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上卷 (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

1. 傳變不常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而解者;有從自汗、盜汗、狂汗而解者;有無汗竟傳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熱渴反甚,終得戰汗方解者;有胃氣壅鬱,必因下乃得戰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餘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證復發者;有發黃因下而愈者;有發黃因下而斑出者;有竟從發斑而愈者;有里證急,雖有斑,非下不愈者。此雖傳變不常,亦疫之常變也。

白話文:

當疫情發生時,病人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 有些人通過發汗來緩解症狀。
  • 有些人通過自汗、盜汗或狂汗來緩解症狀。
  • 有些人沒有出汗,病邪直接傳入胃部。
  • 有些人出汗很劇烈,熱渴加重,最後通過發汗才緩解。
  • 有些人是因為胃氣鬱結,需要先用瀉法治療後,才能通過發汗來緩解症狀。
  • 有些人通過出汗緩解了表證,但裏證(內在病邪)還有殘餘,過三五天後,病情會復發。
  • 有些人發黃,通過瀉法治療後好轉。
  • 有些人發黃,通過瀉法治療後出現斑疹。
  • 有些人通過斑疹出現而緩解。
  • 有些人的裏證(內在病邪)急重,即使出現斑疹,也必須通過瀉法治療才能好轉。

這些情況雖然變化多端,但也是疫情中常見的變化。

有局外之變者,男子適逢淫欲,或向來下元空虛,邪熱乘虛陷於下焦,氣道不施,以致小便閉塞,小腹脹滿,每至夜即發熱,以導赤散、五苓、五皮之類,分毫不效,得大承氣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

白話文:

如果原本就有其他疾病,身體某個部位有損傷,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通過既有的損傷部位傳播。比如失血產後崩漏,經期不順或突然中斷,心臟疼痛、疝氣,痰多、火氣大、呼吸困難等等。這些都是非常規的變異,總的來說,邪氣傳播就像水一樣,只有適逢其道才能入侵。邪氣的傳變不定,都因人而異。所以因瘟疫而發作的舊病,治療方法不論病因所在經脈或疾病名稱,只要治療瘟疫,舊病自然會痊癒。 或宿有他病,一隅之虧,邪乘宿昔所損而傳者,如失血崩帶,經水適來適斷,心痛疝氣,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變,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傳變不常,皆因人而使,蓋因疫而發舊病,治法無論某經某病,但治其疫,而舊病自愈。

2. 急證急攻

溫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伏邪即潰,邪毒傳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邪毒最重,復瘀到胃,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

白話文:

溫熱病引發發燒一兩天後,舌頭上出現像積粉一樣的白色苔,早上服用了達原飲,中午之前舌苔變黃,接著出現胸悶疼痛,嚴重口渴煩躁。這是邪氣潰散,毒氣傳到胃部的徵兆。

因此,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了大黃,服用後煩躁和口渴稍微減輕,發熱退去六七成。然而,下午煩躁發熱又加重,舌苔變黑且生出刺狀突起,鼻涕像煙灰一樣黑。這是邪氣極度嚴重,再次瘀滯到胃部的跡象,需要緊急服用大承氣湯。

傍晚大便通暢,半夜發熱退去,第二天早上鼻涕的黑色和舌苔的刺狀消失。

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設此證不服藥,或投緩劑,羈遲二三日,必死。設不死,服藥亦無及矣。嘗見溫疫二三日即斃者,乃其類也。

白話文:

一天之中就有三種變化,幾天之內的療法,一天之內就要用完。因為這種毒性很強,傳播和轉變也很快,用藥不得不用猛藥。如果這種情況不服用藥物,或者服用緩解劑,拖延兩三天,必死無疑。即使不死,服用藥物也無濟於事了。曾經見過得了溫疫,兩三天就死了的人,就是這種情況。

3. 表裡分傳

溫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乃邪漸入胃。設有三陽現證,用達原飲三陽加法。因有里證,復加大黃,名三消飲。三消者,消內消外消不內外也。此治疫之全劑,以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者宜之。

白話文:

舌頭上有白色苔垢的溫疫病,是邪氣在於腸胃表面的症狀。舌根逐漸發黃蔓延到舌頭中央,說明邪氣已經漸漸進入胃部。如果出現三陽合病的徵兆,可以使用「達原飲」加治三陽合病的藥方。因為有腹中症狀,再添加大黃,叫做「三消飲」。「三消」是指消內、消外,內外兼消。這是治療溫疫病的完整方劑,因為毒邪會在表裡分傳,腸胃表面的邪氣還有殘留時適合使用。

三消飲

檳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薑、棗煎服。

白話文:

把檳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薑、棗一起煎服。

4. 熱邪散漫

溫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宜白虎湯

白虎湯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五錢),炒米(一撮)

白話文:

石膏(60克),知母(30克),甘草(30克),炒米(適量)

