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上卷 (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6)

1. 下格

溫疫愈後,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然下既不通,必返於上。設誤認翻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而以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黏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

所謂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彷彿,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可見毫釐之差,遂有千里之異。按二者大便俱閉,脈靜身涼,一安一危者,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

白話文:

在瘟疫康復後,如果所有的病症和脈象都已恢復正常,但大便二十到三十天都未排解,且時常感到噁心,吃不下東西,即使只喝一點點湯水也會加重嘔吐,這種情況被稱為'下格'。然而,既然下方通道不通暢,所有東西必然會反流向上。如果誤以為這是胃部逆轉,使用牛黃或狗寶等藥物,或是誤以為是寒氣入侵,用藿香、丁香或二陳湯等藥物,這都是錯誤的處理方式。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熱服,一次性清除腸道內的宿便和粘稠的廢物,這些廢物可能散發出難聞的臭味,但一旦排出,噁心嘔吐的症狀立刻就會停止。

這就像想要南風,就必須打開北窗一樣。噁心嘔吐停止後,千萬不要立即大量補充營養,如果稍微多補一些如人參、黃耆等補藥,下焦又會再次封閉,噁心嘔吐的症狀又會出現。這種情況和疾病康復後的結存症狀有些相似,但後者的關鍵在於'往來蛙聲'的特殊症狀,所以不會噁心,而且能正常進食。由此可見,細微的差別,往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根據兩種情況的分析,雖然兩者都有大便不通的情況,脈象平穩,身體無熱,但一個安全,一個危險,關鍵就在於氣的流通是否順暢。

2.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溫疫可下者,約三十餘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欲離未離之際,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祛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羈。二三日後,餘邪入胃,仍用小承氣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後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

但要諒人之虛實,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揣邪氣離膜原之多寡,然後藥不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輕重之殊。勿拘於下不厭遲之說,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假如經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結;或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謂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結不致損人,邪毒之為殞命也。

要知因邪熱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結為之壅閉,瘀邪鬱熱,益難得泄,結糞一行,氣通而邪熱乃泄,此又前後之不同。總之,邪為本,熱為標,結糞又其標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結耶!

假令滯下,本無結糞,初起質實,頻數窘急者,宜芍藥湯加大黃下之。此豈亦因結糞而然耶?乃為逐邪而設也。或曰得毋為積滯而設與?余曰:非也。邪氣客於下焦,氣血壅滯,泣而為積,若去積以為治,已成之積方去,未成之積復生,須用大黃逐去其邪,是乃斷其生積之源,營衛流通,其積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虛痢,又非此論。

或問:脈證相同,其糞有結有不結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當即不行,續得蘊熱,益難得出,蒸而為結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雖胃家熱甚,但蒸作極臭,狀如黏膠,至死不結。應下之證,設引經論初硬後必溏不可攻之句,誠為千古之弊。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水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多黏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助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奈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白話文:

【注意驅邪不要只侷限於解決便祕】

大約有三十多種瘟疫症狀可以透過下法治療,不一定所有症狀都要出現。只要舌苔呈現黃色、心腹部有脹滿感,就可在達原飲方中加入大黃進行下法。如果邪氣在膜原層面,已經有移動的跡象,在欲離未離的時刻,用大黃促使邪氣下降,這實際上就是「開門驅賊」的療法。即使病情未完全好轉,邪氣也不會久留。兩三天後,剩餘的邪氣進入胃部,此時再使用小承氣湯來徹底清除餘毒。通常來說,對抗外來邪氣最重要的是早期治療,趁著人體的氣血未亂,肌肉未消瘦,津液未被消耗,病人不會陷入危險,治療時也不會受到限制,病癒後也能容易恢復健康。想要達到全面治療效果的人,只需知道邪氣的位置,盡早去除病根即可。

