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5)
上卷 (5)
1. 發斑戰汗合論
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故陽主速而陰主遲,所以從戰汗者,可使頓解;從發斑者,當圖漸愈。
白話文:
凡是瘟疫的病邪停留在氣分階段,會透過戰汗的方式來解除病邪;若病邪停留在血分階段,則會透過發斑的方式來解決。氣屬於陽性且輕盈清澈,血則屬於陰性且厚重渾濁。因此,病邪在氣分階段比較容易疏解和透出,但在血分階段往往更加黏滯,難以清除。所以,陽性的病邪發展較為迅速,陰性的病邪則進展緩慢,這就是為什麼經歷戰汗的人可以迅速康復;而經歷發斑的人,則應期待逐漸恢復健康。
2. 戰汗
疫邪先傳表後傳里,忽得戰汗,經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三五日後,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或有反復者,蓋表邪已解,里邪未去,才覺發熱,下之即解。疫邪表裡分傳,裡氣壅閉,非汗下不可。汗下之未盡,日後復熱,當復下復汗。溫疫下後,煩渴減,腹滿去,或思食而知味,裡氣和也。
身熱未除,脈近浮,此邪氣拂鬱於經,表未解也,當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不可苛求其汗。應下失下,氣消血耗,既下欲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發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以正氣脫,不勝其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也,可使漸愈。凡戰而不復,忽痙者必死。痙者身如屍,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宜芍藥湯。
芍藥湯,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
白話文:
[戰汗]
瘟疫病邪起初侵犯體表,然後深入體內,突然出現劇烈的發汗現象,這是身體經絡之氣得以宣洩的表現,隨後會出現脈搏平穩、身體涼爽,之前的煩躁口渴等症狀也會立刻消失。然而,三至五天後,體內的陽氣逐漸累積,即便不因飲食或勞累,也可能再次出現病情反覆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表面的病邪已經被清除,但體內的病邪尚未完全消除。只要感覺到再度發熱,用下法治療即可使病情得到緩解。
瘟疫的病邪在體表和體內分別傳播,如果體內的氣機受到阻塞,必須採用發汗或下法才能解決問題。若發汗或下法未能完全清除病邪,日後可能再度發熱,這時就需再次使用下法或發汗法。
經過溫疫治療後,如果煩躁口渴的症狀減輕,腹部脹滿感消失,或者開始有想吃東西的慾望且能品嚐食物的味道,這表示體內的氣機已經恢復正常。
如果身體仍有發熱現象,且脈象趨於浮動,這表示病邪仍停留在經絡中,體表的病邪尚未完全解除,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如果未能自然發汗,可用柴胡清燥湯調和身體。如果仍無法發汗,病情將慢慢好轉,但不能強求立即出汗。若該使用下法卻未使用,導致氣血消耗,即使使用下法,想要達到劇烈發汗的效果,但如果只有劇烈發抖卻不出汗,這是很危險的。這主要是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只能下降而無法上升。隔天可能會再次出現劇烈發抖,如果四肢回暖並能出汗,病情就有機會好轉;如果四肢未能回暖,且不出汗,則病情可能惡化。
如果劇烈發抖後四肢回暖但不出汗,表示體內的真陽之氣仍在,但體表的氣機已枯竭,病情可以逐漸恢復。如果劇烈發抖後病情未能好轉,突然出現抽搐,通常表示病情已到末期。抽搐的特徵包括身體僵硬如屍體,牙關緊閉,眼睛向上看。
劇烈發抖期間,病人不應受到騷擾或移動,只需保持溫暖,若受到騷擾或移動,劇烈發抖可能會突然停止,隔天可能會再次出現劇烈發抖。劇烈發抖後使用下法,兩三天後如果持續腹痛,可能是要發生滯下,無論是否有積聚物,都應使用芍藥湯。
【芍藥湯配方】
白芍(1錢)、當歸(1錢)、檳榔(2錢)、厚朴(1錢)、甘草(7分)。用水和薑煎煮服用。如果感到腹部緊迫且排便困難,可加入大黃3錢;如果有紅色積聚物,可加倍使用白芍;如果有白色積聚物,可加倍使用檳榔。
3.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潰,氣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脈長洪而數,身熱大渴,宜白虎湯,得戰汗方解。里證下後,續得自汗,雖二三日不止,甚則四五日不止,身微熱,熱甚則汗甚,熱微汗亦微,此屬實,乃表有留邪也,邪盡汗止。汗不止者,宜柴胡以佐之,表解則汗止。
設有三陽經證,當用三陽隨經加減法,與協熱下利投承氣同義。表裡雖殊,其理則一。若誤認為表虛自汗,輒用黃耆實表,及止汗之劑,則誤矣。有里證,時當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白虎證自汗詳見前。若面無神色,唇口刮白,表裡無陽證,喜熱飲,稍冷則畏,脈微欲絕,忽得自汗,淡而無味者為虛脫,夜發則晝死,晝發則夜亡,急當峻補,補不及者死。大病愈後數日,每飲食及驚動即汗,此表裡虛怯,宜人參養榮湯倍黃耆。
白話文:
[自汗]
自汗指的是在沒有進行任何活動或運動的情況下,身體自然地出汗。如果體內有潛藏的邪氣從內部破壞,導致氣血流通而出汗,這通常表示邪氣正試圖離開身體。如果脈象呈現長、洪、數,並且伴有高燒和極度口渴,應使用白虎湯治療,等到出現劇烈的出汗現象才能解病。如果在治療內部疾病後,還持續出現自汗,即便兩三天甚至四五天都持續不止,且伴隨輕微的發熱,熱度越高汗越多,熱度低汗量也少,這屬於實證,代表表面仍有邪氣未清除,邪氣消失後汗也會停止。如果汗仍不停,可以輔以柴胡,當表證解除後,汗也會停止。