加姜煎服。

按:白虎湯辛涼發散之劑,清肅肌表氣分藥也。蓋毒邪已潰,中結漸開,邪氣分離膜原,尚未出表,然內外之氣已通,故多汗,脈長洪而數。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若溫疫初起,脈雖數未至洪大,其時邪氣盤踞於膜原,宜達原飲。誤用白虎,既無破結之能,但求清熱,是猶揚湯止沸也。

白話文:

注釋:白虎湯是一種有辛寒氣味,能發散外邪的藥物,可以清除體表和氣分的病邪。當毒邪已經潰散,胸中鬱結逐漸打開,邪氣與正氣已經分離,但還沒有排出體表,但是內外之氣已經通暢了,所以會出現多汗的症狀,脈象長、大而數(跳動快)。白虎湯性寒涼,可以解表散熱,服用後可能會出汗或自動發汗而解除病症。但如果是在溫疫的初期,脈象雖然跳動快但還沒有變得大而洪,這時候邪氣還盤踞在膜原,應該使用達原飲。錯誤地使用白虎湯,既不能夠解除鬱結,又只求清熱,就像用沸水來止沸一樣,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若邪已入胃,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既無逐邪之能,徒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因而細小。又認陽證得陰脈,妄言不治,醫見脈微欲絕,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寒涼,以為穩當,愈投愈危,至死無悔。此當急投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

白話文:

當寒邪侵入胃部時,如果不使用承氣湯來驅除,病情是不能好轉的。如果誤用白虎湯,不僅沒有驅邪的作用,反而會因為霸道而損傷胃氣,反而讓邪毒更加嚴重,導致脈象微弱細小。還有人認為陽證出現陰脈就是不治,這種說法更加錯誤,醫生看到脈象微弱幾乎斷了,就更加不敢討論用下法,每天只是隨便給病人服一些寒涼藥物,以為這樣會安全,結果越用藥病情越嚴重,甚至死後都不後悔。這種情況下,應該趕緊用承氣湯緩緩下瀉,脈象自然會恢復。

5. 內壅不汗

邪發於半表半裡,一定之法也。至於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醫見有表復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以大劑麻黃連進,一毫無汗,轉見煩躁者何耶?蓋發汗之理,自內由中以達表。

白話文:

疾病可以從半表半裡開始,這是有一定規律的。至於疾病的變化,可能向外發展(出表),也可能向內發展(入裏),或表裡同時發生。醫生看到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就搬出經書上的理論,先治表證,然後再治裡證。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的。我曾經見過有人服用大量麻黃連翹藥物,但一點汗也不出,反而更加煩躁。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發汗的道理是從內部、從中間向外達表的。

今裡氣結滯,陽氣不能敷布於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昇,其可得乎?蓋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足縱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此與戰汗之義同。又如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能涓滴,與發汗之義同。凡見表裡分傳之證,務宜承氣先通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

白話文:

現在體內的氣血鬱結不暢,陽氣無法運布到體表,因此四肢難免出現厥逆(手足冷、發紫),怎麼可能會有氣血蒸騰、到達體表的現象呢?就像一隻被綁住了腳的鳥想要飛翔,怎麼可能飛得起來呢?鳥要飛翔,身體必須先下蹲,先將腿部伸展,然後才能揚翅升空,這和治療汗症的原理是一樣的。再比如說水流,如果後面的出水口被堵住了,那麼前面的出水口就不能流出一滴水,這和治療發汗的原理是一樣的。凡是遇到表裡分傳的症狀,必須先通利大便來疏通體內氣血,體內的氣血一通,即使不發散,也能夠自行出汗而解熱。

6. 下後脈浮

里證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數,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

白話文:

中醫診斷為「內邪」停留後,脈搏浮而微弱,身體微熱,神智可能不太清醒,這是邪熱浮在皮膚表面,體內沒有阻滯。即使沒有出汗,也宜服白虎湯,讓邪氣隨著汗液排出。如果在大量腹瀉後或多次腹瀉後,脈搏空虛、浮而急促,按壓後感覺就像沒有脈搏一樣,宜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蓋上杯子使之出汗,邪氣就會排出。

下後脈浮而數,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素有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覆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加人參以助周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故得汗解。

白話文:

如果下後出現脈浮而快的症狀,本來應該出汗發散體表的邪氣,但拖延了五六天脈象和症狀都沒有改變,仍然無法出汗,這是因為:

  • 病人可能腹瀉時間過長
  • 病人本身就有其他疾病,導致氣血虛弱
  • 本病拖延太久未痊癒
  • 病人反覆腹瀉多次,導致全身血液耗盡

因此,無法發汗。白虎湯具有辛涼清熱解表的作用,加入人參有助於補充全身氣血。這樣一來,經絡得到滋潤,元氣得以鼓舞,毛孔得以打開,所以可以出汗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