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2)
上卷 (2)
1. 傳變不常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而解者;有從自汗、盜汗、狂汗而解者;有無汗竟傳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熱渴反甚,終得戰汗方解者;有胃氣壅鬱,必因下乃得戰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餘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證復發者;有發黃因下而愈者;有發黃因下而斑出者;有竟從發斑而愈者;有里證急,雖有斑,非下不愈者。此雖傳變不常,亦疫之常變也。
有局外之變者,男子適逢淫欲,或向來下元空虛,邪熱乘虛陷於下焦,氣道不施,以致小便閉塞,小腹脹滿,每至夜即發熱,以導赤散、五苓、五皮之類,分毫不效,得大承氣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
或宿有他病,一隅之虧,邪乘宿昔所損而傳者,如失血崩帶,經水適來適斷,心痛疝氣,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變,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傳變不常,皆因人而使,蓋因疫而發舊病,治法無論某經某病,但治其疫,而舊病自愈。
白話文:
【傳變不常】
疫情致病的情況,有的病人會透過劇烈出汗後病情得以緩解;有的則是透過自發性出汗、夜間盜汗或是大量出汗後病情改善;有的病人則完全不出汗,病情直接轉移到胃部;有的病人持續大量出汗,即使口渴且高燒不退,最終還是需要劇烈出汗後才能康復;有的病人因為胃氣鬱結,必須先進行瀉下治療,然後才會出現劇烈出汗,病情才得以緩解;有的病人外表症狀透過出汗得到緩解,但體內仍有殘餘的病毒,沒有其他特殊原因,病情可能在三五天後再度復發;有的黃疸病人因為瀉下治療而病情好轉;有的黃疸病人在瀉下治療後,身體出現斑疹;有的病人則直接從出現斑疹後病情得以康復;有的體內病情危急,即使出現斑疹,若不進行瀉下治療,病情不會好轉。這些雖然都是病情的不穩定變化,但也是疫情常見的病情轉變。
另外,有些情況屬於特殊變化,例如男性患者正值性慾旺盛時期,或者本來下焦部位就比較虛弱,病毒趁虛而入,導致下焦部位受到影響,尿道無法正常運作,結果導致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每到夜晚就會發燒。即使使用導赤散、五苓散、五皮散等藥物,完全沒有療效,但是服用大承氣湯後,小便得以順利排出,病情隨即好轉。
又或者,有的病人本來就有其他疾病,身體某一部位已經存在問題,病毒趁著原有的損傷而進一步傳播,像是失血、子宮脫垂、月經紊亂、心臟病、疝氣、痰火、呼吸困難等,這些都屬於非典型病情變化。總的來說,病毒的傳播就像水流一樣,只會流向已經存在問題的部位,病情的轉變和不穩定,都是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而定。這是因為疫情引發了舊疾,治療時不必特別針對某一部位或某種疾病,只要專注於治療疫情,舊疾自然也會跟著好轉。
2. 急證急攻
溫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伏邪即潰,邪毒傳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邪毒最重,復瘀到胃,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
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設此證不服藥,或投緩劑,羈遲二三日,必死。設不死,服藥亦無及矣。嘗見溫疫二三日即斃者,乃其類也。
白話文:
【急證急攻】
在溫病開始發熱的一兩天內,如果舌頭上出現像積粉一樣的白色舌苔,應盡早服用達原飲一劑。若在上午前舌苔轉變成黃色,並隨之出現胸部和膈部滿悶疼痛,以及極度口渴和煩躁的情況,這表明潛藏的邪氣正在爆發,邪毒已經傳播到胃部。
這種情況下,應該在原有的處方中加入大黃來進行排泄。煩躁和口渴的情況會有所緩解,體溫也會下降大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然而,到了下午,患者可能再次出現煩躁和發熱的症狀,舌頭甚至可能變成黑色且有突起,鼻子像是被煤灰覆蓋一般,這顯示邪毒非常嚴重,再次淤積到胃部,此時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
到了傍晚,患者會有大便排出,到了半夜,體溫逐漸恢復正常,隔天早上,鼻子上的黑斑和舌頭上的刺狀突起會消失。
在一天之內,病情會有三次劇烈的變化,通常需要幾天的治療過程,在一天內就要完成。因為病毒毒性強烈,病情變化迅速,用藥必須要及時。如果不服用藥物,或者使用效果較慢的藥物,延遲兩三天,病人必定死亡。即使不死亡,再服用藥物也沒有任何效果了。我曾經見過溫病患者在兩三天內就死亡的例子,就是這種情況。
這就是對急證急攻的解釋。
3. 表裡分傳
溫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乃邪漸入胃。設有三陽現證,用達原飲三陽加法。因有里證,復加大黃,名三消飲。三消者,消內消外消不內外也。此治疫之全劑,以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者宜之。
三消飲
檳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薑、棗煎服。
白話文:
【表裡分傳】
在瘟疫中,如果舌頭上有白色舌苔,這表示病邪在膜原(身體的一個部位)。當舌根逐漸轉為黃色並擴散到舌中央,這顯示病邪正逐步侵入胃部。假使出現三陽的症狀(太陽、陽明、少陽的合併症狀),應使用達原飲加上三陽加法進行治療。若發現有內臟病症,則應加入大黃,這種藥物組合被稱為「三消飲」。「三消」指的是內消、外消以及內外皆消。這是全面治療瘟疫的藥方,適用於病邪由表及裏傳播,且膜原仍有殘留病結的情況。
【三消飲成分】
檳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這些藥材與薑、棗一同煎煮服用。
4. 熱邪散漫
溫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宜白虎湯。
白虎湯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五錢),炒米(一撮)
