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7)
上卷 (7)
1. 蓄血
大小便蓄血,便血,不論傷寒時疫,蓋因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於經絡,敗為紫血,溢於腸胃,腐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雖結糞得瘀而潤下,結糞雖行,真元已敗,多至危殆。其有喜忘如狂者,此胃熱波及於血分,血乃心之屬,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其有是證矣。仍從胃治。
發黃一證,胃實失下,表裡壅閉,鬱而為黃,熱更不泄,搏血為瘀。凡熱經氣不郁,不致發黃,熱不幹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發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黃也。但蓄血一行,熱隨血泄,黃因隨減。嘗見發黃者,原無瘀血,有瘀血者,原不發黃。所以發黃,當咎在經瘀熱,若專治瘀血誤也。
胃移熱於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蓄血也。小腹硬滿,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責之蓄血也。小便不利亦有蓄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蓄血也。胃實失下,至夜發熱者,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氣湯。服湯後熱除為愈,或熱時前後縮短,再服再短,蓄血盡而熱亦盡。
大勢已去,亡血過多,余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黃湯調之。至夜發熱,亦有癉瘧,有熱入血室,皆非蓄血,並未可下,宜審。
桃仁承氣湯,
大黃,芒硝,桃仁,當歸,芍藥,丹皮
照常煎服。
犀角地黃湯,
地黃(一兩),白芍(三錢),丹皮(二錢),犀角(二錢,研碎)
上先將地黃溫水潤透,銅刀切作片,石臼內搗爛,再加水如糊,絞汁聽用,其滓入藥同煎,藥成去滓,入前汁合服。
按: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腑,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今溫疫起無表證,而惟胃實,故腸胃蓄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當湯行瘀逐蓄之最者,無分前後二便,並可取用。然蓄血結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當湯。蓋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當,故名之。然抵當證,所遇亦少,此以備萬一之用。
抵當湯,
大黃(五錢),虻蟲(二十枚,炙乾,研末),桃仁(五錢,研加酒),水蛭(炙乾為末,五分)
照常煎服。
白話文:
[血液滯留]
大、小便中夾帶血絲,無論是感冒或是流行性傳染病,都是因為未能及時排泄,導致邪熱長時間停留於體內,無法排出,使得血液與熱邪搏鬥,滯留在經絡中。血液受到熱邪的影響,轉變成紫色,滲入腸胃中,又進一步腐化成黑色,排便時顏色猶如黑漆。雖然排便時可能因為混雜著血液而顯得較為順暢,但事實上,這代表腸胃功能已經受損,可能會引發危險的情況。
有些人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或行為像瘋狂的症狀,這是因為胃部的熱邪影響到了血液系統。血液與心臟息息相關,當血液中存在熱邪,會延燒到心臟,造成這樣的症狀。治療時應從胃部著手。
黃疸的狀況,通常是因為胃部實熱未能排出,造成內外堵塞,熱邪鬱積而形成黃疸。如果熱邪沒有得到緩解,就會和血液凝結成淤血。只有當熱邪和血液同時存在,才會產生黃疸且伴隨著血液淤積,而不是因為血液淤積導致黃疸。然而,一旦淤血排出,熱邪也會隨之排出,黃疸的症狀也會隨之減輕。有時候,患者有黃疸卻無淤血,或者有淤血卻無黃疸。因此,黃疸主要的問題在於熱邪在血液中的淤積,單純處理淤血可能是錯誤的。