然而,治療時要考慮人的體質虛實,評估邪氣的輕重,觀察病情的緩急,揣測邪氣離開膜原的程度,這樣才能精準投藥,避免藥物的浪費或過量使用的弊端。因此,張仲景從大柴胡湯開始,建立三大承氣湯,藥量的多少,自有輕重之分。不要受「下法不宜過早」的觀念限制,當需要使用下法的症狀出現,即使沒有便祕,也不能認為下法過早,或誤認為不適合使用下法的病症,隨意使用下法,要知道承氣湯本來就是為了驅邪而設計的,並非專門針對便祕。如果等到糞便凝固,血液被熱氣攪動,各種併發症紛紛出現,這就像養虎為患,是醫生的失職。

況且,很多人即使大便稀爛,卻無法正常排便,只是蒸發出極其惡臭的味道,像壞掉的醬料,或者像藕泥,直到死亡也不會形成硬便。只要能把這些污穢的東西排出,邪毒就會隨之消失,脈象和症狀也會隨之改善,何必執著於等到硬便形成才進行治療呢!例如,對於經血乾涸、血液乾燥的人,或者老年人血液減少,多會產生乾燥便祕的情況;或者疾病後血液和氣力未能恢復,也會產生乾燥便祕。根據經典所述,即使十天不排便也無任何痛苦,又有什麼問題呢?由此可知,乾燥便祕並不會傷害身體,真正致命的是邪毒。

必須明白,邪熱導致了乾燥便祕,而不是乾燥便祕導致邪熱。但長期病患如果未能及時排便,乾燥便祕會造成阻塞,瘀血和鬱熱更難排出,一旦排便,氣血得以暢通,邪熱也會跟著排出,這是不同階段的表現。總的來說,邪氣是根本,熱氣是表徵,而便祕又是表徵中的表徵。如果能早日去除邪氣,何需擔心乾燥便祕呢!

假設患者有滯下情況,原本並無便祕,但在疾病初期就質地堅硬,頻繁而緊迫,應該使用芍藥湯加上大黃進行下法。這難道也是因為便祕而如此嗎?不,這是為了驅除邪氣。有人可能會問,這是不是為了清除積滯而設計的呢?我回答說,不是的。邪氣侵入下焦,導致氣血阻塞,形成積滯。如果僅僅清除積滯,舊的積滯清除了,新的積滯又會產生。必須使用大黃驅除邪氣,這樣才能切斷積滯的來源,營養和防禦系統得以流通,積滯自然就能痊癒。當然,對於虛弱型的痢疾,就不能這樣處理了。

有人可能會問:同樣的症狀和脈象,為什麼有的人會便祕,有的人卻不會呢?答案是:這取決於人體的狀況。當疾病到達一定程度,大便應該立即排出,但隨著熱氣的累積,排便變得更加困難,最終形成便祕。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平時大便就不夠實,即使胃部非常熱,也只是蒸發出極其惡臭的氣味,像黏稠的膠狀物,直到死亡也不會形成硬便。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引用「先硬後軟不可攻」的經典理論,確實會造成千年來的誤解。

以下是三大承氣湯的配方:

【大承氣湯】 大黃(5錢),厚朴(1錢),枳實(1錢),芒硝(3錢) 用水和薑煎煮服用。對於體弱的人,用量應減半。如果邪氣較輕,則每種成分都應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5錢),厚朴(1錢),枳實(1錢) 用水和薑煎煮服用。

【調胃承氣湯】 大黃(5錢),芒硝(2錢5分),甘草(1錢) 用水和薑煎煮服用。

附註:三大承氣湯的功效相似。當熱邪傳入體內,如果只有上焦部的脹滿感,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有堅硬的結塊,應加入芒硝來軟化和潤滑,對於長期病患,即使沒有便祕,但通常會有粘稠惡臭的物質,芒硝能幫助大黃更好地發揮清潔作用。如果沒有脹滿感,只有宿便和瘀熱,則調胃承氣湯更合適。三大承氣湯的功效主要來自大黃,其他成分都是針對表徵的。對於不能承受湯藥或容易嘔吐的人,可以將藥材磨成細粉,製成蜜丸,用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