藥不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輕重之殊。勿拘於下不厭遲之說,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白話文:
然而,要依據病人的體質虛實,衡量邪氣的輕重,觀察疾病的緩急,估計邪氣離經入腑的程度,然後才能用藥準確,避免過度或不足的弊端。因此,仲景在《大柴胡湯》之後,制定了三種承氣湯,根據病情輕重給予不同的劑量。
不要拘泥於「下不厭遲」的說法。當病情需要下瀉時,若見大便未成形,誤認為下得過早,或者對於不需要下瀉的病人,誤用下瀉藥,這就大錯特錯了。承氣湯的主要目的是驅邪,並不是專門用於治療便祕。如果等到大便成形,血氣受熱搏結,病情變化多端,那無異於養虎為患,是醫生的過錯。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假如經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結;或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謂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結不致損人,邪毒之為殞命也。
白話文:
況且很多人都有大便稀溏、失禁的情況,但是大便蒸熱後極其臭,像腐敗的醬汁或蓮藕泥,臨死前都不會成形。但是隻要大便中的污穢邪惡之氣排出來,疾病毒邪從此就會消退,脈象和症狀也會從此減輕。難道只能死板地追求大便成形後再通便嗎?如果經期已過、氣血衰竭的人,或老年人氣血不足,很容易產生大便乾燥成塊;或者生病後氣血沒有恢復,也經常會大便乾燥成塊。在《內經》中所說的「不排便十天都沒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妨礙呢?由此可知,大便乾燥成塊並不會損害人體,而疾病毒邪纔是奪人性命的元兇。
要知因邪熱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結為之壅閉,瘀邪鬱熱,益難得泄,結糞一行,氣通而邪熱乃泄,此又前後之不同。總之,邪為本,熱為標,結糞又其標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結耶!
白話文:
要了解造成便祕是因為邪熱引起乾燥、阻塞,而不是乾燥、阻塞導致邪熱。
但如果長期沒有排便,乾燥、阻塞會導致閉塞,鬱積的邪氣和熱氣會讓便祕更難解除。一旦糞便排出,氣機就能通暢,邪熱才能消散。
這前後因果關係不同。總的來說,邪氣是根本,熱是表徵,便祕又是表徵。如果能及時去除邪氣,哪用擔心便祕呢!
假令滯下,本無結糞,初起質實,頻數窘急者,宜芍藥湯加大黃下之。此豈亦因結糞而然耶?乃為逐邪而設也。或曰得毋為積滯而設與?余曰:非也。邪氣客於下焦,氣血壅滯,泣而為積,若去積以為治,已成之積方去,未成之積復生,須用大黃逐去其邪,是乃斷其生積之源,營衛流通,其積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虛痢,又非此論。
白話文:
如果出現長期腹瀉,但沒有實質糞便,一開始排便質地硬結,常常感到急迫不適,適合使用芍藥湯加強瀉藥大黃來治療。難道這僅僅是針對實質糞便引起的腹瀉嗎?其實這是為了驅邪而設計的。有人說,是不是用來治療積滯呢?我認為不是。病邪滯留在下焦,導致氣血壅塞,凝聚成積滯。如果只治療積滯,已經存在的積滯固然會去除,但新的積滯又會產生。必須用大黃驅逐病邪,才能切斷積滯的根源,讓氣血通暢,積滯不治而愈。另外,還有虛弱性的腹瀉,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或問:脈證相同,其糞有結有不結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當即不行,續得蘊熱,益難得出,蒸而為結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雖胃家熱甚,但蒸作極臭,狀如黏膠,至死不結。應下之證,設引經論初硬後必溏不可攻之句,誠為千古之弊。
大承氣湯,
白話文:
有人問:脈象和病狀一樣,但排便有結塊和不結塊的情況,這是為何?
回答:如果大便原本應該排出,但因為身體內有熱氣堆積,導致大便難以排出,隨著熱氣蒸發,大便就會形成結塊。
另外一種情況是,原本大便就不容易成形,即使胃部熱氣很盛,也只會蒸出極臭且黏稠的大便,直到死亡也不會形成結塊。
對於需要瀉下的病症,如果援引經典理論中「剛開始大便硬,後來就會軟」以及「不可攻下」的說法,這將會是一個千古的錯誤。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白話文:
大黃(25 克),厚朴(5 克),枳實(5 克),芒硝(15 克)
水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白話文:
水姜煎服,體虛的人藥量減半,病症較輕的人再減半。
按: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多黏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助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奈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白話文:
三承氣湯的功效相似,如果熱邪入侵內裡,但上焦痞滿,應該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有堅結,則加芒硝軟化堅硬之物,同時潤燥,病久不瀉,即使沒有結糞,也常有黏膩極臭惡物,使用芒硝輔助大黃,有蕩滌之能。如果沒有痞滿,只是宿結伴隨瘀熱,則調胃承氣湯適合使用。三承氣湯的功效主要來自大黃,其他藥物只是治標之法。如果患者無法服用湯藥,或是嘔吐或害怕,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蜜丸,用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