胃部的熱邪如果影響到下焦的氣分,可能會導致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熱邪在膀胱中凝結。如果影響到下焦的血分,則會導致膀胱中血液淤積。小腹部會感到硬且滿,人們通常會懷疑是否是小便不通暢造成的,但如果小便正常,那應該就是血液淤積所致。小便不通暢也可能伴有血液淤積,但不能僅憑小便通暢就斷定沒有血液淤積。如果胃部實熱未能排出,晚上容易發熱,這表示熱邪滯留在血液中,再加上未能及時排泄,必然會導致淤血。初期可能日夜都會發熱,尤其在下午時段更嚴重,使用承氣湯後,白天的發熱情況有所改善,但晚上仍然發熱,這表示淤血尚未完全排出,此時應使用桃仁承氣湯。服用湯劑後,如果熱度消除即表示病情好轉,或者發熱時間逐漸縮短,再服用一次湯劑,發熱時間再次縮短,直到淤血完全排出,熱度也會消失。
如果病情嚴重,失血過多,但仍有殘餘的熱邪,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進行調理。晚上發熱,也可能由瘧疾或是熱邪進入血室引起,這些都不是因為血液淤積,不可輕易使用下法,必須仔細判斷。
桃仁承氣湯,
藥材包括大黃、芒硝、桃仁、當歸、芍藥、牡丹皮,按照常規方法煎煮服用。
犀角地黃湯,
藥材包括地黃(1兩)、白芍(3錢)、牡丹皮(2錢)、犀角(2錢,研磨成粉)。首先將地黃用水浸泡至軟,用銅刀切成薄片,在石臼中搗爛,再加入適量的水,使其呈糊狀,然後絞出汁液備用。將藥渣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煎好後去掉藥渣,加入先前的地黃汁液一起服用。
根據說明,如果感冒未能及時治癒,導致熱邪進入腑臟,凝結在膀胱中,患者可能會表現出類似瘋狂的行為。如果血液自行排出,病情會好轉。如果血液凝結未能排出,應使用抵當湯。現在的溫疫病沒有表證,主要是胃實熱,因此腸胃中血液淤積較多,膀胱中血液淤積較少。然而,抵當湯是強烈的破血逐瘀藥物,無論是大便還是小便中的血液淤積,都可以使用。但是,對於嚴重的血液淤積,桃仁的力量可能不足以解決,這時應使用抵當湯。因為如果不是強烈的藥物,不足以對抗嚴重的血液淤積,因此取名為"抵當湯"。然而,抵當湯的適用情況比較罕見,這裡只是為了應對萬一的情況。
抵當湯,
藥材包括大黃(5錢)、水蛭(20枚,烘乾後研磨成粉)、桃仁(5錢,研磨後加入酒)、水蛭(烘乾後研磨成粉,5分),按照常規方法煎煮服用。
2. 發黃
發黃疸是腑病,非經病也。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陳湯。
茵陳湯,
茵陳(一錢),山梔(二錢),大黃(五錢)
水姜煎服。
按: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功,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而服山梔、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
或用茵陳五苓,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
愚按:舊論發黃,有從濕熱,有從陰寒者,陰病發黃確有其證,何得云妄?濕熱發黃尤為最多,大約如合曲相似。飲入於胃,胃氣薰蒸則成濕熱。濕熱外蒸,透入肌腠遂成黃病。燥火焉有發黃之理?此言為吳君白圭之玷。
白話文:
【黃疸】 黃疸是屬於臟腑的疾病,而非經絡問題。這是因為感染邪氣後,熱氣殘留在下焦,導致小便不通暢,邪氣無法排出,經絡氣血受阻,於是形成了黃疸,皮膚和眼睛變得像金色一樣,這時應使用茵陳湯治療。
【茵陳湯配方】
茵陳(一兩),山梔(二兩),大黃(五兩)
加水和薑一起煎煮服用。
說明:茵陳是治療黃疸,消除黃色的主要藥物。根據病症來看,黃疸是由於小便不順暢所導致,因此使用山梔來清除小腸的熱氣,熱氣消除了,小便自然就通暢了。在這裡,黃疸是表象,小便不順暢纔是根本原因。再進一步說,小便不順暢的病源不在膀胱,而是胃部過熱所致,那麼小便不順暢就是表象,胃實則是根本。因此,大黃是主要的藥材,山梔次之,茵陳再次之。如果只服用山梔和茵陳而不使用大黃,那就是捨本逐末,效果會很差。
有時使用茵陳和五苓散,不但不能消除黃疸,甚至可能讓小便更不通暢。
我認為:過去對於黃疸的理論,有的認為是由濕熱引起,有的認為是由陰寒引起,陰寒導致的黃疸確實存在,怎能說是錯誤的呢?由濕熱引起的黃疸更是常見,大約就像發酵的過程。飲食進入胃部,被胃氣蒸騰成為濕熱。濕熱外溢,穿透肌肉,就形成了黃疸。燥火怎麼可能會引發黃疸呢?這是吳君白圭的錯誤觀點。