如果遇到三陽經證,應該採用針對三陽經的加減治療法,其意義與協熱下利投承氣相同。表證和裏證雖然不同,但其原理是相通的。如果誤以為是表虛自汗,隨便使用黃耆來固表,以及止汗的藥物,那就是錯誤的。如果有裏證,而且正值酷暑,容易自汗,應考慮使用下法。關於白虎湯證的自汗詳細內容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如果面色蒼白無光澤,嘴脣和口周圍色澤慘白,且表面和內部均無陽證,喜歡喝熱飲,稍微接觸到冷就會害怕,脈搏微弱到幾乎要斷絕,突然開始自汗,且汗無味道,這是虛脫的表現,如果晚上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白天就會死亡,如果白天出現可能夜晚就會喪命,應立即進行強烈的補充治療,若補充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死亡。在大病痊癒後幾天,每次飲食或受到驚嚇就會大量出汗,這代表表裡都虛弱,應使用人參養榮湯,並且加倍使用黃耆。
4. 盜汗
里證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汗自止,設不止者,宜柴胡湯以佐之。
時疫愈後,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宜黃耆湯。
柴胡湯,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黃耆湯,
黃耆(三錢),五味子(三錢),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無有不止者,然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未免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
白話文:
[盜汗]
在治療內部病狀後,如果接下來出現盜汗的情況,這表示表面仍有些許邪氣存在。假使邪氣嚴重,最終會形成自汗,而潛藏的邪氣爆發,則會導致戰汗。一般來說,當人睜眼時,防禦氣力運行於陽面,閉眼時,防禦氣力運行於陰面,運行於陽面即是指防禦氣力從體表升發,運行於陰面即是指防禦氣力向內斂降。現在體內有潛藏的熱氣,再加上防禦氣力的作用,兩股陽性力量相互碰撞,熱氣從外部蒸發,導致毛孔開放,進而產生盜汗。如果體內的潛藏邪氣完全清除,盜汗自然就會停止,若盜汗仍未停止,應使用柴胡湯來輔助治療。
在流行病痊癒後,脈象平靜,身體恢復正常溫度,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或自汗,這是屬於表層防禦虛弱的情況,應該使用黃耆湯。
柴胡湯配方:
柴胡(9克),黃芩(3克),陳皮(3克),甘草(3克),生薑(3克),大棗(2顆)
古方中有加入人參和半夏,但現在因體內表層和內層狀況良好,所以不使用人參。若無嘔吐症狀,也不需添加半夏。
黃耆湯配方:
黃耆(9克),五味子(9克),當歸(3克),白朮(3克),甘草(1.5克)
按常規煎煮服用。如果汗仍未止,可再加入麻黃淨根(4.5克),這樣通常就能止汗。然而,屬於實證的情況較多,虛證的情況較少,邪氣旺盛是實證,正氣被削弱是虛證。判斷虛實的關鍵在於有無熱感,有熱感的是實證,無熱感的是虛證。若錯用藥物,可能會導致實證更實、虛證更虛的錯誤,診斷時應謹慎。
5. 狂汗
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衝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
白話文:
患有劇烈出汗的情況,是體內潛藏的病邪正在瓦解,身體正試圖透過出汗來排除病邪。由於患者體質強壯,陽氣旺盛,導致體內的病邪無法立即排出,因此會突然感到坐立不安,出現狂躁的症狀。不久後,就會大量出汗,狂躁的狀態隨之停止,脈搏平穩,身體恢復涼爽,病情迅速好轉並康復。
6. 發斑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若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或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托裡舉斑湯
白芍,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穿山甲(二錢,炙黃)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復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白話文:
[發斑]
若病邪滯留在血液之中,體內氣機受阻不通,使得潛藏的邪氣無法由內而外透出形成斑疹。如果使用瀉下法,使體內壅塞得以疏通,那麼防禦系統也會跟著舒暢,有可能會藉由皮膚表面形成斑疹來將邪氣排出。如果瀉下後斑疹逐漸出現,就不要再繼續大量瀉下,即使仍有瀉下的症狀,也應少量服用承氣湯緩慢瀉下。如果再次大量瀉下,可能會導致中氣衰弱,斑毒內陷,這時病情就會變得危險,應該服用託裡舉斑湯。
【託裡舉斑湯】
藥材:白芍、當歸(各約3克),升麻(約1.5克),白芷、柴胡(各約2.1克),穿山甲(約6克,炒至黃色)。
用水和薑一起煎煮服用。如果瀉下後斑疹逐漸出現,再進行大量瀉下,斑毒又隱匿不出,反而出現循衣摸牀、撮空理線等神志不清的症狀,脈搏漸漸微弱,這時情況就很危險,應在原方中加入人參約3克。如果補氣不及,病人可能就會死亡。如果尚未進行瀉下,斑疹就已先行出現,即使有瀉下的症狀,也應少量服用承氣湯,必須採用緩慢瀉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