加姜煎服。
按:白虎湯辛涼發散之劑,清肅肌表氣分藥也。蓋毒邪已潰,中結漸開,邪氣分離膜原,尚未出表,然內外之氣已通,故多汗,脈長洪而數。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若溫疫初起,脈雖數未至洪大,其時邪氣盤踞於膜原,宜達原飲。誤用白虎,既無破結之能,但求清熱,是猶揚湯止沸也。
若邪已入胃,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既無逐邪之能,徒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因而細小。又認陽證得陰脈,妄言不治,醫見脈微欲絕,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寒涼,以為穩當,愈投愈危,至死無悔。此當急投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
白話文:
【熱邪散漫】
在溫疫的情況下,如果脈象呈現長洪且頻率快,患者極度口渴並伴隨大量出汗,全身都感到發熱,這時適合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
所需藥材為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五錢)、炒米(一小撮)。需加入薑一同煎煮服用。
說明:白虎湯是一種辛涼散熱的藥方,主要用於清理肌膚表層的氣分。當病毒邪氣已經被逐漸擊退,中間的結塊開始鬆動,邪氣正從內臟逐漸分離到皮膚表層,但還未完全散發出來,然而身體內外的氣息已經開始流通,所以會出現大量汗水,脈象會變得長洪且頻率快。服用白虎湯後,可能會出現戰慄出汗,或是自然出汗的情況,這樣就能使病狀獲得緩解。如果是在溫疫初期,脈象雖快但未達到長洪的程度,這時候邪氣還停留在皮膚表層,應使用達原飲。若誤用了白虎湯,不僅無法打散結塊,只是單純地想要清熱,就像是舀湯來止沸水一樣無濟於事。
假如病毒邪氣已經進入胃部,若不用承氣湯的話病情不會好轉,若誤用了白虎湯,沒有驅除邪氣的能力,只會強烈地消耗胃氣,反而抑制了邪氣,導致脈象無法正常運行,因而變得細小。這時候醫生看到脈象微弱,更加不敢提議使用下法,每天只會隨意地使用寒涼的藥物,認為這樣比較安全,但實際上病情越來越危險,直到死亡都不會後悔。這種情況下,應該立即使用承氣湯緩慢地下泄,六脈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5. 內壅不汗
邪發於半表半裡,一定之法也。至於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醫見有表復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以大劑麻黃連進,一毫無汗,轉見煩躁者何耶?蓋發汗之理,自內由中以達表。
今裡氣結滯,陽氣不能敷布於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昇,其可得乎?蓋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足縱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此與戰汗之義同。又如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能涓滴,與發汗之義同。凡見表裡分傳之證,務宜承氣先通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內壅不汗」現象,也就是身體內部有阻塞,導致無法正常出汗的情況。當病邪在身體的半表半裡狀態,是病情發展的一個常態。然而,病情可能會演變,可能往表層發展,也可能深入裡層,或者同時影響表裡兩層。有些醫生看到病人同時有表症和裡症,就會引用古籍的理論,先處理表症,再治療裡症,這種做法是嚴重的錯誤。
曾經有人大量使用麻黃來試圖促進出汗,結果一點汗都沒出,反而變得更加煩躁。這是因為出汗的機制,是由內向外逐漸作用的。如果身體內部氣血運行受阻,陽氣無法順利向體表擴散,那麼四肢可能會出現冰冷的情況,更不用說能夠讓氣液蒸騰到體表了。這就像要把腳被綁住的鳥放飛,怎麼可能呢?鳥要飛翔,身體必須先低伏,先鬆開腳,然後展翅,才能騰空而起,這和出汗的原理是相同的。又如同水流,如果後面的出口被堵住了,前面的出口自然就無法流出一滴水,這和出汗的原理也是一樣的。
因此,對於那些表裡兩層都有問題的患者,首要之務應該是用承氣湯先疏通裡部,一旦裡部氣血順暢,不必刻意去發汗,往往可以自行出汗,病情也就隨之緩解。
6. 下後脈浮
里證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數,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
下後脈浮而數,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素有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覆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加人參以助周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故得汗解。
白話文:
[下藥後脈搏浮動]
在治療裡證(體內疾病)後,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出現脈搏輕微浮動且略帶快速,身體微感發熱,精神狀態不佳,這表示邪熱(病邪引起的熱象)浮現於肌膚表面,體內並無阻塞不通的情況。即使沒有出汗,應該使用白虎湯,邪熱會隨著汗水排出。倘若在大量瀉下或多次瀉下後,脈搏呈現虛弱浮動且快速,按壓下去感覺空洞無力,應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喝完後便會透過汗水解開病邪。
服用瀉下藥後脈搏浮動且快速,原本應該透過汗水來解開病邪,但若拖了五、六天,脈象和症狀仍未改變,仍然無法出汗,可能是因為病人長期有腹瀉情況,或是原本就有其他疾病導致體質虛弱,又或是原本的疾病長時間未痊癒,或是反覆使用瀉下藥,導致全身血液乾涸,因此無法出汗。白虎湯具有辛涼特性,能除去肌膚表面散亂的熱邪,加上人參來補充全身血液,使經絡得以滋潤,元氣得以振奮,皮膚毛孔得以打開,因此能透過汗水解開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